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和珅為何可以討得乾隆的喜歡,為何會辦事?為何紀曉嵐辦不成呢?
2
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我們都知道,清代大奸臣、大貪官和珅的故事,乾隆皇帝的寵臣。但是乾隆一死,馬上就被嘉慶皇帝處死抄家,抄出來大量財產,所以有那句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這個事大家回頭看都覺得很正常,貪官嘛,不殺他殺誰?不過,這件事情細想起來,有一個地方還是挺怪的。

    乾隆當了三年太上皇之後,1799年正月初三死的。嘉慶皇帝當時還讓和珅總理喪事。喪事還沒辦完,十天後,正月十三,就宣佈和珅20條大罪,正月十八就下令處死了。

    怪就怪在這裡。太快了。

    老皇帝留下來的權臣,即使再壞,新皇帝也得從容佈置,至少得顧及政局的順利過渡,安排好了再動手,幹嘛這麼急呢?和珅不過是一個貪汙犯,也沒有別的什麼危害性,也不會擁兵造反,更沒有必要這麼快啊。而且,從後來的情況看,嘉慶皇帝也不是一個處事果決的人,那他為什麼在和珅這件事上顯得那麼迫不及待呢?

    過去讀歷史,不求甚解,就這麼過去了。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天有二日?》,這本書裡面我看到了一則材料。看完之後,我覺得我對嘉慶的心態多少有點了解了。

    什麼材料呢?

    話說,乾隆一直說,我當皇帝只當60年,然後就禪位,要去當太上皇。所以,等到乾隆六十年的時候,日子到期了,他必須把繼承人的人選定下來了。這一年九月初三,乾隆冊立第十五個兒子永琰,也就是未來的嘉慶皇帝為皇太子。宣佈這個訊息的前一天,乾隆和自己的幾個心腹大臣透了底,這當中自然就包括和珅。你想,當時的大清朝,這是最頂級的機密。其他大臣守口如瓶,可和珅知道之後,迅速跑到當時還是皇子的嘉慶府上,見到嘉慶,從袖子裡掏出一柄玉如意,雙手奉上。四目一對,你知我知,然後匆匆離去。

    看到這則材料之後,我突然明白了。和珅當然會死,但是死得那麼快,應該就是這個原因。

    後來嘉慶公佈和珅罪狀的時候,一共列舉了二十條大罪,這件事就被列在第一條。你可能會說,把這件事列在第一條只是為了冠冕堂皇罷了。還真不是,嘉慶皇帝是真的很介意這件事。這是有證據的,嘉慶皇帝幾乎同時還下了一道聖旨,禁止臣子進貢,還特別強調,尤其禁止進貢玉如意。你看,那柄玉如意,還真的是嘉慶皇帝的心病,不是說說就算了的。

    好了,問題來了。為什麼這件事讓嘉慶皇帝記恨了和珅三年,等乾隆一死,立刻就動手誅殺和珅?

    過去,有很多野史說,這和珅,仗著乾隆皇帝寵愛,眼裡沒有繼任皇帝嘉慶,所以得罪了嘉慶。我們有歷史常識的現代人,拿大腳指頭想想就知道這是胡說。在那樣的政治格局裡,一個人能往上爬到和珅那樣高的地位,一定是非常善於察言觀色,玲瓏剔透的聰明人。

    和珅難道不知道老皇上再寵愛他,也沒有幾年好活了,他的身家性命都捏在繼任的嘉慶手裡,所以他怎麼可能故意得罪嘉慶呢?討好還來不及呢。所以,剛才講的他告密那一段材料,和珅才會明知會有風險,也要提前給嘉慶送個喜報啊,這是他討好的方式。

    所以,這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為什麼和珅覺得是討好的事,嘉慶皇帝覺得大逆不道。這個認知反差是怎麼出現的?都是聰明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

    我們先回到和珅的視角來看看。

    一般人覺得,和珅一直就是一個權傾朝野的人。其實不是,和珅恰恰就是在乾隆在當太上皇的那三年裡才當上首席軍機大臣,爬到權力頂端的。所以,和珅當權的那一刻,面對的處境就是:面對兩個皇帝,天有二日。兩位皇帝性格不一樣,想法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有一個特徵,就是隨時都可以要和珅的命。那和珅怎麼辦呢?當然只能兩頭討好。

    討好老皇帝靠什麼?我知道你心思,你想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甚至你還沒開口,我先替你想到了。在乾隆最後的那段時光,乾隆上朝,旁邊站著兩個人,一個是嘉慶皇帝,一個是和珅。嘉慶站在旁邊,因為他是皇帝。和珅為什麼也要站在旁邊呢?因為乾隆那個時候快90歲了,說話口齒已經聽不清楚了,因為只有和珅聽得懂乾隆在說什麼。你看和珅多聰明,對乾隆皇帝多瞭解,把他伺候的多周到。

    很自然的,和珅也會用這一套來對待和揣測小皇帝。我要討好你,我要把自己的全部獻給你,我對你不會隱瞞,我對你沒有秘密。所以,他才提前給嘉慶送個訊息,遞個如意,就是這個思維模式的結果。

    但是在嘉慶皇帝看來,這件事情的意涵就完全不同了。為什麼不同?因為乾隆是一個沒有未來的老人,而嘉慶一個是有未來的年輕人。其實區別就那麼簡單。

    你想,一個老年人,尤其是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老年人,他的心態是什麼樣的?

    你看晚年的乾隆就全明白了,他的所有思緒都是指向過去的。比如說,乾隆在八十二歲的時候,寫了一篇《十全記》,記述自己一生平定準格爾、金川等十項功績,自稱“十全老人”。你看,他知道自己沒有未來,只有過去,所以他會更看重眼下的感受。誰更能討他歡心,他就更喜歡誰。

    但嘉慶皇帝就不同了。他即位的時候才36歲,乾隆死的時候,他還不到40歲,正是年富力強,要做事的時候。嘉慶皇帝擁有的是未來。

    擁有未來的人,比只有過去的老人,區別在於他看待一件事的維度要豐富得多。

    你想,老人,他的社會網路不再擴充套件了。他坍縮成了網路中一個不再變化的節點。他能感受的,就是網路周邊節點對他的態度。這點很好理解,你就觀察一下現在的退休老幹部,單位過年的時候給他送個溫暖,他就很高興。他判斷年輕人的標準漸漸只有一個,就是有良心還是沒良心。當年我對他那麼好提拔他,他現在對我愛答不理,就是沒良心。反之,就是有良心。這樣的節點,討好當然是有用的。因為他感知的全部都是周邊節點的態度。

    但是有未來的人呢?相比起你對他的態度,他更關心,你對他未來網路擴充套件的影響。也就是說,任何事,他做為一個網路節點,不僅感受你對他的作用力。他還要評估另外一件事,就是你對其他節點的作用力,是不是有助於最佳化他的未來網路。

    我們就拿嘉慶皇帝來舉例子,和珅對他的討好他當然記在心裡,看在眼裡,說不舒服是假的。但是嘉慶皇帝要考慮的維度就很多,比如和珅能把老皇帝的話洩露給我,那將來能不能把我的話洩露給別人呢?你對我是忠誠的嗎?和珅透過洩密如果獲得了寵愛,這對我將來執政的朝廷風氣,會造成什麼樣的不良影響呢?等等。嘉慶皇帝有三年去想和珅這件事。你看,他考慮的事要多得多。

    和珅的行為,討好了嘉慶皇帝一個點。但是嘉慶皇帝想的是,這個行為在更廣大的、面對未來的網路中的負面作用。所以,想了三年他想明白了,這個行為在他看來,就極為敗壞,就必須殺掉,立即殺掉。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是在一家創業公司,如果有同事特意地討好我,比如出差,專門給我帶了個小禮物,其他同事沒有份兒,我當然感受得到好意,也會說謝謝。但是與此同時,我心裡升起來的念頭是很多的:他會不會是一個表裡不一的人?他擁有權力之後會不會是一個瞞上欺下的人?他會不會是想用私人關係掩蓋業務能力不足?他會不會敗壞公司的風氣?一瞬間無數的念頭。所以,他禮物送了,也收到了我的感謝,但是,其實降低了在我心目中給他打的分數。

    請注意,這不是我有什麼高風亮節,也不是什麼道德潔癖。只是因為我身在一家創業公司,我有未來,我衡量事物的標準和那種只有過去的人,不一樣的,僅此而已。

    結論來了,如果你善於討好,那就去只有過去的地方。如果你善於創造價值,那就去擁有未來的地方。但是千萬別兩邊串來串去。

    所以回答今天題目的那個問題,和珅到底犯了什麼錯?除了貪汙之外,和珅錯就錯在,不該在過去和未來的夾縫去生存,而且還用同一套邏輯來應對啊。

  • 2 # 大宋青天

    人生追求不同,對個人來說,和珅沒有善終,是錯的。對國家來說,他就是被利用物件,瘋狂斂財後被朝廷沒收,可悲!是對的!

  • 3 # 影娛閒談

    對於和珅自己。和珅認為是對的。對於別人來說和珅是對的,在那些需要和珅這個人的這些人們來說。對於別人來說和珅是錯的。在紀曉嵐這一種人眼中。可是乾隆也知道和珅是一個貪官。可是為何他不把和珅辦了。因為和珅辦事能力強啊。一個人的好壞不能夠憑藉一個人的說辭。一個人的一輩子是需要很多事情來衡量的。比如在這些人眼裡。和珅就是對的。和珅的家人。一個人無論到了怎樣的境地。只有家人是永遠不會捨棄自己的人。那是一種親情。

    和珅貪財不錯。可是這些錢也沒少進皇帝的口袋啊。可以說和珅是皇帝的錢袋子。這樣也不錯。在那些清官眼裡。和珅就是貪官。可是他們和和珅比起來。他的不作為也是一種不好的作風吧。所以說和珅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不能只根據一個人的說辭來判斷。不同的角度和立場都可以說他是一個好人或者壞人。你說呢?

  • 4 # 流浪剪刀

    和珅的一生,我覺得應該是正面大於反面,給我們後人留下了許多的警示和教訓。

    作為一個官員,和珅算是位極人臣,在乾隆時代,雖然還有很多在地位上比和珅高的人,但是就權柄來說,和珅基本上已經走到了官員能走到的頂端。

    和珅雖然貪汙受賄,並以此遺臭萬年,但是乾隆時期的國庫,還算是比較充盈的,我相信這也離不開和珅的作用,畢竟整個朝堂是一體的,牽一髮而動全身。

    和珅本人,也應該是博學多才,並且在為人做事上,有相當高的造詣,否則也沒有辦法登上高位。

    和珅給後人留下的,不僅僅是他貪汙受賄的罵名,還有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學習和銘記的經驗。

    和珅能夠得到乾隆的喜愛,這和他為人處事是分不開的,只有頭腦靈活,能夠為領導分憂,才能夠取得領導的信任。

    在影視劇中有一個片段,講的是和珅的奴才,受了別人的禮,但是事情並沒有去做,和紳把他打了一頓,並且親自教育他,就算是貪官,也要拿人錢財替人消災。

    這和我們生活中,做人要言而有信,意思大概是一致的。

    所以我認識中的和珅,正面的教育意義要遠遠大於反面。

  • 5 # 毀建策

    大清第一聰明人和坤:

    二月河《乾隆皇帝》小說,僅看開頭,改編採拍電視劇只看部分,不過就那部分,以及周圍人評價,就讓我感覺和坤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可稱為大清第一聰明人,深得難得糊塗之真意。

    少年和坤用能,以心靈手巧得乾隆看重,信信位極人臣,掌國家大權。在位期間將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把大清推向極盛。

    中年和坤,為自保,免皇帝懷疑,猜忌,貪汙以自汙,自損名聲,使人人喊打,以無登級繼位得天下可能,以使弘曆釋懷,同時又只進不出,甘當守財奴,貧困引真正聰明人敬佩不倒,坐穩相位。

    晚年和坤見乾隆將自己最寵愛兒子,欽命繼承人,太子永琰最疼愛妹妹嫁給其長子,獨生兒子,自己人知自己事,深明自己處境,乾隆之心的和坤馬上明白其義,

    ——乾隆是要借其頭為子立威,取其財幫子充實國庫,獲得人心,穩定朝局,不過因君臣情義,不忍,對不起事先提醒,欲幫其儲存血脈,讓其子孫富貴永遠來補償。

    於是和坤不輕不重的將太子得罪一下,以給其藉口,讓其不用顧情義,背罵名殺其。…………

    孫武聰明,然聰明的結果不過退隱山林。

    長孫無忌聰明,最後卻聰明的讓其一手支援,扶持的外甥,殺死。

    劉伯溫聰明,聰命的讓人懼,就終雖明知其忠,無反心,卻還因怕,千方百計,設計,命人,借刀殺人傷其殺死。

    人聰明太很,反而是不聰明。

    唯有和坤才是最聰明,生享榮華,死得其所,不僅得君王愧欠,更使人人認為其是大忠臣。

    和坤一生,所作一切何嘗又不是一種無奈,當時士夫人不得不進行的最佳選擇…………昔討厭和坤這樣人,現在不……

    (本想就一個和坤,就一個他是如此。因現實,為生存,實現理想抱負,不得不如此進行自汙,以能如此讓人放心,可實現。

    但現在看看《宋末之奸雄天下》覺想世人皆如此,就連賈似道等奸臣也是如此,一切皆形勢所迫,並不是其也高明,人人都能想到,不過其做的最好,能最終成功吧了。

    這不能不讓我覺其是否是在食人牙慧,感其不是唯一。

    不過雖如此,雖這是時代悲哀,雖古代許多人如此,都是因各種各樣原因,最終都不得不如此,這樣,不管好壞只要沒成功,就漂白都被打為奸臣,為萬世所唾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元青花是陪葬品嗎,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