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鄭州面面觀

    “杯酒釋兵權” 是宋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 也是人們熟知的一則歷史典故。 三十年代 ,

    著名史學家聶崇岐先生的長文 《論宋太祖收兵權》 , 正確區分了 “杯酒釋兵權” 與 “收藩鎮之

    權” 的不同 , 並著重闡述了 “收藩鎮之權” 的問題。 四十年代 , 丁則良先生撰 《杯酒釋兵權

    考》 , 認為 “所謂杯酒釋兵權一事 , 全來自傳聞 , 不可置信”。八十年代以後 , 徐規、 方建新、

    疑 , 甚至斷為偽造 , 這又不能不限制其對相關問題的探討。 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 , 對

    “杯酒釋兵權” 進行較為全面的研究 , 並著重從 “杯酒” 一事的政局背景 , 它的真實性、 成效

    及其意義等方面 , 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聶崇岐先生說: “宋太祖之杯酒釋兵權 , 即罷宿將典禁兵 , 與罷藩鎮乃截然二事。” 此說

    極是。 禁兵 , 是中央政府所控制的軍隊; 而藩鎮作為地方軍閥 , 所控制的則是各自統轄的地

    方部隊。 自中唐 “安史之亂” 以後 , 各地節度使擁兵自強 , 尾大不掉 , 造成了藩鎮割據的動

    亂局面。 但自唐末五代以來 , 隨著強藩大鎮不斷地帶兵入主中央 , 改朝換代 , 中央禁軍的兵

    力逐漸強大 , 原來軍事上 “內輕外重”、 “尾大不掉” 的局面得以改觀。 大約自後唐李存勖滅

    梁以後 , 各地方鎮的兵力 , 不再具有與中央軍抗衡的實力 , 左右中原政局的 , 已主要是中央

    禁軍了。 但由於禁軍大都是由藩鎮軍隊蛻變而來的 , 故中唐以來形成的 “兵驕逐帥 , 帥驕叛

    上” 的惡習不但沒有多少改變、 反而進一步發展為 “廢置天子 , 變易朝廷”。 “故各朝之興亡 ,

    多視禁兵相背……至陳橋兵變 , 宋太祖黃袍加身 , 則更屬禁兵之賣主求榮矣” (聶崇岐語 )。

    “陳橋兵變” 後 , 宋太祖儘管已黃袍加身 , 但 “廢置天子 , 變易朝廷” 之類的軍事政變 ,

    卻仍有可能重演。 當時禁軍的九名高階統帥 , 或是太祖稱帝前的結拜兄弟 , 或是趙宋集團的

    中堅人物 , 他們在趙宋集團的崛起和 “陳橋兵變” 中均有極大貢獻 , 是趙宋集團的開國元勳 ,

    集兵權、 功勳於一身。 這種功高權重的情形 , 對宋太祖的皇位正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功高則

    震主 , 權大則不測。

    但是 , 也不能把問題估計得過於嚴重。 就宋太祖而言 , 他是從禁軍小校一步步被提升為

    禁軍統帥的 , 十餘年間 , 一直在禁軍中服役 , 根基頗深 , 是禁軍中的實權派人物 , 對禁軍的

    向背有著絕對的控制力。 就石守信、 王審琦等大部分禁軍將帥而言 , 他們雖然與稱帝前的宋

    太祖稱兄道弟 , 但同時又有上下級之分 , 大都是太祖的部下。 由上下級轉而為君臣 , 尊卑高下大致依然 , 不會因趙匡胤 “黃袍加身” 而突生不平之心。 另外 , 太祖繼位後任命的禁軍最

    高統帥慕容延釗 (殿前都點檢 ) 和韓令坤 (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 ) , 當時分別駐兵河北 , 名位

    雖高而兵力有限。 在京統領禁軍主力的將帥如石守信、 王審琦等 , 卻又並非總帥 , 只是各掌

    本司兵馬。這樣 , 無論是在京還是在外的禁軍將帥 , 均無統帥全部或大部禁軍的權勢。 “無其

    勢者無其心” , “彼可取而代之” 之類的犯上作亂 , 實際上很難發生。漢高祖是以 “夷戮誅殺” 為手段 , 唐太宗則以勸誡警示為策略。 不同的選擇 , 固然與各自所

    面臨的實際情況有關 , 同時 , 更與皇帝本人對政局的估計有關。 “五代時期 , 君主猜疑擁立有

    功的將帥 , 常加誅殺”

    。 結果人人自危 , 人心不寧 , 反而導致了政局的更大混亂。 宋太祖對

    宋初政局的估計則極為謹慎和理智。 他既看到開國功臣居功偃蹇的一面 , 同時又認為這與謀

    反作亂畢竟不同 , 他曾屢屢向趙普指出 , “彼等 (石守信、 王審琦等禁軍將帥 ) 必不叛吾” ,

    “必不負朕”。 趙普則以 “吾亦不憂其 (指石守信等 ) 叛” 作答。 可以看出 , 君臣二人對當時

    政局的估計是全面和清醒的。 禁軍將帥的居功自傲、 驕蹇弄權 , 當然也會危及統治秩序 , 但

    與謀反作亂畢竟不同。 所以 , 要解決這類問題 , 也就不必採取 “夷戮” 功臣的極端措施。 “杯

    酒釋兵權” 的發生 , 與上述情況無疑有關。

  • 2 # 無客

    陳橋兵變是一起人為精心策劃事件。

    至公元959年,趙匡胤為周朝爭戰無數,又剛剛隨周世宗徵遼有功,回到汴梁後,封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軍,兼檢校太傅,從此確立其權勢和地位。世宗在這一年病逝,其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公元960年,也就是建德元年年初,北漢主劉鈞,勾結遼兵入侵,太后立即命令趙匡胤為統帥,率兵北征,隨行的將領都是心腹之人。在2月2日(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 當時,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起了一陣謠傳說,“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已慌作一團。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東京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瞭如指掌。原來這正是他與心腹將領及謀士商定的立位之計,六年來,他在禁軍和藩鎮中結拜了義社十兄弟,有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等;在自己的幕府內,又招收了趙普、王仁瞻、楚昭輔、李處耘等一夥謀士、心腹。對部下,也是恩威並施,把士卒們治得服服帖帖。

     

    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遂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顯示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佈,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開啟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促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趙匡胤做了北宋的第一個皇帝,史稱宋太祖。

  • 3 # TonyDeng

    是精心策劃的兵變,也是政變。其證據歷史記載很充分,詳閱即知,網上也探討眾多,不重複。陳橋兵變,歷史上也不是第一次,在五代十國時,這種形式的政變已是家常便飯,這點卻少有人提及,陳橋兵變不過是最後一次罷了。如果不是慣例,宋太祖和趙普何必顧慮劇本重演,因為大家對流程都熟悉得很,削兵權、收藩鎮,都是有深刻背景,不是趙普看半部《論語》可以想出來的。若非如此,豈止五代,十六代都有可能,說宋朝終結了亂世,不是奉承,它的歷史地位,也在這裡。

  • 4 # 納蘭談史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39歲的周世宗柴榮不幸病逝。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年僅七歲的柴訓宗繼位。這個年幼的娃娃,拖著厚重的龍袍戴上沉重的王冠步履蹣跚的走向了神聖的寶座,準備接受著文武百官的盛大朝拜。

    跟歷史上不少年幼的皇帝命運一樣,他也將接受著一次人生的重大考驗。就在這時,從北方鎮州邊關傳來了噩耗,北漢勾結契丹犯我後周邊境。此時,朝堂上人心惶惶,周世宗詫異的望著朝堂下面臣子們交頭接耳,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更沒想過該怎麼辦,只是默默的點點頭。

    在三位顧命大臣(即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位輔國丞相)的研究下,戰略方案終於確立了,一致決定讓年輕有為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領軍出戰,作為被周世宗親自提拔,而且身居軍職一把手的趙匡胤,舍他又能其誰呢?

    至於趙匡胤是否有不臣之心,成為古今熱議的話題,的確在歷史上存在著幾個疑點值得深思。

    第一就是那份詭異的緊急軍情

    為什麼這份軍情早不來晚不來,偏偏會那麼湊巧的在小皇帝繼位不久呢?而且領軍在外的趙匡胤此刻正好在京城中。現在出兵還真是一點也不耽誤軍情,似乎趙匡胤能提前預料到戰事的發生。雖然《舊五代史》、《宋史》上含糊的記載了這件事,但對於這份緊急軍情還是要持有質疑的態度。第二就是開封城裡的“點檢做天子”的流言

    自古以來類似的花樣套路屢見不鮮,為了造勢,起事者甚至把自個兒說成是真龍、神子的都不足為奇。自“點檢做天子”這句話傳到民間後,這就讓開封城內的老百姓人心惶惶,遙想當年後漢將軍郭威就是從這兒反了後漢的江山,締造了後周王朝。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句流言在這時流出,總會讓人有種不祥的預感,也算是趙匡胤給老百姓的心理暗示,更讓皇帝和大臣們由於形勢複雜嚴峻而不敢動他,這招的確是夠高明的。

    第三就是趙匡胤的黃袍之疑

    想當初,嚴謹的講在陳橋兵變的十年前,郭威被屬下黃旗加身之時,作為郭威小跟班的趙匡胤可是親眼目睹了此歷史事件的發生,想必在驚奇之餘,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不過趙普和趙匡義這次給趙匡胤準備的是量身定做的豪華黃袍,倉促之間,能在神不知鬼不覺之間把黃旗變黃袍,看來是動了不少心思的。趙匡胤非正義且戲劇性的“和平演變”實現了自己命運的華麗蛻變,但能夠兵不血刃的就拿下了後周政權,開啟他征伐天下一統天下之路,也順應了時代統一的發展趨勢,及民眾要求和平的呼聲,為趙宋王朝三百年的江山奠定了基礎,其指揮與謀略值得肯定。

    參考文獻:《舊五代史》、《宋史》、《宋朝那些事兒》、《生活在宋朝》

  • 5 # 倫語說歷史

    謝樓主邀!

    整個陳橋兵變按照史書上的記載,是一場沒有喋血宮門,伏屍遍野,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的和平交權。史書似乎總是有意的要把趙匡胤寫成是被迫繼位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改變奪權謀反的性質。因為這根本上就是一場策劃許久的陰謀。

    首先趙匡胤兵變其實早就有預兆,就在柴榮死後,新帝繼位,出於對五代十國時期發生的掌握兵權的將領往往都要篡位的堤防。朝堂上變有了先下手為強,解除趙匡胤兵權的聲音。但是周恭帝不信,認為他是父親的親密戰友,不會行不忠之事。不過為了預防起見,把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可惜的是後周君臣打錯了算盤,後周軍隊將領的一干人等都是當年跟隨柴榮打天下的那些年輕將領,互相交好,有的比如高懷德是趙匡胤的妹夫,而被換上來的趙匡胤的繼任者慕容延釗是趙匡胤的少年好友,禁軍中其他的幾個重要崗位都是趙匡胤的把兄弟之類,撤換趙匡胤,絲毫沒有動搖他在軍權上的控制。而對他的撤換已經讓他覺得不反早晚自己遭殃,不如先下手為強。

    另外,契丹南侵的訊息並不是真正的戰報,在柴榮死後半年時間內,京城一直流傳著契丹要趁機南侵的傳言,弄的人心惶惶,最後在需要它出現的時候,便成為了戰報送到了宰相範質的手上。範質是一位典型的文吏,治國理政可以但對戰事一竅不通,接到奏報後根本沒有核實資訊的準確性,就草草派出了後周的軍事頂樑柱趙匡胤。

    此外,陳橋兵變當晚,趙匡胤作為一名究竟沙場的老將,如果真的戰事緊迫,怎麼會那麼佛性的在距離京城並不遠的地方休整一晚,並且還喝了酒。唯一能解釋的就是並沒有什麼遼兵入侵,這一切都是他和他的團隊編造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這晚的兵變。如果他真的是被迫的,帶兵多年的老將怎麼可能不知道手下的大將們都在密謀什麼,如果是在密謀謀害他豈不是危險。

    還有趙光義是他的弟弟,趙普是他最親近的謀士,如果真的夜宿喝酒,最正常的應當是對影成三人,而不是一人飲酒醉。能說明白的只能是他已經胸有成竹,全權讓自己最信任的兩個人去安排了。那件準備好的黃袍恐怕出發之前就帶上了吧,真的是臨時起意的話,誰會有這樣的心思。

    總之在各方面準備妥當的情況下,趙匡胤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幕黃袍加身的好戲,順利的奪得了後周的皇位,從歷史貢獻上來說,趙匡胤算的上是一位好皇帝,他基本上結束了唐末以來的亂局,重整了河山。可是靠陰謀得來的皇位多少讓人詬病,而且正是因為如此,這件事情的參與者趙光義受到啟發也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同樣用陰謀的方式在“燭影斧聲”之後奪取了哥哥的皇位。這樣的結局也讓後人唏噓不已。

  • 6 # 瀟瀟雨勰

    陳橋兵變歷來就就爭論不休,正方的觀點說陳橋兵變是趙匡胤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手下驕兵悍將強逼著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是如何如何的不情願。反方的觀點是趙匡胤自編自導了這場陰謀大變天,趙匡胤是如何如何狡猾卑鄙齷齪,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道理,也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但是都不全面,都有太多主觀因素,我覺得陳橋兵變既是一場有預謀的兵不血刃宮廷政變,又不是一場所謂由趙匡胤陰謀發動的軍事政變,從辯證唯物歷史觀點給陳橋兵變定性,那就是一場順應天意使用武力實現的朝代更替。

    首先必須承認趙匡胤是胸懷大志之人。他家庭優渥,父母又給他娶了一房如花似玉嬌妻,按理說他應該安享富貴榮華,可他是隻雄鷹,他的志向是整個藍天。於是他告別家長,憑著一身武功闖蕩天下。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在笑傲江湖的征途中同樣也遭遇了秦瓊賣馬楊志賣刀的尷尬,他有時不得不沿路乞討以求活命。這天,他到一座廟裡討飯,幾個小和尚不僅連個窩窩頭都不給他,反而還嘲笑他,氣的他差點掄開棍棒砸了那座破廟,一個鶴髮童顏氣定神閒的高僧微笑著制止了他的衝動。高僧不僅好吃好住款待他,還說他命中註定就是大富大貴之人,只要一直往北走,不久就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又讓小和尚取出十兩紋銀送給趙匡胤做盤纏。最後又送了趙匡胤十六個字:“遇郭乃安,歷周始顯。兩日重光,囊木應譖”。趙匡胤問何時再次相見,高僧只答了“太平太平”就讓小和尚關上了廟門。

    趙匡胤先是投軍郭威,後又在柴榮手下東征西討屢立戰功。等到7歲黃口小兒柴宗訓繼位後周,歸德軍節度使兼檢校太尉兼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儼然已是呼風喚雨的海底蛟龍,只差呼嘯一聲一飛沖天了。

    趙匡胤是真正的真命天子。他正瞌睡,就有人立馬給他遞來枕頭。大年初一剛過,真、定二州就烽火傳信,說北漢聯合遼國大舉出兵,找誰去抵擋強寇呢?找了一圈除了忠勇絕倫能征善戰的趙匡胤沒有人了,於是趙匡胤就統帥全國軍隊浩浩蕩蕩向北進發了。來到開封北邊封丘縣陳橋驛,大軍停下休息了一夜。這一夜可不簡單,一下子就整出了個天下聞名的陳橋兵變,百家姓第一姓的趙家也在華夏坐了320年江山。

    其實在大軍離開京都時,汴梁城就傳遍了這樣的謠言,說那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都點檢要做天下了,還說的有鼻子有眼,說趙字裡面有把刀,天生就是要砍柴的。到了陳橋驛,太陽快落了,官兵們還竊竊私語議論著城裡的謠言,這時有個叫苗訓的軍官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啊快來看啊,天上有倆太陽啊。”大家都趕忙跑出來,一看就是不假,日下有日,互相磨蕩,熔成一片黑光,一會一個太陽消失了,另外一個越來越亮,太陽旁還有祥光瑞彩紫雲環繞。苗訓這個天文學家開始給大家解疑釋惑:“那個消失的應驗在周,那個後現的應驗在都點檢身上了,不信大家走著瞧”。

    既然蒼天都發出暗示了,那我們還不趕快行動還等什麼?再說柴宗訓那個還晚尿泥的小屁孩懂什麼軍國大事啊,咱們就是戰死疆場他還以為咱們在玩殭屍大戰呢。還是緊跟咱們的老上司趙點檢有奔頭,趙匡胤的鐵哥們高懷德第一個倡議擁立都點檢為天子,一呼百應,大家都一百個擁護贊成。

    大家把集中意見向趙匡胤弟弟趙光義做了彙報,趙光義說“先別忙,要找咱們軍師趙普趙書記官商量商量。”趙普一聽頭搖的撥浪鼓是似的,“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弄不好不僅殺頭,難道大家都不怕滅門九族嗎?”大家一聽都說不怕不怕,管他孃的,豁出去了,富貴險中求,想要封妻廕子,不冒點風險那行?說幹就幹,千軍萬馬可就湧進了趙匡胤的中軍大帳。趙匡胤還在那咕嚕咕嚕夢周公呢。高懷德二話不說就把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到趙匡胤身上了。趙匡胤醒了一看,大發雷霆:“這是弄啥哩這是弄啥哩?這不是要陷我不忠不孝不義嗎?這這這還咋讓我百年之後去見我的柴大哥啊!”趙光義說:“哥哥不是說過有個高僧說過,兩日重光,囊木應譖。今天天上都出現兩個太陽了,哥哥不妨現在就當天子吧。”趙普也說:“天命難違,現在人們都盼著你做天子。如果明公一再推讓,上違天意,下失民心。至於柴家,只要咱們禮遇幼主優待太后,也就算得上對起先皇君主了。”趙匡胤說:“既然大家擁戴我當皇帝,我說話大家可都要聽。第一,不準驚擾幼主太后,第二,不準欺凌當朝大臣,第三,不準搶劫朝廷錢糧,不準違反軍規打家劫舍,聽從我的命令,必有重賞,否則滿門抄斬,絕不寬恕!”各位將軍山呼萬歲,無不允諾。

    這就是陳橋兵變的全部經過,你說趙匡胤是有預謀沒有?還是一筆糊塗賬,咱們就別去糾纏這些了,甭管他娘嫁給誰,咱只管跟著喝喜酒,趙匡胤做皇帝,不管是陰謀還是陽謀,總之一句話,人家命裡有皇帝命,人家祖宗燒高香積陰德了,咱羨慕嫉妒也白搭,不如趁著清風明月,喝杯小酒,哼哼兩句山路十八彎,要不就磕頭蒼天祈禱,讓咱夢裡也來一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如何?

  • 7 # 庭下靈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和屬下精心策劃的一場篡位陰謀,其主要策劃人很可能就是趙匡胤的心腹謀士趙普,趙普素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譽,後來又幫助趙匡胤定下“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方略,使得趙匡胤基本統一天下。

    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大戲可以說並不是他的首創,其只不過是模仿的後周太祖郭威,郭威在受到皇帝猜忌之後發動政變,另立小皇帝繼位,不久又假借契丹來犯,率兵北伐,結果在澶州發動兵變,建立後周。

    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可以說和郭威如出一轍,柴榮的兒子只有七歲,這時候趙匡胤大權在握,主要是有軍權,這時候正是篡位的大好時機,於是假借契丹來犯,出兵至陳橋驛,這才有黃袍加身的大戲,當然為了歷史上留有好名聲,假裝是部下的主意,自己並沒有參與謀劃,可以想象,趙匡胤有勇有謀,此時又有軍權,如果他不同意當皇帝,屬下怎麼敢呢?趙匡胤肯定是和部下商量好的,造反的成本非常高,搞不好就會身敗名裂,這樣的機密大事肯定要事先謀劃,很明顯這是一個騙人的政治把戲。

    不過趙匡胤確實雄才大略,後來在國家治理上很出色,這就夠了。

  • 8 # 帝國及時雨

    如果是說有陰謀,那麼的卻是,但其中還被形勢所趨,待我一一道來。

    顯德元年(954年),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養子柴榮繼位為帝。柴 榮雖然他只做了5年零3個月的皇帝,但卻做到 了很多帝王一輩子也難以做到的事,掃蕩亂世,幾乎一統天下。 柴榮是當時最英明的君主之一,一邊進行改革,清除了以往的政治 弊端,使國庫充盈國力強壯,;另一邊整頓驕將惰卒,積極練兵,親率軍隊南征北戰,攻取大片國土。然而,柴榮在完成統一大業的前夕,卻積勞成疾。倒在了北伐遼國的路上,告別了人世。 皇帝柴榮死後,由他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承帝位,稱為周恭帝。恭帝年紀實在太小,所以由宰相範質和王溥輔政。在亂世之中,如此年幼的一個皇帝繼承大統,人心惶惶,流言四起。而且輔政的兩位大臣只知終於朝廷但又無謀略之道,對局勢無法完全掌控,種種原因加在一起,就難免會有人對皇位虎視眈眈了。但是當時誰會想到這位深得後周太祖以及周世宗器重的禁軍大將趙匡胤會成為周恭帝的掘墓人。

    趙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受到父親的影響,跟隨父親學習了一身好武藝。21歲那一年,趙 匡胤也像其他青年人一樣懷揣著夢想想幹出一番事業,而後他投奔了後漢大將郭威,憑藉著膽識和謀略 成為了郭威的手下愛將。郭威建立後周後,趙匡胤因為戰功卓越被提拔做了禁軍的將領。周世宗掌權時,對趙匡胤也非常器重,將他升任為殿前都點檢,也就是禁軍分支之一殿前司的最高將領。同時,還掌管著汴京的防務大權。趙匡胤的心思才慢慢的活絡起來,隨著他手握兵權,皇帝又正年幼才7歲而已,自然而然對皇位產生了非分之想。所以周世宗死後沒多久,趙匡胤就和弟弟趙光義 親信趙普等人密謀政變。禁軍將領慕容延釗、王審琦、石守信等人,也都紛紛等待著趙匡胤的召喚,只待時機一成熟就舉兵起事。在當時後周朝廷中並不是沒人發現趙匡胤的狼子野心,事實上早在周世宗離世時,就有忠心於後周的大臣向周恭帝建議先發制人,趁早除掉趙匡胤一夥。不過,這些意見並沒有得到掌權者的重視,當然也不排除牽一髮而動全身,萬一動了趙匡胤,造成兵變或者政局不穩,這是當時後周朝廷所不願意看見的,所以他只是被朝廷改任為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手中依然兵權在握。 儘管朝廷想透過善待拉攏的方式安撫趙匡胤,讓他對朝廷格盡職守,不要有不臣之心。

    但是趙匡胤卻絲毫沒有接受這些所謂的朝廷好意,他和手下的謀士將領們緊鑼密鼓地為發動政變進行著準備但整個計劃是如何光明正大的將京師帶出城門,因為雖然他有權帶軍,但是沒有理由誰也不可能將軍隊帶到城外。這樣一來看著政局暫時的平靜了下來,但是對於趙匡胤來說,計劃才剛剛開始,時間來到了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後周君臣們都在忙著慶賀新年,然而這喜慶卻被一份800里加急所打破。原來,河北鎮、定州傳來訊息說北漢和遼國已經聯合出兵,準備大舉南下攻打後周。如此訊息傳來,頓時朝野震動,連範質和王溥兩位首輔也都慌了神。他們做出了緊急決定,命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為先鋒,率領部隊先行離開汴梁。趙匡胤則統帥主力部隊,整頓完畢後隨後出行。

    趙匡胤接到命令後不慌不忙,這是因為這道邊關告急的訊息就是他派人放出來的。為什麼趙匡胤要故意命人放出假 訊息呢?這是因為他終於要發動蓄謀已久的政變了。趙匡胤雖然名義上有兵權,但如果不帶兵出城,和一個空銜也沒太大區別。現在他假傳邊報調集大軍,為的就是把兵權牢牢抓在手中,一且他離開了汴梁城,那麼後周的形勢將在他掌控之中。

    兩天之後,趙匡胤集結軍隊完畢,正式帶兵出城。他剛一離開就有人說點檢大人將做太子。還有人說看到天上有兩個太陽,一個代表當今皇上,一個代表點檢大人。代表著皇帝的那個太陽不斷墜落,而代表點檢大人的太陽卻高懸空中。歷史總是驚人地巧合,當年後周太祖郭威就是藉口“邊防有警”而發動政變,建立了後周的政權,現在的情形簡直和當年一模一樣。

    趙匡胤率領大軍,於當天傍晚抵達了汴架城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與慕容延釗的部隊會合。由於天色已晚,部隊就地安營紮寨,隨著夜幕的降臨,一場驚天兵變也華麗麗的宣告正式開始。

    部隊宿營後,趙匡胤的親信們則開始在軍中散播謠言,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這些將士們本來就很擁護趙匡胤,再加上趙匡胤的心腹們煽風點火,很快情緒就被煽動起來了。軍中將士紛紛議論此事。

    趙光義和趙普聽了這些話心裡高興,但表面上卻沒有太過流露出來。他們只是叮囑大家不要過於激動,最緊要的事情是先穩住軍心,然後派人去通知留守在汴梁的石守信、王審琦等人,讓他們把守好京城的大門,在城中做內應。眾將各自領命而去。

    當日晚上,不怎麼飲酒的趙匡胤故意喝得酩酊大醉,整整睡了一晚。等他第二天醒來時,大帳外圍攏了眾多激情高漲的將士。趙匡胤剛一開啟帳門,就有人在外面高呼:“請點檢大人做皇帝。”

    然後幾位將領衝了上來,七手八腳將一件龍袍套在了趙匡胤的身上。然後全營將土紛紛跪下,三呼萬歲。

    趙匡胤對於大家的勸進舉動非常滿意,但嘴上嘴上卻說:“你們這是在幹什麼,我忠於後周朝廷,怎麼能做這樣大逆不道的事。”

    眾將當然不會聽這些,而後不由分說,非要通著他做皇帝。趙匡胤推辭再三,感覺時機成熟,當即非常為難的表示同意,但同時也提出了幾個條件。他對將士們說:“你們勸進我,無非是貪圖富貴,推舉我當皇帝,為了百姓,我可以答應你們,但你們要絕對聽從我的命令,一定要好好報答我,要好好的對待百姓。”擁立者當時都表示唯命是從,然後趙匡胤就宣佈了三條紀律:第一條,仍以臣子之禮尊奉幼帝和太后;第二條,不準趁機欺凌京內大臣;第三條,不準搶掠府庫和富庶百姓。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大夥聽了,都表示願意服從。於是,趙匡胤整飭軍隊準備返回汴梁。

    趙匡胤的大軍在抵達開封時,負責京城防衛的侍衛司副都指揮使韓通想要集合人馬進行抵抗,但他還沒來得及召集軍隊就被手下砍死。城中抵抗分子已死,又有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做內應,趙匡胤的部隊兵不血刃拿下了汴梁城。

    入城之後,趙匡胤請來輔政大臣範質和王浦。一見到這兩人,趙匡胤就裝作很為難的樣子說:“本來我不想做皇帝,但是被手下將士逼成了這個樣子,你們說我該怎麼辦?

    範質和王溥戰戰兢兢,一時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 眼見他們不回答,趙匡胤身邊的一位將領拔出佩劍,高聲喊道:“我們沒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讓點檢做天子。不然軍隊可不是光吃飯不殺人的。事到如今,範質、王浦一看就知道回天乏術,再做抵抗都是徒勞,於是齊齊下跪,尊趙匡胤為新皇帝。面對趙匡胤範質和王溥都屈服了,7歲的周恭帝自然更不在話下。

    當天當著群臣,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了一封早已寫好的退位詔書,宣佈周恭帝退位,趙匡胤繼立為帝。 至此趙匡胤登基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宋,即宋太祖。這一年,趙匡胤年僅33歲,距離他離家闖蕩天下也才過了12年。12年間,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卒,竟然搖身一變當上了天子,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謀略與決斷。

    並且在趙匡胤稱帝后,先是平定了後周殘餘勢力李筠、李重進的反抗,然後又攻滅南平、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同時加強了對北方契丹的防禦。趙匡胤在位一共19年,恢復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長達兩百年的混亂局面,更是五代十國的終結者以及大宋王朝的開拓者。

  • 9 # 某且說句公道話

    根據《資治通鑑長篇》和《宋史》記載,陳橋兵變完全是一個突發事件,並無預謀。公元960年,柴榮駕崩柴宗訓繼位,契丹和北漢趁北周“主少國疑”的時候聯合出兵攻打北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奉命出兵抵禦敵兵。部隊開到了陳橋這個地方,手下將士貪圖富貴趁趙匡胤醉酒後給他來了個“黃袍加身”,趙匡胤事前對此一無所知,事後百般推辭無果,被迫接受帝位,稀裡糊塗做了個皇帝,心裡百般委屈。

    這些史書都是趙匡胤及其子孫寫的,只能算是一家之言,況且其中疑點甚多。

    1契丹和北漢是否聯合出兵入侵北周?

    契丹和北漢入侵北周是陳橋兵變時間的導火線,沒有入侵就沒有趙匡胤帶兵拒敵。根據《舊五代史》《宋史》《資治通鑑長篇》《契丹國志》記載,說是聯軍確實來了,不過就一筆帶過說聯軍逃回去了,詳細經過啥都沒寫,顯然不合邏輯。況且這幾本書都是宋人寫的,有粉飾之嫌。

    同時我們還能找到反證,證明確無此事。不妨看看契丹人寫的《遼史》,如果真有聯和後漢攻打後周,《遼史》不可能不記載,然而還真沒記載,反而寫了一件事情成功給大遼提供了“不在場證明”。《遼史》記載,當時遼國內亂,遼國王子敵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蕭達幹謀反。遼華人自己還在平叛剿匪,哪裡有功夫起兵攻打後周。

    個人認為《遼史》記載比較客觀,斷然沒有無端摸黑自己的道理,沒事說自己國家內亂。反觀《宋史》多有粉飾之嫌,經不起推敲。

    2趙匡胤真醉假醉?軍中流言四起自己卻渾然不知?

    《資治通鑑長篇》記載“太祖醉臥,初不省”眾將士圍在了趙匡胤帳前,等待天亮,等待趙匡胤睡到自然醒。如果不是刻意謀劃手下人早就把趙匡胤弄醒了,兵變這種事片刻不容遲疑,稍有遲疑情況就變了,朝廷早就有準備了。唯一的解釋就是早就謀劃好了,成竹在胸。

    再說趙匡胤何等精明之人,殿前都點檢這個位置是靠戰功一步步積累才得到的,治軍有方,身經百戰,軍中一舉一動逃不出他的法眼。大敵當前,爛醉如泥;軍中譁變,渾然不知;流言四起,毫無察覺,這幾點都很反常,只能解釋為趙匡胤在演一出大戲!

    因此,我認為“陳橋兵變”是一起計劃周密事件,而不是簡單的突發事件。趙匡胤裝了個傻,手下將士背了個貪圖富貴的鍋。

  • 10 # 阿龍6798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與手下謀士將領一起事先策劃的,假傳契丹人來犯,發兵陳橋關,手下將領把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就這樣回師開封兵不血刃的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繼位後,定國號為“宋”,史稱“大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圍城》全書的中心思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