回覆列表
  • 1 # 鐵馬冰河wu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仗劍訣浮雲,諸侯盡西來。發掘於1974年的秦兵馬俑坑曾引起過世界性的轟動,它是地球上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為宏大的古代地下軍陣,其兵種齊全、結構嚴整,氣勢恢宏,嚴謹而細緻地再現了兩千多年前那支披堅執銳、橫掃六合的大秦鐵軍,同時也逼真的表現出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鷹瞵虎視、捨我其誰的雄風。

    然而,自秦兵馬俑重見天日那天起,就有學者對其主屬問題表示質疑,並提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全新看法,全面否定了秦始皇是兵馬俑之屬主的主流說法。持這種否定意見的代表人物是兵馬俑研究者陳景元。

    陳景元認為:俑坑中展現出的佇列是與秦軍作戰方式完全不同的異樣軍陣,似乎遠早於秦始皇時代。理由是:在一號、二號坑裡,大量的步卒環繞著戰車排列成一個個大小方陣。車戰是這支隊伍的基本作戰方式,可是,在記有秦始皇時期秦軍打仗的歷史文獻中,只有步兵、騎兵協同作戰的記錄,從沒有使用戰車的痕跡,其實,車戰在春秋時很常見,但在戰國中後期基本已被淘汰,由此可見,這支地下軍團根本不是秦皇時代的軍陣。

    陳景元還從一尊尊造型逼真的武士俑身上發現了一些細微的證據。他認為,俑坑中很多武士梳著各種時髦的髮髻,個別人甚至俏皮地在鬢邊插了朵野花,有的還帶著家常的便帽,卻沒有穿戴衝鋒陷陣必備的頭盔、鎧甲,很顯然, 這是一支沒有戰鬥力的隊伍,更不是一支東征西討的鐵血虎賁。

    秦王橫掃六合、統一天下後,曾經於公元前221年下令收繳全國銅製兵器與銅車,全部運至咸陽,鑄成了12個各重24萬斤的巨大銅人,史稱“削鋒鏑”。此時的秦軍,已經普遍裝備了更為精良鋒利的鋼鐵兵器,青銅製兵器已被大批淘汰。秦律規定,任何人膽敢私藏銅製兵器,都是必誅的犯上重罪,細心的陳景元卻發現,二號坑裡居然有銅製兵器,而且不止一件。誰這麼大膽,竟敢用違禁武器為始皇殉葬 ?亦或是另有玄機?

    《史記》記載:秦俗尚黑。掃滅六國後,秦始皇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認為周尚火德,秦則尚水德,水能克火,而水為黑,於是頒律規定“衣飾、旌旗、節旗皆為黑”的制度。令人疑惑的是,坑內的武士傭們,身上大都穿著塗有大紅大綠顏料的軟袍,褲子也是五彩繽紛,爭奇鬥豔,這不僅明顯違反了“尚黑”的秦律,而且破壞了秦皇大墓的風水。

    陳景元進一步考證了出土銅鉞上鐫刻的時間順序, 還檢索並追溯了陶俑武士們所梳髮髻的時代與地域特徵,並仔細研判了陶俑身上鑿刻的銘文,以及對兵馬俑西側凸形小墓進行了認真分析 ,最後認定:兵馬俑的真正主人是秦昭王贏稷的生母,在昭襄王在位時期,專權長達41年之久的秦宣太后羋八子,她曾是楚國公主,按楚國習俗,這是一支護送她亡靈返回故園的儀仗隊伍。

    他認為,這支地下軍團不論是著裝、髮式、武器還有軍陣隊形,都符合楚國軍隊的特點。因此基本可以判定,兵馬俑是秦宣太后的陪葬。

    但也有學者指出,認定兵馬俑是秦宣太后的陪葬還為時過早,至少還有兩個無法自圓其說的障礙:一是俑坑中出土的隨葬兵器上刻有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的字樣,還有造於十四、十五、十七、十九年並刻有“寺工”二字的合金鐵鈹( 冥器、禮器),以及鐫刻有“相幫呂不韋戈”的兵器,這都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紀年、器物與人物。“寺工” 是 始皇二年成立的專制墓葬兵器的官署作坊,這些冥器出土時土層不亂,顯然未被擾動過,試問:比秦宣太后晚了五十年以上的兵器樣式,怎會出現在她的陪葬坑裡呢?難道是穿越?顯然,這是一個基本常識問題。

    史載,秦宣後羋八子死後,葬在芷陽驪山。有學者考證後認為,芷陽在驪山南麓,始皇陵在驪山北麓,二陵位置正好相反,兵馬俑陪葬坑也在北麓,屬主應是秦始皇無疑,而始皇陵西側那座凸形小墓,應是始皇皇后或其他殉葬的嬪妃之墓, 看其形制與規模,決不可能是“無冕之王”秦宣太后的陵墓。

    況且,秦宣太后羋八子專權期間,秦國雖然初露崢嶸,但還沒有如此強盛的國力與財力,能夠支撐起那麼浩大的修陵工程,以及放置數量如此眾多、極盡奢華的陪葬器物。而秦始皇贏政併吞四海,富甲宇內,只有他才有能力不惜工本地為自己打造一個供死後享樂的地下宮殿與數量龐大的地下兵團。秦兵馬俑的主人到底是誰?真相仍舊迷霧重重,眾說紛紜。 但是學界已經達成基本共識 :在沒有新的考古發現證據佐證之前,兵馬俑軍陣殉坑仍然被視作秦始皇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插圖源於網路

  • 2 # 枯榮說

    看過了以上所有的答案,答主們都很用心,但是沒有一個說出問題的根本,按道理我應該先表揚再批評的,但是原諒我直接就批評了。作為一個愛好秦文化的人,對兵馬俑淵源也瞭解了很多。下來我就針對問題做一個系統的回答。

    首先,兵馬俑肯定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無疑!

    但是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在這裡牽扯了一位學者。他是南京的一位學者陳景元,在06年的時候中央電視臺在南京拍攝一檔節目,陳景元在這個節目上提出了他對兵馬俑的一些質疑,由此斷定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而應該是秦宣太后,也就是羋月的陪葬品。在此之後兵馬俑博物館的第一位館長,被譽位“兵馬俑之父”的袁仲一先生給予了迴應,這在當時學術界和考古界都掀起了討論。

    陳景元的觀點很尖銳,也很簡單,也確實像那麼回事。我舉幾個例子大家看看:

    他認為兵馬俑的顏色不符合秦人尚黑的傳統觀念,而宣太后羋月是楚人,楚人多衣著華麗,這是其一。

    他認為兵馬俑距離西側的秦始皇陵太遠,距離達到了1.2公里這是,而宣太后的墓址也在臨潼,這是其二。

    這兩個例子是他提出的例子當中最具有說服力的,我們看來似乎也真是那麼回事。特別是在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在陳景元開通微博後,這樣的說法更是為他獲得了大量的粉絲,加上透過網路的宣傳被更多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所接受。在2015年播出的熱劇《羋月傳》以後,影視裡有羋月製作兵馬俑的片段,更是對大眾造成了誤導。關於歷史劇篡改歷史的問題一直存在,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因為《羋月傳》,有更多的人更願意相信兵馬俑是羋月的陪葬品。在這裡我們其實可以看出,羋月傳在這一塊狗血劇情的處理上,靈感很有可能便來自於陳景元的研究。

    接下來我們看看“兵馬俑之父”袁老是怎麼迴應的。

    1、關於秦人尚黑,只是以黑色為貴,並不是說只穿黑色的衣服,其他的衣服都不穿。在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上面的御手俑就是穿天藍色的衣服,我們不能因為一句秦人尚黑就否定了銅車馬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2、關於俑坑距離陵墓太遠,我們經過探測已知秦始皇陵的佔地面積有56.25平方公里,這樣大的面積換算下來相當於故宮的78倍之大,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概念下,1.2公里其實是很近的一個距離。

    兩位老先生的論戰早已平息,但是關於兵馬俑的主人是誰這個問題還是依舊存在。

    最後我列出一件考古成果,大家自己斟酌斟酌。

    呂不韋戟

    出土於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戟上銘文:三年相邦呂不韋寺工龍丞

    兵馬俑一號坑,該戟出土位置

    秦始皇在繼位第二年,也就是14歲的時候,就開始著手修建秦始皇陵。而當時的丞相正是助其父嬴異人登上王位的呂不韋。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在位不滿三年,時間上剛好與戟上銘文吻合。而這把戟出土的地方正是現在聞名世界的兵馬俑坑,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嗎?

    有關的出土文物還有很多,因為篇幅恕不一一列舉。

    所以,一切道聽途說,都是綁架你的流氓。

  • 3 # 那兔粉

    首先出題有錯,糾正兵馬俑沒有主人,主人在古代是奴隸對侍主的稱呼,兵馬俑叫宿衛軍。

    另外羋月是誰,小說虛構的一個人物。

    歷史上秦國有名的太后是宣太后。

    她的名字叫羋八子,宣太后論輩分是嬴政的高祖母,也就是嬴政爺爺的奶奶。

    《史記》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營建陵園,大將章邯監工,秦始皇成年後擴大了營建規模,直到其死後兩年才由其子秦二世草草完工,修築時間達39年之久

  • 4 # 不正經鳩摩智

    其實對秦始皇兵馬俑的質疑由來已久,只是聲音微弱,一直得不到重視。對於兵馬俑的主人,提出質疑的是南京建築學家陳景元,他於1961年曾參與秦始皇陵的保護規劃,他在1984年就曾發文質疑兵馬俑的真正主人是否是秦始皇了,但沒有到重視。2006年,他在《中國科學探險》雜誌第2期還發表了《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這篇文章,首先對秦始皇葬於驪山腳下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

    他首先,對《史記》關於秦始皇陵的記載進行了質疑。根據其他相關史料記載,推定秦宣太后墓很可能在兵馬俑附近,而且認為兵馬俑離皇陵太遠,將近兩公里,即便歷史上始皇帝曾下令陵墓向外擴張三百丈,但還是,沒法把兵馬俑包含在以內,因為秦時三百丈只有690米。

    另外,在兵馬俑的身上發現的一些奇怪的地方,諸如:有一些兵俑的頭頂,居然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於一側的歪髻;而且秦俑所著衣服,非常鮮豔(這個倒是真的,剛出土沒被氧化的兵馬俑確實是彩色的),與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格格不入;在一些陶俑身上還發現了“羋”字,疑為秦宣太后的姓。這些發現,也讓陳景元更堅定了懷疑。

    陳景元的懷疑,也不無道理,但是,由於沒有發現能匹配兵馬俑的秦宣太后墓,根據考古學上強調的所謂“孤證不立”,所以,這些例子並不能成為有效事實,推論兵馬俑不屬於秦始皇的觀點為時尚早。

    秦始皇和兵馬俑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在主流沒有被推翻前,我還是寧願堅信主人秦始皇,至少,我有一份對千古第一帝的崇敬情懷。

  • 5 # 明晨語

    秦始皇當政的時候就下令停止使用了戰車,改為了用騎兵和步兵的配合這樣的作戰更加的輕便靈活。從這點來看在兵馬俑裡面用戰車為核心的方式來來打仗應該不屬於秦始皇。除此之外,在兵馬俑坑裡出土了很多青銅材質的兵器。這種兵器曾被廣泛使用,不過到秦朝,隨著鍊鐵技術的發展。秦朝的很多地方都改用了用鐵製的兵器,更加的輕便和殺傷力更大。

  • 6 # 一飛趣說

    兵馬俑真正的主人到底是誰,一直以來似乎毫無爭議——肯定是秦始皇,但隨著刻著奇異文字“羋月”兵俑的橫空出世,或許在暗示“羋月”才是兵馬俑真正的主人!

    兵馬俑曾出土過刻著一個奇異的文字的兵俑,當時的考古學家把他定義為“脾”。

    但學者陳景元提出質疑,左邊的“月”字很容易就能辨認出來,當他翻遍《金文編》和徐文鏡編寫的《古籀彙編》時發現,右邊“卑”字有很多形式的寫法。然而,在眾多的字形當中,沒有一種寫法符合兵馬俑坑中發現的那個奇異的文字。

    一個偶然的機會,陳景元結識了古文字專家段熙仲教授他認為,秦代桶瓦上左邊的文字為“羋”字的一種變體字。這應該是兩個獨體字,讀作“羋月”。兵馬俑身上刻的“月羋”和阿房宮遺址桶瓦上刻的“羋月”應該是一回事。

    “羋月”,名“羋八子”,是秦昭襄王的母親,曾獨攬大權近40餘年,史上著名的“秦宣太后”,歷史上“太后”之稱謂,始見於她。

    秦宣太后本是楚華人,因秦昭襄王繼位時年幼,便以太后之位主政,“還政”於秦昭襄王時,這位國君已經60來歲了。

    秦宣太后主政時,秦國國力大興,無論文治還是武功,都值得人稱道,在秦宣後羋月上臺後任用了一批孃家的貴族,形成著名的“四貴”,雖然有興國之功,但長此以往,也造成了秦國只知秦宣後和“四貴”不知秦王的局面。

    反觀兵馬俑,人俑基本不戴頭盔,亦無盾牌,面部表情多較沮喪,並不像是出征的軍隊,更像是……發喪送葬的隊伍。

    秦尚黑,楚地崇尚火德,服色尚紅,看看被還原出來的彩塑兵俑,感覺比較像楚人的佇列呢!再加上,發掘出來的人俑髮髻,多是歪向一側的,這也比較符合楚國的流行時尚。

    另外,兵馬俑坑位於咸陽以東,面向東方,而宣太后的故鄉楚國就在秦國的東方。而俑坑中還發現了麋鹿的骨骸,這正是楚國的珍獸,秦墓鮮見,“麋”又與“羋”同音,似有所指。

    更重要的是,在兵馬俑三號坑西北角150米的位置上,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神秘的大墓,墓主身份尚未被查清。

    所以,兵馬俑,也許是昭襄王按照楚國風俗,為身為楚人的母親所做的陪葬隊伍,伴她泉下魂歸故里,也未可知呢。

    當然,以上只是一種學術方面的假說。

  • 7 # 故紙堆裡的故事

    秦始皇陵坐落在距西安三十公里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1974年三月,在秦始皇陵東側發現大型兵馬俑從葬坑,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上海《社會科學》雜誌1985年第二期發表劉修明的文章,指出在兵馬俑坑中出土了屬於秦始皇時代的三年、四年、五年、七年的"相邦呂不韋戈",還有十四年、十五年、十七年、十九年的"寺工"長鈹("寺工"為秦朝官署名,專鑄陵園陪葬用的兵器)。許多帶銘文的兵器出土時土層未亂。有考古常識的人都知道,比宣太后晚五十年的兵器是不可能跑到宣太后的陪蘚坑裡來的。那麼兵馬俑坑的主人應該是秦始皇。

    另外,秦宣太后羋月時期,是秦朝國力逐步集聚的時期,是幾代秦王的共同積累,才有了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實力。能稱之為世界八大奇蹟的兵馬俑,想必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秦朝後期,律令嚴苛,大興土木,民不聊生,所以才有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大澤鄉起義,才拉開了秦朝覆滅的序幕。想必除長城外,兵馬俑也是那個時期被徵農民的又一傑作。

    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經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萬平方米,由於現有技術無法保護好兵馬俑,沒有繼續發掘,具體多少坑還未勘探,兵馬俑規模由此可見一斑,想必也只有一代帝王始皇帝才配得上它的宏偉。秦宣太后雖掌權近四十年,也確實助國利民,但這世界八大奇蹟的兵馬俑於她怕還是“大了”。

  • 8 # 西府趙王爺

    關於兵馬俑的主人是誰?這事兒目前在史學界還是一個沒有給出結論的問題。

    按照大家最初的觀點,這個主人肯定就是秦始皇了,畢竟離得近,又符合嬴政千古一帝的氣質和威名。

    但後來逐漸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兵馬俑的主人還有一個新人選,那就是秦宣太后羋月。

    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點原因,兵馬俑朝向存在疑點。

    在一般的觀念理解之下,兵馬俑象徵著秦皇死後的護衛部隊,不過從書籍記載的另一方面來看,這支部隊可能是羋月的護衛部隊。

    羋月當政期間基本掌握了全部的政權,他的兒子(後來的昭王)也對這位母親產生了濃厚的敬重之情。不過這位太后的故鄉並不是秦國,她當年是楚國的貴族成員,因為兩國的政治需要才遠嫁秦國。

    我們中華素來講究“落葉歸根”,雖然羋月在秦期間已經把身心全部奉獻給了國家,但是她去世以後仍然要舉行象徵性的“回鄉”活動。而兵馬俑就是太后的護衛部隊,他們的任務就是保證太后平安回到楚國,而且這些兵馬俑的正面朝向全部都是楚國,這樣的現象也有力的佐證了這一說法。

    第二點原因,軍隊結構存疑。

    根據相關記載,兵馬俑的建造是為了讓去世的秦皇繼續征戰,以在陰間繼續做掌握雄兵的君主。按照這一點來看,兵馬俑就必須要具備完整的軍隊結構了,不過根據學者考證,現在已經問世的三座俑坑之中,一二號坑象徵著軍隊的指揮部,其軍隊陣容並不具備太高的戰鬥力。

    三號坑中則有一些戰車圖案,這也是當時最有攻擊力的一種軍隊。這樣的規模看似宏大,但其中卻缺少了關鍵性的中軍隊伍,中軍是一支軍隊的核心力量,也是征戰勝利的基礎力量,如果兵馬俑是秦皇的征戰軍隊,無論怎麼說也不會缺少中軍。

    而如果只作為一支護送隊伍,那麼這種佈局就說的過去了,因為護送隊伍是沒有必要設立中軍的。

    第三點原因,兵器材質不符合“時代”特點。

    根據大量的考古佐證,秦皇時期的鐵器鍛造技術已經趨於成熟,軍隊裝備的兵器也大多都是鐵質品。不過兵馬俑中出現的兵器卻全部都是青銅製品。

    有資料記載,羋月時期的鐵器鍛造技術還非常低下,所以軍隊普遍配置的武器只能是青銅製品。從這一方面來看,兵馬俑的主人確實有點說不清了。

    第四點原因,史書對兵馬俑隻字未提。

    秦始皇這位君主身上有著太多的色彩,所以每個朝代的史學家都會對他的“事蹟”有一定的記載,並且很多人還會發表自己的看法,由於受關注程度太高,所以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會被詳細的記錄下來。

    按照兵馬俑的規模和技藝來看,這樣的巔峰工程肯定會有很多學者和史書記載才是,但事實是秦皇時代的史書確實沒有提到這項工程,所以很多人也根據這一點覺得兵馬俑的歸屬另有其人。當然了,也並沒有史料記載,那兵馬俑就是羋月的。當年項羽進咸陽,一把火燒了咸陽宮,大部分秦史都沒了。以至於咱們關於秦國的歷史史料少之又少,很大一部分都要從司馬遷的《史記》去尋找依據。而當時司馬遷對於這段歷史也大都是民間採集,多為道聽途說,水分很大。

    這一點從他描寫沙丘之變、大澤鄉起義這些歷史就能看得出來,明顯就是再寫故事嘛,彷佛身臨其境一般。

    綜上所述,說兵馬俑不是秦皇的隨葬品也是可以說的通的,不過這些說法大多還只停留在推測階段,目前尚沒有直接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相信這個謎團日後會被完全揭曉,畢竟兵馬俑坑還沒有全部面世,或許答案就藏在地底。

  • 9 # 見yun卸甲

    秦兵馬俑堪稱是「人類文明的精神瑰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但是有人卻提出他的真正主人並不是秦始皇。被人們最初認為是秦始皇的兵馬俑是在1974年被髮掘與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並且現在已經發掘出了大量無比珍貴的各種陶俑。這些陶俑數量之多,氣勢磅礴。各個身材高大健碩,肌肉豐滿,表情機警,栩栩如生,彷彿隨時準備奔赴戰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規定「衣服,節旗皆為尚黑」,可是在這些俑坑中的武士俑們,身上的服飾卻是五顏六色,顏色鮮明的,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還有就是士兵手握的武器之謎,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下令收繳全國的兵器以防止舊貴族的反叛,這些兵器被築成鐘座和各重24萬斤的大銅人。然而,在兵馬俑坑中竟然出土了大批的步兵使用的刀槍劍戟等武器。這顯然是違禁的,因此,這些兵馬俑不太可能是秦始皇時代的。那麼話說回來,如果說兵馬俑確實如上所言,不屬於秦始皇,那他們應該屬於誰呢??根據俑坑出土的年代順序和武士俑身的銘文來看,有人認為他們是屬於秦昭王之母——秦宣太后的。秦宣太后也是個鐵腕人物,本來是楚華人,嫁到秦國,專政41年。因此有專家斷定:這些兵馬俑是秦宣太后的儀仗隊。

  • 10 # 文物考古聊歷史

    羋月只是電視劇中的人物。秦始皇兵馬俑得到了國際認可。

    為什麼國內反而有人懷疑兵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

    其實,質疑兵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的聲音早就有,但是是極個別的。最出名的就是江蘇的考古專家陳景元,因為與主流的觀點不同,很多同行覺得陳老師是譁眾取寵,所以,這位專家被罵的很慘。

    反對的聲音早就存在,只是近年因為孫儷主演的《羋月傳》,《大秦帝國》裡寧靜飾演的秦宣太后大火,於是,又有人開始炒熱點了,蹭熱度了。

    先簡單說說秦宣太后是誰?

    秦宣太后就是羋八子,羋月這個名字是電視劇杜撰的。羋八子原本是楚華人,後來做了秦惠文王之妾,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繼位,但是秦武王繼位不久就在洛陽舉鼎,被砸死了,死得時候沒有兒子。於是,原本在燕國當質子的秦昭襄王(與秦武王是兄弟)回國爭奪王位,成功了。於是羋八子也成了秦宣太后。

    秦昭襄王是個明君,也頗有才幹,但是自秦昭襄王即位後,以宣太后為中心,形成了穰侯、華陽君、涇陽君和高陵君等宗親貴室勢力,他們專權專利,其私家富有甚至超過了王室。秦宣太后把持朝政多年,秦昭襄王礙於她是自己的母親,也無可奈何。直到范雎的出現。范雎對秦昭襄王說:

    “臣居山東時,聞齊只有孟嘗君,不聞有齊王;聞秦有太后、穰侯,不聞有秦王。夫擅國之謂王,能利害之謂王,制殺生之威之謂王。今太后擅行不顧,穰侯出使不報,華陽、涇陽等擊斷無諱,高陵進退不請。四貴備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為此四貴者下,乃所謂無王也。然則權安得不傾,令安得從王出乎?臣聞善治國者,乃內固其威而外重其權。”

    范雎提醒秦昭襄王:內政不穩,何以安天下?現在天下只知道你媽、你舅舅,但是卻不知道你這個秦王。

    於是,秦昭襄王下定決心奪回權力。他廢了宣太后,罷免了穰侯魏冉的相位,並將國內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外。

    質疑1:

    正是因為秦宣太后曾經垂簾聽政,很有權勢。所以,就有人認為,她也是有能力修建兵馬俑這樣規模的陵墓的。去世之時,被葬在【雍州新豐南十四里】的地方,與位於【雍州新豐縣南十六里】的驪山二者相距僅僅二里。而發掘兵馬俑的1號、2號、3號坑恰好與秦始皇陵封土堆也是有一定距離的。所以,很有很可能兵馬俑是屬於宣太后的,而大封土堆是秦始皇陵。

    質疑2:

    部分兵馬俑梳著【單邊歪髻】,也就是【偏髻】,這是楚人常見的髮型,而宣太后正是來自楚國的。

    質疑3:

    秦國從很早開始就尚黑,兵馬俑原本卻是五顏六色的,這很不“秦始皇”的風格。

    質疑4:

    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了“以水銀為江河湖海”,還有“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連幾道門都有記載,怎麼偏偏就沒有關於兵馬俑的任何記載呢?

    質疑5:

    兵馬俑坑出土的兵器都是青銅器,而沒有發現鐵製兵器。秦始皇時期早就開始使用鐵器了,怎麼就沒有鐵器呢?除非是更早的戰國時期,也就是羋八子所處的時代,這樣會更合理一些。

    如果仔細的分析,其實這些質疑根本站不住腳。唯一還有點說服力的是第一條及第四條。

    質疑兵馬俑髮髻是楚人樣式的這一條,完全是沒有說服力的。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收六國之兵,士兵中有楚華人,梳著楚國的髮髻也是正常的吧。而且,兵馬俑早在秦始皇死之前就開始製作了,秦始皇在征服六國的時候,也是一步一步來的,老秦華人中早就有楚華人編入了。再有《史記》是漢代才編寫的,司馬遷也是根據前人記述來寫的,有錯漏也是正常的。而第五條質疑就更好解釋了,秦宣太后時期也是有鐵製品的,如果說是兵馬俑是秦宣太后的,那同樣也是不合理的。所以,也就第一條比較有說服力,也是很符合目前的情況的。

    結語:質疑的點其實反過來也可以質疑他,所以,我相信兵馬俑的主人就是秦始皇!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本來兵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這事一直是考古界和歷史界的共識,是沒有爭議的,直到一個叫陳景元的建築學家指出兵馬俑的主人有可能是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這事才引發了爭議,中央電視臺還專門出了一個節目來說明這事。

    當然了,學術是可以有爭議的,有不同的觀點很正常,陳景元之所以說宣太后是兵馬俑的主人,也有他自己的證據,主要有三點:

    一、兵馬俑中有一部分俑的頭上是歪髻。

    所謂的歪就是歪的、不正的髮髻,古人從來不理髮,頭髮長了之後,就在頭頂上盤起來,而歪髻就是部分兵馬俑的頭上有盤起來歪的髮髻,如果你看過兵馬俑的照片或者到現場看過,就會發現很多這樣的歪髻,應該在秦軍是一種普遍現象。

    兵馬俑

    這種歪歪的髮髻也曾經在楚國的古墓中出土過,因此陳景元先生認為這是楚國風格,而秦王的陪葬品不可能是楚國風格,而秦國掌權人中只有宣太后是楚人。

    二、兵馬俑的服裝是五顏六色的。

    秦朝是水德,秦始皇及秦朝是崇尚黑色的,秦始皇的龍袍服飾及秦國官吏的服裝都是黑色為主,但是,出土兵馬俑身上的服裝顏色都是五顏六色的,在兵馬俑一號坑中出土的1087件兵俑的上衣,其中綠色衣有118件,紅色衣有88件,紫色衣有52件,天藍色衣有16件,白色衣有2件,在三號坑裡出土的兵俑顏色更加豐富,有硃紅、玫瑰紅、粉紅等13種顏色。

    這種五顏六色的穿衣風格,不符合秦國的傳統,而楚國卻是這樣的風格,因此陳景元認為兵馬俑是楚國風格。

    彩色兵馬俑

    三、兵馬俑中出土的戰車軌寬度不統一。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行大一統制度,車同軌、書同文,統一了車軌寬度,但是在兵馬俑中出土的車軌寬度很多都不一樣,寬度分別有1米、1.1米、1.2米、1.3米、1.37米等不同尺寸,如果這是秦始皇的陵墓,怎麼會有這麼多不同尺寸的車軌呢?

    四、出土兵馬俑身上刻了一個奇怪的字:“脾”。

    當時在兵馬俑身上發現刻了一些奇怪的字,有一個字經考古學家確診為“脾”字,也有一些專家認為不是一個字而是兩個字,古文字專家段熙仲教授就認為是兩個字,左邊的字是“月”,右邊的字是“羋”,合起來就是月羋,古人的字是從右向左讀的,這兩個字就是羋月,這也是電視劇中把宣太后的名字叫做羋月的原因,這也是兵馬俑被認為是秦宣太后陪葬品的理由之一。

    史書明確記載了秦始皇剛剛當上秦王時,就在驪山開山鑿洞準備修建陵墓,等到他統一天下的時候,把全國七十多萬刑徒送到驪山修建,把隧道一直挖到有水的地方,然後用銅封固,陵墓中有仿製的宮殿、房屋和各種奇珍異寶,還有帶機關的弩箭,有人靠近就射向目標,陵墓中有水銀製作的千川百溪和江河大海,使用機關讓這些水銀河互相連通,陵墓中還有仿造的日月星辰,還有娃娃魚的脂肪製作的油燈,很長時間都不會熄滅。

    形態各異的兵馬俑

    秦始皇的陵墓從他剛當上秦王開始,一直修建到他去世的一年之後,才真正關閉,一共修建了37年時間,下令關閉陵墓的是秦二世胡亥,關閉陵墓時,有很多工匠和奴隸被關在其中,但《史記》沒有提到兵馬俑,從後來的考古來看,整個秦始皇陵墓的佔地面積達到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可見規模之大,現在來論證一下兵馬俑到底是秦始皇的陪葬品還是秦宣太后的。

    我的結論是:秦始皇是兵馬俑的主人。先逐一反駁懷疑是宣太后陪葬品的四個疑問:

    1、一部分兵俑的頭上是歪髻。按歷史來看,秦國風格的盤發主要是把頭髮盤在後腦正中間位置,這個在電視劇《大秦賦》中都有記載,但是,這並不是強制的,秦始皇修建的時間跨度達到37年,秦國風格也是一直在改變,尤其是後期變化更大,秦國在一系列對外征戰中,吞併了其他諸侯國的土地和人口,風格變得多元起來。

    比如在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有兩個叫黑夫和驚的秦國士兵寫給家鄉的書信,這兩個秦兵的家鄉是安陸,今湖北雲夢,這個地方最早之前是楚國的,後來被秦國佔去,黑夫和驚也是楚人,但他們參加了秦兵,他們的髮髻當然是楚人風格,這個並不奇怪,並不能由此認定兵馬俑是楚人風格,當時的文化已經融合了。

    好多歪髻兵俑

    2、關於兵馬俑的服裝是五顏六色的,這個很好理解了,黑色雖然是秦國最崇尚的顏色,但不是人人都能穿黑色的,當時的等級制度森嚴,什麼樣的人穿什麼樣的衣服,在當時是有嚴格規定的,只有皇帝和貴族們才能穿黑色,而普通士兵只能穿五顏六色的衣服。

    3、至於兵馬俑中出土的車軌寬度不一樣,這個也比較好理解,秦始皇陵墓修建時間長達37年,秦始皇統一天下是公元前221年,統一車軌也差不多就是公元前221年,但秦始皇的陵墓是從公元前247年開始修建的,已經修了26年了,不同的車軌很正常。

    另外,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六國的戰國全部歸屬秦國,秦國總不能把這些全部給毀了吧,只能說新建造的車軌按統一標準修建,至於之前存的車軌,只能由它存在了,所以也有可能拿下陪葬,秦始皇陵墓中車軌寬度不同,也算正常了。

    4、至於兵馬俑身上的刻字:“脾”,先不說這個字到底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你見過誰會把陵墓主的名字刻在陪葬品上的?就算是羋月二字,把這兩個字刻在兵馬俑身上是什麼意義,況且如果宣太后真是陵墓主人,她的名字不用避諱嗎?怎麼可能隨便刻出來呢?所以把羋月刻在兵馬俑身上是不合適的,也不符合禮儀。

    馬俑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原因可以證明陵墓主人是秦始皇:

    一、宣太后只是秦王的母親,只是太后,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會給女子修建這麼大規格的陵墓嗎,兵馬俑一共有四個坑,合計總面積14260平方米,如此大的面積,秦國不可能為一個太后修建這麼大面積的陪葬坑。

    另外兵馬俑四號坑是空的,裡面沒有任何兵俑,很明顯是規劃好了,但沒有時間來得及放置兵馬俑,而被迫關閉陵墓的,如果是宣太后的,那一定是秦昭襄王修建的,秦昭襄王可是活了74歲,在位55年的,不可能沒時間的,只有可能是秦始皇的,然後因為秦末農民起義而被迫提前結束的。

    二、出土的兵馬俑中有六匹馬拉的馬車。在當時只有天子的規格是六匹馬,諸侯是五匹馬,卿是四匹馬,大夫是三匹馬,士是二匹馬,平民是一匹馬,這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秩序規定的,不是可以隨便改變的,秦宣太后只是太后,按最高禮節算是諸侯,頂多五匹馬,所以只能是秦始皇的。

    秦始皇

    三、兵馬俑中出土的大量兵器上有銘文記載,秦國的兵器最早是標註監造、主造、造者,分別監察者,主要負責者,建造者,秦國的法律相當嚴格,標註齊全是為了保持可追溯性,一件兵器在誰的手上出現質量問題,誰就要負法律責任。

    而有大量出土兵器上記載:三年相邦呂不韋造寺工讋(zhé)丞義工窵(diào)。

    三年指的是秦始皇紀年三年,指建造兵器的時間,相邦呂不韋指最高監察者,寺工指的是負責建造兵器的機構,讋是人名,是寺工的負責人,丞是寺工下屬的機構,義是人名,負責管理工匠,工是工匠,窵是工匠的名字,這一刻字把所有的相關責任人全部記載在冊。

    既然兵器是秦始皇三年呂不韋負責監造的,那跟宣太后有什麼關係,這直接證明了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而不是宣太后的。

    出土兵器上的銘文

    四、史書記載了宣太后的陵墓是在芷陽東陵,在今西安東北35公里,而秦始皇陵與兵馬俑是在西安市臨潼區,芷陽東陵離兵馬俑有幾十公里,而秦始皇陵墓離兵馬俑只有1500米。況且秦始皇身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他的陪葬坑就是180個,四個兵馬俑坑只不過是眾多陪葬坑中的四個而已,宣太后陵墓不可能有這個規模。

    《史記 秦本紀》:四十二年,安國君被立為太子。十月,宣太后死,葬於芷陽的酈山。

    所以,兵馬俑的主人只可能是秦始皇,不可能是宣太后。

  • 12 # 呆萌小索隆

    秦始皇陵坐落在距西安三十公里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一九七四年三月,在秦始皇陵東側發現大型兵馬俑從葬坑,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專家和旅遊者的高度重視,甚至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秦兵馬俑從葬坑,可以說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佈局嚴整,結構奇特。如現開放的一號俑坑,從葬的陶人陶馬約六千餘件,同真人真馬一般高大。這些陶俑,依坑排列,面向東方,形成一個長方形軍陣。俑坑東端有二百一十個武士俑,手執弓弩遠射兵器,三列橫排,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六千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一個個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三十五乘駟馬戰車間隔在十一個過洞裡,排列成三十八路縱隊。南北兩側和西端,各有一排手執弓弩的武士俑,似側翼衛隊。"強弓勁弩"的戰袍俑是秦陵部隊的外圍,蹲姿射俑系後備軍。數以千計的陶人,每個身高一點八六米左右,容貌不一,神態各異,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陶人的職務、兵種和性格,從其裝束、體態、臉型、神情、手勢以至細微的發須變化,可略辨一二。

    自一九七四年發掘以來,國內外學者一般都認為當是秦始皇,這一隊伍整肅、裝備齊全、威風凜凜、氣壯山河的陣容,是秦始皇當年浩蕩大軍的藝術再但是,近幾年來,學術界有人對這一流行觀點提出了質疑。陳景元在《大自然探索》一九八四年第四期發表題為《秦俑新探》的文章,對舉世矚目的秦兵馬俑的主屬問題,提出了大膽而全新的見解。作者指出,有關秦俑主屬這一重大結論性命題,並未有人依據可靠的材料用科學的語言進行過準確、系統而周密的論證。文章列舉和分析了一系列無法解釋的疑問和矛盾現象,明確地否定了秦始皇是兵馬俑主人這一當今流行的說法。如過時的軍陣:在一號坑、二號坑裡,大量的卒兵圍繞戰車排列成一個個整齊的大小方陣,戰車兵又是這支部隊的主力,而車戰則是這支部隊最基本的作戰方式。

    但在《文獻通考》、《菽園雜記》、《淮南子》、《史記》等古籍中,秦始皇時期只有大量使用步兵和騎兵的記載,幾無進行車戰的痕跡。可見它與兵馬俑這個軍陣隊伍毫無共同之處,卻有天淵之別。又如奇特的武士:俑坑裡所有要衝鋒陷陣的武士,有的精梳各種髮髻,有的頭戴一頂軟帽,而攻堅作戰中自身防衛所必需的頭盔,一個都未準備大量武士沒有護身鎧甲。這樣的武士是沒有戰鬥力的,說這是秦皇橫掃六國的精銳之師,令人費解。又如違禁的兵器秦軍以精良的鋼鐵兵器更新了裝備以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年,下令收繳全國銅製兵器,運入咸陽,悉數銷燬,鑄成十二個重各二十四萬斤的大銅人。之後,任何人繼續收藏銅戈、銅劍,就是一種罪死不赦的犯上行為。二號坑內有銅劍劍頭,誰敢用這種陳舊、劣等的兵器去給秦始皇作陪葬之物?又如犯上的服色: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立即"改正朔,易服色",規定了"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的制度而俑坑裡幾乎所有的武士俑,從上到下身穿大紅、大綠的戰袍,紫色、藍色、白色的長褲,真是五顏六色,異常鮮豔,哪裡有一絲一毫"尚黑"的意味。

    作者進一步比較了殉俑制度的異同,考證了銅鉞年代的順序,追溯了大多數武士俑獨特的頭冠和髮髻的本源,並根據武士俑身上發現的銘文的判讀、高氏墓地的探究以及舊楚軍隊的分析,指出這個大型兵馬俑坑的真正主人是秦始皇祖上秦昭王的生母、曾在秦昭王時期專權達四十一年之久的秦宣太后。從而把秦兵馬俑坑的實際營建年代前推了半個世紀左右

    秦俑考古工作者秦鳴在《文博》雜誌一九八五年第期以《秦俑坑是始皇陵的陪葬坑》為題,堅持原有的看法秦鳴認為,從坑內文字資料、坑內遺物、遺蹟、秦陵的整個佈局、俑坑威武雄壯的軍陣分析,俑坑西北角一座級別較低的墓葬至今尚難斷定是男是女,根本與宣太后無關,但可以肯定俑坑的主人不是宣太后,而是統一六國的秦始皇。

    漢史專家林劍鳴對俑坑修建於秦始皇時代同秦鳴並無異議,但對俑坑的性質提出不同看法。他在同一期《文博》上以《秦俑之謎》為題撰文說,近年秦俑坑雖然出土文物甚富,"但至今尚未發現有能夠證明秦俑坑為秦始皇陵園一部分的文字資料",秦國時仍有以活人殉葬的舊習,製造如此大型俑坑似無必要。此外,在坑內第一次出土的幾千件兵器中鐵器極為罕見,這與當時已很發達的冶鐵水平是不相稱的。因此,秦俑坑並不是秦始皇陵園建築中的一部分,而是屬於具有紀念碑性質的建築物,可能稱之為"封"

    上海《社會科學》雜誌一九八五年第二期發表劉修明的文章,對陳景元的觀點提出商榷。他說,在兵馬俑坑中出土了屬於秦始皇時代的三年、四年、五年、七年的"相邦呂不韋戈",還有十四年、十五年、十七年、十九年的"寺工"長鈹("寺工"為秦朝官署名,專鑄陵園陪葬用的兵器)。許多帶銘文的兵器出土時土層未亂。有考古常識的人都知道,比宣太后晚五十年的兵器是不可能跑到宣太后的陪蘚坑裡來的。他認為兵馬俑坑的主人是秦始皇。那麼,宣太后高氏的葬地在哪裡呢?《史記》裡明文記載:"宣太后死葬芷陽驪山。"據考證,芷陽在今臨潼韓山谷洪慶一帶(在驪山南麓)。這裡有幾坐高大的封土冢,還出土有"芷"字的陶文。這同在驪山北麓的始皇陵及其陪葬坑,方向相反,相距甚遠。陳景元指出的兵馬俑坑西側的凸字型小墓,決不是宣太后墓,很可能是始秦陵的一座從葬墓,或是兵馬俑坑的一個組成部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把婆婆當親媽相處對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