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隨著人類自身的發展,人類創造的工具越來越複雜,但是這都是建立在人類認知能力的提升基礎之上,也就是隻有先有了人類認知的擴充套件,才出現了與之對應的人造工具。現有的人類創造的一切,全是建立在已有認知範圍內。如果人類創造出超越自身認知範圍的工具,只能存在於這種工具具有自身創造能力,超越人類認知。但是這在現實中不存在,也與現有人類現有認知方式矛盾。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人工智慧永遠低於人類認知,其也只能算是低階工具。
17
回覆列表
  • 1 # 江南詩丐

    這是一個時間問題,當然需要放棄人類的自私自利,否則人類永遠無法創造出這樣的產品,從這樣一個角度看,人類真的不是東西,儘管人類自己認為非常聰明。

  • 2 # 三山易學

    不可能,人類的認知雖然是不斷提高的,但工具始終在人類的認知範圍內,今後的工具無法想象,也仍然是在人類認知提高的基礎上的產物。

  • 3 # 翁一水

    這個問題,恐怕難以得到真實而標準的答案。現在科學家最頂尖的,或細分到人工智慧領域地科學,應該還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在摸索中,進步中。

    如果按科幻片的角度來看,那肯可以。已經有電影 說,人類製造出工具,結果工具自動升級,而等於或高於人類,由此引發人類與工具(機器)之戰。

    我個人覺得,這不可能。

    因為,人就是人,思維極度複雜,工具機器由人所制(也不是所有人所制,只是一部分人制造,認知等各種能力只能是一部分人,而非全人類),所以,工具機器絕不可能高於人類。

    要是求證,那可能得活幾百歲甚一千歲以上。

  • 4 # 七色慧

    人類無法創造出高於自身認知能力的工具。

    思想是一個無限的概念,隨著時間上的推移,它會產生無限的組合,這裡的工具一般就是指代的是人工智慧,也就是人本身賦予它起始程式、學習素材和演算法。

    無論這個工具的演算法有多麼的強大,它的認知絕對不會超過人,因為它缺少了一個要素,那就是它不可能成為人本身,它能夠體驗人對於世界的感覺嗎,這個永遠不可能,那它的認知是不是就是有缺陷的?

    人體有多複雜,聽、視、聞、嗅、味、觸和意識,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可以做出很多非理性的行為和非邏輯的判斷,還有一些突如其來匪夷所思的預感。這些智慧工具機器是永遠無法複製的。

    一個頂級的心理學家面對一個患者,他之所以能夠冷靜的對待旁人,是因為他無法完全感覺到患者本人的所有細節感受,但可以從大的趨勢和一些已經掌握的細節來冷靜地思考,這樣就可以拋去自己的很多情緒,雖然他要代入換位到患者那兒,終究還是理性解決了問題。

    智慧工具缺少的就是人類獨有的感性特點,所以它永遠無法超過人的認知。

  • 5 # 愛趴趴走的硬梆幫幫主

    先問大家幾個問題:人和人最大的差異來源於是什麼?為什麼有些人“大智若愚”,而有些人卻“大愚弱智”?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或學習一門新的技能,最快速的方法是什麼?你是否時常感覺自己思考乏力,總是不得要點?你是否總有看不透的人,也總有想不透的事?

       

       智力是純粹的人類特徵嗎?大多數人會認為有些狗比其他的狗更聰明。或者說,狗比豚鼠要聰明,所以很明顯,智力也是動物可以擁有的東西。

    如果狗可以有智力,那麼鳥可以嗎? 蚯蚓或植物又怎麼樣呢?我們的底線在哪裡?關於智力的定義很多,(維基百科)的定義是:

    “感知或推斷資訊並將其保留為要應用於環境或上下文中的適應性行為的知識的能力”。

    這看起來合理嗎?有人認為,按照這個定義,即使植物也可以是有智力的,那為什麼計算機不是呢?

       人工智慧對很多人來說意義重大。通常,它的含義不是很清晰。它要麼被人們崇拜,要麼被人們褻瀆和恐懼。

       人類的動機與所有其他動物的動機都不同,這種差異可以說是人類與眾不同的原因。偉大的數學家和計算機先驅艾倫·圖靈(Alan Turing)提出,與其問人類是什麼(他認為這是在實踐中不可能的),我們可以簡單的說:

    “如果它走路像鴨子,嘎嘎像鴨子。” 圖靈的建議是,他就是鴨子

       在未來人機共生的社會中,人的意義在哪裡?如何讓人能夠在未來活出“人”的樣子?以前我們會認為很多東西可能是在“道”的層面,它很難降到“器”的層面;在過去的理解當中,我們也會認為形而上、形而下是分開的。可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我們會發現兩者之間沒有辦法有界限,所以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我們突然間意識到,“道”與“器”之間必須完全融合。把過去的150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中,他說當知識可以變成我們稱之為工具的時候,就會發現整個知識的傳遞改變了整個世界,也就是工業革命的出現。

       第三個階段,德魯克稱之為“知識被運用於知識本身”——他定義為管理革命。而在管理革命中一個最重要的變化是什麼?就是讓體力勞動者變成知識工作者,而所有人成為知識工作者的時候,整個社會的效率和社會的發展就完全不一樣了。

       當我們的研究回到人機這個概念的時候,會發現出現了四種可能性:機器或者知識幫助人機之間產生更多的可能性,我們稱之為人機共生;但也可能機器幫助了人之後,我們會有一個偏離共生;也很有可能,在機器出現在這個世界當中的時候,僅僅是機器發展,對人也許是傷害,我們叫做偏害共生;還有一種可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叫做替代吞噬。

       從教育還是一個人的維度上來講,我們可能肩負著兩個最大的、之前可能沒有意識到的巨大的責任,一個就是你在創造一個社會,一個就是你對整個宇宙必須責任承擔。對我們來講,最重要的就是你如何致力於去創造知識

       AI的自我學習、自主自抉能力,似乎越來越讓人們相信AI是主體,甚至人類已賦予個別AI某種法律權利與公民身份。如果AI是與人類一樣的主體,那麼,人類與AI的關係在原則上就是“主體間”關係,而“主體間”關係與“非主體間”關係是兩種有原則區別的關係正規化。在此意義上,要合理澄清人與AI關係問題,首要任務就是澄清AI屬性,澄清AI是否真的是與人一樣的主體。

       AI是否值得信任?人在何種意義上信任AI?如果我們能夠承認AI不是主體,而是類主體,那麼,人類對AI的信任在總體上就不是主體間的,而是作為主體的人對於自身創造物的信任。

    那AI有可能失控嗎?

       AI技術將滲透進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它直接參與構成人類的生存境遇。不僅如此,AI還一定會以各種方式在生命有機體與社會有機體兩個層面上不斷與人融合。今天,任何關於人類能是怎樣、可能怎樣、能做什麼等康德式的永恆追問,都離不開AI因素。AI透過構成人類生存境遇而影響人性、人類的日常生活方式與交往方式以及人類的可能世界。

       人類的任何創造物都有可能失控。即便是簡單的一把斧頭,也有可能由於製造、維護過程中的細微失誤而失控,在此意義上,AI亦不例外。

       AI對人類的影響最終取決於人類自身。一方面,人類是否能夠抵制自身的貪婪、狂妄自大,是否能以負責任的態度從事AI技術研發、設計、製造與使用,是否對必然世界持某種敬畏心,以科學態度謹慎工作,是否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摸索著發展AI技術。另一方面,人類是否能夠在資料時代適時並恰當地調整自己的社會結構體系及其文化價值,避免因AI技術造成人類內部分裂,避免使AI成為一部分人掌控與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工具。

  • 6 # 科創兔爸Juby

    不知道有多少人做過IQ測試?

    目前已知的IQ測試都是人為設計出來的,

    既然是人為設計出來的,那就存在資訊與答案。

    而現在的人,其實只需要手上有一部手機,善用搜尋的功能

    就能夠做出完美的解答,也就是說有一支手機IQ就能做到可測試的IQ滿分。

    所以AI在不久的將來,是可以擁有全人類的資訊量。

    不過人人有一支手機,就可以人人變成愛因斯坦嗎?

    我相信是否定的。

    人類特別的是,擁有著創新的能力,失誤的可能,很多時候這些失誤也是創新重要的環節。

    完美,反而缺乏很多創造可能的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生三世枕上書》中我一直很好奇,白滾滾的原形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