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模糊黃金紅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漢字是地球上最複雜的象形文字,有一整套十分龐雜的系統,按漢朝許慎《說文解字》將漢字造字方法分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象形和指事謂之文,會意、形聲、轉註和假借謂之字。文相當於英語裡的字根,在漢字裡大多可以作為部件(偏旁部首)。漢字裡常用的非成字部件大約有55個,全部部件可能在有500多個,這些部件透過組合構成所有漢字。

    一、象形

    起初倉頡造字基本將一個東西的本質特徵畫下來,然後經過了一段簡化和固定過程就形成了原始象形文字,這些文字很多衛自人體自身,近的取自人類生活中物件,遠得取自然界的草木、動物、山川和天象。例如:

    1. 人體有關的部件

    人(亻)、目、耳、自(鼻)、口、舌、齒、頁(頭)、面、手(扌又)、止、足、月(肉)、皮、甲、毛、心(忄)、△(男性生殖器)、▽(女性生殖器)、凡(肛門)、頤(左邊母親的乳房)、官(下面屁股)、壬(妊娠)、囟(腦門)、骨、血、母、女、子、兒、耂(老)、力、文、言(訁)、角。

    2. 與人類生活接近的

    牛(牜)、羊、馬、豕、犬(犭)、象、龍、魚、鹿、豸、虎(虍)、鼠、鳥(隹)、爪(爫)、金(釒)、木、水(氵冫氺)、火(灬)、土、山、石、田、艹、竹(筆上部)、禾、蟲、王(玉)、疒(病)、宀(屋)、冖(冥)、門、舟、攵(攴)、示(礻)、衣(衤)、絲(糹)、食(飠)、酉(酒)、刀(刂)、車、壴(鼓)、缶、殳。

    3. 離人類生活遠的

    日、月、風、氣、雨、白、電、光、山、八(分)、丷(關)、囗、方、、阝、卩、匚、凵、冂、幾、穴、、十、亠、彳、矢、曲、豐、。

    二、指事

    天→一大

    天上面“一”表示“天”。

    三、會意

    武→戈止

    止就是腳趾,戈和止會意拿著戈的武士。

    四、形聲

    這是漢字中最多的一類造字方法,一個字根加一個聲部構成。

    構→木勾

    五、轉註

    轉註字一般認為主要指字形和讀音不同,但是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比如:“考”和“老”都是“年紀大”的意思,但是我們現在已經不用“考”,只用“老”了。

    六、假借

    “自”本是“鼻”的象形字,後來假借為“自己”的“自”。

    下面舉一個“服”字整體瞭解一下漢字的魅力:

    凡(肛門)+人(下跪)+又(手),三者放在一起表示降服和服從。

    “凡”這個符號在“用”字中也出現了:

    許慎說“卜中為用”是誤解,本意是枝丫+肛門,就是用什麼擦屁股。

    “甬”的上部是蠶的嘴,蠶吃了桑葉從肛門拉出去,所以,“痛”就是不通。還有“湧、勇、桶、蛹、捅……”都與“通”有關,聲音都是“ong”。

    觀(觀→雚+見)是形聲字,見是形符,表示看見;雚(guàn)作聲符,指鴟鵂(也叫鴟鴞),鴟鵂俗稱貓頭鷹。

  • 2 # 矇昧泰晤士

    漢語有詞根嗎?以“帝”字為例,說開去。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英語是有詞根的。

    詞根就是最早產生的單詞,也代表詞產生時的最初意義,往往是結構很簡單的單音節詞,以此單音節詞根為基礎,加上字首字尾派生出不同的詞彙。印歐語系的語言,幾乎都是用字母來拼寫的全因素文字,因此,許多單詞能夠比較容易看出詞根來。

    舉例來說:英文單詞able(能)就是一個詞根詞。由此詞根,可以派生出很多詞,而且這些詞都與able(能)有密切相關。派生詞如下:

    Capable(有能力的)

    Ability(能力)

    Unable(不能)

    Disabled(殘疾的)

    Inability(無能)

    那麼,我們的漢語有詞根嗎?我們的漢語的確也有詞根。

    不過,因為漢語是意音文字,每個單字代表一個發音,很難看出漢語的詞根。最近,看到有人探討漢字“帝”的來歷。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字,我們就以帝字為例,來簡單認識一下漢字的詞根。

    有網文探討帝字的最初來歷,其中有主張“帝”是花蒂的“蒂”的原字,這種說法最先由王國維提出,這是花蒂說。有的主張“帝”來自“禘祭”的禘,因為禘是古代一種大祭,禘也代表神靈,這是神靈說。

    那麼到底哪種正確呢?

    許多人探討漢字的來源或本意,往往追根溯源到甲骨文的象形。這種方法沒錯,但是有時候到了甲骨文這一步,就得猜測這個甲骨文字到底像什麼,畢竟甲骨文的不同寫法,以及儉省圖形,有時候真的很難看出古人到底描畫了什麼東西。其實,追溯漢字的來源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詞根”法,尋找這個詞根派生的各種詞彙,由詞彙歸納出詞根的原本意義,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時候,還能收穫一個詞根派生的漢字大家族,瞭解到漢語的語言學變遷,這是非常有意思的。

    我們還是繼續來探討詞根“帝”字。探討詞根,直接看“帝”字,不如看di(de)這個音。

    其實,帝字的本源,花蒂說最有合理性。帝字的本意應為“根源、本源、來自”的意思,花蒂的“蒂”也是派生出來特指花蒂,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花的根源在“蒂”,花來自於“蒂”。

    帝,顯然是一個漢字詞根,由“帝”字派生出了許多漢字,舉例如下:

    第(門第,來自某家庭)

    地(土地,指大地之根源)

    底(根底,最初的起點)

    諦(真諦,根源的真理)

    的(目的,本源)

    氏(古音也應是di,祖源)

    ………

    還有一些變音,或者增加字尾母音的,但是仍然是di這個詞根音派生的,如:

    爹(稱父,祖源)

    怎麼樣?是不是比較清晰了?這些詞的詞根應該都是“帝”,如果漢語是拼音文字,就可以直接從拼音上判斷,可能就更清楚了。

    奇怪的是,英語中的de(di)音同樣有“根源,本源,來自”的意思。有很多詞是以de(di)開頭的,詞義也與“根源,本源”有關。試舉例如下:

    direct(直系的)

    delivery(分娩)

    depite(儘管,根本上)

    derive(源自)

    有趣的是,法語名字中的“德(de)”,同樣是“來自,源於”的意思。法國貴族常常在姓之前冠上de,意思是”源於某家族”,如Charles de Gaulle(夏爾-戴高樂,本來應譯為夏爾-德-高樂,因約定俗成為戴高樂。意思是“源於高樂家族的孩子夏爾”)查理-德-瓦盧瓦,意思是來自瓦盧瓦家族的查理。

    de(據說)

    diagnos(分析,診斷,尋出根源)

    以上三種歐洲語言都屬於印歐語系,和漢語所屬的漢藏語系很不同,但是它們卻不約而同的都有詞根“帝di(de)”,意思都是“根源,本源,來自”的意思,是不是感到很驚訝?

    有人說,本質上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可以劃成一個更大的歐亞大陸語系,大約在數萬年前,這兩種語系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現在許多語言學家正在進行研究,有關論文已經發布多篇,雖然還有爭議,但是證據越來越多。

    最後,關於“帝di,de”詞根,漢語和英語還有一個類似詞非常有意思,就是“dick,屌”這兩個詞在各自語言中均指代“生殖相關”的organ,均有共同詞根di,是不是又印證了一次?

  • 3 # 光能收集者

    首先,所謂的語法是西方傳入的。其次,若按照詞根說,漢語詞彙也有詞根。

    漢語詞分單音節詞和多音節詞。單音節詞即單個漢字構成的詞。多音節詞語即多個漢字構成的詞。

    1.單音節詞的詞根。如“木”,加一撇變成禾,加一橫變成末、未、本等。

    2.多音節詞語詞根。再如木,組成木根,木棍,木棒等等。

  • 4 # 北美洲總督

    為什麼要和歐洲語言比詞根?你提出這個問題,是不是得了癌症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化!漢語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為什麼要和沒有什麼歷史野蠻的民族文化相比較呢?我看你提這個問題是在貶低中華文化!

  • 5 # 快樂Sunnynh

    有。例如"夋",它有髙大義,因而從它得聲的字,如駿丶峻丶俊(傑)荾丶浚(負面之髙),等等。老朽有《說轉註》,專論漢語詞根與詞族。不過同西語的詞根,還不完全是一回事,三言五語說不清,這是上古漢語言學問題。

  • 6 # RaymondIT

    中文偏旁類似於詞根,只是不發音,但是表意。中國文言文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並且影響了漢語。文言文適合於看,而不是讀和聽。所以,漢字發展時,注重於在字形上增加“詞根”,而不是在讀音上增加“詞根”。於是大量的同音字,透過偏旁來表意。而西方單詞,不僅將這個“偏旁”寫出來還讀出來。

    這也是韓語拼音化之後出現的問題,韓語繼承了大量的漢語詞語,存在大量的同音字詞,需要上下語境來推斷這個發音實際對應的含義。這在計算機理論裡叫做“ 上下文相關文法”,比“上下文無關文法”要複雜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艾灸真的有用嗎?原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