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湖畔嶺下

    在中國北方和重慶一些地方,是臘月23過小年,不過在很多南方地區,都是臘月24過小年。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

    我的老家是湖南,過小年都是臘月24這一天,記得小時候媽媽一大早起床洗乾淨手,擺上一些貢品就開始祭灶神爺,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不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

    飲食上老媽會提前磨好糯米餈粑,爸爸上街去準備好春節期間需要的零食和水果還有蔬菜,記得零食就是貓耳朵,貓屎筒,其實就是小花片和雪棗,挺好吃的,不知道為什麼取這麼難聽的名字,哈哈,還有胡椒餅,發餅,瓜子花生這些,水果以甜橙為主。

    中午會和爸爸這邊的兄弟一家一起吃飯,以示熱熱鬧鬧過小年。吃完飯還會和鄰居們一起打打牌娛樂一下,這天就開開心心過去了。

  • 2 # 無妄民間閒話

    首先,在不同的地域,小年有些不同的概念。翻開老黃曆,可以看到臘月廿三是“小年北”,而臘月廿四是“小年南”,顧名思義,南方和北方的小年並不在同一天,也有更特殊的比如臺灣小年為除夕的前一天,南京的小年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就是南京人)等等,古時還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官家、民家和水上人家各不相同,當然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大家可以補充。

    接下來咱們說說民間普遍的臘月廿三小年習俗,據我所知有:祭灶、掃塵、貼窗花、沐浴、理髮、吃餃子、吃糖瓜、貼春聯、辦年貨、趕亂婚等等。

    其實最初的臘月廿三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也叫“送灶”、“辭灶”。早在夏朝,灶君就已經成為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畢竟“民以食為天”,《論語》中就說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灶、門、行、戶、中雷五神)。舊時幾乎家家灶間的東面或北面都供著“灶王爺”的神位,並於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求灶神保佑。

    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除夕以來就留在家中,保護和監察每戶人家,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就要返回天庭,向玉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和惡行,大罪減壽300天,小罪減壽100天,因此對那時候的人們來說,祭灶就是一件跟身家性命相關的重大事情,很多地方除夕晚上還要“接灶”,歡迎灶王爺回到家裡,不過儀式相對就簡單多了。

    在晉北地區流傳著“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裡吃了糖餳飯,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謠,展現了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臘月二十三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都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妻聘女不用擇日子,成為趕亂婚。民謠有說:“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

    同時,過了臘月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更加熱火朝天。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出家中塵土,粉牆壁、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還在二十三之後沐浴,理髮民間說“有錢沒錢,剃頭過年”。

    童謠說“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的比天高!”不管是哪裡的人,無論男女老幼,在小年這一天無不歡天喜地,小年的種種風俗透著年味兒,也透著喜慶,這是中國人民對新春佳節的盼望之情,也是對美好生活嚮往之情。

  • 3 # 絲路固原

    祭灶王 |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要上天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

    之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掃塵土 | 除舊佈新

    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打掃房屋,清洗傢什,擦窗拭鏡,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

    拔出舊的各種塵垢不祥,做到窗明几淨,煥然一新,契合除舊迎新的美好寓意,也為新年的到來做好準備工作。

    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為“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因“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去,既指庭院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各種不快。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張普普通通的彩紙,竟可以隨手創造出一張張千姿百態的圖案,喜鵲登梅、孔雀牡丹、鹿鶴桐椿、五蝠捧壽等等,貼滿家中的角角落落,不但裝點著節日的濃濃氛圍,更傳承著中國幾千年的生活智慧。

    對稱圓滿,妙語連珠的春聯在小年這天也開始張貼起來。

    民間講究“每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吉祥的話語,喜慶的中國紅,像一張張寫滿吉利的福印,庇護著全家的平安幸福,寄託著人們美好的新年祈願。

  • 4 # 賞月情感驛站

    我在內蒙古,說一下我這裡的蒙古族臘月二十三的過法吧。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也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祭火節。在我們這裡的蒙古族來說,二十三就是大年,所以非常隆重。

    在我們這裡,臘月二十三一大早,會在蒙古族中學有一個隆重的祭火儀式。領導講完話之後,有蒙族姑娘小夥的歌舞表演。最後就是重頭戲:祭火儀式。

    巨大的火盆搭起來,把藍、白、黃、紅、綠五色的哈達掛在火盆邊上,分別代表藍天、白雲、黃教、紅火、綠色的生命。

    一個有威望的蒙古族長者點燃火盆,蒙古族的姑娘小夥圍著載歌載舞,祈求明年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

    我有一年去山裡的牧民家過臘月二十三,牧民會在那天殺一隻羊,羊嘴中塞滿米、紅棗和糖,把羊頭用紅色的紙包起來,用白色的線纏好。

    在煮手抓肉的過程中,由一個長者捧著羊頭,用蒙語祈禱一番,然後主婦抱著羊頭跪著對灶火磕幾個頭,默默祈禱一番,再將羊頭放入灶火中燒完。

    這算是山裡的牧民簡單的祭火儀式吧。

    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蒙古族的人們會穿著隆重的蒙古袍,家家戶戶煮噴香的手抓肉,院子裡攏著篝火,喝完了酒圍著篝火跳一會兒舞,回來繼續喝,不醉不歸。

  • 5 # 雪裡紅4326

    十里鄉俗,各地有所不同,南方有南方的說法,北方有北方的過去,大同小不同,自然形成了南北之分,季候,語言之別。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這句話,總的來講,是對諸位小神的高貴評價。迷信,迷信,當迷則信,這也是中華人民,從幾千年歷史延續至今,可以說是一個雷打不散的傳統觀念。咱遠的不說,就拿我們西北而言,奠灶,每到臘月二十三,成了習慣,不論貧富,都到這天,賣回十三個乾糧饃,或賣或蒸。為來年討個吉利,點香燒紙,在灶君,地君牌位下,叩拜祈禱……老話講過了臘月二十三,天天吃香的,喝辣的……

  • 6 # 幸福又平安

    過小年是送灶神上西天好話多講,保佑家庭人口個個平安健康,有吃有喝。到年三十晚上夜深人靜時再把灶神接家來。小年一過禁止掃塵,也就是屋上的灰塵不準動了,小年之前可以打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換盆後文竹葉子是綠的,黃了杆,怎麼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