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格桑花談育兒

    寶寶我們親自帶到多大,再交給老人帶比較好,這個問題很有現實意義,因為母親工作亦或全職帶孩子是當前很多寶媽關注的問題。在我看來,孩子性格和行為養成的幾個關鍵期,我們要陪著孩子,親自教導更好些。

    孩子成長中三個關鍵期需注意

    華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老師,在多年對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很多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動機與他幼年心理有密切關係,大部分成年人的極端行為可追溯到早期的心理經歷,而人的心理問題則與6歲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孩子教育不僅是物資滿足,還有早期的心理撫養。

    所以李玫瑾老師強調:0-6歲,孩子情感性格養成的關鍵期,父母應給予孩子更多的心理撫養。0-3歲有恩於他,3-6歲立威與他,方能心理健康的快樂成長。

    1、0-3歲,孩子情感建立的關鍵期。

    心理學家哈洛曾用恆河猴做過一個試驗:恆河猴94%的基因和人類相同,哈洛將剛出生的小恆河猴帶離母親身邊,關在籠子裡由兩個代理母親照顧。一邊是24小時提供奶水的金屬媽媽,另一邊是裹了一層泡沫塑膠罩上絨布的媽媽。

    實驗發現:小猴子只有在餓的時候才去金屬媽媽那裡喝奶,平時喜歡和溫暖的絨布媽媽在一起,一旦受到驚嚇會直奔絨布媽媽。這些小猴子長大後,性情冷漠,不能融入正常的族群生活,更是拒絕與任何同類相處、交配,即使懷孕,對生下來的孩子也非常冷漠,甚至出現殺死自己孩子的情況。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充分說明:身體的碰觸比奶水養育更重要,孩子更需要的是愛。所以,0-3歲孩子情感建立的關鍵期,此時,我們最應陪在孩子身邊,親自養一養。要愛你,必須讓我知道你的存在。

    2、3-6歲,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

    寶寶2歲後,自我意識萌芽,當孩子的獨立意願受到大人的限制時,語言表達不完善、自控力又差,孩子會以發脾氣的形式和家人對抗,這時孩子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

    而到了3歲,孩子的行為極易受情緒支配,但還不能用理智的情緒來支配行為,需要我們陪在孩子身邊,對他們的性格和情緒加以正確引導。此時,也是孩子性格養成、是非觀建立的關鍵期,也是我們“立威”和管教孩子的重要時期。

    3、6-12歲,孩子行為和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期。

    6-12歲,孩子進入勤奮對自卑的心理發展階段。這時他們不僅需要學習大量的知識、找準社會中所處的位置,還要適應學校的生活,會與他人合作,能協調好和老師、同學的關係。

    進入學校生活後,對孩子的心理調節能力要求更高,若能熟練應對此挑戰,孩子會越來越自信,從而越來越勤奮。

    6歲的孩子還易模仿、崇尚力量,會有獨立人格的想法,渴望被父母理解。此時父母的作用凸顯,母親更為細膩的情感慰藉,幫孩子成功緩解入學後的心理焦慮;父親的正確引導,教給孩子果敢和堅強,能從容的應對學習和朋友溝通中的各種挑戰。

    此外,6-12歲也是學習習慣建立的關鍵期,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孩子會受益一生。待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追求思想獨立,以自我為中心,極其厭煩父母的嘮叨,所以,我們能認真教導孩子的也就這12年。

    總之,0-6歲,建議陪孩子一起,給予孩子更多的心理營養;6-12歲,最好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此階段父母的積極參與利於孩子的長遠發展。那麼孩子養育中,應如何高效的陪著孩子,給您些建議。

    如何高效的撫養和陪伴孩子

    1、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給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

    所謂的情感依戀關係,也就是一對一的情感依靠。孩子大約從4個月到1歲半,和母親建立起依戀關係,9-18個月,和父親、爺爺奶奶產生多重依戀關係,此時孩子有多個依戀物件,也有了更多的情感寄託。

    我們可以透過細心餵養、積極的互動、迴應孩子的需求,提供有趣的刺激,多些溫暖的愛撫和擁抱,和孩子建立起安全型依戀關係。

    早期的依戀關係越好,孩子會有歸屬感和價值感,低焦慮、更積極,心理調節能力越強,社會能力也越強。早期的情感培養,對孩子的未來影響至深。

    2、身教大於言傳,堅定而和善的教導。

    3-6歲時,父母在孩子眼中具有絕對的權威,我們說對的,孩子一定會認為是對的。此時是我們對孩子行為教導的重要時期。

    和孩子溝通中,態度堅定而和善,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不一味否定、不壓抑、不忽視也不溺愛,孩子做的好的,及時鼓勵;做的錯的,第一次第一時間告訴孩子不對,應該如何做,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環境薰陶,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榜樣!

    3、幫孩子應對入學的心理焦慮,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

    一年級,孩子會有較大的心理變化,也是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此時父母的陪伴很重要,幫孩子完成心理過渡,鼓勵孩子大膽結交朋友,學習之初有困難時,教孩子如何思考,培養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這都是此時我們應重點關注的,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真的會受益一生。

    4、多些高效的陪伴。

    或花半小時和孩子一起拼搭積木;又或者和孩子一起讀個故事,讀到會心之處一起哈哈大笑,孩子能體會得到被接納和被愛著,我們這樣和孩子的情感聯結遠好於長期無效的陪伴。

    5、若無法親自養育孩子,應每天關注孩子,多些互動,讓孩子始終感受到我們的愛。

    現實生活中很多寶媽迫於一些原因,不得不將孩子交老人撫養,可能一週、一個月甚至更久才能和孩子團聚一次。對此,我們更應每天多關注孩子,打個影片電話,和孩子聊一聊。

    為消除距離產生的陌生感,3-6歲的孩子,我們可以啟發的問問他,在幼兒園有什麼高興的事、分享些學到的新本領、小夥伴的趣事等,對孩子學到的新本領多些鼓勵和讚賞,父母的肯定會是孩子最大的動力。

    小學的孩子,更重視友誼,我們要了解孩子的朋友,引導他聊聊好友、班裡同學的趣事。也可以和孩子互換角色,比如今天我們當孩子,他當父母,說些他對我們的要求,孩子要求的我們認真對待一定做到。角色轉換孩子更能說出自己的心聲,一位朋友親測,孩子的想法很特別,會意想不到。

    另外,把孩子當成我們的朋友。將我們工作中遇到一些不是很棘手的問題和孩子說說,讓孩子給我們出出主意,孩子出主意或勸慰我們後,及時的表達感激,讓孩子體會到他的作用,感知我們需要他,這也能增進我們和孩子感情,消除陌生感。

    結語

    綜上所述,寶寶帶到多大教給老人帶比較好,我認為0-6歲孩子情感性格培養的關鍵期,最需要父母的陪伴。若有條件,建議孩子在我們身邊親自撫養的好。若不得已離開孩子,也要定期回去陪陪他們,聽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孩子小時我們付出的越多、教育的越理性、越科學,孩子長大後我們也會越省心、越有成就感。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心理健康的快樂長大,加油,祝好!

  • 2 # 靳小倩wuli愛豆

    首先介紹一下我的情況,我是一名寶媽,有朝九晚五的工作。寶爸在外地工作,寶沒出生前雙方父母都在老家。

    然後,說一下我的觀點,我認為孩子應該自己帶,而不是扔給婆婆,媽媽帶。從我家寶貝出生到現在,所有的事情我和寶爸都會親力親為,只要有時間我們就自己帶孩子,會自己動手給寶貝做吃的,原來什麼都不會做,不喜歡下廚房,可是現在只要想做,我就下載APP學習,努力給寶寶最好的。

    我覺的年輕人自己帶孩子有幾個好處:

    1.年輕人的思想更加新潮,孩子更容易接觸到新鮮事物。

    2.爸爸媽媽自己帶孩子,孩子更容易建立安全感。

    3.爸爸媽媽帶孩子,不會溺愛孩子,更容易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4.爸爸媽媽帶孩子,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老人帶孩子的幾個弊端:

    1.俗話說,隔輩親,老人溺愛孩子,容易給孩子養成任性,無原則的習慣。

    2.老人帶孩子,衛生會差一點。

    3.孩子如果全部交給老人帶,老人也會比較累,如果累壞了老人,也會給家庭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4.老人帶孩子生活習慣不太規律。老人不需要工作,作息不會特別規律,孩子跟著老人也不容易養成好的作息習慣。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點一般常用的基礎原材料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