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因為劉備更加“仁義”嗎?
7
回覆列表
  • 1 # 騎毛驢的電動車

    劉備有啥仁義?不投奔曹操看三顧茅廬不就知道了,諸葛亮自視甚高,要人請才肯出山,曹營人才濟濟,去了也不一定受待見,劉備正好缺人,又是皇叔,名正言順,還來請了三次,不去好意思嗎

  • 2 # 功夫熊貓升級版

    諸葛亮要投的是明君 仁義之師 曹操雖然在當時比較強大 但為人過於陰險 寧可我負天下人 不可天下人負我 諸葛亮在其手下 估計活不過三年 而且也會收到猜忌跟壓制 但劉備不一樣 劉備性格可以從桃園結義看出來 更重情意 而且願意放權 將全軍大事及自家性命全部交由諸葛亮 乃至後代託孤 足證明劉備的深謀遠慮 及看人的精準 所以 與其說劉備仁義 不如說劉備更會做人 籠絡人心 讓人覺得跟著劉備 能夠更放心的去拼搏 因為 眾將介信主公不會負我 自然我亦不會負主公

  • 3 # 將心向明月

    說諸葛亮要投的是明君,仁義之師都是扯淡,整個三國,能真正說心中依舊懷有復興漢室的偉大抱負的只有荀彧

    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曹操並沒有“挾天子以令天下”,而是“挾天子以令不臣”,至少在前期,漢獻帝飢寒交迫,沒人搭理的時候,是曹操伸出溫軟的懷抱接納了漢獻帝,在曹操之前,搶傳國玉璽的人多了,搶漢獻帝的就曹操一人,這個時候就知道曹操要反?何況曹操一生只是封王拜相,並沒有篡位,篡位的是他兒子曹丕。曹丕是個奇葩,曹操知道他心狠,死前託付他善待曹植,他轉身就要殺,逼著曹植情急之下寫了七步詩,成全了曹植千古留名。如果沒有曹丕篡漢,曹操也可能是歷史上一代能臣。

    諸葛亮會跟著劉備,主要還是解決自身就業問題,諸葛亮是個聰明人,聰明人最基礎的就是要會選擇老闆,當時局勢慢慢清晰,除了曹操,就剩下西川的劉璋,荊州的劉表,西涼的馬超,漢中的張魯,流浪的劉備,還有孫策剛死,江東的孫權

    劉璋笨,劉表老,張魯弱,馬超無情,能選擇的就剩下曹操,劉備,孫權了

    先說孫權,江東說是三世,其實就是孫策一個人打下來的,孫堅死的時候,並沒有留下什麼,全靠孫策跟袁術借兵才打下來江東基業,可惜小霸王有帝王之相沒帝王之命,在事業飛速發展時期,中道崩殂,新一任領導人外界可能不熟悉,但是諸葛亮有內線,諸葛瑾在江東,孫權眼界,能力,氣量皆不如其兄長,唯一比孫策厲害的就是心狠,對於孫家來說,心狠算是優勢,對於臣子來講,伴君如伴虎,危險,最最關鍵的是孫權政治有雙張,軍事有周瑜,沒什麼機會

    再說曹操,曹操禮賢下士,能臣很多,光說軍師群,政治人才有荀彧,荀攸,程昱,軍事人才有郭嘉,還有鬼才賈詡,看看諸葛亮一生的對手司馬懿加入曹操隊伍就知道,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黃初五年(224年),曹丕伐吳,司馬懿鎮守許昌,16年間夾著尾巴做人,一不小心還會像楊修一樣被曹操砍了,所以曹操那也去不得

    最後說劉備,劉備雖然實力小,軍隊人數不多,地盤還是借的,但是劉備有武將啊,關羽,張飛,趙雲都已在陣中,最重要的是,徐庶剛離開,龐統還沒來,劉備就差一個軍師,對於劉備來說,諸葛亮的出現無異於天使,只要劉備不會被團滅,諸葛亮就是團隊的核心,就算劉備團滅了,當時投降也不是丟人的事,作為團隊核心成員也比大集團的邊緣人員起點要高,就好像小公司的經理求職的時候怎麼也比世界500強的普通員工起點高些,所以對於諸葛亮個人來說,加入劉備是最好的選擇

  • 4 # 海星轉轉高

    諸葛亮在歷史舞臺亮相之前,曹操早已透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積存了雄厚的實力,旗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郭嘉、荀彧等足智多謀,諸葛亮去投奔曹操只能算是錦上添花,未必能得到重用。

    相反,劉備雖然寄借新野,實力弱小,但既素有仁義之名,又胸懷天下大志,還有劉氏皇親身份,因此是塊未經雕琢的美玉,是潛力股。諸葛亮在劉備寄人籬下、落魄潦倒時選擇了劉備,無異於雪中送炭,必然會受到重用。

    況且諸葛亮選擇明主劉備來實現“隆中對”的政治理想,實現自身政治抱負,無疑是明智的選擇,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成了後世流傳的佳話。

  • 5 # 沒事叨兩句

    今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從功利角度來解釋,當時劉備在三國時的軍閥裡連中游水平都夠不上,更不要說像曹操袁紹這些手握重兵,有著繁華之地為大本營的實力派了。為何諸葛亮會傾力輔佐這樣一個三流軍閥,我想大概是諸葛亮看到劉備劉皇叔能聽的進去進言,身份低微身邊沒有得力的謀士,勢力弱小隻要一進去劉備陣營就會得到重用,不會做冷板凳吧。而且,隨著劉備作為骨幹一起創業叫雪中送炭,比跟隨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曹操去錦上添花要好很多。開國從龍一起打天下的功勞,肯定比去已經成氣候的曹操那裡更有存在感。而且曹操視為奸雄生性多疑,實在不是一個能發揮自己才能得地方。劉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是符合諸葛亮這個能統管大局的人才。

  • 6 # 碎月小生

    我最近寫了很多關於三國曆史的文章,有興趣可以看看,這個問題可以從多各方面講解。 第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世人都知道的,皇帝只是一個幌子,名不正言不順,而劉備就不一樣了,公認皇室宗親後人,就算血緣再遠,那也是皇室的人啊,匡扶漢室還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 第二,曹操當時手下已經有多名謀士,雖然諸葛亮聰明,又何必去搶飯碗了。 第三,劉備多次請求諸葛亮出山,如果他再不答應,豈不是說不過去!

  • 7 # 南門太守

    諸葛亮選擇了劉備,沒有選擇前景顯然更好的曹操,要回答其原因,可以先看看諸葛亮另一次可以“跳槽”但卻拒絕的理由。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期間,諸葛亮奉命出使孫吳,在柴桑他給江東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張昭,特別欣賞諸葛亮的才華,特意把他推薦給孫權,希望他跳槽到孫吳來。但諸葛亮拒絕了這番好意,有朋友不解,諸葛亮解釋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孫將軍算得上是個好領導,然而據我觀察,他能重任我,卻未必能讓我能盡情施展才華,所以還是拉倒吧。什麼意思呢?領導信任你,重用你卻未必都能讓你盡情發揮,真正頂尖的人才不在乎掙多少,不在乎官多大,在乎的是自我價值是否最大化。年輕時諸葛亮的志向就很大,他與好友孟建、崔州平、徐庶三人聚談時曾說未來的打算,諸葛亮有感而發道:“你們三個將來至少都能當上刺史、郡太守。”三人問諸葛亮自己能做到什麼官位,諸葛亮笑而不言。“笑而不言”,說明諸葛亮內心的志向遠在刺史、郡太守之上,是管仲、樂毅那樣的名相、名將。曹操雖然已經有了很大的勢力,對平庸的或一般的人才來說,這是去投奔的吸引力所在,因為這樣的平臺最穩定、最不冒險,但對頂尖人才來說這恰恰是劣勢所在,因為好機會、好崗位都被人佔了,要出頭很難。曹操開的是守成公司,劉備搞的是創業公司,對諸葛亮這樣不滿足於“賢亮”而追求“盡亮”的人來說,當然後者更有吸引力。另外,諸葛亮不選擇曹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與他小時候的經歷有關。諸葛亮還在故鄉琅琊國時,正好遇上曹操率軍徵徐州,其中一次曹軍路過了諸葛亮的家鄉。曹軍進入琅琊國北部地區,連下五城,一直打到東海,史書上說曹操“復徵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初期曹軍的軍紀不是很好,一個“略地”盡在不言中。即使曹軍還沒有那麼殘暴和放縱,但無端打到人家門口,又殺又佔,也會給少年諸葛亮的心裡留下陰影,諸葛亮不願意選擇曹操,不能說沒有這方面的一部分原因。

  • 8 # 參知正史

    歷史上的諸葛亮沒有那麼牛,他被誇大、神話了!但他確實是很有政治頭腦的,尤其是選擇跟隨劉備的問題上!曹操身邊謀士、戰將如雲,而東吳也是自古多才俊,他不論選擇曹操還是孫權,都不會得到依賴性的重用。相反,劉備是一敗再敗,身邊除了關羽等幾個有勇無謀的還有誰呢?他知道跟隨劉備,劉備就會完全依賴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我想諸葛亮非要三顧茅廬之後才肯出山,多少也有點自抬身價的成分吧!【以上純屬個人之談,若有不當之處,還請見諒!】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諸葛亮不投奔曹操,關鍵是,曹操也不招募諸葛亮。

    曹操是不知道有諸葛亮這麼人麼?顯然不可能。曹操連徐庶都知道,而且為了得到徐庶,不惜扣留了徐庶的母親。諸葛亮可比徐庶名氣大多了,曹操怎麼可能不知道呢?

    (自比管仲的諸葛亮)

    再說了,諸葛亮的廣告做得那麼好,“自比於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一文一武,都是春秋戰國時期,幫助各自的君王成就霸業的人。而且不是一般的人才,是大才。還有,大家都稱諸葛亮是“臥龍”,認為得到他就可以安天下。手眼通天的曹操,咋可能不知道呢?

    曹操是著名的求賢若渴的人,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努力要做到世無遺才。為什麼偏偏不招募諸葛亮呢?

    若說諸葛亮原先是劉表地盤上的人,曹操不好招募。這也不對啊。荀彧原先還是袁紹地盤上的人呢,為什麼曹操要招募荀彧,卻就是不招募諸葛亮呢?

    曹操不召見諸葛亮是個謎,諸葛亮不投奔曹操,更是一個謎。

    有人說,那是諸葛亮清高,他要等曹操前來召見他,對他三顧茅廬,就像劉備做的那樣。但是,諸葛亮作為一個聰明人,他肯定清楚曹操絕對不會對他三顧茅廬的。曹操本身就人才濟濟,一點兒也不缺人,怎麼可能對他三顧茅廬呢?

    (三顧茅廬)

    諸葛亮設定“三顧茅廬”這個選項,他基本上就把曹操排除在外了。

    也就是,諸葛亮肯定是不願意投奔曹操的。

    諸葛亮不願意投奔曹操,是因為曹操被稱為“竊國”的奸臣,而諸葛亮要投奔的,是“仁義”之人嗎?顯然也不是的。

    曹操在當世的時候,雖然還談不上是忠臣,但他在天下人面前,也絕對不是奸臣的形象。因為和當世袁紹、孫策、袁術、公孫瓚、劉表、張魯、劉璋這些人比起來,他作為丞相,雖然對漢獻帝不夠客氣,但積極地平定天下,收復國土,並沒有幹出篡位謀逆之類的事情來。

    因此,諸葛亮作為一個致力於給天下蒼生帶來幸福的人來說,投奔曹操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他為什麼要拋棄這個選項呢?

    我認為,諸葛亮和曹操之所以彼此看不上,是因為諸葛亮和曹操彼此的心都很大,而他們彼此處理問題的方式又截然不同。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所以,兩人最終擦肩而過。

    曹操從哪兒看出諸葛亮的心很大呢?

    一是諸葛亮需要別人對他三顧茅廬,給予他足夠的尊重。作為以玩弄權術著稱,本來也不缺少人才的曹操來說,他當然不願意請這麼一位“大爺”來供著。請這麼一位“大爺”來供著,那不是給自己設套嗎?

    (求賢若渴的曹操)

    再說了,諸葛亮對自己的評價定位是管仲、樂毅,這些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他曹操才是這樣的大人物呢,又來這麼一位大人物,那不是和自己爭地位嗎?

    何況,諸葛亮還被稱為“臥龍”。不管是“顯龍”還是“臥龍”,總之是一條路。“龍”是什麼?是天子的代名詞。曹操一生都不敢稱帝,雖然不斷有“黃龍”這樣的祥瑞出現,他都不敢稱帝。這樣一位先生,還沒出山呢,就自稱“龍”,曹操看到了,心裡如何舒服呢?

    諸葛亮這一邊,也看不上曹操的做事方式。後來,諸葛亮也做到了丞相,和當年的曹操處於同樣的位置,而且和當年的曹操一樣,朝廷內外,唯我獨尊。但是,諸葛亮卻獲得朝廷內外的一致肯定,沒有人認為他是權臣,更沒有人認為他是奸臣。很顯然,諸葛亮和曹操的價值觀人生觀都是不一樣的。

    既然不一樣,諸葛亮為什麼要委屈自己,去投奔曹操呢?

    (參考資料:《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的少年時代,你們喜歡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