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藍的期待

    推薦兩本書,《非暴力溝通》與《自卑與超越》。

    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從名字上看感覺是講溝通方式、溝通技巧的,但是這一切能夠實現的基礎是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和表達自我。只有真正發現了自我並注重自我,在溝通的過程中才能夠更好地傾聽他人,並引導他人傾聽自己,以此形成良性迴圈,構建出和諧的溝通環境。

    在特有的一些社會語言體制下,人們並不傾向於表達自我。相反,大家更多考慮“別人期待我怎麼做”,而忽視了自我。作者在書中非常鼓勵大家能夠突破現有的一些社會文化的束縛,去了解、體會、表達自我的“感受”和“需要”。他深入分析了人們的各種情緒及其產生的根源,對於如何認識自我的情感傾向、合理表達情緒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這為我們去創造有利於自己學習和成長的條件提供了很大助益。

    下面這是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列的比較詳細的一個思維導圖。

    自卑與超越

    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一共十二個章節,我目前就讀完了前三個章節。但是真的感覺特別受益。這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的巔峰之作。

    總之這絕對是一本會激發自己靈魂拷問的書,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 2 # 拈花小姐姐

    《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的作者是袁了凡,此書是他根據自己一生的經歷寫出來的改變命運的方法。

    本書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內容:

    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最近我發的幾篇關於《了凡四訓》的文章,也提到了其中的一部分方法。供您參考。

    學以致用有很多書,都能告訴我們如何完善自己,其中有一些具體的方法,就是將我們學到的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實際行動。知行合一。只有在遇到具體事情的時候,觀察自己,才能意識到,自己到底有沒有進步。寫日記,或者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反思自己,今天遇到了什麼事情,自己是怎麼思考的,又是怎麼處理的?有沒有更合適的處理方式?請良師益友為自己指點迷津。可以選擇自己願意學習的聖賢經典,看看聖賢是如何為人處世的?自己能做到哪一步?也可以請朋友提醒自己,哪些方面自己平時做的還不夠,有沒有好的建議來改變?檢驗成果如果自己真的有改變,身邊的人,自然會發現。透過他們的語言和行為,可以提醒自己,也能作為自己是否有改變的檢驗。透過自己的觀察。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個人很愛發脾氣,可以觀察一段時間內,自己發脾氣的次數有沒有減少。

  • 3 # 恵天下

    在心理動力論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中文名

    本我、自我與超我

    外文名

    ego:自我 id:本我 superego:超我

    提出者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應用領域

    精神分析學說

    提出時間

    1923年

    本我

    本我(英文:id)是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拉丁字為“id”,原德文字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式——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如飢餓、生氣、性慾等;此字為弗洛伊德根據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本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慾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強的原始衝動力量,弗洛伊德稱其為力比多。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1] 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候。[2] [2]

    自我

    心理學上的自我(ego)這個概念是許多心理學學派所建構的關鍵概念,雖然各派的用法不盡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1] 這裡,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則包括無意識。心理學上關於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複雜,並常牽涉到哲學中的形而上學。

    簡單定義: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

    超我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其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有三個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1] 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的符號內化,由於對客體的衝突,超我傾向於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而對“自我”帶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運作,維持個體的道德感、迴避禁忌。超我的形成發生在戀母情結的崩解時期,是一種對父親形象的內化認同,由於小男孩無法成功地維持母親成為其愛戀的客體,對父親可能對其的閹割報復或懲罰產生閹割情結(castration anxiety),進而轉為認同父親。

    簡單定義:本我的對立面是超我,也就是人類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們為之努力的那些觀念,以及在我們違背了自己的道德準則時所預期的懲罰(罪惡感)。

    相互關係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意識所分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從他們之間的聯絡中得到合理的解釋,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若個人承受的來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時,自我就會幫助啟動防禦機制。防禦機制有:壓抑、否認、退行、抵消、投射、昇華等等。

    其實很好理解,簡單來說,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

    舉例而言,小明看到某個漂亮女孩,心動不已。本我將會遵從本能,意圖將其佔為己有,這時超我就會出來干預,從道德、法律的層面阻止,而面對衝突時,本我自我將會出面,選擇折中的辦法,如上前搭訕,或者接近展示自己等。

    這時,如果搭訕失敗,還會產生焦慮(比如生氣,懊惱等),化解焦慮的方法有壓抑,迴歸,轉移等。

    總而言之,弗洛伊德的自我是有邏輯性的,有理性的,能夠忍受緊張的,是人格的執行者,但它也是騎在本我這匹迅速的馬匹上可憐的騎手,並且還被三個主人所控制。

    最通俗易懂的書是《強者的誕生》,這本書把本我,自我,超我形象的用兒童狀態,成人狀態,父母狀態來表訴三者的關係,也提出了具體可行的理論。一個人以固定的一種狀態都是病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3日凌晨肖戰團隊賣慘式洗白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