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棲鴻看紅樓
-
2 # 正說清代十二朝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一個公公、丈夫、兒子、外甥全是皇帝,自己也實際掌握晚清政權最高權力幾乎半個世紀的囂張女性。從蘭貴人到太皇太后,葉赫那拉氏一步一個腳印,歷經嬪、妃、貴妃、皇太后級別升遷,直到成為晚清政權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在生命的最後一天,她依然指定了大清皇帝,明確了自己太皇太后的身份,甚至還渴望繼續“垂簾聽政”,繼續統治這個搖搖欲墜的破碎帝國。
我們先來明確一下葉赫那拉氏的人生時間節點:
光緒二年,17歲,經“選秀”入宮,獲封蘭貴人;成為僅次於皇后鈕祜祿氏和雲嬪武佳氏的後宮三號人物。
光緒四年,19歲,晉升懿嬪;成為僅次於皇后鈕祜祿氏的後宮二號人物,而後後宮“二把手”的位置一直保持到咸豐皇帝駕崩。
光緒六年,21歲,為咸豐皇帝生下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晉升為懿妃;
光緒七年,22歲,晉封為懿貴妃;
光緒十一年,26歲,光緒皇帝駕崩,被繼承皇位的同治皇帝尊封為聖母皇太后;
同治元年,27歲,“上兩宮徽號。且定嗣後詔書奏牘,皆以慈安、慈禧並稱,不復有母后、聖母之分別”,成為“兩宮並立”的皇太后;
光緒三十四年,74歲,光緒皇帝駕崩,命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為嗣皇帝,被尊為太皇太后。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崩逝於中南海儀鸞殿。
不可否認,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夠成為晚清政權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母憑子貴”的因素絕對不能忽略;但這絕非全部原因,甚至絕非主要原因。
1、天生麗質的蘭兒,初一入宮便註定了日後的飛黃騰達出生於滿洲鑲藍旗的葉赫那拉氏,並非出身顯赫家族,其父葉赫那拉·惠徵在光緒二年僅為正四品道員,基本相當於現今稍高於廳局級正職的行政級別。但其畢竟是官宦家庭出身,“年十五六歲時,五經成誦,通滿文,二十四史亦皆瀏覽”,以至於光緒二年初一入宮便迅速獲得了時為康慈皇貴太妃的喜愛,為其以後獲得咸豐皇帝恩寵打下了基礎。
另外,透過現今傳世的慈禧照片和畫像,能夠看出年輕時的葉赫那拉氏必然是一位不輸於明星的嬌豔麗人,這必然會讓風流儒雅、喜歡醇酒婦人的咸豐皇帝一眼相中。葉赫那拉氏的初封位分雖然僅為貴人,但卻是僅次於當時皇后和潛邸舊人云嬪的三號人物,由此足以證明葉赫那拉氏的天生麗質。
可在當時的咸豐後宮中,除了蘭貴人,還有9位后妃;咸豐皇帝又時常留戀於圓明園,沉醉於“漢女之側”,以至於其很長時間都未得到咸豐皇帝垂憐。初入皇宮的輝煌和現今的孤寂,讓蘭貴人只能想盡辦法引起咸豐皇帝的注意。
《清代野史大觀》記錄了蘭貴人爭得咸豐皇帝恩寵的辦法:
奕詝暇輒攜妃嬪遊行園中,聞有歌南調者,心異之。越日復往,近桐陰深處,歌聲又作。因問隨行內監以歌者何人,內監以蘭兒對。奕詝乃步入桐陰深處,盤坐炕上曰:“召那拉氏入。”此即得幸之始也。
自此以後,咸豐皇帝“暇輒至其寢室,旋即有娠”,據相關史料記載,咸豐皇帝對葉赫那拉氏恩寵有加,以至於達到了“文宗宿孝欽所,數日不視朝”的地步。
甚至,因為對葉赫那拉氏的特殊寵愛,再加上葉赫那拉氏“工於書法”的長處,以至於讓心力憔悴的咸豐皇帝學起了唐高宗李治,讓其代筆批閱奏章並允許其發表政見。
也就是說,在尚未確定載淳為獨子的時候,葉赫那拉氏已經憑藉著自己的天生麗質和所學所長贏得了咸豐皇帝的特殊恩寵和信任,就已經註定了其日後的飛黃騰達。
2、咸豐皇帝駕崩,慈禧太后強硬消除“贊襄政務八大臣”的威脅咸豐十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皇帝以“木蘭秋獮”為名,攜帶後宮妃嬪逃往承德避暑山莊,並繼續自己“醇酒婦人以自戕”的消極應對計劃,並於咸豐十一年七月病逝於避暑山莊。
咸豐皇帝臨終,為年僅6歲的同治皇帝安排了“贊襄政務八大臣”,贊襄政務;同時,為壓制政務大臣的權力,授予慈安太后“御賞”印章、同治皇帝“同道堂”印章(由慈禧太后代管)並明確規定政務大臣所出政令,需同時加蓋兩枚印章,方能生效。
但咸豐皇帝駕崩後,以肅順為代表的“贊襄政務八大臣”面對兩宮皇太后和年幼的同治皇帝,日益驕橫、跋扈囂張,嚴重威脅兩宮皇太后尤其是“肅順數次覲言欲廢之”的慈禧太后的地位。
為保住自己和年幼皇帝的地位和權勢,慈禧太后將自己的政治手腕和權謀心術完美展現,積極聯絡留守京城之恭親王奕訢,偷偷掌握京畿武裝力量,並暗自安排御史董元醇上疏奏請“皇上衝齡,未能親政。天步方艱,軍國事重,暫請皇太后垂簾聽決,並派親王一二人輔政,以系人心”。
在恭親王奕訢和醇郡王奕譞的絕對支援下,成功發動政變,奪得朝政大權以後,慈禧太后又展現了自己“最毒婦人心”的一面,誅殺肅順;命端華、載垣自盡;剩餘五位,革職、流放。而後,施行“垂簾聽政之制”,以兩宮皇太后代行皇帝職權,掌握了最高統治權。
自己成功升級為聖母皇太后,在傳統意義上已經走向女性人生頂點以後,慈禧太后依然保持著對權力的巨大欲望和追求,以強於男性的權謀心機,一舉奪得朝政大權,在權力之路上又進一大步。也就是說,帶給慈禧太后巨大權勢的並非同治皇帝,而是自己的果敢和權謀。
3、兩宮並立以後,慈安太后又成了慈禧太后的最大制約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咸豐皇帝臨終為防止日後出現“母后擅權”的不利局面,曾經“秘授硃諭一紙與慈安後”,並明確規定:“西宮若恃子為帝,驕縱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
《滿清外史》對這份密詔有著更為明確的說明:
迨至熱河疾篤,始密書遺詔,付東宮鈕祜祿氏曰:“西宮援母以子貴之義,不得不併尊為太后。然其人絕非可倚信者,即不有事,汝亦當專決。彼果安分無過,當始終曲全恩禮。若其失行彰著,汝可召集廷臣,將朕此旨宣示,立即賜死,以杜後患。”
不管如何,兩宮皇太后並立以後,唯一能夠對慈禧太后形成制約的就只剩下慈安太后這一位正宮太后。但驕橫跋扈的慈禧太后並沒有以極端手段除掉這個巨大障礙,而是在其面前“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恭敬有加、事事先稟明而後行。以至於讓原本就“優於德”的慈安太后漸漸“不多聞外事,且輒靜攝不出”,乃至逐漸出現慈禧太后獨掌朝政大權的局面。
對待女人,慈禧太后有著獨特的方式,也正是這種變換自如、因人而異的處事方式,才讓慈禧太后一步步走向了人生巔峰。
後記不可否認,獨子載淳為葉赫那拉氏贏得了咸豐皇帝更深一步的恩寵,也為其提供了奪取最高權力的理想平臺。但是同治皇帝,只是慈禧太后走向成功的起點,如果沒有自己的努力,沒有在“辛酉政變”中的政治手段,沒有對待慈安太后的“恂恂不敢失禮”,也絕對無法實現她走向人生巔峰的夢想。
參考文獻:《垂簾太后:慈禧》、《清實錄·文宗實錄》、《清代野史大觀》、《翁同龢日記》、《清史稿·后妃列傳》
-
3 # 史努比行走歷史
筆者看來四個原因:
其一:姿色較好
慈禧本身的姿色也是在貴人裡面算是比較不錯的,咸豐皇帝本就是個好色之人,自然慈禧深得咸豐皇帝的喜愛。
其二:腹有詩書
慈禧不僅僅是外貌不錯,也是有才華見識的。俗話說得好“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慈禧不僅僅是外貌吸引咸豐,內在的東西同樣吸引著咸豐。
其三:排憂解難
當時的清朝可謂是內憂外患“太平天國叛亂,鴉片戰爭等”咸豐也是焦頭爛額,好在慈禧陪著他,為他分憂,甚至幫他批閱文書等。
其四:母憑子貴
咸豐在世時間很短,體弱多病,慈禧為他生了唯一的兒子“載淳”,後其子登基,自然慈禧的身份也水漲船高,與慈安一起被尊為“皇太后”。
以上是筆者的幾點看法
-
4 # 郭子的生活
清朝後期。皇帝的後代並不是很多。不像清朝前期和中期。而慈喜為咸豐生了一個兒子便是同治皇帝。所以地位就不一樣了。再加上慈禧能夠把握住機會,幫咸豐處理朝政,批閱奏章。又能吃苦。他的聰明才智在一定程度上為咸豐皇帝解憂。所以說多方面的因素才能讓她成為日後權傾朝野的慈禧太后。把持朝政,統治中國半個世紀。同時也讓自己的人生達到了頂峰。
-
5 # 小小啊Vlog
有才藝
宮裡美貌女人太多,慈禧入宮很久連皇上面都未見到,更不要說皇上翻她的牌子。不過她不是一個甘於寂寞的人,既然見不到皇帝,總要想個讓皇帝見到的機會。因此,慈禧經常在宮裡花園處唱一些江南小調。宮裡能唱這種曲子的女人很少,除非專業學習過。
有一天咸豐皇帝在園中乘涼遊玩,聽到慈禧的江南小調,連忙尋著歌聲走來,咸豐被慈禧美貌打動,當即翻牌,並賜慈禧為蘭貴人。從慈禧被咸豐翻牌的史料記載看,慈禧是一個有心計的女人,她能想辦法讓咸豐發現自己,這就是本事。估計咸豐什麼時候到園裡,慈禧不買通太監恐怕連見面機會都沒有。
慈禧不僅有唱歌才藝,還略懂文墨,能寫會畫,這在清朝裡很少見。清朝女人並不像唐朝、宋朝女人那般開放有本事。女人無才便是德的封建觀念在宮中也存在。而慈禧由於有些文采,因此在伺候咸豐皇帝時,還代咸豐皇帝批閱奏摺,後來甚至參與軍機大事。這樣有能力的女人皇帝能不喜歡。因此,慈禧才藝也是她受皇帝寵愛的一個重要因素。
遇到心善的女人歷朝歷代,皇帝后宮地位高的除了太后,就是皇后。慈禧被封為貴人,以至於被封為懿貴妃,此時她並不是皇后,皇后是慈安的。兩人地位懸殊很大,但比慈禧小兩歲的慈安並不是一個吃醋的女人,也不是一個有心計的女人,而且慈安心地善良,這是慈禧的萬幸。如果慈禧遇到一個吃醋的皇后,兩人地位懸殊大,那慈禧就不可能繼續走下去。
慈禧很有心計,她不斷討好慈安皇后,皇后對慈禧印象特別好。當然慈禧討好慈安的目的還是讓她繼續在皇帝面前替她美言。而慈安的確沒少在咸豐皇帝面前說慈禧的好話,這也是咸豐寵愛慈禧的一個因素。如果在宮裡,女人之間爭風吃醋,宮裡女人沒人說慈禧好話,那慈禧想得到咸豐皇帝的寵愛很難。當然皇后作為皇帝正妻,說話最有分量。因此,慈禧命好,遇到一個心善的皇后,才有了自己上升的機會。
生下皇帝獨苗慈禧受咸豐皇帝寵愛還有一個硬體因素無人能比,她為咸豐生下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而且同治皇帝還是紫禁城內出生最後一位皇帝。母以子貴,慈禧的地位得到了顯著提高。
咸豐帝生前不少奏章便讓慈禧代閱,因她書法不錯,有“端腴”丰采,又“常命其代筆批答奏章”。慈禧於權力似乎有著一種本能的興趣與敏感,她津津有味地做著這一切,為咸豐帝出謀劃策。日子一長,就對最高權力機構的一套運轉模式瞭解得一清二楚,為日後的垂簾聽政提供了便捷與基礎。咸豐駕崩之後,慈禧用計謀,聯合慈安、恭親王發動政變,除掉了八大顧命大臣,開始垂簾聽政,掌握朝中大權。也開始享受宮中奢侈的生活。
-
6 # 大塊頭看古今
慈禧逆襲,說複雜很複雜,說簡單很簡單。年輕漂亮有姿色,這是其起步基礎。最關鍵的慈禧生了咸豐唯一兒子同治。咸豐英年早逝,為慈禧登上朝廷權力核心創造了千載難逢機會。咸豐死時把朝廷大權分成兩半,一半交給八大顧命大臣,一半交給慈安慈禧。透過軍事政變,慈安慈禧打垮顧命大臣,獨掌了朝廷大權。慈禧慢慢架空可慈安甚至涉嫌毒殺慈安,慈禧從此乾坤獨斷。儘管後來慈禧兒子同治也英年早逝,但慈禧透過立光緒仍牢牢把握朝廷大權,直至其死亡。
-
7 # 奇葩歷史大觀
一個普通的女人進入皇室,然後進入皇權中心。離不開皇帝的幫助。慈禧也不例外,一開始慈禧入宮,只是一個貴人,算不得多高階。
有一次,咸豐在院子裡玩,看風景很開心。安德海知道皇帝心情很好。他暗中通知蘭貴人。
安德烈海慢慢地把皇帝領到了蘭貴人居住區附近。她唱了一首優美的江南曲調。原本心情不錯的咸豐聽到了這首歌,感覺很好。慈禧長得不錯,還會唱歌,咸豐召幸了蘭貴人。後來生下了皇子,她就離成功就差一步了。
咸豐皇帝死後,慈禧的兒子被立為繼承人。同時,第兩位太后和八位大臣共同輔佐皇帝。咸豐認為他的權力已經得到了平衡。然而,慈禧勸說慈安太后一起推翻了八大臣。咸豐苦心孤詣的安排被打破了平衡。慈安太后不想太多地參與政治事務。所以大部分權力掌握在慈禧手中。
-
8 # 七追風
其實,慈禧當太后不算逆襲,是順理成章的。
最關鍵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慈禧入宮第四年就生了個兒子,而且還是咸豐帝唯一的兒子。在那個時代,不要說皇家了,就算普通地主家也是妥妥的地位猛漲啊!
咸豐帝這個人歷來評價就不高,他是體弱多病,還貪戀美色。身子骨不行,還瞎折騰。但是,就是這麼一個貪戀美色的咸豐,還就只留下一個兒子。母憑子貴嘛,慈禧能權傾朝野,兒子是第一大功臣。
除了兒子之外,慈禧還有沒有其他優勢?當然有,比如美色。我們從慈禧老年的照片推測,她入宮時17歲,長相應該也是很標緻的。清末民初冒出來的眾多野史,也是無一例外的誇讚慈禧的美貌。比如那個英國軍官埃德蒙·拜克豪斯,還言之鑿鑿的說自己是慈禧的情人,各種誇(十有八九是為了賣書)。再比如美國畫家凱瑟琳·卡爾,算是近距離觀察過慈禧,她就明確表示慈禧面板保養很好,有貴族氣質,看起來僅僅像40多歲的人(其實已經60多了)。
至於裕德齡還有一些宮女的回憶,基本上都是一片讚歎。所以,我們大致可以認定,慈禧年輕的時候,長相還是很不錯的。
個人認為,咸豐的後宮當中,慈禧還有一個大優勢,就是善於權術。(影視劇劇照)
這一點除了家庭教育因素外,肯定和天分有關。我們從後期兩宮太后主政時期,她和慈安的不同表現就能看出來。都說慈禧有著很強的權力慾望,而她這種權力慾望的底氣從哪來?肯定是自己真的善於權謀。
慈禧和慈安是同一批被選入宮的,可以肯定的說,咸豐更喜歡慈安。所以,慈安才在半年時間內,連升四級晉升為皇后。如果真的她能再生個皇子,那就真的沒慈禧啥事了……
慈安成為皇后的時候,慈禧還是蘭貴人,地位上肯定沒法比。更為關鍵的是,此時的咸豐不僅鍾情於自己的皇后,還有同一批選進來的其他嬪妃——慈禧的競爭對手又多又強大。
慈禧咸豐二年入宮,兩年後才升了一級,成為嬪,應該是例行升遷,看來最初並不受寵。所以,必須想辦法討咸豐帝的歡心,才能有機會往上爬……這其中做了多少工作,咱們就不知道了,但是討好皇上身邊的太監,應該是少不了的。結果,咸豐四年升為嬪,第二年就懷上了皇子,第三年生下了載淳……
所以,繞來繞去,其他的都是次要的,生下咸豐唯一的兒子,也就是同治帝,才是慈禧最大的優勢。
-
9 # 榮耀歷史
慈禧,葉赫那拉氏,1852年入宮伺候咸豐皇帝的時候僅僅是一個貴人,1861年咸豐駕崩,入宮才9年的慈禧成為了皇太后,自此開始了其弄權的一生。
1、清朝後妃制度《甄嬛傳》、《延禧攻略》等等清宮劇將清朝後宮的鬥爭刻畫得淋漓盡致,和前朝一樣,後宮也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官大一級壓死人!
後宮最尊貴的當然是皇后,皇后之下是皇貴妃,魏瓔珞最後就是皇貴妃;
皇貴妃之下是貴妃,注意皇貴妃和貴妃地位有著巨大的差異;
接下來依次為妃、嬪、貴人、常在、答應,所以蘭貴人初進宮時位於第六級,其實能一下子做到貴人還是得益於她的姓——葉赫那拉氏!
2、母憑子貴母憑子貴這個詞用在慈禧身上最為貼切!
從嘉慶皇帝開始,清朝皇帝的生育能力進入了直線滑坡階段,乾隆生了17個兒子,到了嘉慶一下子變成5個,再到咸豐,竟然只有2個兒子,其中1個一出生就夭折了,只有愛新覺羅·載淳長大了,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而他的母親就是慈禧!
同治出生後,慈禧馬上被冊封為懿妃,第二年又被冊封為懿貴妃,從後宮的底層人物一躍而成為中層領導,而且隨著其他妃嬪遲遲無法生下皇子,慈禧的地位越來越尊崇,因為如果沒有其他皇子,那麼慈禧生下的那個兒子必定是未來的皇帝,而慈禧必定是未來的皇太后。
咸豐也對給自己生下唯一兒子的懿貴妃相當寵愛,甚至還允許她對政事發表意見,從此時開始,慈禧接觸前朝政治,慢慢培養起獨有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手段。
3、兩代帝王的不爭氣除了不能生育兒子,嘉慶之後的皇帝還有一個特點,都是英年早逝。
想當初康熙活了61歲,雍正也活了58歲,乾隆更是活了89歲,嘉慶也有61歲,那麼咸豐呢?只活了31歲!然後只留下6歲的同治皇帝和野心勃勃的慈禧!雖然說他給同治留下了8位顧命大臣,但是這8個人的戰鬥力在慈禧以及恭親王奕訢的聯手下,瞬間灰飛煙滅,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
咸豐駕崩時,正牌皇后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慈禧因為是同治的生母,所以加封為皇太后,雖然慈禧是皇帝生母,但是按照禮法她的地位是在慈安之下的。
但是慈安太后個性仁厚,沒有心機手段,所以名義上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但是大權都掌握在慈禧和恭親王手中。
隨著同治皇帝年歲漸長,16歲之後也開始親政,雖然無法完全擺脫慈禧影響,但是隻要有足夠時間,大清的權力還是要交還到同治手中的,畢竟後宮干政歷來被朝堂所反對。
但是同治也不爭氣,只活了19歲便駕崩了,一下子又出現了權力真空,慈禧乘虛而入,立了4歲的光緒皇帝,於是兩宮太后順理成章繼續聽政,慈安太后暴斃之後,慈禧大權獨攬,此時的慈禧已經樹大根深,光緒就算長大了也是她的傀儡。
4、巾幗不讓鬚眉的慈禧上面都是說的外在影響因素,慈禧本身的政治能力不容忽視。
從咸豐皇帝駕崩後,面對著8位顧命大臣,慈禧就想著奪權,她迅速找到了政治盟友恭親王奕訢,用議政王的名頭順利拉其入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辛酉政變,誅殺肅順等顧命大臣,然後搬出慈安太后,以兩宮太后共同的名義宣佈垂簾聽政。
四年後,慈禧就讓心腹彈劾奕訢,最後免除了其議政王的身份,於是朝中大權獨歸兩宮太后。
在垂簾聽政時期,慈禧重用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也支援開展洋務運動,透過對新人的培植,朝堂上原有的勢力被清楚,慈禧最終實現了大權獨攬。
所以慈禧依靠著“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及培育自己的勢力,最終將朝堂變成她葉赫那拉氏的朝堂,到了光緒後期,慈禧已經成為實際上的皇帝,甚至在朝堂上聽不到一點反對的意見,足見其手段。
所以,慈禧能從小小的蘭貴人成長為大清帝國老佛爺,既有上天給她的恩賜,也有她自身的努力。女人輕易不玩政治,一旦玩起來全天下的男人都不是其對手,武則天如此,慈禧更是如此。
-
10 # 歷史課課代表
與清朝很多皇太后不同的是,作為清王朝最著名且最有權力的皇太后,慈禧並沒有高貴的出身,也沒有很深的文化,雖然她從咸豐皇帝一個低等的貴人最終升為清王朝的無冕之皇,這一切看起來大有著屌絲逆襲的劇情,但是實際上我們翻開史料仔細研讀會發現,慈禧太后人生的所為逆襲,實際上都並非逆襲,而是一個又一個的順理成章。
咸豐二年,選秀入宮:咸豐二年, 清王朝舉行了新皇即位後的第一次選秀大典,鑲藍旗出身的吏部筆帖式惠徵的大女兒葉赫那拉杏貞透過層層選拔,最終被年輕的咸豐皇帝相中,順利入宮,成為了咸豐皇帝的一位貴人,咸豐皇帝賜予其“蘭”字的封號,這便是慈禧太后的第一個封號“蘭貴人”。與蘭貴人一同入選的還有被封為貞嬪的鈕祜祿氏,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會議及被封為麗貴人的他他拉氏。蘭貴人與貞嬪好麗貴人,日後成為了咸豐皇帝后宮之中最為重要的三位后妃。鮮為人知的是,這三個人實際上是同一批入宮的。
禮敬皇后,交好后妃:初入宮禁的蘭貴人似乎並沒有得到咸豐皇帝的垂青,反之與其一同入宮的鈕祜祿氏和他他拉氏頗受皇帝寵愛,鈕祜祿氏在入宮之後的半年之內以火箭般的速度三級跳的晉升為皇后。而他他拉氏是則成為了第一個為咸豐皇帝生兒育女的嬪妃,因此麗貴人他他拉氏也被咸豐皇帝晉為麗嬪。而蘭貴人葉赫那拉氏依舊悄無聲息的生活在宮中。似乎咸豐皇帝已經將這個低等嬪妃忘記了。雖然受到了冷落和和忽視,但是頗有心計的蘭貴人並沒有心生怨懟,更沒有和受寵的嬪妃爭風吃醋,反而表現出了難得的大度,不僅對皇后鈕祜祿氏畢恭畢敬,對於其他嬪妃,蘭貴人也都能夠以禮相待。因此在當時,雖然蘭貴人受寵,但是她在宮中的口碑並不差,尤其是皇后,經常在皇帝面前誇讚蘭貴人知禮、懂事,漸漸地,蘭貴人開始被咸豐皇帝所注意。
一舉得男,後宮第二:入宮後的第二年,蘭貴人被晉為懿嬪,兩年後,懿嬪生下了咸豐皇帝的第一個兒子,也是咸豐朝的大阿哥載淳,這位咸豐皇帝唯一成活的兒子就是日後的同治皇帝。懿嬪母憑子貴,被咸豐皇帝升為懿妃,皇長子滿週歲時,懿妃由因為誕育長子有功而被升為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成為了咸豐朝首位貴妃,也成為了當是後宮之中地位僅次於皇后鈕祜祿氏的二號人物。
皇帝駕崩,意欲垂簾:咸豐十一年,31歲的咸豐皇帝病死在了熱河行宮,咸豐皇帝領中籤考慮到了皇太子載淳年幼,無法單獨處理朝政,因此遺命了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全權處理國政,為了防止八位大臣專權跋扈,欺凌幼主,咸豐皇帝還將兩枚代表著權力的印章分別賜予了皇后鈕祜祿氏和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咸豐皇帝死後,皇后鈕祜祿氏被尊為慈安皇太后,懿貴妃葉赫那拉氏被尊為慈禧皇太后。在就對權力有著難以解釋的迷戀的慈禧太后最終因為與八大臣因為權力的分配問題而產生了爭鬥,爭鬥的最終結果是兩宮皇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將八大臣撤殺。歷史上將這一代表著慈禧太后登臺的政變成為辛酉政變。辛酉政變標誌著咸豐皇帝臨終前的政治佈局被全盤打碎,同時也宣佈了慈禧太后四十八年垂簾聽政的正式開始。
兩宮垂簾,二十餘載:從同治元年開始,一直到光緒七年,慈安皇太后病逝,這期間的二十年,朝堂上的小皇帝從同治換成了光緒,然而坐在簾子後面的依舊還是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兩宮皇太后共同垂簾的二十年間,朝政事務的最終裁決權始終為嫡出的慈安皇太后掌握,才華能力出眾的慈禧太后僅負責一些具體朝政事務的處理。總體而言,這二十年間,兩位皇太后能夠相安無事,這期間,外國列強暫緩了對清王朝的侵略,國內的農民起義被逐步剿滅,清政府透過洋務運動逐漸恢復了元氣,兩宮太后治下的清王朝一度起死回生,這一時期也被一些人成為“同治中興”。
一宮獨裁,權傾朝野:光緒七年,四十五歲的慈安皇太后突然崩逝在鍾粹宮,雖然慈安太后的去世看起來並沒有對清朝政局產生多大影響,小皇帝依舊每天上朝、讀書,而垂簾聽政因為有慈禧而得以繼續,似乎這位忠厚慈祥的皇太后的離世並沒有對清朝政局產生多大影響。實際上並非如此。慈安太后的去世使得清王朝持續了二十年的兩宮共同垂簾變成了慈禧一宮獨裁。並且恭親王也失去了朝中最為有力的支持者,其權勢和地位在日後慈禧太后的打擊下岌岌可危,最終徹底退出權力中樞。失去了中宮皇后的制約,又將構成威脅的恭親王排擠出局,慈禧太后最終成為了清王朝名副其實的老佛爺。
很多人認為慈禧太后從辛酉政變後便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權力,這樣的看法實際上是錯誤的,慈禧太后的掌權也是經歷了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長達二十多年時間,幾乎佔據了慈禧太后掌權四十八年時間的一半。可以說直到光緒十年之後,慈禧太后才能夠不受任何制約的隨心所欲的享受權力帶來的快感。
-
11 # 甄璽
宮廷爭鬥,只有先由人變成鬼才能生存,再由鬼變成人。至於要再成為人上人,那就不是靠姿色媚態所能及,必須懂得借力借智,還得有強大的心智,慈禧做到了,肯定不能簡單的妖魔化了之。
-
12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葉赫那拉氏,咸豐皇帝的妃子(蘭貴人),同治皇帝的生母,清朝最後三十年的實際統治者。
慈禧太后從不起眼的貴人到成為權傾朝野的太后,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咸豐時期(1851~1861年)一、清朝後宮制度有利於慈禧
1)清朝後宮選妃原則一:滿漢不通婚清朝為了維護皇家血脈的純正,實行的是滿漢不通婚政策,皇帝后宮也不列外,所以葉赫那拉氏天生就有一種種姓優勢。
2)清朝後宮選妃原則二:選德不選美
清朝鑑於中國幾千年歷史中,歷朝歷代因為皇帝好色而導致國家滅亡的,多如過江之鯉,為了避免清朝也出現這種情況,清朝立國之初就制訂了嚴格的後宮選妃制度,歷朝歷代選後妃主要看的是長相,但是在清朝,長相漂亮的女性都是第一時間被淘汰,后妃的美應該是以“德、賢、才”為標準,導致清朝後宮的妃子們長的都比較慘不忍睹。
而蘭貴人相對來說,比較符合審美觀。
3)清朝後宮選妃原則三:三年選一次秀
清朝一般都是三年進行一次選秀。
咸豐二年(1852年),咸豐皇帝進行了一次選秀。
咸豐五年(1855年),咸豐皇帝進行了第二次選秀。
然後咸豐六年(1856年),英法對華宣戰,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
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咸豐皇帝西逃。
咸豐十一年(1861年),年僅31歲的咸豐皇帝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
所以咸豐時期,清朝只進行了兩次選秀,咸豐皇帝大部分妃子都是這兩屆的,而其中1852屆一直穩壓1855屆。
1852屆秀女,不僅包括慈禧,還包括咸豐皇帝的皇后慈安。
這是屬於慈禧的運氣。
二、慈禧是同治皇帝的生母
1856年慈禧生下了咸豐皇帝的皇長子也是咸豐帝唯一一個成年的皇族愛新覺羅·載淳,即同治皇帝,這一下“母憑子貴”,慈禧一飛沖天。
在咸豐七年(1857年)晉封懿貴妃。
總結:清朝後宮選妃制度使得慈禧得到咸豐的寵愛,而同治皇帝的出生,使得慈禧的地位逐漸牢固,為慈禧成為西太后打下基礎。
第二階段:同治時期(1861年~1875年)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即將攻入北京的時候,慈禧跟隨咸豐皇帝西逃到熱河。
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咸豐皇帝在熱河病死,臨終前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即所謂的“八大顧命大臣”,輔佐同治皇帝處理朝廷政務;然後授予皇后慈安“御賞”印章,授予同治皇帝載淳“同道堂”印章,而由於同治皇帝年幼,這印章實際掌控人是當時的懿貴妃,即後來的慈禧掌管。
但是咸豐皇帝犯了一個重大錯誤。
他的“八大顧命大臣”裡面忽視了幾個重要人物。
恭親王奕訢,身為從小和咸豐皇帝長大的親王,才華橫溢,才幹過人,咸豐皇帝的刻意打壓,早就怨氣滿腹;軍機大臣文祥,“鷹派”軍機大臣,除了他之外的所有軍機大臣都陪咸豐皇帝跑了,他和恭親王奕訢留守北京,贏得了西方列強的尊重,可是顧命大臣裡面,除了他之外的所有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都在內,這令他非常不滿;領兵大帥僧格林沁,道光皇帝臨終前就任命他為顧命大臣,結果咸豐皇帝由於他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失敗,忽略了他,但是僧格林沁卻是清朝最後一位驍勇善戰的滿蒙王爺,咸豐皇帝的無視也令他感到十分的不滿醇親王奕譞,呃,慈禧太后不滿,我就不滿。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慈禧太后聯合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打下手發動了“辛酉政變”,誅殺了顧命八大臣,奪取了政權,開創了“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晚清政治格局。
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這時候的慈禧為西宮太后,有了一定的權力基礎,但是“辛酉政變”最大的贏家並不是她,而是另外兩個人。慈安太后:“辛酉政變”之後,同治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國家統治者,但是慈安太后卻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最高統治者。古代宗法嚴密,慈禧太后根本不可能爬到慈安太后頭上,也許同治皇帝長大以後,有可能讓慈禧太后佔上風,但是此時的同治皇帝才幾歲而已。恭親王奕訢: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恭親王奕訢與文祥、僧格林沁之間共同面對過英法聯軍,一起遭過殃,同病相憐,這三人變成異父異母的親兄弟,成為死黨。“辛酉政變”之後,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大臣,領班軍機大臣。內有軍機大臣文祥支援,外有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做外援,風頭一時無雙。總結:這時候的政治格局,應該說慈安、奕訢佔大頭,而慈禧只得到了一些零零碎碎的權力。
但是她不著急,因為她只要等她兒子同治皇帝長大就行,只要她兒子同治皇帝一長大,她慈禧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尊貴的女人。
第三階段:光緒前期(1875年~1881年)同治皇帝的死亡使得慈禧從雲端跌落到深淵。
這個時候的慈禧其實手上的籌碼已經沒了,慈安太后就是再換幾位皇帝,她依然是最高統治者,但是慈禧呢?慈禧沒了自己的親兒子就沒了權力基礎,此時的慈禧之所以還高高在上,是因為慈安不怎麼熱衷於政治,需要一個幫手罷了。
而這時候的政治格局又不一樣。
恭親王早在1865年就被兩宮太后敲打,被奪取議政王頭銜,但是這僅僅只是一個警告,對恭親王奕訢權力雖然有所損害,但是損害不大。
真正讓恭親王奕訢傷筋動骨的是1865年僧格林沁的死亡和1876年文祥的死亡。這一下,恭親王奕訢內沒有政治盟友,外沒有軍權支援,權力大受影響。
總結:這時候慈禧的權力根基被動搖;恭親王奕訢的權力隨著自己的政治盟友的死亡也被大規模削減,這時候真正大權在握的只有慈安。
三方鼎立的政治格局這時候變成了一家獨大。好在慈安太后並不熱衷於政治,三方鼎力立的局面還勉勉強強維持著。
直到1881年,慈安太后的突然去世。
第四階段:光緒中後期(1881年到1908年)命運給慈禧開了個大玩笑,自己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年紀輕輕就死了,導致自己的權力籌碼突然清零。
然後命運又給慈禧開個了大玩笑,慈安太后突然病逝,連一點徵兆都沒有。
慈禧突然間成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慈禧平常對朝堂政務接觸的比較多,加上國家無事,好歹朝廷沒出什麼岔子。
總結:唯一的改變就是慈禧太后取代了原來慈安太后的地位,成為大清國的真正當家人。
雖然恭親王奕訢還是領班軍機大臣,但他的實力大不如前,慈禧僅僅花了不到三年時間,就把奕訢給踢出軍機處了。
1884年恭親王奕訢和他的全班人馬(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龢)被逐出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史稱“甲申易樞”
從此朝廷成了慈禧太后一言堂。
直到此時,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權傾朝野,才是真正的老佛爺。
大清國徹底成為慈禧太后的花園。
回覆列表
最關鍵的就是生了兒子。
政治才幹也好,發達的大腦也好,心黑手狠也好,這些都是一個政治家的必要條件。但是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里,一個沒有背景的女子,要走上權力的巔峰,“母憑子貴”是毫無例外的成功條件。
呂后是漢惠帝劉盈的生母,武則天是李顯、李旦兩位皇帝的生母,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
慈禧與前輩相比,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治帝是咸豐唯一的兒子。(早夭的不算)
皇位是父子相傳的。同治是唯一的皇位繼承人。慈禧是同治的生母。這為這個有頭腦、有心胸、有才幹、有野心的女人,提供了上位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