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全過程民作主
-
2 # 不沉的經遠
題主這問題問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只是說軍艦全部損失,不是說人全部死亡。
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先是在黃海海戰中損失慘重,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五艘軍艦。隨後又被日本海陸軍合圍在劉公島上。經過一番激戰,“定遠”、“靖遠”、“來遠”、“威遠”等艦戰沉,殘存的“鎮遠”、“濟遠”、“平遠”、“廣丙”等艦也被日本俘獲。至此,清政府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不過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只是指軍艦不是沉沒就是被俘,全部損失殆盡。北洋水師軍官有些在戰鬥中殉國,有些隨艦自殺。但是艦上的官兵倖存的不少。
薩鎮冰原本任職的“康濟”只是一艘練船,艦上火力不強,沒有直接投入戰鬥。薩鎮冰沒有直接參加海戰。只有在劉公島保衛戰期間駐守日島炮臺,和日軍打了一仗。在日島炮臺被日軍摧毀以後,薩鎮冰就退回劉公島,此後沒有經歷太多的戰鬥,因此倖存下來了。
“康濟”號練船
其實除了戰死、殉國的將領外,高階軍官中還有“靖遠”管帶葉祖珪、“來遠”管帶邱寶仁、“平遠”管帶李和、“濟遠”管帶林國祥、“威遠”管帶林穎啟、“廣丙”管帶程璧光、原“廣甲”管帶吳敬榮等人倖存。
據統計最後投降時海軍軍官還有183人,海軍學生30多人,海軍士兵2871人。薩鎮冰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官職也不高,活下來並不奇怪。
-
3 #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在威海保衛戰中,北洋艦隊四千多海軍官兵全部投降日本人,為了避免激怒日本人拒不執行丁汝昌提督的沉船命令,把屬於國家財產的北洋軍艦活命資本拱手獻給日本人,換來投降官兵能夠活著離開北洋海軍威海基地,(包括大家熟悉的名字:薩鎮冰,黎元洪)
這是被俘後編入日本聯合艦隊的《鎮遠》艦,海戰中它身中三百多彈卻毫髮無損。
鎮遠艦被貪生怕死的北洋艦隊官兵獻給日本後被編入日本聯合艦隊服役,成為日本海軍的主力艦,十年後參加了日俄戰爭
這是被俘後編入日本聯合艦隊的《平遠》艦,平遠艦是清朝軍工企業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現代化軍艦,剛剛服役北洋海軍就參加了黃海大戰,,這艘我們華人自己設計自己建造的現代化軍艦隨日本聯合艦隊參加了日俄戰爭
這是航行中的平遠艦,它代表了清朝的軍事工業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這是停泊在錨地的《平遠》艦,它代表了清朝的船舶製造工業的新水平,這是華人制造的現代化軍艦,
這是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也是旗艦《松島》艦,請看側弦排炮口內的小口徑火炮(所謂的速射炮),黃海大戰後這類軍艦被世界海軍徹底淘汰
這是被編入日本聯合艦隊的《濟遠》艦前主炮。1904《濟遠》艦隨日本聯合艦隊參加了日俄戰爭
這是北洋艦隊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面對近在咫尺的日本軍艦,鄧世昌下令用艦首撞擊日本軍艦,不料被自己的中彈魚雷把自己炸沉。
-
4 # 香姐逛歷史
倖存是正常的,因為在北洋水師的最後一戰威海衛之戰當中,北洋水師的實際傷亡人數並不大,絕大部分是在戰役當中被俘投降了!
威海衛戰役中北洋水師究竟有多大傷亡?長期以來是一個爭議的焦點,一直也沒有一個太明確的資料,但至少可以肯定的說由於這一戰北洋水師全軍龜縮到軍港內,以消極防守應對日軍的進攻,在並沒有與日軍主力進行決戰的情況下,北洋水師的傷亡並不嚴重,在戰役結束後,清政府曾對100多名北洋海軍陣亡官兵進行了撫卹,也讓歷史學家懷疑這就是北洋海軍在此戰中的實際陣亡人數。
當然這不是整個戰役的總人數,在威海衛之戰前期日軍奪取陸地炮臺—南幫炮臺和北幫炮臺的戰鬥中,有據可查的就有近千名清朝官兵陣亡(根據戰後日軍收集的屍體數量),但絕大部分都是防守陸地炮臺的清朝陸軍官兵,北洋海軍是在遭到全面包圍後,才開始與進攻軍港的日軍展開大範圍作戰。
但均是遠距離炮擊作戰,雖然幾次遭到日軍魚雷艇近距離偷襲,造成定遠來遠威遠等多艘軍艦擱淺和沉沒,但由於身處吃水不深的軍港內,沉沒軍艦上的絕大部分官兵都成功逃生而出,除了造成軍艦的實際損壞,人員方面傷亡不大!
所以威海衛戰役北洋水師官兵陣亡百餘人的戰果還是較為可信的,按照正常的戰場比例加上負傷的人數,整個戰役中傷亡四五百人較為合理,畢竟在整個戰役當中,絕大部分的軍艦都成功保住了(當然同時也被俘了)。
在海軍提督丁汝昌、護理左翼總兵楊用霖、右翼總兵劉步蟾、陸軍總兵張文宣等陸海軍統領全部自殺殉國後,劉公島陸軍和北洋海軍向日軍投降,計有海軍軍官183人,海軍學生30人,海軍士兵2871人,陸軍軍官40人,陸軍士兵2000人。在海軍軍官中,就包括薩鎮冰。
“康濟”號原本是按照商船建造的,戰鬥力較低,所以開戰後該艦官兵被抽調到其他軍艦和炮臺上薩鎮冰當時是“康濟”號練習艦管帶,該艦隻有一些雜型小炮,沒有多少戰鬥力,所以在日軍進攻劉公島時,丁汝昌委任薩鎮冰前往沒有指揮官的日島炮臺負責。
日島位於劉公島以東2公里,本來只是一小片露出海面的礁石,當建設海軍基地時,因該處位於威海灣東口中間,位置重要,便填海成島,修築炮臺。炮臺主要武器是中國產的2門200毫米地井炮,採用液壓可摺疊炮架,平時隱藏於地井內看不見,射擊時炮架將炮身託舉出地面,發射完炮彈後,後坐力使炮身又降回地井中。輔助武器是2門克虜伯120毫米炮和4門機關炮,用來對付魚雷艇、載人舢板等次要目標。
日島炮臺本來是威海衛陸軍防區,但平時沒有指揮官,當威海衛陸軍潰敗後,炮臺上只有幾十名士兵,無所適從,人心惶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薩鎮冰臨危受命,帶著3名外國顧問和55名“康濟”水兵來到炮臺鎮守。
日島炮臺雖小,卻像一顆釘子牢牢釘在威海灣東口中間,與劉公島東口炮臺形成交叉火力,使日本海軍如芒在背。1895年2月3日,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命令第三游擊隊“筑紫”、“大和”、“武藏”、“葛城”四艘巡洋艦強攻佔領日島。按照當時的登陸作戰流程,日艦應先壓制炮臺火力,然後放下小汽艇和舢板,攜帶陸戰隊登陸。可這第一步就沒法完成,在劉公島東口炮臺和日島炮臺的猛烈還擊下,日艦既壓制不住日島,也無法靠近。“筑紫”號被擊傷,死傷8人,“葛城”號桅杆被擊中,最終第三游擊隊只得撤退。
2月7日,在透過魚雷艇夜襲重創了北洋海軍之後,日本海軍發起猛攻,第二、三、四游擊隊的15艘軍艦集中攻擊日島炮臺。此外,被日軍佔領的趙北嘴、鹿角嘴、龍廟嘴三座海防炮臺也居高臨下俯擊日島,使其腹背受敵。
在日軍的猛烈炮擊下,日島的一門地井炮被炸倒,倒下來時又阻礙了另一門地井炮的使用。接著火藥庫也被擊中爆炸。由於日島炮臺已經無法繼續作戰,戰鬥結束後,丁汝昌用電話命令薩鎮冰撤回劉公島。應該說薩鎮冰命大,在如此激烈的炮擊下不但沒死,連傷都沒有受。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雖然投降後,所有海軍軍官都被免職,水兵被遣散,但隨著清政府重建北洋水師,包括薩鎮冰在內的大批海軍官兵又被重新召回,而且由於許多排名比較高的軍官沒有回來,本來在原海軍中排名靠後的薩鎮冰成為了北洋水師的副總指揮。當總指揮葉祖圭病逝後,薩鎮冰成為了整個大清海軍的總指揮,直到辛亥革命。
也許有些後人會質疑,他為什麼沒有像丁汝昌劉步蟾那樣選擇自殺,筆者只想說,在大方向上的結局已經不可改變的情況下,我們不應該盲目的要求薩鎮冰也選擇自殺,作為一個軍人他已經完成了自己該完成的任務,北洋水師的失敗,並不是他所造成,從未來重建海軍的角度出發,他活著也許比死更要有意義!
回覆列表
海軍提督丁汝昌、護理左翼總兵楊用霖、右翼總兵劉步蟾、陸軍總兵張文宣等陸海軍統領全部自殺殉國。不得不由衷欽佩我們的先人人格的偉大。今天我們的將領會這樣嗎?真的不要再動不動嘲諷大清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