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伏象朝真
-
2 # 長安說書人
兵權都多可怕,皇帝本來就很擔心傭兵自重的將領了,更何況有繼承權的皇子。
歷代皇帝大多數會先立一個皇儲,原因就是絕了其他皇子的念想。即便是這樣還經常出現手足相殘,父子反目。
如果每個皇子都有機會,那大家的野心都會被全部激發出來,皇帝也別想安生了。每個兒子都在為了繼承權明爭暗鬥,如果他們還有兵權,那不是分分鐘就可能要反嗎?如果在比較和平的朝代沒仗可打,你帶兵幹嘛呢?
另外,皇帝會用人比會親自帶兵打仗重要。做皇儲看中的是如何治國,你要懂的是怎麼指揮,怎麼用人,怎麼在大臣提供的決斷中挑一個最合用的。會打仗不代表會治國,但會用人一定有人能為你打好仗。
-
3 # 回眸史海展望未來
李建成與李世民之爭,釀成玄武門之變
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二人在父親李淵起兵反隋後,都帶過兵,打過仗,但李世民的戰功更大。李淵稱帝后,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這是封建社會的正統倫理,又封李世民為秦王,授天策上將。
李建成因李世民的戰功赫赫而隱隱覺得自己地位不穩,明顯感受到了威脅,李世民也因自己戰功太大,覺得自己不會容於太子,雙方的關係可以說是如履薄冰,一觸即發,最終釀成玄武門政變。兄弟相殘,最後以李世民殺死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血腥收場。
建文帝與朱棣,叔侄之爭釀成靖難之變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後,立嫡長子朱標為太子,但朱標天不假年,37歲就去世了,朱元璋為政權穩固,沒有考慮立其他兒子為繼承人,而是直接立朱標的嫡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標的嫡長子已去世),又大封自己的兒子為藩王,以為國家的遮蔽。
朱元璋的設想很完美,為了使藩國真正能發揮作用,授予了藩王很大的自主權,藩王可以自行徵兵,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燕王朱棣就是在對抗蒙古的戰爭中,一步步成長成熟,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也建立了一支聽命於己、能征善戰的軍隊。
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朱允炆繼位,急於削藩,朱棣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攻入北京,承繼正統,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或說死於宮內大火,反正自此之後歷史上再無記載。
秘密立儲,最終解決了皇位繼承問題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讓皇子領兵,會造成兵禍連連,骨肉相殘,因為皇位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其餘的例子還有很多,漢朝時七國之亂,曹丕登基後毒死了有軍權、能統兵的弟弟曹彰等。
最終解決了皇位繼承問題的是清朝的雍正皇帝,他從九子奪嫡中艱難勝出,對皇子的殘酷競爭有深切的體會,繼位之後,透過深思熟慮,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具體的做法就是由皇帝從皇子中選擇繼承人,並親自書寫兩份聖旨,密封后公告天下,以示儲位已定,但具體是誰只有皇帝本人知曉,一份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一份隨身收藏。
透過秘密立儲,既可以選優,又不致使皇儲與皇帝的權利形成衝突,還可以使天下民心安定,所以後世直到清朝滅亡再也沒有發生兄弟血腥爭位的事件。
-
4 # in的故事
古代皇帝不光對於大臣,對自己的兒子們都是非常的猜忌。兒子乾死老子的事情太多了。在權力的面前親情不值一提。所以一般不會給兒子較大的統兵權。還有就是打仗厲害,並不意味著治國厲害。治理國家需要文武兼備。你這個問題,問的是真的沒有水平,很低階。
-
5 # 糊了個逗第一,處於分裂割據時代。
1、給皇子兵權。這種做法其實很多人都在做的,效果有好有差,但是算是所有情況中最為合理的一種。(但是我揣度題主的意思,應該不是這種情況,不管怎樣,先分析一下)這種情況的最大危害在於權柄給人,極端情況是李淵李世民父子。所以缺點很明顯,有了兵權的皇子不受控制,尾大不掉。即使老皇帝在的時候不反,不代表以後也不反,參考明成祖。
2、不給兵權。缺點是皇子得不到充份鍛鍊且陣亡率太高。作為皇子,他以後最大的職能並不是打仗,而是行政。如果做一個類似於參軍或者騎都尉一類的小官,並不能很好地鍛鍊他的大局觀。而且最重要的是,陣亡率實在是太高了。極端情況,參考岸英。而且考慮到是亂世,皇子之間肯定攻殺起來更不講規矩,上了戰場,又沒有軍權,敵對派有一百個方法弄死他。
第二,大體穩定的大一統王朝。(我覺得這才是題主提問的重點)1、理論上
大位不可以力得,皇位有序傳承比皇帝個人水平更重要。如果會帶兵或者其他能力強就能得大位,那帶來的是無窮的爭鬥。避免爭鬥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初衷。皇位之爭不僅僅是皇子之間的爭鬥,而且幾乎是整個統治高層的大爭鬥,極度傷元氣。
儒家從來不贊同皇帝成為一個手段高明,所有大權一把抓的英主。而是更希望皇帝是一個為政以德,如北辰居其所的聖君。軍事才能和統御手腕,在理論上從來不是天子必須的素質。所以讓皇子帶兵在理論上有百害而無一利。
2、實際上
2.1:承平時代的君主面對的更大的問題是如何控制官僚機構,以及獲得文臣的認同。一個代表了君主在位時期總體施政水平,一個代表了君主千秋萬代的身後名。而承平時代去邊關帶兵,對這兩點幫助都不大,甚至有負面作用。不能作為選拔皇帝的依據。
2.2:大一統王朝的邊疆一般離首都很遠,而古人醫療水平很低,導致皇帝死得比較快,一旦皇帝死亡而繼承人不在身邊,那隻能呵呵了。
2.3:還是上面說的給不給兵權的問題,給兵權尾大不掉,不給兵權皇子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證。當然,承平時代對軍隊的控制更好,即使給兵權,尾大不掉的可能也減小,但是,太阿倒懸,皇子帶兵,的確還是一個風險指數比較高的事,如果不是沒人帶兵,要儘量避免。
2.4:軍功或者說具體表現難以測評。邊疆太遠,小的軍功可以編,皇帝根本無法目睹耳聞,只能靠下面報上來,大機率加大皇子在軍隊中結黨的意識。而且皇子之間年齡一般差距較大,也不太可能同時去邊疆,所以他們面對的具體情況也不同。除非有一個人驚才絕豔力壓群雄,別人連他一根毛也比不上,比如和霍去病似的,才能判斷強弱。如果幾個皇子沒有很大的差距,孰強孰弱是非常難以區分的。到時候又是一筆糊塗賬,徒引爭端。
2.5:引起軍隊爭鬥。皇子去邊關肯定會結識不少將軍,培養自己的勢力,即使不給大的兵權,也阻礙不了人家互相攀關係或者結下友誼吧?到了爭皇位的時候,落選的皇子和他的軍中支持者會做啥呢?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無論是體驗生活還是把持兵權,讓皇子去,都有極高的風險。
回覆列表
因為太片面了。
縱觀中國歷史,除了開國皇帝有帶兵的經歷,後來者基本上與戰場無緣。
為什麼不透過帶兵選擇繼承人?因為一國之君考量的是治國和執政能力!帶兵打仗的能力並不能說明治國能力優秀。
如果以皇子帶兵打仗作為標準,那麼勢必會養成好戰的習性,等成為皇帝后,勢必會窮兵黷武,給國家養成損害。畢竟,家天下考慮的是長治久安。
再者說,戰場歷來兇險,皇帝的兒子也不是大風颳來的,碰到自己中意的兒子,肯定是先保護起來,等以後好繼承皇位。把他扔到戰場上?萬一這兒子要是不小心掛了,將來誰繼承大業?
讓不中意的兒子上戰場?那萬一這個不中意的太優秀,被軍方擁護,雄踞一方了怎麼辦?這不是給自己、給後代找麻煩嗎!
想想明成祖朱棣吧,朱元璋中意的兒子朱標不幸死了,想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文。可是朱棣甘心了嗎?
朱元璋要是知道了朱棣篡位,還不氣得活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