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布衣小幫

    詩經讀起來有感覺,因為有多少人讀詩經,就會有多少感受。

    除了特定的某些人或者某些事件,其它的你都可以按照自已的考量去讀每一首詩。它不屬於哪一類人。大家都可以讀一讀,因為大家理解角度不同,就造成了感受的不同。

  • 2 # 雪中夜話

    之前寫論文時讀過《詩經》,短短的字數卻洋溢著先民們真摯的情感。

    寫婚嫁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樣的場面一件就鋪展出一派歡喜,後面的祝福之情也就水到渠成。

    寫單相思,先男女居住不遠,把自己的情誼比做荒地生長的野草(句子我記不清楚了),到男子卻不為所動,讀來湧動惋惜之情。

    寫邂逅,《野有蔓草》張揚著愛戀的隨性與自由,不期而遇的歡喜與兩顆心的顫動盡在一剎那碰撞出火花,“邂逅相遇,與子偕臧”,是最真摯的告白,不遮不掩。

    ……

    裡面其實還有一些含有諷刺意味的小故事,比如描寫宣姜的詩。

  • 3 # 荒年荒事

    讀古文的感覺,重在意境吧。可能不是特別理解,卻覺得句子很有感。《詩經》句子很短,說明的事情卻比較直白的。不過詩中一些字,我們現代人不咋用,倒不容易理解,得藉助註釋。但就唸著,《詩經》還是比較朗朗上口的。使用了疊字、疊韻、雙聲,感覺比較有韻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這首大家最熟了,《詩經》對仗工整,這篇一讀就懂,最重要是短,有好些經典篇。

  • 4 # 史不說

    談起《詩經》,當初的我,是懷著些微的期許和崇敬翻開這本書的。

    曾經我一直疑惑了很久,想那薄薄一本詩集而已,奈何在中國文學巔峰開萬年氣象?讀過之後才嘆然發覺,這“詩”一冊“經”一本,內中蘊著的清雅深邃,卻實在是讓人心折。

    《詩經》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古老文明的代表性典籍,西方漢學家評價《詩經》與荷馬史詩、莎士比亞戲劇鼎足而立,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難以估量的偉大價值。

    作為中國上古文化的淵藪,《詩經》是一部包羅永珍的百科全書;然而在我眼中,這只是一本“詩經”——詠歌為詩,傳揚為經。我愛她的自由。

    求真,求美,求實,這樣乾淨而純粹的心情,便是文學同道們最愛的共鳴了吧?歷史紛繁難引,長歌短句,自有靈魂。

    我只是涉水而過的旅者,腳下河流深深。所謂“都是緣法”,對的便該是恰到好處,一如白雪覆蓋山巒,三春花海明豔,綠葉枝頭初綻,光陰碎灑點點。

    哪管世間萬相繁花過眼,只願一言盡,思無邪!

  • 5 # 視野vfs

    《詩經》從來都不是屬於哪一類人的書,對於華人來說,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去讀一讀她。當然,因為理解的角度不同,或者說讀詩的理解方法不一樣,這就造成有一千個讀《詩經》的人,就會有一千種不同的感受。

    最適合的閱讀方式其實還是按照自己的個人喜好,不要因為外在的影響,而首先對其中的某首詩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因為事實上《詩經》也從來沒有權威版本的隨書而來的註釋或者詩序存在。

    所以,除了個別有在詩篇中有明確指出的某些人或者某些相關事件,其他基本你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考量去讀每一首詩。這樣可能會增添許多的樂趣,又或者說,你可以用屬於你自己的方法去理解詩中所要表達的東西。

    這是完全區別於你去看電視中播出的連續劇的,連續劇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按照導演想要的結果去發展,你對於干涉其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都無能為力。

    讀書最大的樂趣正在與此,也許你無法改變絕大多數故事或詩篇的結果,但是你卻可以按照你自己預想的方式改變其中的某些場景。這樣一來,因為場景的改變,也許最後的結果看起來跟以前還是一樣,可是在你的理解中,事件最終已經按照你自己想要的方向偏移了。

    比如說有這樣一首詩:

    國風·鄭風·山有扶蘇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喬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對於“狂且”和“狡童”現在很多的解釋分別是舉止輕狂和相貌俊美的男子。如果你認為這是一首年輕男女之間調笑的詩篇,你可以直接把這兩個字都當做是男女之間調笑的詞,比如說女子叫男子“小傻瓜”,甚至叫“親愛的”都沒問題。

    詩文你仍然理解成兩人在相會之時女孩對男子的調侃,卻絕不帶有不屑的意思在裡面。子都與子充都是美男子典範,這個錯不了。

    於是你就可以這樣解釋每章的後兩句:來相會的地方可沒看到子都,就只看到了你這個小傻瓜。

    或者如果你理解成正式的表白詩句,意思就變成了:我的眼睛裡沒有什麼子都、子充,我的心裡只有你這個傻瓜啊。言下之意是子都、子充都不如她的小傻瓜了,這算“情人眼裡出子都”嗎?而這樣的理解方式就跟上面的情形有了很大的區別了。

    又比如當你讀到另一首詩:

    國風·鄘風·桑中

    爰採唐矣?沬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爰採麥矣?沬之北矣。雲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採葑矣?沬之東矣。雲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因為三章意思幾乎一樣,只不過是女子的姓氏變了,就只說第一章的大意:到哪裡去采女蘿啊,去那衛國的沬鄉。我在思念誰?是那姓姜的美貌女子啊。她跟我約好在桑中相會,邀我在上宮相見,之後又送我一直到淇水邊。

    這是一首爭議極大的詩篇,所以衛地(包括邶、鄘)、鄭地也因為這些詩篇常被朱熹斥為淫靡之地出的淫奔之辭。但實際意義到底是怎樣的其實還在於你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就拿那一首《國風·周南·卷耳》來說,我們的日本友人中就有人認為這是由兩首殘篇組成的一首詩,當然持這種觀點的也有國內的一些詩評人士,因為第一章與後三章行文的口吻明顯相異。

    如今已經有很多人出來駁斥這種觀點,因為持上述觀點的人低估了我們古老時代人民的創作熱情,他們用一種類似話劇表演的方式來演繹了這首詩:第一章是用妻子的口吻唱出的思念丈夫的臺詞;而後三章則是丈夫作為應和而唱出來的。

    說回到這首《桑中》,如果單看這首詩的意思,似乎是衛地的一位男子在當地還儲存著部落時代的生殖崇拜傳統的情形下,在某年的幾日分別與三位美貌女子共赴巫山,事後讓其無盡回味。

    雖然說這在當時的傳統背景下也是說得過去,但是作為現代人來說,就總感覺很是不對,讀起來也感覺不適。

    而且,孔子在外羈旅十四年,在衛地就將近十一年,如果說他不瞭解這些的話是不太可能的。作為《詩經》的修訂者,即使在他之前《詩經》應該已經大致成型,但從他“思無邪”的宗旨來說,要拿下或替換某一首或某幾首應該沒有難度。《桑中》既然最後仍然存在,那麼自然是有它存在的理由的。

    既然這首詩存在,我們又想讓自己讀得舒心一點,你可以這樣理解,《卷耳》能這樣夫妻應和,這首詩為什麼不能是由三個不同男子在某一日的男女大型約會現場,分別遇到了自己喜歡的女子,然後開心地合作了這一首詩呢?

    這個觀點應該是目前所知還沒有人提出過的。不過,既然讀《詩經》,或者說無論你去讀什麼書,你必然是希望把自己帶入到書中所處的環境與氛圍之中,這樣的讀法也才更有樂趣,所以,你除了看看別人的想法和觀點,最重要的仍然是你要帶著自己的想法去讀。

    在讀《詩經》的時候,用自己的感覺去品味詩中的韻味;用自己的視角去觀察詩中的人物事件;用自己的想法去帶入到詩裡面。這樣,有一千個讀者,讀《詩經》,必然會有一千種不同的感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葵花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