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考古班二愣子
-
2 # 漢魂唐風1987
前庭後院傷心事,唯有春風秋月知。
據《西京雜記》記載,王昭君以〝家人子〞身份充入掖庭,她沒有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因此將她畫得並不驚豔,甚至在她眼下點了顆痣。後來匈奴呼韓邪單于自請為漢婿,昭君主動請纓,以宮女身份充〝公主〞去和親。臨行前漢元帝發現昭君美冠後宮,追悔莫及並殺了毛延壽。漢元帝對昭君的〝可餐秀色〞,只能透過〝意淫〞來浮想聯翩了。
昭君出塞是在公元前33年,漢元帝在這一年改元〝竟寧元年〞,也在這一年崩逝。於是這又為後世的段子手,提供了津津樂道的話題,昭君出塞不久,漢元帝便魂歸冥界,是因為陷入對昭君的單相思而憂鬱成疾……
若干年之後,歐陽修、王安石和陳志歲為毛延壽做了翻案詩,認為昭君出塞錯不在毛延壽,而在漢元帝自身。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
一朝隨漢史,遠嫁單于國。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
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
……
——節選自歐陽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二》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
——節選自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
漢皇恨殺毛延壽,詎省根由在自身。
——陳志歲《昭君出塞》
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去世,王昭君向漢庭上書請歸,漢成帝敕令〝從胡俗〞,依遊牧民族收繼烝嘗制度,昭君復嫁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杆拔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二》
身行不遇華人,馬上自作思歸曲。
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諮嗟。
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
——節選自歐陽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纖塵不染的靈魂驚豔了泉甘草美,纖塵不染的深遂之美只能透過琵琶的輕吟,來遺忘時光的守候,來摹狀漢恩與胡恩、甚至是靈與肉的不可調和。顧影自憐的惆悵繾綣著胡雁哀鳴與胡枝灑淚,她搖曳了朔漠的一地詩情,她是塞雲的精靈,胡天的魂魄,朔漠之夢的梵語,穿透靈魂的梵音,在升空的剎那照耀虛空的俗世。
也有一部分詩人認為昭君出塞是極為拙劣的和親策略,歐陽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二》〝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秋?〞,認為就在漢元帝眼皮子下底下就發生了毛延壽弄虛做假的事情,萬里之外的戎夷之地豈是一個和親女子就能平息的呢?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禝依明主,安危託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戎昱《詠史》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在歐陽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二》中變成了〝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在歐陽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中變成了〝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後世詩人在寂寥的青冢旁踽踽獨行,昭君的鼻息、心肺與軀體,氤氳他們淡淡的情思,黃沙落日的大漠孤煙,遊離了纏綿悱惻的轉角……
我們常說〝紅顏薄命〞,首先會下意識地認為這個詞語出自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十回〝自古紅顏多薄命,懨懨無語對東風〞,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紅顏薄命〞這個詞語最早的出處是歐陽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二》〝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
在吳承恩之前,元代馬致遠《漢宮秋》三折〝這一去胡地風霜,怎生消受也,自古道‘紅顏勝人多薄命’〞,直接引用了歐陽修的原句。元代高明間接引用了歐陽修的詩句,〝紅顏自古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無人處,盈盈珠淚偷彈灑琵琶〞。元代無名氏《鴛鴦被》第三折〝總則我紅顏薄命〞。元代洪希文〝可憐前代漢青史,薄命佳人類如此〞。吳承恩之後的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自古紅顏薄命,亦未必如我之甚〞。時代更早的《漢書》中已有〝妾薄命〞的字樣,白居易〝巧婦才人常薄命,莫教男女苦多能〞,已具有詞語〝紅顏薄命〞的雛形。
她與任何一位胡人丈夫都沒有兒女情長、地老天荒的浪漫,她只是供異族男人排遣寂寞的一片枯葉,她的盈盈眼波只是喚醒了歷任胡人丈夫沉睡已久的張力而放肆的野性……
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
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
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裡時。
——白居易《相和歌辭·王昭君二首》
塞外的漫天黃沙,淋漓了歲月斑駁的弧線,愁苦與憔悴在昭君的臉龐在百轉千回,昭君再三叮囑漢使,如果君王若問起她的姿容,千萬不要說她已經紅顏暗老。這明顯是白居易的加工再創作,昭君出塞的當年,漢元帝便駕崩,此後詢問她容顏的漢朝皇帝只能是漢成帝,沉匿在溫柔鄉中的漢成帝只會給她下一道〝從胡俗〞的敕令,怎麼可能會過問她的顏值是否還線上呢?
白居易的言外之意,昭君既然都已對自己顏值並不十分自信,生怕自已入不了新漢皇的法眼,她有〝莫道不如宮裡時〞的自知之明,深知縱然漢使的寄語到達漢庭,〝黃金贖蛾眉〞也是遙遙無期。青冢之下的絕代紅顏,我們希望她在異代他生沒有惡俗與繁瑣,擁有淨土裡的愛戀與天堂裡的情愫……
-
3 # 錦翼
先說王昭君這個名字吧。
經常看見有人說王昭君名王嬙字昭君。
這是有爭議的。
嬙不是她的名字,是她在後宮的稱號。
就跟《甄嬛傳》裡的什麼常在、答應一個意思。
不過在秦漢時期,皇帝的媳婦們另有一套名字。
例如杜牧《阿房宮賦》裡就說“妃嬪媵嬙,王子皇孫”
所以嬙壓根不是她的名字,昭君也不是,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她要嫁給匈奴人,必須給她一個封號,於是就給了她昭君這個封號。
實際上春秋時越國就有一個美女叫毛嬙(最早沉魚落雁是說她的),顯然這個名字是她在越王后宮的封號。
昭君為什麼叫明妃了呢?
這跟司馬昭有關,司馬家族橫行的時候,雖然王昭君已經死了好幾百年了,但是司馬昭的名字有個昭字,王昭君就不能用了。
他們給王昭君改了個名字叫明君,被稱為明妃。
她為什麼要嫁給匈奴呢?
為了和親。
從劉邦那會就不斷將公主嫁給這些匈奴人來換取和平,那些可憐的公主跟今天咱們的大熊貓一樣成了外交工具。
匈奴人收了公主,還是照樣跟漢朝作對。
後來在衛青和霍去病的打擊下才消停了一陣。
到了公元前58年左右,匈奴分裂了。
呼韓邪先打敗並殺死了殘暴的原單于握衍胸提,接著又戰勝了後起的四個單于,眼看就要統一的時候,他的哥哥(不是親哥哥)郅支單于也強大了起來。
呼韓邪單于打不過郅支單于,轉而向漢朝求救。
當時是漢宣帝,漢宣帝讓他們搬進河套居住,同時派兵保護他們。
在漢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單于慢慢恢復實力,藉助漢朝的力量滅了郅支單于。
呼韓邪單于統一了匈奴。
為了感謝漢朝的幫助,他請求娶一個漢朝的媳婦。
這叫什麼事?平常你打我,我給你送媳婦,現在我幫了你,你還找我要媳婦。
不過不一樣的是,過去的公主到了匈奴就沒有音訊了,這次呼韓邪單于說是要讓來的人當閼氏,就是皇后。
這時候已經是漢元帝了,為了搞好外交,漢元帝於是決定答應他。
可是派誰去呢?
漢元帝就在後宮搞了一次選秀,評委主要是毛延壽。
毛評委在選秀過程中,收受賄賂,錯畫王昭君,導致昭君出塞——這個故事耳熟能詳,我就不敘述了。
王昭君不負眾望,為漢朝和匈奴帶來半個世紀的和平。
有人寫詩讚她“環佩魂歸青冢月,琵琶聲斷黑山秋。 漢家多少徵西將,泉下相逢也合羞。”
清朝有人在《明妃出塞圖》上題詞就說“ 他年重畫麒麟閣,應讓娥眉第一功。”他年如果重畫麒麟閣(這是漢朝為功臣樹畫像的地方),王昭君的功勞在衛青霍去病之上。
-
4 # 中孚鑑
王昭君,名嬙,中國四大美女之一,漢元帝時期的和親宮女,後人稱為明妃!
那為什麼漢元帝會派王昭君去和親呢?明妃稱呼又怎麼來的?
因為當時匈奴單于呼韓邪來到大漢,請求取漢人為妻,於是漢元帝就把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有一說法是王昭君性格正直,沒有給畫師賄賂,所以把她畫的不太美麗,漢元帝覺得不好看就把他嫁給了呼韓邪。
之後王昭君為呼韓邪生下一子,後來呼韓邪去世,按照匈奴的風俗,王昭君又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于,生下兩個女兒!
王昭君的和親,維護了漢朝和匈奴半個世紀的和平,所以昭君出塞也被廣泛流傳!
在這半個世紀中,王昭君對漢朝和匈奴和睦相處做出來巨大貢獻。所以那時的王昭君出塞,已經不是簡單的出嫁,而是為了維護漢朝和匈奴的和平。
而後來王昭君昂稱為明妃,是因為到了晉朝時期,為了避司馬昭的諱,所以才稱明妃的!
-
5 # 歷史的脈動
這是中原王朝普遍採取的一種政治策略。
王昭君出塞,有政治背景存在我們知道,早在秦始皇時代,北方草原匈奴人就進犯侵略,使得秦始皇一方面派數十萬大軍守屯河套,一方面修築連線萬里長城。
進入西漢,漢高祖劉邦不服氣匈奴,親率數十萬軍隊征討匈奴,結果被困白登,差一差命都沒有了!
呂后,文景兩帝都無奈採取和親匈奴政策,六十多年後的漢武帝,在國家經濟軍事實力強大的前提下,開始對匈奴發動一系列進攻。但匈奴是一個人數眾多,部落眾多的草原民族,一直到東漢前期,匈奴仍有強大實力!
而西漢元帝時,南匈奴呼韓邪部向漢庭投降歸附。這對信奉以儒治天下,以仁守江山的漢元帝來說,是件好事。他當然要給予呼韓邪好處,除了大量金玉財物,牛羊帳篷外,最重要就是派出所謂的公主去和親!
而在古代,女子社會地位低,她們常作為政治聯姻的工具和禮物,被男人們換來換去!
王昭君出塞,漢元帝也挺後悔王昭君是個美女!她原本在漢庭後宮當宮女,漢元帝身為皇帝,妃嬪眾多,都忙不過來呢,對宮女更是陌生,在和親前,他沒見過王昭君。
在一切準備停當,王昭君要遠嫁和親,辭行時,漢元帝才見到他,魂一下子被吸引走了!如此美女,卻放手遠嫁,漢元帝是心有不甘的!
但無奈事已成形,不可反悔!
試想,如果漢元帝早早見過王昭君,那麼王昭君肯定不會被遠嫁匈奴!
-
6 # 戀愛煎餅
因為漢唐鼎盛時候拓土開疆超過了其他朝代。
送女人送財寶沒有什麼丟人的。每個朝代都有實力微弱的時候,這時候能低下身來整修內政,積蓄力量,達到一定程度再去反擊,才是智者勇者的做法。實力不行還啥都捨不得給人家,結果外部環境也糟糕透,埋頭繼續力量的機會都沒有,那是傻逼的做法。
反過來說,若是一味的屈膝求和,那也是可憐蟲。但漢唐沒有。漢代高惠文景四代努力,對外裝孫子獻女人的同時,自己力量積蓄夠了,到了漢武帝直接把匈奴打的老家都沒了;唐太宗把長安的東西全賄賂突厥,等到緩過勁了,直接把突厥滅國了。若是漢唐一直裝孫子受欺負始終不反抗,那確實可憐。但人家不過是彎下腰積蓄力量罷了,積蓄夠了,直接十倍還於對手。
你若是鼓勵硬氣,這才是硬氣。至於力量不足還不和談不和親,這種匹夫之勇若是放在個人身上最多亡身,國家政權敢這麼幹,那就是亡國。自己爽了,老百姓的死活、江山社稷的持續都不顧了,不是腦殘是什麼?
——————————5.22補充————————————————————和親本身就是一項政策,合適時候用就是正確的,不合適就是不正確的。有的時候,與其他政權形成拉鋸時候,和親能解決那就是最好辦法。
鄙視和親的理由,一是覺得讓女人承擔國家安危丟人。這純粹死要面子活受罪。能將對方滅國確實不錯,但許多時候中原王朝是做不到的,在農耕社會,即便軍事勝利後少數民族的許多土地也是無法有效治理的,所以為了面子不停消耗國家財力和人力物力才是不負責任的做法。而當雙方力量區域性相當時候,用女人做媒介減少彼此的消耗,本來就是最理智也對雙方人民最負責任的做法。二是認為對和親女子不公平。是的,和親的女子為了國家自己遠嫁是一件悲傷的事。但誰想過戰端一開,那雙方是多少人命去填血窟窿?對這些將士來說悲傷麼?就算不死,在農耕社會里,每一名壯年男子不能耕作而去當兵,就意味著一個家庭面對生產力上的嚴峻問題。這些家庭又是否悲哀?
中原王朝實力本身是有起伏的,一直強大的朝代是沒有的。在強大時候,對外方面漢唐做到了歷代王朝中的最佳;在不夠強大無法消滅對方甚至比對方更弱的時候,漢唐又選擇了最務實也對人民最負責任的和親做法。這兩者都是漢唐對外方面的優秀之處。相比之下,許多其他朝代做的就不那麼好了。比如宋明,在對方方面都是錯誤不少,最終亡於異族之手,這種結果,才是對人民的不負責任吧。 -
7 # 遊史無終
和親,是封建君主為免於戰爭,把宗室公主嫁給邊疆異族統治者的一種政策。中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和親事件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元帝因後宮女子眾多就叫畫工畫成像,看圖召見寵幸。宮女們紛紛賄賂畫工,唯獨王昭君不肯,她的畫像也被畫得最差,所以出塞前沒見過漢元帝一面。 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來朝覲見漢元帝,並自請為婿,漢元帝不捨皇室公主遠離他鄉,想起了當時畫像上容貌最普通的王昭君,當即宣佈收王昭君為義女,冊封公主,嫁與呼韓邪單于。出塞那天,漢元帝見王昭君優雅大方,容顏傾城,悔之不及,龍顏大怒,追究下來,把毛延壽等許多畫工全殺了。 王昭君自此踏上了不歸征程,獻身匈奴,為大漢邊境安寧和兩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昭君出塞的美談名傳千古。
回覆列表
王昭君姓王名嬙字昭君,南郡秭歸人,為避晉文帝司馬昭諱,後人稱之為明君或者明妃。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第一句便是: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這裡的明妃即是王昭君。
漢元帝不可能寵幸所有剛剛入宮的宮女,於是把畫像作為選擇標準。當時被選入宮的宮女紛紛賄賂畫師毛延壽,只有王昭君,或自恃清高,或自恃美貌,不屑於這種勾當,於是畫師毛延壽對王昭君不滿,故意醜化王昭君。
關於昭君出塞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這裡介紹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漢元帝看了毛延壽給宮女畫的畫像,未見真人,自然不會看上王昭君。於是王昭君長期不能得寵,久之便心生獨守空房的怨意。竟寧元年,匈奴親求和親,王昭君主動請纓遠嫁塞外。
第二種說法:匈奴入朝請求和親,漢元帝自然不願意把喜歡的給匈奴,於是把根據畫像沒選上的遠嫁匈奴,匈奴一看王昭君貌似天仙,果斷選擇王昭君,對漢元帝是感激涕零,漢元帝見王昭君傾國傾城,腸子都悔青了,但是君無戲言,不得不忍痛割愛。
我們回頭看看杜工部《詠懷古蹟》全詩: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第二聯,朔漠、獨留、青冢、黃昏等詞有淒涼悲慘之意,不像是王昭君主動和親,第三聯說畫像怎麼能看出美醜,一是說漢元帝眼瞎,不識昭君美冒,暗指當朝統治者眼瞎,不識杜甫大才。可見杜甫認為王昭君遠嫁匈奴並非自願,乃漢元帝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