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神機妙算,可以說在三國裡面是最厲害的軍師了,連司馬懿都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但是最終為什麼蜀國滅亡了呢?
10
回覆列表
  • 1 # wwb24

    你有軍師,別人也有,再高明的軍師,出的計劃再好,敵人不犯重大錯誤給你機會,或給了機會沒抓住也白搭。蜀國的問題一直是實力太弱,益州自然地理封閉,適合作後方基地不適合作中心。演義中諸葛亮的作用擴大了,蜀漢其實一直是劉備在打,而劉備的能力、眼界還是有所不足的。

  • 2 # why126907588

    謝謝邀請,三國為何吳蜀兩國聯合起來都贏不了魏國,原因是很多的,從國力來講,劉備的老祖宗劉邦也是從巴蜀起家,一統天下,劉邦的對手項羽和六國後裔勢力也不弱,那麼為何劉邦成功了,劉備的蜀漢卻被滅啦呢。原因有三,第一,劉邦的對手主要是項羽,其它齊趙燕魏等諸侯都是時友時敵,而項羽自身的地盤實力比不上曹魏,除劉邦外,有田榮、彭越等為患,北方諸侯並不與他一條心,項羽的對手很多,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英布叛楚就是一個例子。而蜀漢雖有東吳相助,但這個盟友並不靠譜,偷襲荊州,夷陵慘敗把劉備的家底都搞光了。第二,蜀漢的人才有限,被曹魏認可的名將只有關羽,劉備稱帝后大部分文臣武將先後死去,後繼無人,諸葛亮的政治才能要高於軍事方面,蜀漢沒能出一個如同韓信一樣的兵仙神帥,到最後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相反,曹魏名將輩出,綜合國力又強,諸葛亮打不贏也正常。第三,曹魏前期沒有大的動亂,諸葛亮隆中對成功的前提也就是天下有變,劉邦能定三秦的原因也是因為項羽攻打叛亂的田榮,淮南三叛已經到了三國的尾期,吳蜀兩國都已沒有能力發動大規模的戰役了。

  • 3 # 公益與你常相隨

    謝謝邀請!國與國征戰或者說較量,都是經濟、政治和國防等綜合實力的比拼。從曹魏、蜀漢和孫吳三國的建立與發展歷程來看,相比之下蜀漢起步要晚了許多,政治制度也不完善,戰略與人才儲備明顯落後於魏、吳。蜀漢在治國理政、抗敵衛國上,僅靠一個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顯然是不行的,不累死才怪呢!分析蜀漢最先被滅亡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地域小,底子薄、起步晚.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之時,曹操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起家,手下的文臣武將聚多;東吳孫策、孫權本是一方豪傑諸侯,盤居經營江南多年,很有實力;而蜀漢卻是劉、關、張在落魄時不期而遇“桃園三結義”起事,又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才逐漸發展起來的。二是,國力不強,人才寥蓼,後主昏庸。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戰敗於次年去世,後主繼位,蜀漢就漸漸衰落。眾所周知,弱小則要捱打的道理,攻擊物件,釆取先易後難是人之常情。若魏曹先攻打吳漢,就要水陸並進,而魏當時是陸軍強、水師弱的狀況,且東吳又有長江天險作屏障,反顧蜀地僅為山地平原。試問魏曹要統一,首選攻擊目標是誰呢,當然是非蜀漢莫屬。三是,戰略戰術存在問題。“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描繪得足智多謀、完美無瑕的蜀軍總指揮,諸不知百密還有一疏呢。孔明本應自始自終貫徹落實他創導的“聯吳抗魏”政策方針,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從他第一次北伐開始到與魏曹交戰30餘年,基本上都是依自己的一已之力抗徵,常年累月損兵折將,大傷元氣。最後在征戰途中,孔明油燈耗盡,勞累而死。雖手下能按其計策全身而退,在以後的征戰中,諸葛亮的繼承人姜維曾一度能撐起局面、阻擋一陣子,但已回天乏術,拯救不了蜀漢最先被滅亡的結果。

  • 4 # 斷鷹攀崖

    三國歸晉:三國統一實質是實力的統一——三國中,曹魏實力最強,所以曹魏或其繼承者(晉)會統一三國,歷史是魏滅蜀——晉代魏——晉滅吳,天下一統。

    為何蜀會最先滅亡,這要從蜀自身、對手、歷史程序來分析

    一、蜀自身

    1、蜀國地盤最小,人口最少,綜合實力最弱。

    2、劉備伐吳,結果吳火燒連營,劉備死在白帝城,蜀漢元氣大傷。

    3、諸葛亮《草廬對》有缺陷——太看重吳蜀聯盟,所以吳蜀分荊州、蜀關羽大意失荊州,結果“兩路出兵”夭折。

    4、荊州南陽是東漢、蜀漢發源地,當年劉秀起兵南陽,推翻莽新,建立東漢,復興漢室。而劉備屯兵南陽新野並在此發展壯大,諸葛亮躬耕於南陽,並在南陽提出復興漢室的《草廬對》戰略——所以,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南陽被曹操佔領,在某種程度上宣佈“興復漢室”的死亡。

    5、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6、後主劉禪昏庸無能、宦官黃皓干政,蜀漢重蹈覆轍不可避免——東漢滅亡一個重要原因是宦官干政。

    二、魏吳

    1、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統一北方,客觀上宣告“漢滅”不可避免。果然,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篡漢,東漢滅亡——真是“天時地利人和”。

    2、吳地處江東,雖未受戰爭破壞,但那時經濟中心在北方,即曹魏,所以吳被滅亡也是一定的。

    三、看歷史

    歷史必然——沒諸葛亮,天下依然三分。有諸葛亮,蜀依然不能統一天下

    有人說諸葛亮導致了“三分天下”,我認為沒有諸葛亮,天下依然三分。

    一、先看歷史

    1、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建立魏國,史稱曹魏;221年劉備稱帝,建立“漢國”,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建立吳國,史稱孫吳、東吳,三國正式形成,

    2、“三分天下”的結局肯定是實力強者統一實力弱者,即曹魏或其繼承者(西晉)統一中國。歷史事實是(1)263年,魏滅蜀(2)266年,晉篡魏(3)280年晉滅吳,統一中國。

    二、分析

    三分天下說白了還是實力三分。當時有實力的是曹操、孫權、劉備。

    1、改朝換代派——曹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一定實力,這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曹丕篡漢的重要原因之一。

    2、復興漢室派——劉備。(1)劉備是漢室後代,所以劉備能先後投奔袁紹、陶謙、呂布、曹操、劉表。(2)曹操在滅袁紹前曾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可見劉備為一方勢力(3)衣帶詔時,許多大臣把復興漢室希望寄託在劉備身上,而關羽、張飛、趙雲……投奔劉備,助劉備一臂之力。

    3、江東派——孫權。孫權(1)江東富饒,有一定經濟實力,(2)孫堅、孫策以為孫權打下一定基礎(3)江東多年和平,又有長江天塹做掩護。所以孫權也是一方勢力範圍。(3)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也是一方勢力。

    三、結論

    因此,我想天下三分是必然的。倘若沒有諸葛亮,歷史可能會換一種形式、換個人而已,但結果是一定的。即“時勢造英雄。英雄可以改變歷史形式,但不能改變歷史結果”。

  • 5 # 燼的藝術

    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很多,而且每次的戰爭也有很多個小細節促進了蜀國的滅亡。

    在丞相六出祁山期間,丞相過度徵兵,以至於拖垮了蜀國的人力,六次北伐,拖垮了蜀國的財力物力和糧食等等。這是其一。

    其二,丞相錯用馬謖,也錯斬馬謖,在先主劉備在永安託孤時就已經交代過丞相,馬謖不可過於重用,可在北伐時丞相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這讓北伐更加的困難。雖然馬謖戰敗,但他畢竟是一個名將,不可因失守於街亭就要將其斬殺,這樣一來毀了軍心,二來讓魏軍更為喜悅。

    其三,丞相七擒孟獲,七擒孟獲可是比六出祁山更耗費人力和物力以及糧食資源等等。

    其四,丞相過度重用姜維,在後期的蜀華人才也是挺多的,但是丞相併沒有去發掘新人才,過度重用姜維,換句話說就是後期的蜀國就是諸葛亮和姜維兩人在治理。而作為魏國司馬懿堅守不戰,不斷的發展資源。持久戰讓諸葛亮日夜操勞從而愈發病重。

    其五,最直接的原因,丞相急於北伐,不顧休養,出師表一言“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實際上就是丞相強行徵兵,大多都是沒有受過長期訓練的兵卒,毫無作戰力,即使北伐成功,東吳一方在北魏滅亡後定會從荊州進軍巴蜀直至益州,這是魯肅最先提出的“隆中對”。

    蜀國滅亡也不只有丞相的錯,皇帝劉禪在後面樂不思蜀,不理朝政,前方打仗後方做樂,就算有10個諸葛亮,蜀國也未必能一統天下。

  • 6 # 知常容

    並不是擁有一個神人就能夠確保不失敗,提問者犯了一個人定勝天的錯誤,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人很重要,但是大勢更重要,你可以看到定居南方的政權比如像吳國,南宋,東晉。還有割據西南的前後蜀,包括後來張獻忠的政權,他們無一例外等待的就是滅亡。

    很多網友都用劉邦的例子來形容劉備,為什麼劉邦能夠勝利,劉備不可以。因為劉邦他面臨的是一個又一個小國家,劉備面臨的是一個統一的北方,從力量等級來說懸殊太大。

    一個國家拼到最後,不是拼人厲害,而是拼綜合實力,拼自己的潛力,比如小日本狗日的,佔領我們中國,但是隨著他們佔領我們國家土地的越來越多的時候,他的力量是在減弱的,所以才想到了扶值漢奸政權,最後沒有有效的兵員去管理佔領區,被我們擊敗,當然我們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沉重。

    所以光有一個諸葛亮並不能改變天下大勢,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也說到,只有等天下有變的時候才有機會,但是天下一直沒有變,所以諸葛亮一直沒有機會,蜀漢一直沒有機會。失敗才是大勢所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我們長大了踏入社會了,學的唐詩宋詞還有高中數學還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