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nne69691
-
2 # 超凡博弈
尊老愛幼自古以來都是華人的傳統美德。《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意是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兒女,推廣開去也愛撫人家的兒女。在中國古代,尊老特別能體現在為由於戰爭以及其他意外造成的鰥寡老人而建立的養老院。
那麼,養老院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其實,中國早在奴隸社會時期便已經有了養老制度的雛形。
據《禮記·王制》記載:“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
這裡提到的“序”與“學”,指的就是最初的養老機構,其中還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職能。到了唐代,正式的養老制度才真正建立起來,如長安的悲田院,就是用來專門收養貧窮、沒有依靠的老年乞丐,由佛教寺院負責具體管理。
到了北宋初期,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有東福田院和西福田院,專門收養孤獨有病的老年乞丐。到宋英宗年間又增設南福田院和北福田院。養老的福田院脫離了佛教寺院的管理,改由政府管理,皇室供給銀兩。
元朝於1271年下令,各路(相當於現在的地州市)要設立濟眾院,收養孤獨、殘疾不能自養的老人,供給一定糧食和柴薪,當眾發放,不得貪佔。明代初期,詔令各府縣設立養老院。到1480年,僅京城歷年贍養的老人就有7490多人。
清代康熙年間先在北京設立普濟堂,後要求其他地方政府仿效。乾隆年間的養老待遇,以山東的淄州普濟堂為例,有公田200畝,年收租100餘石。普濟堂內老人每月每人供給糧食6鬥,鹽柴錢百文。如遇歉收年,老人們只能以稀粥度日,其他費用全免。
關於中國古代養老的標準,《呂氏春秋》中有詳細的記載:“養有五道:修宮室,安床笫,節飲食,養體之道也。樹五色,施五彩,列文章,養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聲,雜八音,養耳之道也。熟五穀,烹六畜,和煎調,養口之道也。和顏色,說言語,敬進退,養志之道也。此五者,代進而後用之,可謂贍養矣。”
-
3 # 小城養老
養老院在中國歷史悠久,古人就有尊老愛幼之傳統 ,中國第一個“養老院”誕生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
養老機構並非現代社會才產生,其實早在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就在南京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養老院”--孤獨園。
老有所養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社會的模樣。“養兒防老”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普遍觀念,古代社會一直以家庭養老為主,子女贍養老人被認為是責無旁貸的。然而,你是否想過,在家庭養老之外,那些沒有子女或子女早逝或子女無力贍養的老人,要怎麼度過晚年呢?
照料幼而無父、老而無子的人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戰國時期,孟子就曾表達過他心目中的社會保障: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這是農耕社會里仁政思想對弱者的關注。
中國從西周到魏晉,儘管各朝都有一些社會救濟措施,卻沒有專門的慈善機構。直到南北朝時期,開始有了突破性變化。當時中國古代第一個官方創設的正式的救濟贍養機構“孤獨園”,正是誕生在南京(當時的京城建康)。
一千多年前的“孤獨園”相當於現在的孤老院、孤兒院。“孤獨”二字在古代漢語中,是幼而無父和老而無子的人,從“孤獨園”的名字來看,就可推斷出該機構的關注物件:既收養無家可歸的孤兒,又收養無人贍養的老人。這兩者都是弱者,生存往往難以為繼。
也就是說不僅提供衣食,給他們家的溫暖,還要幫助老人料理後事。這是以國家之力來照顧無子贍養的老人,可謂中國古代第一個官辦的慈善機構和“養老院”。
然而,孤獨園如何收養孤兒、老人?規模多大?收養了多少人?存在了多長時間?遺憾的是,諸多問題因資料匱乏,已經難以詳考。
六疾館 患病的貧民可以去看病
南北朝時期不僅實現了養老上增加官辦機構的突破,還增設了“六疾館”。
據《南京社會救濟小史》,發現六疾館最初是由南齊文惠太子蕭長懋和竟陵王蕭子良於公元5世紀末6世紀初創設,《南齊書》 中言:“太子與竟王子良俱好釋氏,立六疾館以養窮民。”該館的主要功能是免費救助患病的貧民,為他們提供必要的醫療救治。
國家行政學院呂洪業在《中國古代慈善簡史》中指出六疾館相對於個人施助行為而言,它們具有組織化、制度化和持續性優點。由於擁有固定的施助場所和專門的人員配置,所以民眾能夠從中獲得經常性和專業化的慈善救助。“六疾館和孤獨園的出現是中國慈善史上的重大事件,表明該時期的慈善比之前有了重大發展,中國古代慈善由以個人救助為主開始向個人和慈善機構共同發展的方向邁進。”
不管是六疾館還是孤獨園,為什麼都會產生在動亂的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時期,漢族王朝偏安江南,使得江南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一改過去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全部集中在北方的局面。這就為南朝最早建立慈善機構奠定了經濟和物質基礎。”《以孝侍親——孝與古代養老》中說道,中國孝文化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短命王朝不斷出現,對於統治者來說,藉助機構化的養老慈善政策,可以籠絡和舒緩民眾早已持懷疑論的心。
居養院的普及
梁武帝的善舉也讓後代跟著效仿,中國古代社會保障的舉措也在一步步增加。到了唐代,孤獨園就改名“悲田院”,作為國家對貧苦無依老年人的救濟機構。而該機構的命名也是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宋代則繼承了前代設立國家救濟機構的做法,在京城開封設立城東和城西兩個福利院,負責收養鰥寡孤獨的老年人與孤兒,還有城中衣食無著落的饑民。據《宋會要輯稿·食貨六八·恩惠》記載: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下詔,命各地州府都建立福田院,以收養50歲以上的孤獨老人,次年全國各地的福田院改名居養院。居養院收養的老人,每人每天可得米一升,錢十文。之後,居養院普及到了縣城。宋徽宗時期正是北宋的老年人救濟收養機構發展最為完善的時代。
明清兩朝,承襲唐宋時代悲田院、福田院的傳統,先後在京城附近設立了養濟院、粥廠等國家慈善機構,以收養老人、孤兒為己任。朝廷繼續發展官辦、民辦等各種形式的社會養老機構。明代還將社會救濟的相關條款寫入《大明律》。
現在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養老院的模式和規模逐步演變,層出不窮,服務越來約好,將來必將是老年人理想的養老場所。
回覆列表
中國自古就有養老院了,最早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在521年正月創設了“孤獨園”,是養老院和孤兒院的合體,既收養無家可歸的孤兒,也收養無人贍養的老人。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養老機構發展迅速。城市養老院、農村敬老院、優撫光榮院等各種型別的養老機構,覆蓋了全國各個不同階層的老人群體。
根據聯合國制定的標準,1999年中國正式進入人口老齡化國家行列。中國現行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是“以居家為基礎,社群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升級的社群養老服務的改革和完善,社群老人活動室、老人服務站、老人食堂、孤寡老人點對點關愛等,給居家養老提供了穩妥安全保障,提升了老人的幸福指數,
中國不斷完善的養老機制,讓老年人解除了後顧之憂。安享晚年,健康長壽,國泰民安。身在中國,幸哉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