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甲申十七年

    鍾會之亂其實是一個偽命題,我之前考證過,他的所謂“謀反”其實是被司馬昭無意中逼反的。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推測:

    蜀國和魏國,多年戰亂,彼此之間死傷的將領士兵極多。

    而鍾會,是首都的文職人員,從沒掌過兵,以前都是看兵書的,犯了教條主義錯誤。

    他一進蜀地,就和姜維稱兄道弟起來。這是完全不符合魏國將士的利益追求的。

    因為魏兵對他不滿,他急於彈壓亂兵,終於激起了兵變,自己被殺了。

    而主帥被殺等同於謀反,衛瓘等人杜撰出一個“鍾會謀反”的假命題,把這個事糊弄過去了。

    這就是為什麼明明是“謀反”了的鐘會,司馬昭居然對他的家族異常寬容,僅僅處死了他的兩個養子,他的家族繼續為官;而什麼都沒有做的鄧艾卻很慘的下場,因為司馬昭知道他是冤枉的。

    鍾會死的時候39歲,沒有兒子,不光沒有兒子,估計連老婆都沒有,一門心思跟著司馬家篡位,居然混成了一個“謀反”。。。

  • 2 # 家是最小國

    假如姜維和鍾會成功!

    鍾會獨攬大軍,擁軍近二十萬,威震西土,正自以為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

    策動鍾會叛魏獨立,則魏國可滅,漢室可興。

    成功策反了鍾會,姜維要做的就是整頓舊部,會同鍾會,盡起成都之兵,先出劍門,入漢中,以泰山壓頂之勢,將賈充所統之一萬兵馬全殲樂城。而後,兵分二路,分別出子午谷、駱谷與斜谷,會師於長安城下,將其團團圍住,四面攻打,敵猝不及防,不日可破,司馬昭可擒。再後,騎兵從陸道東出潼關,奔赴洛陽;步車從渭水順流而下,兩軍會於洛水之濱。中原之兵馬大部已隨司馬昭至長安,洛陽無異於一座空城,大軍一到,不攻自破,唾手可得……

    這一招降中求勝的奇計,抓住了人性的弱點,先師的遺志,會以這種方式實現嗎?

    姜維和鍾會反戈一擊,奇襲長安,破司馬昭,進而滅魏。於是天下再度大亂,中原再度大戰,東吳乘虛奪取淮南等地,勢力尚在的司馬氏、曹氏、夏侯氏、諸葛氏(諸葛誕)等等紛紛自立割據為王,姜維勢單力孤,最終在中原無力爭雄,最後只得攜後主重返西蜀,再建舊國。

    那是又一次的輪迴。可是歷史沒有假如,都是直播。這只是根據多方面的猜想。如果成功。

  • 3 # 豆豆和多肉

    五胡亂華的悲劇將不會出現,華夏文明將不會出現浩劫!同時,鍾會成功謀反以後,姜維將會坐收漁翁之利,趁著鍾會和是司馬氏消耗之時,凝聚蜀漢人心,聯絡蜀漢將領。待鍾會和司馬氏兩敗俱傷之時,聯和吳軍,共同給予魏國致命一擊!也許那時候,蜀漢中興是真的大有可為!重返大漢榮光!

  • 4 # 北社野老

    鍾會成功了,又會和姜維爭鬥。姜維的目的是恢復蜀漢,也有號召力,只是劉禪不爭氣,姜維還是白費勁。鍾會比姜維優勢要大一些,首先是年齡優勢,鍾會是朝氣蓬勃,姜維是夕陽西下。但鍾會也不一肯成功,因為司馬昭對他早有戒備。畢竟中原還是人才濟濟,再者,所屬部將人心思歸,大家的家屬都在中原,不會隨鍾會建立新的政權。還是按《三國演義》的開篇話句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分裂的太久了,九九歸一,三國分治的局面該結束了,這是必然趨勢。

  • 5 # 大嘴方片三

    首先歷史不容假設,但是不假設歷史又沒什麼樂趣。

    三國時期,有一個謎案,就是手握二十萬重兵的鐘會反了,我們假設鍾會有那麼點運氣成功了,看看三國曆史的走向吧。

    一、以蜀為基,揮師中原,進而攻魏,天下仍是三分。

    鍾會本人是想要在蜀漢立足,從而在這裡建立屬於自己的帝國。他知道司馬昭本來也就是篡奪了老曹家的權力,早晚也是要篡位登基的。

    當然,在姜維的計劃裡,鍾會只不過是他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一個棋子而已。他真正想要的是恢復蜀漢的江山。看鐘會對姜維的器重,姜維極有可能達到這個願望。不過姜維不會傻到馬上就要了鍾會的名,他還要依靠鍾會,鍾會最為蜀國的實際佔有者,稱王時機不成熟,但是他擁兵近三十萬還是對司馬昭構成極大的威脅。

    這裡得說能不能打過司馬昭。大嘴的觀點是打不過。

    司馬昭其實早有準備,他對誰都不放心。鍾會剛進入成都就收到了司馬昭的來信,信中司馬昭表示他擔心鄧艾不服命令,於是親自率十萬大軍駐紮在了長安,這是一種震懾。讓鍾會別亂來。

    從兵力上看,蜀國此時兵力強盛,基本上能與魏國抗衡,而此時吳國這個豬隊友卻在挖牆角,一會兒,我們再說這個事。

    雖然兵力佔優,但是不見得就能打勝仗佔領中原,戰術上,姜維鍾會只有速戰, 因為蜀漢內部早已民生凋敝,養不起這二十幾萬大軍,久則生變。在戰略戰術上姜維還是有一定優勢的,但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都失敗了,打敗司馬昭談何容易啊,如果暫時打不敗司馬昭,天下又成了三分之勢。

    如果鍾會再有一點運氣,就是東吳出手夾擊司馬昭。當然東吳也確實出手了,只不過這是個豬隊友打的自己人。

    劉禪投降後,東吳大將盛憲以救援蜀國的名義,率兵奪取長江上游的永安,但被蜀軍識破奮死抵抗。吳主孫休大怒,他派名將陸抗率領三萬大軍進攻永安,還是沒打下來,司馬昭得知了永安之危,於是他派大軍攻打西陵,解了永安之危。永安落入曹魏之手後,也意味著東吳失去了扭轉局勢的大好機會,再後來,孫權的孫子孫皓在公元270年殺了將軍李勖引發朝野不安,引發孫秀等人投奔西晉,同時不顧民間疾苦大興土木。公元279年,吳國被晉國所滅。

    當然,如果鍾會姜維能拖到曹魏皇帝禪位給司馬炎,那還不好說,魏國國內部曾經多次發動過針對司馬家族的叛亂。尤其諸葛延反叛,如果鍾會姜維此時出兵勉強有點勝算。

    另一種假設,打過了司馬昭,鍾會取而代之,那姜維可要動手了,畢竟姜維歲數大了,再不整沒機會了,一旦姜維成功,取代鍾會,那天下還會大亂,姜維肯定把魏國給阿斗,我的天啊,那天下遲早還是分崩離析,阿斗水平大家是有目共睹,天下諸侯割據,東漢末年的戰火四起,三國還得重新來過。

    這種結局,實在是沒什麼意思,事還是壞在阿斗的無能上。

     

    其實還有另一條路。

    二、蜀國東進,攻取東吳,再圖中原,天下只剩蜀魏兩家。

    這個在大嘴看來也不太可能,因為蜀軍不習水戰,即使到了長江邊,也過不了長江,東吳很多才俊,陸抗還在,打仗估計也是平手吧,況且成都到永安路途遙遠,沒等到估計人都跑光了,戰前動員不足,兵源不足,錢糧不足,如果司馬昭再攻入蜀中,鍾會姜維就陷入兩面夾擊,必敗無疑。

    當然我們還是假如鍾會姜維勝了,畢竟在軍備上姜維的實力要強得多,三十萬大軍直奔東部地區,東吳軍馬壓根就吃不消。

    如果鍾會姜維取東吳成功,那天下依江兩分的形勢形成,畢竟曹魏打東吳還是不行的。

    曹操時期想消滅東吳,就建立一支強有力的水軍部隊。昔日曹操赤壁之戰大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曹軍的水師不行。

    《晉書·文帝》中司馬昭所言:“略計取吳,作戰船,通水道,當用千餘萬功,此十萬人百數十日事也。可見晉對攻打東吳這個事情上是極為謹慎的。

    但是讓司馬家登基,積聚力量,晉統一的大勢就很難改變了,畢竟佔據中原地區,人馬錢糧東吳和蜀國實比不了的。當時的經濟重心基本都在北方,也就是晉的GDP水平那是槓槓的,地盤更大,人口多,物產豐富,時間一長,拖下去還是晉朝會勝。

    總之吧,事情還是怪在鍾會上,他只是紙上談兵的政客,司馬昭的一隻手臂而已,他對形勢判斷不準確,戰備不充分,雖有天時、地利,卻失人和,匆忙舉事,終成大錯。結果三國盡歸司馬家,真是令人慨嘆不已。

    苦了姜維的一番用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個人認為讀過最好的一本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