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黑聖西羅
-
2 # 第五玥璋
謝謝!應該跟以前差不多。乾隆年間中國的經濟結構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即使通商可能出現買辦資本主義,也不會有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也就是說在強盛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導的政體很難出現無產階級,沒有無產階級的出現,就不可能有大工業革命,乾隆時期也絕無可能實現工業國家。
-
3 #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清朝是以中華文明為依託以儒家理論為治國綱領,朝野內外皆大儒,清朝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絕對不可能接受馬戈爾尼的提出的要求,而且其中的很多要求就是改革開放的今天現政府也不可能接受。作為中華文明圈的中心清朝肯定是排斥外來文明的入侵,況且五千年古文明在中原大地根深蒂固,歷史證明漢亡後從五胡開始到鮮卑人建立統一的隨唐,再從五代十國分裂到宋,夏,金,遼。再到元,清(明朝弘揚伊斯蘭教除外)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所有這些胡人王朝無不列外的接受融合中原古文明,所以歷史各胡人王朝同樣也是滿朝皆鴻儒,如胡人李白就是典型代表,如果清朝全盤接受了馬戈爾尼的要求,讓化外洋夷進入中原搞西洋文化入侵。搞資本主義自由化這些洋垃圾侵蝕中國,這是大清朝野全體儒家士紳士大夫堅決不能答應的,只能換來全體儒家士紳士大夫們的全體背叛,讓大清倒臺,事實證明大清的滅亡就是因為清朝慈溪太后領導的拋棄儒家全盤接受西方文明的清朝新政改革,遭到朝野內外全體儒家士紳士大夫們的全體背叛,再借日本同盟會這把野火內外夾擊,使清庭倒在西方化改革的中途
-
4 # 月下小酌
1793年,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勳爵攜帶英王喬治三世的書信和大批大量精心準備的禮物,以向乾隆皇帝祝壽為名,真實目的為開啟中國市場,組成了龐大的的訪華使團。這次訪問中英兩國以“禮儀之爭”最終不歡而散。中英兩國的首次官方接觸,可以用“兩個聾子”之間的對話來形容,一個是秉承兩千年的儒家文化傳統,天朝上國觀念根深蒂固的古老封建專制國家,一個是大力鼓吹民主自由的資本主義新興強國,雙方根本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清朝將英國視為邊遠蠻夷,不守天朝禮數簡直無可教化,英國則志在開啟中國市場,開闢通商口岸瞭解中國實力底細。
一個古老而封閉的國度對於世界發展大勢和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的崛起一無所知,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失敗結局,似乎並不難理解。如果我們大膽作一假設,如果乾隆皇帝接受馬戛爾尼的要求,那麼其後的歷史將會如何發展?
一、沿海經濟的蓬勃發展和新階層的意識覺醒。與英國擴大通商後最直接的影響是對沿海經濟的刺激,18世紀在清朝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場手工業便十分興盛,通商口岸開闢後能夠擴大市場規模,有利於手工業擴大再生產和引進利用海外先進技術,使資本主義萌芽有了新的成長空間。工商業的發展能夠吸納當時過剩的人口,緩解了清朝中期以後的人地矛盾,有利於社會穩定。同時隨著資本主義性質經濟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隊伍開始發展壯媽,他們代表著新興經濟力量,要求在政治上獲得人權與民主的權力,與封建專制下的地主階級勢力必然發生矛盾,隨著衝突加劇,發生類似西方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此時英國在華的利益也將受到牽連,很可能與中國新興的資產階級相結合,成為清朝統治的巨大威脅。
二、英國來者不善,對處於衰落中的清朝磨刀霍霍。18世紀下半葉,英國經過一系列的殖民擴張戰爭,成為世界頭號殖民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這樣一個殺遍全世界,一向標榜武力的國家為什麼沒有向清朝動手呢?一是中國幅員遼闊,體積龐大,一直以來是東亞的霸主,英國對中國的實力底細並不瞭解,不敢貿然行動。二是英國與中國相距萬里之遙,遠涉重洋,在未完成工業革命的情況下,英國遠距離投送兵力的能力有限,無力負擔如此遙遠的後勤補給線。
如果擴大中英貿易,清朝主動開啟國門,那麼英國會從日益擴大的中英交流中逐漸瞭解到中國這個陌生而龐大國家的真實情況。乾隆末年,皇帝好大喜功,官吏奢靡腐敗成風,國庫虧空,土地兼併嚴重,社會矛盾激化,八旗,綠營兵戰鬥力空前下滑,軍備廢弛,馬戛爾尼印象中的清朝人民面黃肌瘦,毫無生機活力,全無民族國家觀念,可以說清朝處於迅速衰敗的趨勢中。這樣英國會很快洞悉清朝的虛弱本質,並不是一個富庶強大的國家。在瞭解中國的真實底細後,英國殖民者很有可能會撕下和平的麵皮,露出血腥的獠牙,以武力掠奪的方式,攫取更多的權益,這樣中英之間的戰爭爆發可能又先於1840年。
三、一定程度上扭轉近代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但中國近代化之路仍將一波三折。18世紀末清朝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尚不如鴉片戰爭時那樣懸殊,如果利用擴大與英國通商的契機,引進工業文明科技成果,增強軍備國防實力,中國能夠縮短與英國的實力差距,即使未來中英之間必然會發生戰爭,那麼也不至於出現在鴉片戰爭中英國以壓倒性的優勢打的清軍毫無還手之力,近代史不必以屈辱地任人宰割為特徵,成為華人心中的痛。
但是也要考慮到中國的近代化之路也必將充滿坎坷。當時的清朝經濟總量佔全世界三分之一,四億人口,領土遼闊,四海臣服,歷史文化悠久,閉關鎖國已久,這樣一個古老的國度有著太多的自我優越感,兩千年的儒家倫理深入人心,將外來事物均視為奇技淫巧,直到晚清時期面對內憂外患還不忘“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可見傳統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國很難從它輝煌的過去中走出來,與英國通商後相伴而來的新鮮事物,必然與傳統觀念發生激烈碰撞,中國的近代化之路也講將在坎坷中前行,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一代代有識之士的不懈努力。所以說即使乾隆接受了馬戛爾尼的請求,中國也很難一夜之間脫胎換骨,迅速實現對西方國家的趕超,我們看待歷史要冷靜,不能想當然。
以上是個人對乾隆皇帝答應與英國通商這一假設的一些思考,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
5 # 學史小作坊
如果乾隆答應通商要求,肯定沒以後的鴉片戰爭什麼事了,中國也許依然屹立於世界之巔,但清朝或提前滅亡或改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人們普遍認為,中國的衰落源於閉關鎖國,閉目自封,這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在當時的世界大環境下,資本主義興起,嚴重的衝擊著古老的封建社會,清政府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實行閉關鎖國,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資本主義對清朝封建主義的打擊,延緩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延長了清政府統治的基礎。
如果乾隆帝答應通商要求:
第一,外來文化將迅速湧進中國,挑戰中國封建文化,就如同鴉片戰爭後的中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同時民眾思想也會得到提升,人們不滿足於清封建壓迫,導致社會驟變,或者經過革命建立新的資本主義中國,或者統治者改革,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第二,外來科技進入,人們在見到外國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後,定會進行學習,中國是擅長學習的國家,在政治條件的允許下,中國科技將會迎來極大的發展,甚至第二次工業革命也許率先在中國開展。
第三,有了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有了強大的科學技術,中國經濟,軍事都會迎來發展高峰,中國會在中國特定國情下,形成自己的對外方針,會圍繞在自己利益的核心下,開展對外政策。
總之,中國會依然強大,但清朝會提前滅亡。
-
6 # 永恆騎士2
滿清拒絕全面開放與西方接觸,一方面是天朝大國思想,另一方面是保護滿清國祚防範漢人的考慮。如果大量開放口岸,西方自由民主民族的思想一定衝擊滿清,漢族民族主義崛起,一定會推翻滿清江山,不是漢族地主官員造反,就是漢族知識分子結合底層民眾革命,不到1840年滿清就會滅亡,滿清的壓制鎖國,使他的國祚一直延續到了1912年,在外有民眾革命,內有漢族地主軍事集團反叛中滅亡。
-
7 # 文史不假
184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徹底打亂了中國的歷史發展程序,改變了大清王朝的命運。此後,清政府一步步跌入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黑暗深淵,再也沒有反彈過,再也沒有追上歷史的程序,直到新中國的成立。
其實,在鴉片戰爭爆發的半個世紀前,英華人就曾經非常直接地、坦率地、友好地接觸過大清朝王朝這個神秘的東方大國,不遠萬里、不辭辛苦提出,希望與之進行往來貿易。可惜,當時的乾隆皇帝並不買賬,完全沒有把英華人當回事,英國的嘗試徹底失敗了。
回顧英國的發展歷程,它的資本主義之路是一步一步紮紮實實走出來的。早在17世紀,伴隨著國內生產力的發展,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迅速崛起,之後逐漸掌握了政權。
當政後,英國資產階級藉助國家機器,透過一系列的圈地運動和經濟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封建殘餘,形成了充沛的勞動力市場。這樣,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在國內的發展,保證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直到18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最聲名鵲起的新興資產階級國家,無論軍事還是經濟,都實現了質的飛躍。
緊接著,大約在18世紀60年代,瓦特改良了當時的蒸汽機技術。以此作為契機,英國在全球率先掀起了生產力革命,俗稱“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機器取代人工,極大地革新了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隨著生產力水平極大地增長,英國國內的市場顯然不能滿足需求。在這個背景下,英國必須擴大海外市場,尋求新的商品銷售地。就這樣,他的目標選定了遙遠的中國。
1792年,當時的英王喬治三世,藉助為大清乾隆皇帝拜壽的名義,派遣馬戛爾尼勳爵率領七百多人的代表團,攜帶自己的親筆書信,乘坐三艘艦船,漂洋過海去看乾隆皇帝。
其中,馬戛爾尼不僅攜帶大量貴重禮物,還有整船的外交和通商人員,以及科學和文化人員,甚至還有上層的英國皇室的貴族們。如果說,英華人誠意滿滿,興師動眾,積極友好地漂洋過海來看你,並不誇張。一句話,通商,他們是認真的!
雖然,後來英國佬不斷欺負大清朝,兩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英國沒少撈取好處。但!實事求是的講,1792年的這次出訪,英華人是沒有惡意的。如果,我是說如果,乾隆皇帝能夠引起應有的重視,認真對待這次通商請求,中國近代不會這樣悲催,連小日本都敢欺負我們。
當時還做著“天朝上國”美夢的乾隆,面對馬戛爾尼的英國使團人員,可謂是夜郎自大。不但十分傲慢和無禮,喪失了外交起碼的禮儀,而且缺乏起碼的認識,以為這些衣著怪異的捲毛大鼻子老外,就單單是過來討賞的。愚昧之至!
據史料記載,當馬戛爾尼的使團在廣州港登陸後,幾乎無人問津,幾乎全被軟禁,被迫在廣州滯留許久。馬戛爾尼無奈之下,只得多方打點當地官員,才一級一級反饋到了北京,終於藉助為乾隆拜壽的名義,才被准許進京面聖。
來到北京後,馬戛爾尼又被突然告知,說等他見到乾隆皇帝時,必須三叩九拜。這就為難英華人了,英國外交人員長期奉行的是平等和自由的邦交禮儀,極難接受這種有辱尊嚴的叩拜,因此雙方僵持很久。礙於自己肩負的使命,馬戛爾尼最終妥協,答應單膝跪拜才算過關。
當他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乾隆皇帝時,內心是崩潰的,失望的。因為,對於千里迢迢過來的英國使團,乾隆絲毫不重視。而對於他們帶來的先進工藝和禮物,乾隆僅僅當作是一些“奇技淫巧”的玩意兒,輕蔑鄙視之意很明顯。
當馬戛爾尼遞交了英王喬治三世的親筆書信,代表英國提出通商請求後,乾隆竟然當場就乾脆利落地拒絕了。幾乎沒有猶豫,幾乎不假思索,正是他這個魯莽的決定,斷送了中國最後追趕世界的機會。
喬治三世的信件,態度非常誠懇。他認為,中國是東方大國,而且農業居多,人口密集;而英國,作為西方的資本主義大國和強國,經過工業革命的推動後,此刻的商品數量充足豐富,並且價格非常低廉。他提議,兩國之間能互通有無,進行雙邊貿易,必然能實現雙贏。
乾隆不僅拒絕了英王喬治三世的通商請求,而且還要踩上一腳。他大言不慚地講,大清地大物博,自給自足,完全沒必要與你英國這種小國通商。
不過呢,既然你們心向天朝,萬里叩拜我皇,心意還是值得肯定的。和往常一樣,乾隆爺大手一揮,賞!在重賞完使團的所有成員後,乾隆興致很高,順便還給英王頒發了一道聖旨:
“我天朝上國,無需與爾通商貿易,若絲綢、茶葉和瓷器等物,是爾必需之物,天朝將體恤,每年賞賜爾等。”
好奔潰的聖旨,還以為教訓他的下屬呢。就這樣,馬戛爾尼超級無語,只得帶著賞賜之物和一張黃紙,默默返回了英國覆命。據後來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記載:
“大清國好比一艘破敗不堪的上等戰艦,它之所以還沒沉沒,是因為有幸運和勇敢的船員在支撐。而它勝過鄰船的唯一之處,就只剩下體積和外表了。”
感謝昏庸的乾隆皇帝,使得大清朝喪失了最後一次與世界接軌的機會,喪失了追趕世界腳步的機會。從此以後,大清朝的所謂天朝上國,簡直成為了一種諷刺和笑談。最終,釀成了中國近代一百多年的屈辱歷史。
回答完畢。
-
8 # 有得觀史
從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不會一蹴而就,也不可能輕而易舉,社會的變革必將伴隨著巨大的陣痛。
英國1689年實行君主立憲制,完成了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到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時間過去了一百多年,英國資本主義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取代荷蘭成為世界的霸主。
當時的中國進入乾隆盛世,乾隆是個有能力的君主,他把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推到了頂峰。
然而時代不同了,世界進入到資本主義時期。
馬戛爾尼訪華帶來的是兩種社會制度的碰撞,是生產方式的碰撞。資本主義先進的生產力顛覆封建社會落後的生產力,這是必然的結果。
那時,中國的茶葉成了英國家庭日用必須品,而英國機器生產的洋布,遇到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好使,沒人買,不是洋布不好,是中國老百姓買不起。巨大貿易逆差,讓英國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所以即使乾隆答應五口通商,實行中英平等貿易,這一問題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
因此,貿易戰爭不可避免,戰爭的目的就是打破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說白了就是摧毀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作為封建統治者,不可能坐視不管,那樣,鴉片戰爭就會提前爆發。
馬戛爾尼訪華,乾隆已經看到了英國對中國的威脅。乾隆的判斷是,英國海上實力比較強,萬一他們侵略中國,大清朝派兵把好珠江口、長江口、海河口,不讓他們進入內地,一切就OK了。事實上,大清朝根本把不住這些口岸。
原因其實很簡單,大清朝不光武器裝備落後,更主要的是腐敗嚴重,政權已經從根上爛了。
馬戛爾尼訪華時,乾隆已經八十歲了,再過三年多,他就找他老爹彙報工作去了。實行五口通商,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加劇碰撞,會把鴉片戰爭提前到嘉慶朝。外敵入侵,加上白蓮教起義,內憂外患就會在嘉慶朝全面爆發。
面對列強入侵,大清朝統治者不可能束手就擒,抗爭是必然的,但是不管怎麼抗爭也避免不了滅亡的命運。中國會快速進入殖民地社會。
但是,中有巨大的人口資源,有強大的文化,反對殖民統治的愛國運動必然伴隨著外敵入侵而全面展開,轟轟烈烈地資本主義革命會提前到來,這將大大縮短中國社會動盪的時間,提前進入工業時代。
-
9 # 邊學邊走邊看
歷史終究是歷史,我們也回不到過去,我覺得沒有假設的必要了。與其去假設,不如深入瞭解其中的典故,分析分析當時的乾隆為何自大。瞭解瞭解英國的發展史,回顧一下外國列強如何侵略瓜分中國版圖的。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鞭策自己,使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得以實現。
-
10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乾隆不允許天朝跟英國通商,也是相當有好處的,看看乾隆讓使者帶給英王說的這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雖說,這有點誇大其詞的一面,但想想其實還是蠻符合當時國情的。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實際上就是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國家。而所謂的貿易需要,實際上更多是英國對我們的貨物需要,英國對華貿易,自然也就是一廂情願罷了。
再說,英國之所以大肆鼓吹貿易,更多是“無利不起早”,從貿易中賺取利潤。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們其實就是想當中間商,從中賺差價而已。
此外,中國的基礎經濟當時仍舊是處於封建時代的農業,而不是英華人更擅長的資本主義商業和工業。如果開放英國通商之後,當時的中國很可能變成如今的印度,成為一個專門為英國提供物產的原產地,賺的錢也是英國,而不是咱們。
雖然從某種層面來看,允許和英國通商,有利於國家開放進步,但影響有限。總體上其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滿清閉關鎖國,封建愚昧現狀,因為現狀是由當時國家的統治制度導致的,假如重返歷史,開通也未必是大家預想那麼樂觀。
-
11 # 手機使用者臘肉
這個問題好傻,英國與清王朝在乾隆時期沒有通商往來嗎?大大的有啊,廣州十三行是什麼?就是清王朝的官商啊。英國使臣要的什麼?要租借地,要開放口岸,要公使館。這在愚昧的清王朝統治者眼裡是不可理喻的。
通商,中國自17世紀開始就與英國商人做生意了。
-
12 # 愛看愛思考
作為西方世界列強首腦的大英帝國,不也是砍掉了國王的腦袋以後才開始了資本主義的嘛。乾隆皇帝作為一個封建帝王沒有那麼長遠的目光?太正常了!不要以現代人的思想和意識去生般硬套給古代人,第一隻直立行走的猴子是被它的同類殺死的。太與眾不同?你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作為帝王?同樣也無法完成。
回覆列表
當時中國有開放沿海口岸和外國交易啊,廣東、浙江都是。
就是因為跟英國的貿易一直都是大順差,英國佬氣壞了,才發動了“鴉片戰爭”。
但清朝是實行過海禁的,後來開放也是有限度的開放,不是全方位開放。明朝也是一樣,所以中國從那個時候就開始落後於世界文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