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師兄沙悟空
-
2 # 秀才69805106
這部片,主要講的是,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新時代裡,在潘朵拉星球發現了一種奇特而貴重的礦石,他們想去採集,但在這個星球還有土著居民住,他們還很重自己的家園,如果要開採礦石,就要先把這些土著人搬家,還派軍人與商人去打壓。其實都沒有什麼歷史意義,因為這種礦石,在中國家都有,還被你腳踩住,連你都不知道……
-
3 # 慢跑在傳媒路上的二狗
《阿凡達》延伸了電影的想象範圍,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從沒有見過的陌生世界,一個新的、複雜的生態系統。一位戰鬥中負傷而下身癱瘓的前海軍戰士傑克-薩利(薩姆-沃辛頓飾)決定替死去的同胞哥哥來到潘多拉星操縱格蕾絲博士(西格妮-韋弗 飾)用人類基因與當地納維部族基因結合創造出的 “阿凡達” 混血生物。傑克的目的是打入納維部落,外交說服他們自願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從而SecFor公司可砍伐殆盡該地區的原始森林,開採地下昂貴的藍色“不可得”礦。在探索潘多拉星的過程中,傑克遇到了納維部落的公主娜蒂瑞(佐伊-索爾達娜飾),向她學習了納維人的生存技能與對待自然的態度。與此同時,SecFor公司的經理和軍方代表上校邁爾斯(史蒂芬-朗飾)逐漸喪失耐心,決定訴諸武力驅趕納維人。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本人是一個狂熱的深海潛水者,所以潘多拉的雨林類似一個壯觀的珊瑚礁,到了晚上,植物會發光,當納維人經過時,他們的腳下會發亮,這是這種生動的特效模糊了真實與虛構以及物質與精神的界限,在他特別的烏托邦思想中,技術和生態融合,這是卡梅隆電影的核心。
透過《阿凡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為真人表演+電腦特效這種科幻片拍攝方法設定了新標準。由於成熟的3D技術,演員們像要從熒幕上跳出來一樣。還有捕捉演員表情的技術,導演能夠透過這項技術馬上看到轉換成動畫之後的效果。
當然,《阿凡達》的故事有點無聊,無非就是一群未來的美國士兵去搶佔能源的故事,和《公民凱恩》肯定沒法比,但《阿凡達》還是值得一看的,畢竟它帶來了全新的3D世界。
回覆列表
《阿凡達》無疑是給了我們影史上最最震撼的視覺效果體驗,一直被眾多影迷們奉為神作,還被稱為什麼“史上最硬科幻”,還什麼讓其他科幻電影黯然失色什麼的,那麼,這部電影真的像吹的那麼神嗎?真的是“一部非凡的電影”嗎?很抱歉,我並不贊同。
那麼電影中令影迷們津津樂道的地方在哪裡呢?是美輪美奐的潘多拉星球?是震撼至極的視覺效果?還是唯美動聽的配樂?
這部影史投資最大的電影,擁有最震撼的視覺效果並沒有什麼驚奇,配樂是詹姆斯霍納這一配樂大師親自操刀也沒有什麼問題。影迷在驚歎視覺效果的同時,有沒有想想這部電影除了佈景,視效,配樂還好在哪裡?表演還是劇情?
詹姆斯卡梅隆無疑是一個電影天才,我十分尊重他,我佩服他那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但是對於他的電影是真心不喜歡。他為《阿凡達》注入自己無限的精力,在觀影的過程中我們也為電影中許多設定而拍案叫絕,在驚歎他那驚人的想象力的同時,我又在思考另一個問題。
他的電影,普遍都很長,一般的模式是前文後武,武戲十分激動人心,而文戲這讓人昏昏欲睡覺得無聊至極,所以,喜歡卡梅隆的電影,不如說是喜歡電影的後半部分。(《泰坦尼克號》除外)這樣讓電影顯得極其不協調,而且《阿凡達》在模式上簡直是《泰坦尼克號》的外星翻版,而且把愛情故事搬到外星上,而且是不同種族的戀情,何止是不協調,簡直是無理取鬧,這樣便沒有了《泰坦尼克號》的震撼感,虛化的感情戲毫無感染力,角色的塑造方面也顯得單薄,印象不深。
本片的劇情實在是不敢恭維,又臭又長,前戲不搭後戲,故事的核心儼然就是《勇敢的心》的翻版,而且拍得遠沒有《勇敢的心》來的震撼人心,表達的思想也不夠強烈。
卡梅隆這部《阿凡達》的野心十分巨大,他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如反映美國無理取鬧,隨意打擊別國,強制干涉別國內政,剝削別國;還有宣揚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環境的環保意識,立意深刻,但成品卻差強人意,想表達的太多,硬塞在一個大場面的框架裡造成混亂,使人腦洞大開,呈現出來的卻不如想表達出來的,而影片最終呈現出來的含義也是非常牽強。
而本片的細節更是差強人意,不管你在影院看後有多震撼,有多激動,有多懷戀,但當你重溫時不免覺得失望,不僅沒了當年的激動,而且覺得無聊,細心觀察,還能發現影片中的許多漏洞,細節處理方面的不得當。我忍不住想再度恭維一下本片的特效,卡梅隆無疑是一個技術狂人,他的電影總是能夠開創特技的新紀元,電腦特效的技術革新他無疑出了最大的一份力,所以,我覺得“一部非凡的電影”指的是非凡的電影特效,令觀眾說喜愛的也是無與倫比的視覺效果,若真正定義,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充其量只能算作一部製作精良的爆米花電影。
接下來我就透過《阿凡達》來膚淺地談一談世界電影的發展程序。
電影自19世紀末誕生以來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從無聲默片到有聲電影,再從彩色膠片到數字拍攝,再從視效大片到3D電影;經過100多年曆史的演變,電影進化還是退步了?
無疑地,有聲電影的出現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分水嶺,有一段時間電影是在大踏步進步的,我說的就是無聲默片開始向有聲電影和彩色電影演變的過程。這段時期出現了很多電影大師,如希區柯克和卓別林。這段時期無疑是好萊塢的黃金時代,電影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導演們注重於講故事,從生活中取材,在展現社會的同時又在批判社會,在講故事,帶給人們歡樂,或淚水,或壓抑的同時又引起我們對社會對人性的深思。如,《卡薩布蘭卡》,《摩登時代》,《羅馬假日》和《公民凱恩》
現在人們總是把電影當做娛樂,當然這樣理解也沒錯,但電影的另一層含義卻是高深的,它其實是生活的寫真,為我們展現生活,更好地理解生活。電影天才在他們的電影裡秀技只是為了輔佐劇情,而現在的電影就是太娛樂化,為了得到超高的票房不擇手段,也正是這種現象的出現才引發了“高口碑,低票房;低口碑,高票房”的極不協調的現象。現在的觀眾們只為圖個了,“看大片”,公司又為錢紅了眼就為了滿足觀眾們的需求而瘋狂地製作“大片”,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電影存在的含義,並不是說所謂的大片拍得都不好,如《魔戒》,《拯救大兵瑞恩》和《黑暗騎士》都是佳作,但細心的影迷們難免會發現隨著電腦特效的長足進步,現在越來越多的視效大片都幾乎放棄了講故事,用特效取得劇情代替了特效輔助劇情,而且越來越多的電影在細節的處理方面也越來越差強人意了。當代影壇上,能夠稱為細節處理大師的或許就只剩下一個昆丁塔倫蒂諾。目前電影的發展讓我無比地懷念希區柯克和庫布里克這兩位電影大師,他們十分注重細節處理,這也使得他們拍出來的電影更加真實,這裡注重細節的電影有《閃靈》,《第三人》,《電話謀殺案》,《後窗》之類的。阻礙電影發展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原創作品,現在的電影越來越注重改編和重拍,卻把原創晾在一邊,可是,原創電影,從身邊取材才是電影應有的面貌。
電影史經歷了兩個巔峰,一個是《教父》的問世,一個是《魔戒三部曲》的襲來,這是兩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在我看了,《教父》讓電影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後人們懷著一個目標打算把電影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於是就出現了《魔戒三部曲》,其中間的這段時間就是電影發展,突飛猛進的黃金時期。可是,《魔戒》之後,時間電影的發展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並不是說現在的電影一無是處,不如去年還不是湧現了一些像《布達佩斯大飯店》,《少年時代》和《模仿遊戲》般的佳作,只是它們無法與上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的電影相提並論了。如果你能細心地去品味老電影,不要排斥它們老,你就會驚奇地覺悟,現在的電影正在大踏步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