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昭武觀史
-
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王允、呂布掌握的軍隊大約只有2萬左右。
儘管數量上少於涼州軍,但當時如果王允安置妥當,是可以控制局勢的。
不過,王允“眼高手低”,安置失當,最終埋葬了自己和大漢最後的希望。
王允、呂布控制的軍隊董卓的軍隊,由四部分組成:原屬大將軍何進的禁軍、原屬丁原的幷州軍、董卓嫡系的涼州軍,以及原屬皇甫嵩等人的其他軍隊。
由於東漢秉承劉秀“精兵”政策,禁軍數量不多。
原屬何進的禁軍,大部分是有定額的,不足2萬。
其中,羽林、虎賁有2500人左右;宮城衛士2246人;執金吾所統的緹騎200人、持戟520人;北軍五校5000人左右;另有新設的西園八校尉約8000人。
何進死後,這些軍隊歸屬了董卓。
雖然一些將領,如袁紹、袁術、曹操等人紛紛出走,但大多數軍隊都歸屬了董卓。
丁原,當時是執金吾。不過,與董卓一樣,他也是奉命率軍進入洛陽的。
考慮到董卓初入洛陽時也只帶了3000人,丁原帶入洛陽的部隊,也應當在3000以內。
呂布殺丁原後,這支軍隊由呂布統率。
董卓自己統率的涼州軍,在初入洛陽時,只有數千人。
不過,董卓後來又不斷從涼州招呼人過來。
比如:馬騰、韓遂也接受招喚,率軍前來,但是趕到時董卓已死。
另外,原先駐紮在扶風的皇甫嵩部,有三萬人,在皇甫嵩被徵調到洛陽後,也歸屬了董卓。
董卓死後,皇甫嵩為徵西將軍,殺董卓族,但朝廷並未繼續令其掌握軍隊,而這支軍隊多是涼州人···
所以,董卓死後,王允、呂布所完全掌控的,只有禁軍、幷州軍2萬多人。
而最後李傕、郭汜圍攻長安時,合眾十餘萬!
因此,王允、呂布的軍隊在數量上處於劣勢。
群龍無首、一片混亂的涼州軍不過,當初董卓為了掌控涼州軍,所部將領互不統屬,因此,董卓一死,涼州軍群龍無首。
胡軫、徐榮歸順了朝廷。
董越前去找牛輔會合,但被牛輔殺了。
牛輔在擊敗前來討伐的李肅後,夜晚軍中騷亂,他居然只帶家奴5、6人跑路,在路上被殺!
可以說,涼州軍群龍無首,一片混亂。
如果王允能妥善安撫,是完全可能控制住涼州軍的。
可是···
赦罪之失涼州軍首先想明確的是:我們到底是不是罪人?
王允的邏輯有些錯亂:涼州軍,本來就無罪嘛!他們只不過是跟錯了人而已!不過,誰讓你們跟錯人呢?我說他們無罪,他們可能反而心不安!所以,不如給他們一些懲罰!
王允說的也不是沒道理。如果王允立刻給予一些適當的處罰,可能罰了就罰了,人家反而心安了。
問題是···處罰遲遲沒有公佈!
與此同時,蔡邕,只不過是哭了一下董卓,就被王允處理掉了!
蔡邕得到的這樣的處罰,涼州人會得到怎麼樣的處罰呢?
赦罪不赦罪,關鍵是讓人心安。
王允話說一半···任何人,都會傾向於鋌而走險呀!
安置之失董卓死前,把涼州軍分佈在各處險要,以抵抗關東聯軍。
有人提出:不如由皇甫嵩來統領涼州軍,繼續駐紮在各處險要。
皇甫嵩,時之名將,德高望重,而且在涼州人中有極高的威信,如果由皇甫嵩來,確實是可以安定涼州軍的。
不過,王允拒絕了:不可以!讓涼州軍繼續駐紮在各處險要,明擺著是要和關東開戰呀!那袁紹等人會怎麼想?
王允的拒絕,似乎有些牽強。
皇甫嵩接管軍隊,與是否讓軍隊駐紮於險要,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你可以讓皇甫嵩統帥軍隊,但不駐紮於險要呀!
看起來,王允是不放心把如此強大的涼州軍統一交給皇甫嵩而已。
隨後,王允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削奪涼州軍軍權,解散涼州軍!由關東聯軍來負責控制、監督!
看起來,王允是希望把關東義軍的領袖重新吸納到朝廷體系,以平息各地的戰亂,重建朝廷威嚴。
不過,王允是等不到那一天了。
崩盤王允的想法,迅速演變成了一場災難。
涼州軍與關東軍長期征戰,互為敵軍。涼州軍更曾殘忍地處決豫州等軍的俘虜。
讓關東軍來監督、控制涼州軍,這是要殺掉涼州人呀!
很快,朝廷要殺光涼州人的說法傳遍關中!
李傕、郭汜,在賈詡的建議下,舉起反旗,開始作亂!
為求活命的涼州人紛紛參加,叛軍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到叛軍攻到長安時,已有十餘萬眾!
王允,失敗了。
看起來,王允不赦涼州軍之罪,企圖與關東聯軍一道解散涼州軍,其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由王允、袁紹、袁術等官僚士大夫為主要基礎的朝廷。以朝廷、士族領袖的名義號令天下,結束戰亂,重樹朝廷權威。
只是,姑且不論這個理想是否現實。
涼州軍雖群龍無首,一盤散沙,但並不代表他們願意成為魚肉。
王允沒有等來他理想的朝廷,卻等來了一支被他逼得重新團結起來的,憤怒的涼州軍。
眼界高,手法更要高才行!
-
3 # 歷史兵說
王允這個人不但迂腐,而且做事搖擺不定,結果把死亡名額留給了自己。那麼,王允為什麼不特赦西涼人馬呢?正史記載的意思是說:除掉董卓之後的王允,這時候自以為他已經牢牢控制了長安城,認為李傕和郭汜這兩個反賊根本就不足為慮。所以,信心爆滿的王允,做出了一個最愚蠢的決定,以一年之中不能大赦兩次為由,拒絕了李傕和郭汜歸降的請求。同時,王允唯恐西涼軍不反,又缺心眼兒似的殺了蔡文姬她爹蔡邕,一下子就把西涼軍徹底逼上了絕境。就在這個“風雨欲來風滿城”的關鍵時候,出餿主意的西涼人賈詡出場了!他力勸李傕和郭汜二人說,聽說現在長安要殺光涼州人,你們這個時候放棄軍隊逃跑,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在半路幹掉你們,反正伸頭縮頭都得捱上一刀,乾脆反了吧!於是,李傕和郭汜率十萬西涼軍又殺向了長安。盲目自信害死人!王允天真的以為:憑藉長安城堅牆高,又有呂布所率董卓留下來的一萬多人馬軍隊守城;而李傕和郭汜率領的又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就不敢和他公開叫板開打。他哪兒知道,他守城才守了八天,西涼軍就攻進了長安。從此,陷入了比董卓還黑暗的後董卓時代!
-
4 # 禁街虎1
想想董卓是從哪裡來的?想想西涼軍歸誰管?想想有多少人是董卓的死士?一不做二不休,與其引狼入室,養虎遺患,不如斬草除根。否則李傕郭汜這些人養足精神會幹什麼,誰都不知道。
王允有一義女,名喚貂蟬,董卓被殺後改嫁了夫君,名喚呂布。此人英勇,世人皆知,有這個女婿在側,王允是不是有資本有恃無恐?天知道呂布會被李傕郭汜打的大敗逃走,失算哪失算!
-
5 # Mer86
司徒王允的能力和智力都屬於一般水平,並且他還有一點剛愎自用。說的好聽點,就是原則性很強。所以他的這種性格人,其實最適合去司法機關(法院)工作。然而漢末亂世,他卻陰差陽錯的就當上了東漢王朝的掌舵者。但是他的能力和實力,與他面臨的困難完全不成比例。
再加上漢末亂世,時勢變了。而王允的思路過於僵化,沒有跟上時代變化。於是,王允便死在了他過於剛愎自用這個缺點上。
先簡單的介紹一下王允的背景,用六個字可以形容——運氣好的出奇!
王允出身太原王氏,是典型計程車族出身。在漢末魏晉時期,太原王氏是當時的望族,並不比汝南袁氏差多少。
在那個注重出身的時代,王允的出身就是他踏入官場的墊腳石。
王允十九歲時,有個宮裡小太監在鄉里禍害百姓。郡裡的官員不敢管,而王允卻天不怕地不怕,居然把小太監給殺了。宮裡的大宦官見自己的馬仔被人殺了,便趁機向皇帝告黑狀。漢桓帝聽說後大怒。然後他並沒有抓王允,而是把太守劉瓆抓回京師,關到監獄裡給弄死了。
可以說,太守劉瓆做了王允的替罪羊。而王允屁沒有。
王允是個原則性很強的人,劉瓆替他背了大黑鍋,他不能不報恩。於是,王允替劉瓆辦了後事,併為他守喪三年。
三年後,王允出仕為官。結果剛剛出仕,王允又惹了一個大麻煩。
當時有一個叫路佛的人,沒有品行,而沒有品行的人,在當時是不能當官的。但是王允的上級,太守王球卻讓路佛當了官。這一下激怒了王允,他犯顏強諫,把小報告打到了幷州刺史那裡。幷州刺史聽說了王允的名聲後,認為王允是個人才,就把他把闢為州駕從事,連提了好幾級。
後來,王允的事蹟傳到了京城。經京城的三公爭相聘用王允,王允可以自個挑選去哪個。最終王允做了司徒府的侍御史,也是管監察的工作。其實這個監察工作,最適合他這種人。
其後,王允一路扶搖之上,坐到了豫州刺史的位置。期間他好幾次得罪了宦官,但是每次都是不了了之,運氣是出奇的好!
所以,王允為什麼後來會固執的決絕西涼軍的歸降?因為他運氣好啊!並且他還特別特別的固執。只要他認定的事,不問緣由,只在乎是非。不對的就要反對,有時候還會為了反對而反對。簡而言之,這人沒有吃過苦頭,磨礪還不夠,城府還不夠深。
公元189 年,天下形勢大變。
當年漢靈帝去世,王允前往京師奔喪。當時的大將軍何進正在謀劃誅殺宦官,召王允一起謀劃。隨後王允投靠何進,擔任了從事中郎和河南尹兩個職務
後來,何進被宦官誅殺。袁紹、袁術打著為何進報仇的藉口,大殺宦官。接著又引董卓進入京城,搞得天下大亂。
董卓進京後的第三天,他廢了漢少帝,扶立漢獻帝即位。當時的王允得到了董卓的重用,被任命為尚書令。
說到尚書令,這個一定要強調一下。尚書令這個職務,是典型的職低權重。雖然這個職務的級別不高(千石級別),但是東漢帝國的決策權、發號施令權、皇帝詔令的草擬權,都由尚書令負責。並且官吏的任命,尚書令也可以過問。因此東漢的政務實際上均歸尚書檯,而尚書檯的主官尚書令,他是實際直接對皇帝負責的,相當於後來明朝的內閣首輔一樣。
董卓任命王允為尚書令,讓他掌管這樣一個重要的職務,說明董卓對王允信任。同時也說明王允的城府之深、權謀無雙,是個能把董卓都給糊弄過去的老狐狸。
當然了,我們知道。王允依附於董卓,只是為了接近他,並消滅他。
初平二年(191 年),王允和士孫瑞、楊瓚等人謀劃刺殺董卓。他們暗地裡結交三姓家奴呂布,讓呂布作內應。當時呂布與董卓有點小矛盾(為了一個女人),於是就幫助王允刺殺了董卓。
董卓死後,王允控制了漢獻帝。他變成了東漢帝國的實際掌舵人。
當時,他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解決董卓死後的遺留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董卓的涼州部隊的善後問題。
當時,最好的方法是赦免,不與追究。而且王允最開始時,想的也是赦免。但是後來呂布跟他說這事時(呂布主張赦免),他就改變了注意。
因為王允一向看不起呂布,他只是把呂布當成武夫、劍客。呂布對他建議赦免所有的西涼軍時,王允很懷疑呂布是別有用心。於是他對呂布說:你說西涼軍無罪,是因為他們盲目的跟從了董卓。但是如果因此赦免他們的責任,會給其他一些有謀逆想法的人,一個鑽法律漏洞的空子。畢竟朝廷只抓主謀,不追究從犯的責任。以後大家若是都鑽這個空子,那該怎麼辦呢?
於是,王允就代漢獻帝,下發了一封斥責董卓和斥責西涼軍的詔書。
然而王允對呂布說的理由,其實只是一種託詞罷了。他不想赦免西涼軍的真正理由是:
李傕、郭汜聽說董卓被殺之後,就把軍中的數百號幷州人也給殺了(王允和呂布都是幷州人士)。所以,王允他認為涼州集團不可靠,他是絕對不能跟涼州軍和解的。並且他認為,袁紹、袁術的關東軍才是自己人。關東軍當年起兵討伐董卓,是值得信任的盟友。如今董卓已被自己除掉,他要加緊與關東軍的合作。
然而,關東軍比西涼軍還差勁。董卓還沒死,關東軍就自己內訌。王允把希望寄託在關東軍身上,這本身是很扯的一個選擇。
後來,王允准備遣散軍隊,有人建議讓名將皇甫嵩領涼州軍,增強朝廷的實力,但是王允表示不同意,因為他認為那樣會使關東聯軍不安。結果,他錯失了最後一個逆轉局勢的時機。
沒過多久,民間流言四起,說朝廷準備誅殺所有的涼州人。涼州軍怕的要死,在關中開始擁兵自守。他們說,蔡邕不過是和董公親厚,就被王允給殺了,今天不赦免我們,想要解散軍隊,一旦解散軍隊,明天我們就變成任人宰割的魚肉了。
後來,李傕、郭汜又碰到了賈詡,當時賈詡力勸李傕、郭汜殺入長安,為董卓報仇。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呂布抵擋不住,加上長安城裡的蜀軍做內應,城門被開啟。呂布臨走時,招呼王允一起走,可是王允拒絕了。最後他被誅殺,三個兒子和族人也全部遇害,只有哥哥的兩個兒子逃脫。
總的來說,王允之所以拒絕西涼軍投降。他固執的性格是一方面原因,但這個原因不是主要原因;他真正不能接受西涼軍投降的原因,是因為在他的意識裡,士族才是值得他信任的勢力,即便袁紹、袁術之流在本質上與董卓並無區別,但是王允骨子裡仍然把士族當作自己的盟友。
至於西涼軍,也就是所謂的邊將,根本就不入王允的法眼。這些武夫沒有執掌過東漢帝國的權柄,所以王允打心眼裡瞧不起呂布之流的武夫,而像李傕、郭汜之流就更不入他的法眼。他以為只要朝廷一聲令下,西涼軍的那些武夫就會自動解散。
只不過,時代變了。而像王允這種舊式士族適應不了新形勢的發展,於是便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王允這個人,出身豪族世家,從小飽讀詩書、學富五斗,19歲就出仕當官,非常痛恨宦官和貪官,而且不畏強權,不向權貴低頭,高風亮節,王允這些行為為他贏得了好名聲。
漢靈帝去世後,王允進京奔喪,被何進徵辟為從事中郎、河南尹,何進被殺後,董卓進京掌控朝政,王允被拜為太僕,不久遷任尚書令。董卓雖殘暴無道,為了掌控朝政,還是任用了一些名士,如蔡邕。
而王允的尚書令官職雖低,但是一個有實權的職位,朝政大大小小的事,尚書令基本上都有涉及。王允之所以暫時投靠了董卓,一是因為董卓勢大,控制朝政,不投靠要麼逃離,要麼身死;二是因為王允有野心,想幹一些大事。
董卓初進京時,只帶了三千西涼軍,進京後吞併了何進的大將軍所屬軍隊,吞併了何苗的車騎將軍所屬軍隊,吞併了丁原的幷州軍,及京城的南北禁軍,再加後來陸續到達京城附近的西涼軍,董卓手上的軍隊不下五萬人,在董卓手下掌兵的是七位中郎將,分別是牛輔、董越、段煨、胡軫、楊定、徐榮、呂布,除呂布外,其它將領都被董卓安排在長安以東駐守,或參與和關東軍的戰爭,或駐守在長安的東邊,而留在京城長安的只有呂布。
正因為董卓的如此佈置,才讓王允和呂布有了可乘之機,呂布誅殺董卓後,王允與呂布合力控制長安,而依靠的軍隊主要是原來丁原的幷州軍及長安的禁軍,人數不足萬人。
董卓死後,王允因大儒士蔡邕嘆息了一聲,便以同情董卓的罪名殺掉蔡邕,這引起了很多朝臣的不滿,而且對於事後的論功行賞,多封自已的親信,對於同樣有功計程車孫瑞卻沒有封爵,呂布勸王允將董卓的財物分賞眾人,赦免董卓的西涼軍,王允將不同意,連呂布都明白的道理,王允不明白,只能說明王允在政治有多麼的幼稚。
王允不僅幼稚,而且開始驕傲了,居功自傲,群臣的大部分建議不能正確聽從,在對待西涼軍的問題上,犯了很大的錯誤,再加上當時的西涼軍諸部聽說董卓死後,謠言四起,西涼軍諸部很快從長安東邊向西邊逃竄,在路上聽從賈詡的建議,合力圍攻長安城,當時長安城中軍隊不足萬人,而西涼諸軍至少有三萬人。
長安城不是被破的,還是被蜀兵從內部開了城門,這些蜀兵從哪來的,史書沒有記載,這些人應該是董卓的餘黨,在西涼兵攻城時,打開了城門,城門一開,呂布並逃亡,王允沒有逃,被西涼軍殺死。
王允一生所從事的官職不過是:郡吏、豫州刺史、從事從郎、河南尹、太僕、尚書令等文官,雖飽讀詩書,但沒有政治能力和軍事能力,對形勢的判斷完全錯誤,以為殺了董卓後,西涼兵就會亂成一團,不足為懼,王允不是自信,他是自滿,一招錯導致身死城破。
-
7 # 穿越再現彼岸
殺董卓,輔助獻帝。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不僅未形成合力,而且內部互相攻訐,都為了自己的地盤考量,被董卓擊敗。董卓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實權派人物。在這種情況下,司徒王允,利用董卓和他的養子呂布之間的矛盾,(主要是呂布與董卓的妾室私通的把柄被王允抓住了)策反了呂布。
公元192年4月,因獻帝大病初癒,百官在未央宮集合恭祝,董卓也來上朝,被預先埋伏的李肅攻擊,董卓求救於呂布,呂布反而宣讀聖旨將其處死,董卓的女婿牛輔也敗亡。這是一個刺殺行動,董卓手下的西涼軍主力都控制在幾個主要將領手中,沒有受到多大損失。
因為漢獻帝年幼,王允成為東漢政權的實際掌控者。
王允為什麼拒絕西涼軍歸降一、西涼軍主要將領的擔憂。
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李蒙等率一部分主力迴歸涼州,而呂布、徐榮、胡軫率領一部分西涼軍投靠了王允。李傕、郭汜、李蒙等人本欲解散軍隊迴歸家鄉,但是害怕朝廷不赦免他們的罪過,難免身死族滅,因此時刻注意朝廷對他們的處置情況。
二、王允政治頭腦簡單粗暴,犯下低階錯誤。
王允在掌舵漢王朝後,居功自傲,目空一切,對於西涼軍的乞降,根本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對待散落於各地西涼軍,王允開始時打算全部赦免,這時馬上赦免西涼軍隊將領,應該是上上之選,能馬上平定西涼軍的不穩定情緒。
可是王允的神操作馬上就出現了,不久馬上變卦,他認為東漢末年董卓作亂的主因就是西涼兵,他考慮用袁紹的關東軍隊去平復西涼兵,因為西涼的部隊最害怕袁紹的部隊。這也是一招臭棋,有人指出,如果呼叫袁紹的部隊,西涼兵可能馬上反叛,此計策馬上作廢。後有人提議用其他將領率領西涼兵,王允又怕另外一個董卓出現,也堅決反對。
這樣遲疑不作出對西涼兵的決斷,導致局勢進一步惡化,西涼兵的主要將領的前途基本已經斷絕了。
三、掌控軍隊和外援,王允自信滿滿。
王允在消滅董卓後,原來的部將呂布、徐榮、胡軫等歸降朝廷,西涼兵的主力少部在他們手中掌握。而其他將領率領的散落在各地,形成不了較強的戰鬥力。在國家東部以袁紹為主的諸侯也都名義上支援朝廷,軍隊可以支援中央。因此王允自信滿滿。
小議:從董卓敗亡後,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勢力已經形成,王允所謂掌控東漢政權,實際上只是一個空架子,沒有多少實際權力,諸侯也不會真的聽從他的調遣。而他覺得已經掌控天下了,關東的部隊隨時可以調遣,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殺蔡邕,賈詡獻策,西涼反叛,王允敗亡自信滿滿的王允,政治和軍事上屢屢犯下低階錯誤。
一、殺蔡邕,西涼軍將領心寒。
蔡邕本來是董卓的舊臣,是著名的文學家和史官,蔡文姬的父親。他依託董卓主要是為了著述和寫史,他在董卓哪裡得到的賞賜也不多。蔡邕向王允求情,允許他寫完自己的著述,但王允根本不同意,將之殺害。這一訊息傳到西涼將領那兒,都認為蔡邕只是受了董卓一點點恩惠就被殺死了,那麼這些掌控軍隊的人肯定是死路一條。
二、解散涼州兵,賈詡獻策。
解散涼州兵的訊息不脛而走,越傳越玄,最後演變成朝廷要滅盡西涼人。原來董卓的謀士賈詡在李傕賬下任職,他說“聽長安人議論說欲誅盡涼州人,各位如果棄軍單行,則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抓住你們了。不如率軍西進,攻打長安,為董卓報仇。事情如果成功了,則奉國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遲。”
李傕也覺得,成功了可以挾持漢獻帝,不成功可以將長安附近地區的財務和女人劫掠一空,退守西涼。起兵時只有幾千人馬,隨著向長安逐步的進發,更多董卓的舊部加入到征討陣營,由原來的幾千人迅速增加大10萬餘人,這個兵力大大超過了王允等人的估計。
賈詡此人一生出的計謀不多,但是每一個都能使“天下大亂”,世人稱其為“毒士”。
三、王允再出昏招,西涼兵對陣西涼兵。
面對實力強大的西涼聯軍,王允再出昏招,竟然派依附自己的西涼軍徐榮部和胡軫部迎戰李傕等率領的西涼軍,目的非常明顯,就是讓西涼內部自我消耗。聰明的西涼部隊怎麼會上當吶!徐榮(被西涼軍拋棄)被擊殺,而胡軫部歸降,西涼叛軍進一步壯大。
四、保勢力,呂布棄長安,王允自盡。
西涼叛軍實力雄厚,進逼長安。呂布的軍隊也就一萬左右,根本不能與叛軍交鋒,隨即棄城而逃,投靠了袁術。而王允此人是比較忠於漢王室的,自己非常清楚,出現西涼兵叛亂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自己沒有逃走,而是帶著漢獻帝到城樓,從城樓跳下自盡以謝天下。
-
8 # 南方鵬
王允在演義中因連環計和呂布貂蟬廣為人知,其人在歷史上也是一個不凡的人物,如果他在董卓後事上處置得宜,東漢可能不至於陷入三國亂世。王允出身太原豪族,官宦世家,家族世代擔任州郡的重要官職,在當地影響很大,這種氛圍下薰陶出一位文武雙全又公正不阿、勤政愛民的忠臣,他能進入朝廷,正是因為這種不懼權貴的性格,堅守正道而得到各位上級的慧眼相待,被朝廷三公同時徵召,從地方州郡遷到中央朝廷,徵為侍御史,進入司徒府。
時日一久,傳言便起,傳說朝廷要殺盡西涼人,眾將士得知大驚,心想反正是死,不如搏一下,便在李傕、郭汜的帶領下攻陷長安。王允眾人猝不及防,呂布帶兵抵敵大敗而回,勸王允一起出逃。王允不願意離開年幼的皇帝,扶著漢獻帝逃到宣平城樓,西涼兵至,拜見皇帝說他們不是造反,只是為董太師討公道,只要王允。王允聽了二話沒說,用君臣之禮拜辭獻帝,便隨士兵走下了城樓,李傕、郭汜命令當場將王允處決。後來獻帝到許昌時,追封王允懷念不已,曹魏淮南三叛的王凌便是王允的侄兒。
-
9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司徒王允在對待涼州軍的態度上走了一步臭棋,那是肯定的,派皇甫嵩去接管涼州軍是最好的辦法。至於王允不願意接納董卓的手下,從王允的立場也是正常。
董卓進京以後,廢少帝立漢獻帝以後放縱手下的涼州兵公報私仇隨意抄沒官員家產,姦淫婦女,嚴刑拷打百姓。趁著何太后下葬,搶掠帝陵中的珍寶,甚至奸亂公主。不少官宦人家的女子被賞賜涼州的將領、士兵,國家的綱常法紀蕩然無存!離開洛陽遷都長安的時候,董卓
命令手下燒燬皇宮以及整個洛陽城,致使洛陽城兩百里內無人煙。最令人髮指的是涼州軍搗毀漢室的帝陵和王公貴族的墳墓,搶奪裡面的陪葬品。涼州軍原本是在邊境上對付羌人叛亂的,作戰過程中大量的羌胡加入進來,史書記載李傕手下有羌胡數千人,並有羌胡大帥在內。這些驕兵悍將即使董卓也是放任他們搶劫,透過不斷賞賜來籠絡,最後沒錢把秦始皇時期收天下兵器所鑄的銅人都化了鑄錢給手下發餉。涼州兵戰鬥力雖強,軍紀極其敗壞,在關西地區犯下的罪惡可以說罄竹難書,老百姓是恨之入骨,王允厭惡涼州軍也是情有可原。加上手裡有足夠實力,趁著董卓已死,涼州軍群龍無首,消滅他們。
王允手中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呂布的幷州軍團,呂布殺董卓,除了和董卓的小妾私通,幷州軍和涼州軍兩大軍事集團的利益衝突才是關鍵。呂布收了董卓的好處背叛丁原,並被董卓認義子,出門都跟隨左右,看著恩寵有加,但是以董卓多疑的性格,對軍力比自己多的呂布和幷州軍一定有防範的。
董卓的親信兵馬其實並不很多,涼州邊章、韓遂、馬騰等叛亂,皇甫嵩和董卓各領兩萬人馬進剿。董卓嫉妒皇甫嵩的戰功,相互告狀,漢靈帝升董卓為幷州牧,把兵馬交給皇甫嵩指揮。董卓帶走五千兵馬,上書說和士兵長久相處有感情要帶到幷州,駐留觀望,等來了漢靈帝駕崩,何進請他進京。董卓只帶領三千人馬進京,靠著白天大搖大擺的入城,夜裡出城,第二天再大搖大擺的進城,反覆操作才忽悠住朝臣。另一個被何進請來的幷州刺史丁原,可是帶著五萬幷州軍進京的,而且幷州軍的戰鬥力是不弱於涼州軍的。董卓聽從了李儒的建議重金買通呂布殺了丁原,控制了幷州軍和原來由外戚何苗掌握的禁衛軍。董卓嫡系的涼州兵後來肯定是又調來不少,但肯定沒有幷州軍和禁衛軍的多,為了增加兵力董卓甚至請過去的對手韓遂、馬騰帶兵到長安共商國事。
兵力上的優勢就是王允要除掉涼州軍的底氣,更何況王允還有關東諸侯的支援。原本一切都按王允的想法進行,董卓一死,涼州軍群龍無首,自己已經亂了。呂布、李肅進攻董卓女婿牛輔,涼州軍不戰自潰,牛輔逃跑路上被自己人殺死。要不是賈詡,王允應該已經成功,賈詡找到董卓手下的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將,向他們曉以利害說“聽聞長安城內商議要殺光涼州人,諸位拋下部屬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了。不如帶兵向西,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失敗再跑不遲。”人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爆發出來的力量是驚人的,聽說朝廷要殺光涼州軍人,這些人也知道一旦失敗,憑他們在關西地區這些年犯下的罪過,怕沒什麼好果子吃。
王允在這個時候又犯了錯,派同屬涼州軍的胡軫、徐榮來討伐,結果不是出身涼州的徐榮戰死,胡軫和李傕、郭汜一起反了。在長安城裡的涼州兵接應下,很快攻入城防堅固的長安城。東漢最後的機會也失去了,王允不肯逃走殉國了。
-
10 # 尹禾
王司徒出身望族,為官持正,堅韌不屈,隱忍有謀,剷除奸黨,奉命於危難之時,受任於多事之秋。原本最有希望成為救世宰相,奈何人的行為行事往往都存在慣性,剛剛剪除奸黨的王允,志得意滿、心性頗高,一心想要恢復大漢雄威,連董卓都亡於計下,又怎會將那些許腌臢小人放在眼裡?
況且王允並非不接受西涼投降,彼時西涼名義上已經平復,只是在如何處置董卓舊部上猶豫不定,最終西涼軍內流言四起,為了保命才拼死一搏。
王允能力如何?有人質疑王允的能力,認為他擔不起救世宰相之責。人即使有千般好,最後也很容易毀於一壞。
王允自小志向遠大,滿腹經綸,文武雙全;在汙濁不堪的漢末官場,依舊秉公執政,因而深受百姓愛戴和朝廷賞識;中年被委以重任,破黃巾、鬥權奸,雖被構陷卻堅韌不屈、智勇應對;後被起復,受命於危難,安定朝局;董卓亂漢,王允隱而不發,虛與委蛇,一擊而中,剷除國賊。
至此,一位救世宰相的成長之路清晰可見,有基礎,有底蘊,有功績,有罹難,有機遇,有爆發。出淤泥而不染,處險境而不驚。
能力和品行毋庸置疑,如果沒有最後西涼的反擊,王允一定會名垂千古,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命不可違。
志得意滿誅殺董卓,成為王允一生中最輝煌的一筆,上順天時,下應民意。此時此刻的王允,坐擁天時地利人和,正是志得意滿,銳意進取之時。
就好比你在牌場上運勢如虹、大殺四方,又有幾個人能輕易收手呢?
晚節不保人最難的就是在成功之後如何把握自己,所以才會有“晚節不保”一詞,比如漢武大帝;比如大唐中興之主李隆基;比如東吳名主孫權;比如秦朝第一相李斯。這些人都曾經功高蓋世,曾經智近於妖,但是晚年卻因為種種原因行差踏錯,名節不保。
王允也是其中一員,他的功績雖然不能與上面幾位相提並論,但是也算是漢末一顆璀璨的明星。他在取得巨大的勝利之後,逐漸開始迷失自我,一意孤行、不納諫言。
最直接的體現,就在對西涼軍民的處置上:
王允原本打算全部赦免西涼眾將,認為此為董卓一人之禍,罪不及他人。這點考量理由十分充分,一來呂布也是董卓舊部,如此對呂布也算一種安撫。二來西涼戰力強悍,不該激化矛盾。
後來又對人說,定罪並且赦免西涼軍眾並不妥當,容易引起西涼懷疑,人人自危。
再後來又有派關東軍鎮守和解散西涼軍隊的建議,王允都猶豫不決,舉棋不定。
對於等待判決的人來說,最恐怖的事情不是死亡,而是在死亡面前慢慢絕望。西涼人久久不能等到處置的決定,於是流言四起。終於,在一片人心惶惶中,西涼軍民忍無可忍,決計拼死一搏,反攻長安。
故事就此結束,王允不久之後發出最後的怒吼,以身謝賊。“天子感慟,百姓喪氣”。
至於兵力對比,數量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西涼軍隊戰力強悍,無可匹敵,為了避免城破家亡天子受辱,王允毅然獻身,以平賊怒。
大丈夫即生於世,少可立志苦讀,壯可建功立業,老可殺賊除奸,死可身獻國難,不愧於天地也!我等又豈能因一敗而棄其百功呢?
-
11 # 蔡公子講歷史
我們今天要是說的這個王司徒並不是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王司徒,這個王司徒是巧使連環計,讓呂布殺了董卓的王允王司徒。王允在董卓死了以後,董卓的餘部西涼軍其實還有很大的實力的,而王允卻拒絕了李傕郭汜的投降,至於王允為什麼會這樣做?王允當時有多少兵馬守城?王允為什麼能有這樣的自信?下邊就給大家一一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得了解一下王允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從他的人生軌跡來剖析問題的重點。
先來看看王允的出身,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聞。王允,字子獅,出身于山西的官宦世家的名門望族,由於受到家族的世代影響王允從小就學習刻苦遊離四方,立志要發揚家族傳統報效國家。王允在少年時期都已經是四方有名的才子,而他卻並沒有像曹植一樣恃才自傲,王允不但學文而且習武,因為在家族的薰陶之下,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不但要做到文能安邦,還要武可定國。所以早年間的王允是個胸懷大志的人,經常雖父輩出入官場,因為他文武兼備而在山西小有名氣。
再來看看王允在地方上的為官履歷。王允在十九歲的時候就被舉薦為郡吏,當時在晉陽地區有個叫趙津的小黃門,仗著自己在朝廷有關係,為非作歹橫行霸道。王允在知道其罪行之後,彰顯法度嫉惡如仇,二話沒說都把趙津斬首示眾。(在秉公執法上可以和之後的洛陽北部尉曹操,五色棒杖殺蹇圖有的一拼了。)由於王允的秉公執法,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援和擁護,他也感受到了秉公為官的重要性和成就感。
黑暗沉浮的官場反而讓王允這個正直的人一路青雲直上。東漢末年,朝廷上下賣官鬻爵的現象比比皆是,因為王允看不慣上司賣官而揭發醜行,卻被上司利用手中權力把王允治罪。幸虧當時刺史徐盛保釋王允,才躲過一劫。徐盛因為敬佩王允的人品,讓王允做別駕,王允在崗位上也是兢兢業業的,後來徐盛不斷的提拔的王允,王允不久就被三公徵召到了中央朝廷做了侍御史,這是王允人生的轉折。
王允在入朝為官的經歷,可以說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王允擔任侍御史不久,全國就爆發了黃巾起義,文武全才的他披掛上陣,徹底的擊潰了豫州一帶的黃巾軍,還和皇甫嵩一起受降了十萬的黃巾軍。由於在黃巾軍的信件中查獲了十常侍張讓的來往信件,在檢舉張讓的時候反而被張讓報復而入獄。後來三公聯名上書王允才得以釋放,一直到了靈帝駕崩,何進才把王允召回京師。在何進和十常侍之間互相傷害同歸於盡之後,被董卓撿了一大便宜之後,王允代替楊彪成為司徒,兼職尚書令。
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也都知道,王司徒授七星刀給曹操刺董卓失敗後。王允又用美人連環計讓呂布殺了圖謀篡位的董卓,挽救了瀕臨滅亡的帝國。董卓死後,王允成了當時東漢朝廷的執行長了,王允是作為除掉董卓的始作俑者,王允表現出了志得意滿、迷失自我。 特別是擺在王允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董卓餘部西涼軍的善後問題,王允的處理方式非常的不恰當。不但派人追殺,而且在李傕郭汜逃亡途中乞討投降也遭到王允的拒絕,以至於後來李傕郭汜二人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聽從了謀士賈詡的計策,招募了舊部而且慫恿邊民加入隊伍殺回長安。
在長安城下的衛戍部隊中,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呂布一人了,呂布雖然勇猛但是沒有謀士獻策,呂布的將才水準還不如李傕郭汜這樣的偷馬賊。在外圍戰鬥中呂布中計大敗而歸,在圍城戰中,城門被董卓餘黨開啟城門,頃刻間賊兵湧入長安城。呂布因為城中大亂兵寡將微,帶領百餘人去投靠袁紹了,王允則被殺身亡,宗族也被李傕郭汜誅殺,朝廷又重新落入亂臣賊子手中。
在把王司徒的人生經歷闡述了以後,把話題總結到問題上來。就是王允為什麼拒絕了西涼軍的歸降,他有多少兵馬,他為什麼有這樣的自信?筆者從以下幾點來一一分析:
第一、王允拒絕西涼軍的投降首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西涼軍在董卓的帶領之下作惡多端,激起民憤,對於王允這樣治吏出身的人,恨不得誅之而後快。因為王允從年輕時期從政開始,一直都是執法如山,法度至上,西涼軍在洛陽和長安做了那麼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如果就這樣輕易讓他們逃脫罪名,這是和王允的主觀意識相悖的。所以當李傕郭汜在逃亡的路上請求赦免的時候,王允是一口拒絕的,可見王允對他們所犯下的罪惡是如何的深惡痛絕。第二、當時王允身邊的守城部隊只有呂布的人馬,也就是原來丁原的人馬應該不會很多,部隊多的話呂布也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被李傕郭汜打跑了。
第三、王允的自信是處於政治狀況和政治層面的優越感。王允出身士族,在他的眼中可以相互交流的只有士族。而面對西涼軍這樣的一夥人,在王允看來可能就是一群偷馬賊之類的流民土匪,和王允不是一個層面,王允也用不著用對待士大夫的禮數來對待他們。王允是從心底看不起這樣的一群沒有受到法律約束和王化教育的一群人,只要自己發出了命令,這樣的烏合之眾便會不擊而自潰。(卻不知道偏偏出現了賈詡,王司徒機關算盡還是賈詡技高一籌啊!)只是在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的東漢末年,王允過於高估了自己,也過於低估了對手。
綜上所述:王允計程車族治吏的出身,表現了嫉惡如仇的性格,對於作惡多端的西涼軍想要投降,王允恨不得逐一伏誅,當然不會接受投降了。雖然王允所帶領的兵馬不多,卻是自信的認為自己的出身是高於西涼軍的,這樣過度的自信最終讓自己走進了末路。
-
12 # 三國逐鹿
王允運機籌,奸臣董卓休。王允巧妙使用美人計,誘使呂布殺掉董卓,天下蒼生拍手稱快。王允因此也名盛一時,與呂布一起共同執掌朝政。王允被封為錄上書事,總朝政,呂布被封為奮武將軍,溫侯。本以為四百年大漢可以轉危為安,然而王允因拒絕接受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人的投降,招致十餘萬西涼軍圍攻長安。
賊軍裡應外合,竟然輕而易舉的拿下了長安,王允以死明志,呂布率領百餘騎投奔袁術去了,而獻帝也再一次淪為李傕郭汜的掌上玩物。王允為何堅決反對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投降?長安究竟還有多少兵馬,王允有為何如此自信,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
首先王允拒絕李傕郭汜等人投降,因他有著自己的選擇和底線。王允一直都是有著嚴格做人原則的人,明辨是非,恩怨分明,善惡到頭終有報。而他最大的原則莫過於對於大漢的忠誠,對於反臣賊子的零容忍。他之所以在董卓處委曲求全,其實是在尋找光復大漢的機會,在他眼裡十常該死,董卓應該萬劫不復。
侍李傕郭汜等人,跟隨董卓南征北戰,也立下過不少功勞,這在王允看來卻是作惡多端,助紂為虐。因此王允認為李傕郭汜等人也是十惡不赦之人,就應該收到懲罰,接受投降真的是太便宜他們了。演義曾這樣記載:
且說李傕、郭汜、張濟、樊稠逃居陝西,使人至長安上表求赦。王允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
其次王允的自信是盲目的,他之所以這樣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王允作為殺董卓的頭號功臣,他已經居功自傲,忘乎所以了。在他看來,就連董卓這樣的大奸大惡,都死在自己的手上,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又何足道哉?而在朝廷之上,王允也不想以前那樣對群臣推心置腹,而是正襟危坐,並不會和顏悅色,當時很多大臣對他也有看法。
其二在王允看來,他擁有當世名將呂布,足可以擊垮李傕郭汜等人。的確,呂布號稱董卓部下第一勇將,李傕郭汜等人排名也靠後。但王允確實高估呂布了,呂布先是中了二人的“彭越撓楚”之計。二人前後夾擊,呂布追李傕郭汜在後面打,追郭汜李傕又在後面打,最終呂布忙的焦頭爛額,沒有任何戰果。
隨後呂布與王允一起,中了李傕郭汜等人的聲東擊西之計。二人明著與呂布交戰,卻偷偷令張濟樊稠二人偷襲長安。呂布知道後急忙救援,然而為時已晚,長安早就被圍的水洩不通。再加上很多人懼怕呂布暴力,有很多投降派。後來董卓的餘黨李蒙、王芳在城中位內應,開啟四門,賊軍一起殺入。呂布不能提防,率領百餘騎,投奔袁術去了。
再次長安究竟有多少守軍。守軍數量無論正是還是演義,都沒確切的記載,不過透過雙方軍隊的交戰情況,可以大志的推斷。李傕郭汜等人知道求赦不得,便集結了十餘萬軍隊,兵分四路進攻長安。而呂布率軍迎擊李傕郭汜,王允守城,由此推斷呂布應該帶走了一般左右的人馬。呂布與李傕郭汜激戰,雙方相持不下,可知兵力相當。
張濟樊稠奉命前去圍攻長安,可知他們應該帶領多餘長安守數倍的人馬,這樣他們才敢圍城。十萬人已被李傕郭汜分去一部分,還能圍困長安,可知長安的收守軍應該在兩三萬,呂布應該帶走了兩三萬。再由後來呂布回援長安,李傕郭汜等人也殺到,而呂布的軍隊數量兼職不值一提。演義這樣記載:
比及(呂布)到長安城下,賊兵雲屯雨集,圍定城池,步布軍與戰不利。軍士畏呂布暴厲,多有降賊者。由此可見,不足十萬軍隊就將長安圍的水洩不通,王允閉門不戰,可知軍隊少的可憐。呂布到達長安後,作戰不利,說明呂布的軍隊數量有很大的劣勢。據此推斷,呂布與王允的軍隊數量總和應該在五萬上下。只可惜王允因不自量力,再次將小獻帝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你是如何看待王允的?
-
13 # A0哼吼哈嘿
董卓死後,天子就下詔書讓關東諸君勤王,但那個時候袁紹和公孫瓚玩命,曹操在平定兗州,袁術手裡就有玉璽了吧,其他的都是廢物,司隸附近還有白波賊啥的,路也不好走,主要是王允一直對關東諸君進京勤王給予厚望,同意西涼軍歸降了,你讓關東諸君怎麼想?
-
14 # 飛翔籃球夢
王允其實並沒有拒絕西涼軍歸降,但他在處置西涼軍一事上氣量狹小、目光短淺、過於自負,暴露了他在軍事政治上的缺陷,導致了他最終的滅亡以及漢朝的進一步混亂。
1、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剷除董卓后王允是什麼樣的表現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意思是殲滅董卓後,王允覺得再也沒有對手了,非常自傲。群臣集會時正襟危坐、面容嚴肅,御下甚嚴,群臣對他不再像以前那麼信服。
而且他還辦了件只有奸臣才辦得出的事兒。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當世文學家、史學家,曾被董卓強召為祭酒,聽到董卓的死訊後嘆息了一聲,王允就以為他同情董卓,怒而將其下獄。
蔡邕怎麼解釋都沒用,只好說願意承受刺劍削足的酷刑,以求保全性命。眾臣也紛紛為他求情,但王允就是不許,蔡邕冤死獄中。
此事發生後,文人們看他的目光簡直和當初看董卓一樣了,董卓再殘暴,至少也沒殺過像蔡邕這樣的名士。
2、以殺蔡邕一事,嚇得西涼軍起兵造反
蔡邕之死傳遍天下,董卓的老部下們驚恐萬分,尤其是做為嫡系的西涼軍,更覺得王允必然不會放過自己。
(王允的影視劇形象)
其實剛滅董卓時,王允是想要赦免董卓部下的,呂布也一再為原來的老同事們求情,但沒多久他突然變卦了,說如果不處罰那些人反而讓他們心裡不安,於是基本都處罰了。
對於西涼軍,王允的處置方式真的有很大的問題。按照常理,首惡已除,接下來就該好言安撫西涼軍,趁機收服軍心,收歸己用。這麼大的軍事力量,不用白不用。
就算擔心裡面有董卓的死忠,也該先穩住,慢慢的再換將領。
但王允的想法很奇葩,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解散西涼軍。
《後漢書》這麼記載:董卓將校及在位者多涼州人,允議罷其軍。
而且他準備派去解散西涼軍的竟然是袁紹的關東軍,之後還想用關東軍控制西涼一地。但西涼軍和關東軍向來是敵對關係,袁紹就是個反董的。
有人勸王允:“西涼軍素來害怕關東軍,如果您讓關東軍去解散西涼軍,有可能引起西涼軍譁變,不如派皇甫義真(皇甫嵩)為將軍,擔任涼州兵的統帥,就地駐守、安撫軍心。”
這是最穩妥的辦法,但王允不同意,說關東軍是義兵,不能讓他們繼續屯駐在險惡之地,那樣會寒了他們的心。說白了就是要把西涼這塊地方劃給袁紹。
從中也可以看出王允的天真之處,此時的天下,哪還有義兵?誰不是為了自己?
3、還沒等關東軍去西涼,西涼軍就反了
帶頭造反的是李傕和郭汜,他們的想法很實際。王允是不會放過西涼軍了,不反也是死,反了說不定還能活,那為什麼不反?
於是聽從謀士賈詡“奉國家以正天下”之策,立刻起兵攻向長安,剛開始只有幾千人,邊走邊收攏董卓舊部,人數越來越多。
王允得報,立刻派出大將去親豐迎戰。派的是誰?董卓的舊部胡軫、徐榮,結果徐榮戰死,胡軫率部投降。
就這麼一路打一路收,到達長安時已有十餘萬人!
那麼長安守軍有多少呢?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應該不會太多,因為十餘萬人就能把長安圍得水洩不通,這說明城中守軍不足西涼軍半數,可能不到五萬。
(電視劇中的王允和貂蟬)
【結語】
我認為王允之所以這麼自信,是因為他設計殺了許多人都想殺而殺不了的董卓,但他忘記了,計謀是他設下的,真正的出手的人卻是呂布。
呂布真是中了美人計嗎?未必,他和董卓遲早要分道揚鑣。王允只是利用了這一點,卻誤以為這是自己的實力,後來對呂布也是防備居多,並不能善用呂布。
這才有了最後的結局:長安被攻破,呂布敗逃,王允身死,漢獻帝再次被挾持。
-
15 # 知常容
不是王允拒絕西涼軍投降而是董卓死後,西涼軍就已經四散了,沒有戰鬥力了。
卓敗,輔又死,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
當時西涼軍為什麼會重新聚集起來,主要是因為一則謠言,當時民間流行一則謠言說朝廷要誅殺盡西涼軍。
呂布對王允提的建議就是要麼全殺光西涼軍,要麼就收買人心。
初,呂布勸王允盡殺董卓部曲,允曰:“此輩無罪,不可。”布欲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允又不從。——《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二》
結果王允兩個意見都沒有采納。這個時候呂布再提了一個建議,那就是由皇甫嵩,曾經與董卓有過交集的名將統領。因為皇甫嵩當時威名顯赫。
王允說根本不需要這麼複雜,這樣做後雖然安了西涼軍,但會讓關東諸侯心生疑惑。
所以王允沒有對西涼軍有任何舉動,任其發展。
這個時候,西涼軍中一位神奇人物賈詡出場了,他給這幫準備逃命的將校出了一個主意。
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
一句話,你們各自跑了,最後肯定都會被抓,還不如重新聚集起來,攻打長安還可以為董卓報仇。
賈詡當然不是真的想為董卓報仇,他是為自己謀想,因為他也在被誅殺的行列。
所以四處逃跑的西涼軍就開始自發聚集,向長安方向前進,這幫遊兵散勇到達長安時居然聚集了十多萬。
他們開始進攻長安城,可惜長安城城牆高堅,打了八天,沒有什麼打下來。
這個時候叟人反了,引李傕等人進城。長安城破之後,呂布還著人馬與這幫遊勇進行戰鬥,結果贏不了。帶著幾百人跑了,呂布此時也算講義氣,跑之前招呼王允說我們一起跑吧。
王允此時表現得十分有氣節,“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
此話一出,顯然王允想和長安城共存亡,最後王允被殺。
如果沒有叟人反水,長安城他們是攻不下來的。至於有多少人馬,這個史書上也沒有記載。能夠守住十幾萬大軍攻城,而且不能進分毫的,幾萬人馬肯定有的。
雖然王允是文官,但他也清楚長安城是能守得住的,只不過他依靠呂布控制軍隊,可惜呂布的資格不夠老,如果真的是皇甫將軍帶隊的話,那長安城肯定沒有問題。
賈詡這句話為他自己保住了性命,不過代價很大,破城之時就有萬餘人死了。後來西涼軍內部混戰,二三年之後,原來長安附近有二三十萬戶,百萬人口變成千裡無人煙。
所以賈詡有了一個毒士的稱號, 百萬人因為賈詡一句話而命入黃泉。
-
16 # 象郡講歷史故事
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首先他不聰明,自信過頭,他以為是殺掉董卓後高忱無憂,很輕鬆。認為還有呂布在,不懼怕什麼而導致他輕敵了。其二王允和朝臣恨透了董卓,連帶著也恨西涼軍四大軍頭,他們是董卓幫兇,王允此時十分自大,就拒絕了投降。真是感情用事害死人,如果此時允許投降,西涼軍四軍頭因為王允和呂布在,不會掀起風浪了。那麼王允也是好人,可以自命為丞相之類,呂布為大將,其他人輔佐。就會又是一番天下,說不定曹操等也出師無名。中央政權在王允領導下走向強盛。但這只是暢想而己,最後王允沒有分清形勢自信過頭而命喪黃泉
-
17 # 深藍妖火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世人並不陌生。其中有一個經典的橋段就是,司徒王允不滿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巧妙佈置美人計,離間董卓與義子呂布的感情,最終殺死董卓。王允與呂布裡應外合為東漢除去佞臣,立下汗馬功勞,倆人一時間聲名鵲起。王允升任錄尚書事,輔助獻帝總領朝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何其威風。
董卓一死,他身後的西涼軍的安置問題,馬上成為了棘手難題,王允左右思量遲遲未做出決定,搞得西涼軍上下人心惶惶。最後王允因為拒絕西涼軍投降,導致西涼軍在李傕、郭汜等人的帶領下攻克長安城,殺了王允,挾持了漢獻帝。
王允把殺了董卓本就處於一盤好棋的東漢,下得稀巴爛,最後自己也死於非命。那麼王允當時為什麼拒絕西涼軍的投降呢?長安城裡有多少人馬守城可以令他這麼自信呢?這事可就得從頭說起了。
王允出生在山西的官僚世家,家族在當地的勢力大,威望高。王允在這樣環境的薰陶下成長起來,加之從小就天資聰明,深得長輩們欣賞,所以從小立志不但要繼承家業,還要繼續光耀門楣,做個憂國憂民的有志之士。王允的偶像是西漢時期的名將霍去病和衛青大將軍,一生致力於做和他們一樣的英雄人物。於是他在飽讀詩書的同時堅持習武,算得上一位文武全才。
王允十九歲時,被授郡吏一職。上任不久,就處理了橫行霸道的小太監,當時此人仗著自己的親屬是當朝有權力的宦官,在當地欺壓百姓,無惡不作,百姓都恨透了他,奈何勢力太小鬥不過他。王允聽說後,不畏權貴,緝拿問罪,後證據確鑿,下令斬首示眾,還百姓與公道。透過這件事情,王允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擁護,更加堅定了他要做個為國為民的好官。
漢桓帝時期,國家政治腐敗,官僚墮落,買賣官職現象猖獗。王允對於這種現象深惡痛絕,當地的太守王球的賣官行為被王允揭發後,惱羞成怒,利用權力把王允抓入獄中。王球的上級鄧盛聽說了王允的事情後,對他剛正不阿的作風所蟄伏,於是親自前往獄中救出了王允。後期王允為報答他的救命之恩,心甘情願為他效勞。鄧盛欣賞他的做事風格,一路提拔不斷。
不久后王允的大名傳到了朝廷的耳朵裡,靈帝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正值黃巾軍起義國家用人之際,於是靈帝受王允豫州刺史,率兵討伐黃巾軍。此次討伐,王允大獲全勝,在受降時,他在降軍手中搜到了關於宦官張讓暗中與黃巾軍勾結的證據。於是他便順藤摸瓜,查出來其中細節,便立即上書靈帝,請求治罪張讓。
張讓何許人也,靈帝最寵信的宦官,朝中大權在握,他萬萬沒想到王允會公然揭發他,於是在靈帝面前巧言令色,說得漢靈帝心花怒放,另一方面漢靈帝也不想相信張讓背叛他,所以就不了了之了,可是張讓卻記下了王允的仇,想方設法想弄死王允。張讓接連幾次陷害王允入獄,可是王允的運氣超級好,接連幾次都遇朝廷大赦。但張讓害他之心未死,最後一次使盡手段讓靈帝把他排除在外。在何進、袁隗等人的多次求情之下才得以脫險。
朝廷宦官當權,王允大志未酬,只得隱姓埋名。直到靈帝駕崩,何進與張讓兩夥勢力火拼,張讓設計殺死何進,董卓、袁術進京討伐張讓。張讓挾持漢少帝劉辯慌忙逃竄,被王允帶計程車兵營救下來迎回宮中。董卓平定叛軍後,遲遲不回封地,隨後廢除少帝,立劉協為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
董卓的種種不掩耳目的行徑,已經開始表明他的狼子野心。但是王允為了潛伏在他身邊一直隱忍不發,曲意逢迎,只為伺機尋找機會殺掉他。董卓看王允對他言聽計行,以為王允對自己是忠心耿耿的,便對他非常信任,委以重任。任命王允為司徒,不久又封為溫候。
王允在董卓手下做事,表面畢恭畢敬、言聽計行,實則暗中操作,拉攏親信,伺機尋找機會刺殺董卓。可是董卓這個人看似粗狂,實則心思縝密,而且兇狠手辣,府衙中更是戒備森嚴,滴水不漏,王允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下手。直到王允發現了董卓喜歡美女,於是便安插了一位美女入府,(三國演義中描述此女為王允義女貂蟬,可是到底是不是無從查證,演義中的描述只為情節需要故做渲染)後來這位美女成功的離間了董卓和呂布的關係。王允成功策反呂布,說服他加入了誅殺逆賊的隊伍。呂布的加入大大提升了誅殺逆賊董卓的成功率,就這樣他們裡應外合,在董卓沒有任何防備的情形下,殺了不可一世的董卓。
董卓被殺後,東漢由王允掌權,呂布為大將軍主抓軍事。二人在如何處置董卓身後的西涼軍問題上有了分歧,漸漸失和。王允自視是誅殺董卓的首要功臣李傕、郭汜,於是居功自傲,聽不進呂布和其他大臣們的意見,一意孤行要降罪於西涼軍。西涼軍聽說後,自知王允會肯放過他們,於是在李傕、郭汜等大將的帶領下一呼百應,鋌而走險,打起為董卓討回公道的旗幟,殺進了長安城。可是當時長安城裡不足兩萬守城兵,如何可以抵禦鋌而走險的涼州兵呢?結果可想而知,涼州兵輕而易舉便攻進了長安,漢獻帝劉協有一次落在了李傕、郭汜的手中,呂布率領部分輕騎逃出城投奔袁術去了。王允因為自己的優容寡斷死於非命。
至此王允的一生最後因為居功自傲,自視清高,草率決定西涼軍的安置問題而斷送了性命。東漢也因為他決策上的失誤再一次陷入了混沌的局面。王允的一生有功亦有過,他一生可以說仕途比較順利,基本沒遇到什麼大風大浪,先前被宦官陷害,也因為國家大赦而倖免。加之王允本身就是個耿直的人,做事有時不知迂迴,導致他在處置西涼軍的問題上出現重大的錯誤。但是他對東漢的忠心是不容置疑的,而且他生平對漢代文化的保護髮揮了重要作用。董卓下令遷都時,是王允命人把藏書館的書一併帶走,不得有損毀之處。後來他又蒐集了其他漢書一併珍藏起來。
後來漢獻帝下詔重新隆重的安葬了王允,以紀念對東漢忠貞,並封他的後人為安樂亭候。
-
18 #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東漢的徹底衰落,其實並非是董卓入主洛陽時,因為這個時候的東漢朝廷其實還有撥亂反正的機會,真正讓東漢陷入至暗時刻是在董卓去世後!王允誅殺董卓後,拒絕了西涼軍的投降,引起李傕郭汜等人反叛,最終攻下長安。自此,東漢失去了最後一次中興的機會,只能不斷沉淪,最終滅亡。可以說,東漢的滅亡,就是從王允拒絕西涼軍歸降那一刻開始的,那麼為何王允有誅殺董卓之才,卻無法消化西涼軍呢?為啥王允要拒絕西涼軍的投降,激起他們的反叛呢?
董卓死後的局勢事實上,很多人都沒有料到董卓會這麼快就死去,可以說董卓之死震驚了眾人,使得西涼軍群龍無首,局勢對王允等人是非常有利的,只不過王允沒有好好的把控住局勢,最終玩崩了!
王允這個人,說他無才是不可能的,畢竟人家在董卓的眼皮子底下潛伏了那麼久,還硬生生地拉起了一支反董的隊伍,策反了董卓的保鏢呂布,從這一系列事情可以看到,王允的能力還是有的,要不然精明一世的董卓也不會栽在王允的手上!在除掉董卓一事上,王允體現了他極強的組織能力,而在之後處理董卓核心集團的問題上,王允做的也是比較果斷的,很快就命人趕往了郿塢,將董卓家人盡數誅殺。所有董卓集團的核心人物,都在這次行動中喪身,可以說董卓集團的核心指揮團隊,都已經被打殘了。
當時的董卓集團,老大是董卓,二把手則是他的弟弟董旻,真正掌握軍隊核心指揮權的人就是他們二人,只不過他們二人都死在了長安。在董卓董旻之下,他們透過七大中郎將控制軍隊,這六人分別是牛輔、董越、段煨、胡軫、徐榮、楊定、呂布。由於董卓董旻及其他核心團隊成員被誅殺,董卓集團剩下的官職最高的就是上面這七大中郎將了,其中呂布已經是投靠了王允。這些中郎將中,又以牛輔的地位最高,因為牛輔是董卓的女婿,天然有領導西涼軍的權力。自古以來,兒子是最佳繼承人,如果沒有兒子,則是女兒,所以說,當時的董卓集團,其實最有可能成為領袖的人是牛輔,只不過牛輔這個人沒啥大的志向,最後被人直接給幹掉了。
當聽聞董卓被誅殺,西涼軍的指揮中樞被打掉後,董卓的這些中郎將都對局勢做出了判斷,隨後做出了各自的選擇。其中徐榮、段煨、胡軫選擇了投降朝廷,而董越不願意投降,跑來找牛輔商量,結果反而被牛輔給殺了,兼併了他的部眾。你以為牛輔殺了董越,兼併了他的部眾後,是準備起兵進攻長安,為董卓報仇?並沒有!牛輔之後的選擇讓人很迷惑,他直接拋下了自己的軍隊,選擇了逃跑,結果被手下幹掉,帶去長安領賞去了。這一下,董卓手下的中郎將一級別的將軍死的死,降的降,可以說對於王允是沒有任何威脅了。
牛輔死後,他手下的校尉李傕郭汜自然也是選擇了投降,畢竟老大都死了,自己也沒必要去和朝廷對抗吧,於是他們派人前往長安請降,希望得到特赦。這其實也是非常好理解的,董卓、牛輔他們這些高階將官都死了,李傕這種中級將官肯定只能投降啊。而對於朝廷來說,歷來處置反叛,都是殺其核心,留其基層,這是非常有用的套路,只不過王允沒有這麼選擇,拒絕了給出赦免書。
《後漢書》:允初議赦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既而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王允的這番話說得非常拗口,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大家都勸王允赦免董卓的部下,不想引起西涼軍兵變,而王允也認同西涼兵是受到了董卓的脅迫和鼓動,是不得已為之的。這麼一看,王允似乎是願意赦免這些西涼軍的。但是王允話鋒一轉,立馬又說,這些人本來就沒啥罪,咱們又幹嘛去赦免他們呢?如果他們現在突然給他們加上惡逆的罪名,並且赦免他們,這恐怕反而會使他們猜疑恐懼,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說,這不是處理他們的好辦法,最好的辦法乃是不做處置!
絕!真的是絕!眾人都被王允的這個腦回路給震驚了,這些西涼兵跟著董卓幹了這麼多壞事,現在董卓伏誅,群龍無首,他們無非是想求個自保,而你王允說他們本來就沒罪,沒必要給赦免書,怕給了赦免書會讓人多想,這不就是斷了人家自保的路嗎?董卓既然被定義為逆臣了,他們跟著董卓肯定就是逆賊了,這是天下公認的,你說他們不是逆賊就不是嗎?天下其他人可認為他們是逆賊啊,包括他們自己,如果你真想說他們不是逆賊,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釋出聖旨,昭告天下,說他們不是逆賊。可王允什麼都不幹,既不允許投降,又不釋出赦免書,這就讓人不得不多想了。
長時間得不到赦免書,西涼軍中人心惶惶,而且隨著一條謠言的產生,再次點燃了西涼軍的情緒。這條謠言說的是王允准備解散涼州軍,殺盡涼州人。這一下,所有西涼軍都被嚇住了,李傕郭汜等人也準備著捲鋪蓋跑路了,畢竟他們只是校尉級別的軍官,也沒辦法團結所有西涼軍。就在這等關鍵時刻,賈詡出手了,獻出了反攻長安的計謀。
《三國志》:卓敗,輔又死,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眾以為然。
不得不感嘆賈詡之計謀,不愧為三國第一毒士!他這一條計謀下去,長安被西涼軍攻陷,東漢之路便徹底斷絕了。最終,呂布戰敗,王允被殺,長安再一次陷入黑暗之中,而這一次,比董卓時期更加荒唐。看到這裡,很多小夥伴便不得不好奇,既然王允實力不如李傕郭汜等人,那他為啥還要拒絕西涼軍的歸降呢?
王允拒絕西涼軍投降的原因事實上,就算王允拒絕了李傕郭汜等人的投降,他也不一定會失敗的,因為李傕郭汜等人只是校尉這種中級軍官,完全無法團結西涼軍眾人。只是很可惜,王允遇到了賈詡這個大才,在賈詡的操縱下,三國序幕被緩緩地拉開了。至於說王允為何拒絕西涼軍投降,這裡面主要是有三個原因。
一、西涼軍群龍無首,對王允沒有威脅
西涼軍的核心決策層都在長安被王允消滅了,接下來的幾大中郎將死的死,降的降,可以說整個西涼軍中,根本沒人能夠組織有效的抵抗,至少在王允看來,局勢已經被他給掌控住了。王允也沒想到,天下間竟然還有賈詡這種奇才,能把西涼軍眾人團結起來。
二、王允認為有呂布等人足以
呂布非常勇武,王允誅殺董卓,靠的就是呂布。而且呂布這個人,還是頗有軍事才華的,王允是比較看重他的。而在誅殺董卓後,董卓手下的另外三個中郎將段煨、胡軫、徐榮也投降了,可以說此時的王允手下也勉強算是人才濟濟了,尤其是其中的徐榮,那可是頂級名將啊,就連孫堅這種牛人,在徐榮手上都不斷吃癟。曹操剛開始還差點被徐榮擊殺於戰場,可以說,當時的徐榮,名聲與實力非常強,有這等猛將在手,王允還怕啥呢?
事實上,當李傕郭汜等人率軍來戰時,王允也派出了段煨、胡軫、徐榮出擊,只不過他們最終打敗了,死的死,降的降,反倒是給李傕郭汜等人增加了兵力。從這一方面來看,似乎李傕郭汜的軍事能力更強。
三、王允志大才疏
王允這個人,雖然志向遠大,想要匡扶漢室,但很明顯,他的手段差了一些。王允還站在和平年代思考問題,認為只要誅殺了首惡,下面的人就可以讓自己隨意揉捏了,他忘了現在已經是時代不同了,天下大亂了,尤其是那些西涼軍人,他們有兵器在手,如果不給他們一條活路,他們是敢於鋌而走險的!王允沒有認識到時代的不同,拒絕了李傕郭汜等人的投降,準備用老一套方法對付西涼軍,結果迎來了西涼軍的反撲,最終使得東漢徹底沉淪,再無中興之希望。
結語王允誅殺董卓後,本有機會使得東漢中興,至少也可以保住關中一隅,這樣的話東漢有自己的軍隊,在天下間的話語權將會更大,可以多延長几十年的壽命。但由於王允的瞎操作,最終使得東漢徹底沉淪。至於王允為何會採取拒絕西涼軍投降的策略,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王允認為西涼軍首腦已經被全部清除了,沒人能團結西涼軍了,西涼軍不足為懼了;二是王允認為有呂布、段煨、胡軫、徐榮等人,足以壓制抵禦西涼軍;三是王允志大才疏,沒有認識到時代的變化,還在玩東漢的老一套,沒想過將西涼軍收為己用,一直持有偏見,最終激化矛盾!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後漢書》)
-
19 # 薩沙
主要是王允缺乏政治能力,也不懂軍事。
董卓麾下基本是5股勢力:
第一,董卓嫡系的西涼軍。
第二,外戚何進殘部。
第三,刺史丁原部下。
第四,歸順他的中小軍閥。
第五,被董卓利用的胡人軍隊。
這5股力量中,最強的自然還是董卓的西涼軍。
西涼軍可以說是當時全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之一。
當年西涼地區,盤踞著羌人、鮮卑等強大少數民族部落,不斷對漢朝進行軍事進攻。
駐守西涼的漢族軍隊,時刻都在同強悍的敵人交戰,無論兵員素質還是武器裝備,以及將領指揮能力都是很強的。
董卓的西涼軍本來數量是4萬人,其中約有1萬騎兵。加上其他四支力量,董卓麾下有20萬左右的兵馬。
董卓手下的7個大將牛輔、董越、段煨、楊定、胡軫、徐榮以及呂布。
這裡面,牛輔的地位最高,他是董卓的女婿,也是未來內定的接班人,李傕、郭汜、張濟、賈詡等人都是他的部下。
其餘將領的級別差不多,其中呂布最差。呂布本來是丁原部下,丁原的部隊被董卓吃掉以後,呂布其實並沒有兵權,主要充當董卓的衛隊長。
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呂布只是胡軫的部將而已,地位不高。
王允實際能夠控制的,只有呂布一夥人,以及何進的殘部,以及剛歸順董卓的一些中小軍閥,本來是不堪一擊的。
那麼,王允為什麼有膽子敢於殺死董卓?
主要是王允看準了董卓的眾叛親離。遠的不提,在董卓死後,7個大將都有問題。
首先是呂布早就叛變,同王允聯手殺死董卓。
隨後地位最高的牛輔、董越竟然內訌,牛輔唯恐地位第二的董越奪權,先下手將其害死。
搞笑的是,牛輔只會打仗,政治上不行,眼見其餘各將都叛變或者中立,下的扔下軍隊試圖逃回西涼,就被半路就被親信殺死邀功。
其餘幾個大將中,段煨從此率部保持中立,誰也不得罪,為最強的人效力,最終在曹操麾下善終。
楊定、胡軫、徐榮則全部暫時投靠王允,加上呂布,西涼軍7大將死了2個、1個脫離團體中立,剩下4個都歸順王允(朝廷),似乎一切都搞定了。
但其實這些都是虛的。
因為牛輔死後,他的大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四個實際統兵將領,不願意坐以待斃,直接帶著西涼軍主力殺過來,又加上招募的胡人騎兵,數量有數萬人。
此時王允的嫡系部隊只有幾千,只能依靠楊定、胡軫、徐榮、呂布去迎戰。
誰知道,看到李傕郭汜實力很強,楊定、胡軫立即陣前倒戈,連同西涼軍一同夾擊徐榮、呂布。
徐榮倒黴,直接被打死。呂布還算聰明,及時開溜逃走了,免於一死。
其實說來說去,王允根本不知道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道理。
西涼軍就算內部再亂,就軍事上也要壓倒性的優勢。王允如果沒有把握在軍事上擊敗西涼軍,他就根本無法穩定住大局。真正對王允忠心的,其實只有區區一個呂布。而呂布手下也就數千人,根本不是西涼軍的對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老謀深算的曹操、劉備,就會盡量籠絡李傕、郭汜、張濟、樊稠一夥,將他們分化瓦解,最好互相內鬥,然後各個擊破。
王允卻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宣佈要將李傕郭汜等人徹底消滅,還要滿門抄斬,人家也只有拼命這一條路了。
書呆子就是書呆子啊!
回覆列表
在東漢末年的這場亂局中,王允和西涼軍的將領都曾經猶豫不決,王允對是否赦免西涼軍而猶豫不決,而西涼軍的將領則對是否投降而猶豫不決。而唯一沒有猶豫不決的,便是被稱為“毒士”的賈詡,可以說如果沒有賈詡的出謀劃策,西涼軍也不會迅速反攻長安。
王允一開始並沒有拒絕西涼軍的歸降。董卓被殺之後,王允曾想要接受呂布的建議,對西涼軍進行赦免。但是當董卓身亡的訊息傳到西涼軍中後,李傕和郭汜為了給董卓報仇,便殺死了西涼軍中的幾百名幷州兵,而王允也是幷州人。
由於同鄉的被殺,王允便打算利用袁紹的關東軍來吞併西涼軍,但是當時西涼軍很畏懼袁紹,用關東軍來吞併西涼軍很容易引起兵變,有大臣曾勸說王允不要用關東軍來解除西涼軍的武裝,結果遭到了王允的拒絕。
而西涼軍的李傕和郭汜,此時也陷入了猶豫之中,他們曾要歸降王允,但是又擔心王允會對他們進行清算,於是他們在一邊向王允求和的同時,一邊計劃著逃回家鄉涼州。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謠言”又開始在西涼軍中蔓延,由於董卓活著的時候,西涼軍在長安城幹了不少壞事,因此董卓被殺後,西涼軍將領便擔心長安城的居民會計劃著對涼州將士進行清算,結果“長安人要誅盡涼州人”的謠言便開始在西涼軍將士中流傳。
當賈詡得知這個訊息後,便立即找到了李傕和郭汜,當時的賈詡正在西涼軍中任職,他想要勸說準備逃往的李傕和郭汜。
而賈詡是這樣告訴李傕和郭汜的:“今日聽聞長安人要誅盡涼州人,如果你們離開軍隊各自逃亡,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抓住你們,為何不率軍西進攻打長安呢?如果攻陷長安就能功成名就,就算失敗了也能繼續逃往啊!”
李傕和郭汜聽完賈詡的話後,便覺得這位武威老鄉說的很有道理,於是便集結了十幾萬西涼軍準備反攻長安。而李傕和郭汜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根據史書的記載,此二人的用兵之道不亞於江東孫堅。
在賈詡的建議下,李傕和郭汜開始攻打長安,而當時長安城的兵力並不多,大約只有兩三萬人左右,能打的將領也只有呂布一個,因此西涼軍很快便攻陷了長安城,王允也很快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