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水悅禪心
-
2 # 關我叼事
我認為人格還是隻有一個比較好,因為我們沒有聽說有哪個傑出的人才是多個人格的。如果您對自己原有的人格不太滿意的話,我建議你要先跟家人老師多交流交流,然後還是感到困惑的話,你需要不斷地去實踐,然後找到自己的缺點,然後科學的制定一攬子的最佳化策略。
為了更好的瞭解自身,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人格。
人格是一種具有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覺,情感,意志等機能的主體。(如同電腦的軟體。)它可以離開人的肉體,離開人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而獨立存在在人類的精神文化維度裡。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
人格是指一個整體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和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
人格是法律上做人的資格,是自然人法上的概念。是自然人主體性要素的總稱。人格在法律上不得轉讓和剝奪。
人格發展
埃裡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後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了積極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康的人格品質。
⑴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只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埃裡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生的怒吼。"
⑵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髒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洩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覆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於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埃裡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 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⑶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象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埃裡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⑷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另外,如果兒童養成了過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態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裡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惟一的任務,把做什麼工作看成是惟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闆們最馴服和最無思想的奴隸。"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埃裡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⑸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衝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佔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埃裡克森,1963年)埃裡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於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埃裡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⑹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承擔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係,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裡有自我犧牲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埃裡克森把愛定義為"壓制異性間遺傳的對立性而永遠相互奉獻"。
⑺成年期(25~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衝突
當一個人順利地度過了自我同一性時期,以後的歲月中將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他將生兒育女,關心後代的繁殖和養育。他認為,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滯,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⑻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
由於衰老過程,老人的體力、心力和健康每況愈下,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所以被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衝突。
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自我調整是一種接受自我、承認現實的感受;一種超脫的智慧之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於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埃裡克森把它定義為"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迴圈或生命的週期。
-
3 # 家庭教育黃偉
為什麼要創造另一個人格呢?是對自己本身的人格不太滿意嗎?那去嘗試修正就好,去創造另一個人格,題面太大了。
人格是天生的,當然後天的環境影響也非常的大。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的就是想改變一個人的人格是很困難的。所謂的後天環境改變人格甚至是再創造另一個人格,都是把原來的本性去壓制,然後再去努力呈現出一個新的人格出來。這個後天的人格和本性是可以共存的,只是在理性的安排下哪一個呈現出來。
想要去創造一個新的人格,或者是想修正自己原來的人格,就要從兩個方面出發。
第一個是不斷的自我心理暗示,自己強調提醒自己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而不失靠本能的人格去決定。比方說一個特別內向的人看到一群人在唱歌,他的本能人格會提醒他不要過去,他們會嘲笑你,傷害你,自己一個人安靜的待著挺好。但這個時候如果他不斷的自我心理暗示我也喜歡唱歌,我要過去讓大家都喜歡我都接受我,我要和大家打成一片。這樣透過自己的心理暗示,就會繞開本能的反應,從而達到理性預期的效果,這也是對自我原來人格的修正,或者說是用自我暗示來壓制原來的人格,從而形成一個與原來人格對立的新的人格。
第二點就是要藉助外部環境去改變自己。就像剛才舉的例子,一個特別內向的人如果整天呆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那麼即便他想改變也是很困難的。但是當他走出去,面對社會中的情景融入,就會不自然的促使他去改變。
再舉一個例子,一個人不能吃辣,如果他連辣椒都見不到,即便他想挑戰自己去吃辣都沒有機會,而一個再不能吃辣的人在四川呆上三年,也會被逼的能吃一點辣,所以環境很重要。
人格都是天生的,但是我們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只要想去改變,總體有方法。
純手機手打,如有錯別字還望見諒。
-
4 # 裡月69
走向成熟(之三):自信人生二百年
1. 太在意初始屬性,注意力老是集中在初始屬性,而忽略了真正的重點:後期屬性
2. 低估自己,高估別人(不知己不知彼)
3. 自尊心太強(虛榮、不務實、不接地氣)
4. 根本:不瞭解自己,不瞭解別人,不瞭解現實(不成熟)
1.太在意初始屬性,忽略了後期屬性初始屬性
我們看問題不太片面、主觀,而是要全面、客觀,不能老是盯著自己的缺點看,當然,也不能一直盯著別人的優點看。要明白,很多事情並不像想象的那樣。想象不等於現實,而現實是需要我們去觀察與考證的。
每個人看待現實的方式不同,眼中的現實自然也不同。現實對於有些人來說很複雜的,複雜到想與現實隔離、逃避現實;現實對於有些人來說很簡單的,簡單到大道至簡、返璞歸真。
儘管現實有諸多不公,比如你不能決定你的出身、身高、相貌等,從你有意識的那一刻起你的一切初始屬性都已經確定了。在生命科學、基因工程等技術還未成熟的情況下,每個的人初始屬性都是隨機的。就拿出身、相貌來說吧,大多數情況是出身好+貌醜,或出身差+貌美;若是出身好+貌美,那真是人品爆發了。不過我相信,出身差+貌醜,才是主流...
但是,這也是僅僅是初始屬性,你擁有了好的初始屬性,只能表示你比較幸運,你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僅此而已。畢竟人生的路還有很長,如果不出意外,你會活到老死,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你會遇到很多挫折,也會遇到很多機遇,未來充滿了未知,充滿了變數,沒有人可以一帆風順,笑到最後。就像打牌一樣,發牌是隨機的,有人拿到一手好牌,卻打的很爛,有人雖然拿到一手爛牌,卻靠機遇與智慧,反敗為勝。
如果你年紀一大把了,還在在意這些初始屬性,或熱衷和別人比初始屬性,或為此黯然神傷,自卑的抬不起頭,那麼一說明你很傻很天真,二說明你太不瞭解現實,搞不清問題所在,重點所在。
現實是什麼?
現實是你終究要死去,“明天與意外不知誰先到來”,或死於意外,或病死,或老死。
現實是你在一天天成長的同時,也在一天天的變老,你的身體細胞每天在不斷死亡、分裂,你的腦細胞死掉一個少一個,你的財富在貶值,你的容顏在衰老, 你的身高會萎縮,你最終會由一個蓋世豪俠、曼妙可人變成一堆白骨。
現實是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有保質期,你所珍愛的一切都會消失,最後只留下memory,隨著自己及親朋的消失,memory也會消失。
現實是地球會被黑洞吞噬,一切物種會滅絕,儘管時間還很漫長。
現實是空,現實是沒有現實。
如果你瞭解並接受了這些“現實”,再來看看自己與別人,你會發現人生其實還是挺公平的,因為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宿命與結局。知天命而豁達,你對現實的認知越透徹,你就看的越開,你看的越開,你也就越豁達、坦然,也就可以做到不在意,不計較,無所謂。
所以真的沒有必要在乎初始屬性的優劣,初始屬性好,只是說明你比較幸運而已,初始屬性不好,才是常態。那麼我們應該在意什麼?
後期屬性
這又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掌櫃的就此可以說一大堆道理,講一大堆個人奮鬥勵志故事。不過道理既然大家都懂,我也就不過多囉嗦了。但這確實是我們應該在意的地方,是我們注意力應該轉移到的地方,相對於初始屬性,這才是重點。
既然不能改變初始屬性,那就只能培養、開發後期屬性了,只要你智力正常,有這個意識,你想要什麼樣的後期屬性,完全在於你自己。
你完全可以靠自己打怪升級、參禪悟道、反思總結、學習修煉出強大而逆天的後期屬性,甩那些初始屬性好,或者還在在意初始屬性的夥伴們好幾條街...
如何提高後期屬性?
方法有很多,大家也應該清楚,只是想不想,做不做而已。
總結來說首先要虛懷若谷,保持強大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不斷去學習,去看書,透過各種渠道瞭解歷史與當下,多思考,反省,總結,感悟。
1.年輕人為什麼要讀書讀哪些書更好?2.如何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悟性
2.低估自己,高估別人孫子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那麼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會如何呢?哎,如果真是這樣,那活著真的會很累、很艱難...
知己
瞭解自己,簡單的四個字,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人們往往瞭解別人容易,瞭解自己很難。何解? “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人們對於自己的看法與認知,往往是主觀臆斷的Phantom,多為想象中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而不是客觀現實中的自己,而想象與現實往往存在一定或很大的誤差。
所謂自負、自大、自卑等詞,就是來形容這些誤差的。高估自己,就會自負;低估自己,就會自卑。
如何知己?
其實很難,有很多人活了一輩子,到死都不能真正的瞭解自己。
其實也很容易,有人或小時候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校園教育,或成長中靠自己的總結與感悟,學會了謙虛、務實、接地氣,有了這些,也就能逐漸瞭解自己,由淺入深,對自己的認知比較客觀。
初期可以透過網上各種靠譜的測試去認識當前的自己,掌櫃的當年就是這麼幹的... 比如:
心理年齡:http://www.iqeq.com.cn/xinlinianlingceshi.html
情商測試:http://www.apesk.com/eq/
氣質型別測試:http://www.apesk.com/temperamentType/
(複製網址,黏貼到瀏覽器位址列開啟)
俗語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一個人最大的勝利就是戰勝自己”。要想了解自己,首先需要敢於否定自己、質疑自己,進而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要意識到過去的自己、現在的自己與將來的自己不是一碼事,只有敢於否定、質疑“過去的自己、現在的自己”,才能迎接臻於至善的“未來的自己”。只有充分的瞭解、認識當前的自己,自己的狀態、深淺,自己的認知水平、心理素質、學識、情商、成熟度、優缺點等等,才能夠知道如何改變自己,讓自己真正向自己所期待的那個自己不斷靠攏,最終戰勝“過去的自己、現在的自己”,達到不斷的完善最佳化自我,自我更新迭代。
所以,從現在開始,可以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一個新出廠的AI機器人,與過去的自己say goodbye。虛懷若谷、敞開心扉,充滿了求知慾、好奇心,接受並學習新的正確的思想、認知、價值觀、知識體系等,去探索世界,完善自我。
知彼
相對於瞭解自己,瞭解別人似乎比較簡單,我們往往可以輕易對別人下結論、作評價、打標籤,但那個人真的如我們心中所定義的那樣嗎?
掌櫃的覺得,知彼的前提是知己,你越瞭解自己,你也就越擅長洞悉他人。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一則人性具有普遍性、互通性,二則以自己為參照,透過拿自身的優缺點、各種引數屬性去做對比,便可以更好的瞭解別人之優缺點、引數屬性。知彼的前置條件
知彼,需要知己
知彼,需要諳熟人性、心理
知彼,需要高情商
知彼,需要一定的閱歷(越坎坷越好),淵博的學識(越廣、雜越好)
知彼,需要了解全面的現實
以上為歸納總結的知彼之前置條件,當然知彼能力(識人能力)也是有強弱程度的,前置條件滿足的越多,知彼能力也就越強。雖然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滿足所有條件,但卻弄清了問題所在、方向所在,我們逐漸的向這些方面努力、深耕即可。
對於不自信的人來說,短期內如何知彼,來提高自信?
話說回來,以上這些前置條件,都是需要時間的,那麼短期如何大幅提高知彼能力,特別是對於不自信的人來說?
很簡單,透過表面看本質。瞭解一個人,不能只看他的光鮮外在、優勢、長處,更要了解他的內在、劣勢、弱點,他的悲哀之處,他的缺點所在。
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對於缺乏自信的人來說,除了不瞭解自己、低估自己外,最大的問題就是看不清別人、高估別人。透過將注意力由別人的優點轉移到他的缺點,由別人的光鮮亮麗之處轉移到他的悲哀之處。才能更加均衡、客觀、透徹的看清別人與現實,增加自己的自信與底氣。
說句大實話,從悲觀(實際)角度來看,一個動物(人)的一生其實是場很悲哀的旅程,要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災難變故,滄海桑田。所謂善終,不過老到齒落目花、燈盡油枯而已。
不同年齡階段之人的悲哀
青少年的悲哀在哪?悲哀在於思想的單純、幼稚,悲哀在於接受了多年的“灌入式”教育,悲哀在於有些人將來會憤青一時,有些人則會憤青一世。
青年人的悲哀在哪?悲哀在於處於一生最好的年華,卻追求著一些縹緲虛無的目標,併為此心力交瘁、勞神傷財。悲哀在於有精力有體力,有勇氣有幹勁,舉目四望,卻毫無出路。
中年人的悲哀在哪?悲哀在於是否有一個穩定的環境、穩定的收入,來滿足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開銷。悲哀在於相對於青年人物質生活比較殷實,但思維已比較固化,精力、體力皆不如後者,職場危機感較強。悲哀在於潛伏多年的疾病開始病發。
老年人的悲哀在哪?悲哀大概在於感覺“還沒長大,就老了”。時光飛逝,感覺現在有錢有時間,卻沒有了年輕時的精力、體力。悲哀在於一方面他們享受國家各方面福利補貼待遇,一方面也清楚來日無多。悲哀在於身體疾病越來越多,越來越重。
其實只要你逐漸而廣泛的瞭解現實,細心觀察分析,會發現不同年齡階段、身份、地位、階級、行業的人,都有他們各自的悲哀與苦衷。瞭解了這些,我們心理才能更加平衡,更加客觀的看待人與事,更加了解現實,更加有自信與底氣。
知己知彼與自卑、自信、自負等人格之間的邏輯關係
(平估 = 正確平估、正確瞭解)
低估自己,高估別人 —— 極度自卑
低估自己,低估別人 —— 自閉、厭世(不知己不知彼)
低估自己,平估別人 —— 比較自卑
平估自己,高估別人 —— 一般自卑
平估自己,低估別人 —— 一般自負
平估自己,平估別人 —— 知己知彼
高估自己,高估別人 —— 虛榮、浮誇(不知己不知彼)
高估自己,低估別人 —— 極度自負
高估自己,平估別人 —— 比較自負
3.自尊心太強自尊心強的根源
自尊心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的存在著,存在於你的心裡,你的潛意識,你的為人處世裡,你的待人接物中。
自尊心本質什麼?本質是羞恥心、榮辱感,源於儒家文化,源於宋明理學,源於我們的文化、價值觀、信仰、思想。
我們的傳統文化一直教導我們“懂禮儀,知榮辱”,“泱泱華夏、禮儀之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什麼我們的文化要宣揚這些呢?
因為古代是階級等級社會,人生而不平等,按爵位有公、侯、伯、子、男,按官階有九品中正制,按社會分工有士、農、工、商。不同的等級與身份,有不同的特權與待遇。比如明朝規定:一品文官佩戴玉帶,二品文官佩戴革帶,三品文官佩戴金帶。如果不按規定亂帶,那就是僭越,是要受罰的。這樣一級壓一級,一級管一級,才方便統治與管理。那麼方針與規矩定好了,如何讓大家心悅誠服的落實執行呢?這就要靠思想與文化了,靠思想家去著書、立言,靠教育家去傳播、教化四方。
說白就是便於統治階級領導與管理人民。有了這些思想,人民也就接受自己的出身、地位、等級,接受“生而不平等”的事實,老老實實幹自己份內的事,尊敬、膜拜階級高的人,沒事也不會琢磨“民 主、自 由”等反 動思想。讓人民知道做哪些事會帶來榮譽,做哪些事會引來恥辱,形成一套法規準則來約束人民的思想與行為。
我們的國家有很強的自尊心(大國風範),自古以來就是“天朝上國”,周邊皆是“邊陲蠻夷”,追求的是“萬國來朝,四海賓服”。
我們的民族有很強的自尊心(氣節),自古以來就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士可殺不可辱”。
以上種種,導致了華人自然而然有很強的羞恥心、榮辱感,很強的自尊心。這是華人及儒家文化圈所共有的特點,很好面子,比較虛榮,自尊心強。
自尊心強的人一些特點
因為自尊心強,所以不願意去求別人;
因為自尊心強,所以試圖隱藏自己的缺點,而將自己完美的一面展現給外人(往往適得其反);
因為自尊心強,所以往往很強勢,爭強好勝,努力證明給身邊的人看,給別人看,給整個世界看;
因為自尊心強,所以對自己不滿,對自己的初始屬性不滿,對自己的現狀不滿,從而導致自卑;
因為自尊心強,所以導致容易被別人捧殺,被自己捧殺;
因為自尊心強,所以往往打腫臉充胖子,不接地氣,不務實,活的很糾結、很累。
正確姿勢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很重要,知榮辱也很重要。但是,要想保持“正確姿勢的自尊心”,需要有幾個前置條件,否則很強的自尊心只會害了自己。
知己知彼
務實、接地氣(具體請看下面拓展閱讀2)
掌櫃的相信如果你做到了這些,你的自尊心會越來越弱,最後至少從表面上看不到你的自尊心。你的臉皮會越來越厚,你的承受能力會越來越強,你會越來越坦然、豁達,你會自嘲,會幽默,會坦然面對現實,會越來越成熟。
不過掌櫃的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還是沒有自尊心,做到無我,方可悟道也。拓展閱讀:1. 放下這該死的自尊心2. 擺脫社恐2.0 之三:生活姿態
4.總結:如何自信總結下,本文篇幅較長,試著分析了不自信的幾個原因,主要為:
1. 太在意初始屬性,注意力老是集中在初始屬性,而忽略了真正的重點:後期屬性
2. 低估自己,高估別人(不知己不知彼)
3. 自尊心太強(虛榮、不務實、不接地氣)
4. 根本:不瞭解自己,不瞭解別人,不瞭解現實(不成熟)
至於如何自信,我相信透過細讀本文,你們會找到答案的。
回覆列表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都很難改變,人格就更不用說了。這裡區分下性格和人格,性格指的是生活習慣養成的行為方式或者模式,人格指的是人在處理事情是所秉持的價值取向。兩者有區別也有聯絡,性格的基礎是人格。雖然很難改變,但也不是不能改變,除非改變人的價值觀念,這個多數和信仰有關,比如一個人經歷過重大事情的磨練,對宇宙人生有了新的認識,那麼他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性格和人格都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