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了情花毒的男人
-
2 # 雪碧透心涼2
感謝邀請,古代為官重視相貌,龐統相貌相當醜陋,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反觀諸葛亮,雖然說不上帥哥,也是“身高八尺,面如冠玉”,所以如果龐統沒有功勞上大諸葛亮很多很多的話,丞相還是可以當的,只是可能會當個小丞相,也就是右丞相,不過還得看具體龐統如何表現了。
-
3 # 南門太守
臥龍與鳳雛齊名,臥龍是諸葛亮,鳳雛是龐統,他們都是漢末三國最頂尖的人才,而且還是親戚、同學。諸葛亮有個二姐,嫁給了龐山民,龐山民的父親是荊州本地知名人士龐德公,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這樣算他們是同輩。
龐統年輕的時候性格樸實遲鈍,不太愛說話也不外向,但很有思想。18歲時龐德公介紹他去拜訪自己的好朋友、寄居在荊州的著名學者司馬徽,司馬徽小龐德公10歲,把龐德公視為兄長,二人關係很好。司馬徽在學術上很有名氣,是荊州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還善於品鑑人物,經他的評點很多人知名度大增,有點像許劭兄弟搞的“月旦評”。
龐統見到司馬徽時他正在樹上採桑,司馬徽就讓龐德坐在樹下,他一邊採桑二人一邊聊,結果一直聊到了晚上,司馬徽驚異於這個表面看起來有點遲鈍小夥子的見識,稱他為“南州士之冠冕”。在龐統的前後,諸葛亮也上門拜訪過司馬徽,司馬徽收諸葛亮為學生,臥龍和鳳雛就是由司馬徽叫起來的。
和隱居待動的諸葛亮不一樣,龐統走的是傳統士人的仕途,他先在郡裡面做功曹,相當於市政府人事局局長,赤壁之戰後這個郡被孫權佔有,周瑜成了郡太守,龐統曾在周瑜手下工作過一段時間。正是由於這種關係,周瑜去世後龐統曾護送周瑜的靈柩去過江東。
此時諸葛亮在江東已經有了較高的知名度,龐統雖然還沒有建過什麼大功,論職務只是個郡裡面的局長,但他的才幹和鳳雛的名氣也吸引了陸績、顧劭、全琮、魯肅等名士紛紛跟他交往。龐統這時有一次人生選擇,他可以留在江東為孫權效力,但跟諸葛亮的想法差不多,他選擇了回荊州。
這時候的荊州,曹操的勢力被擠壓,只保留了最北面的一些地方,其餘大部分地區在孫權手中,劉備經過反覆努力也佔了一小部分。不說全中國,只說荊州這個市場,孫權的公司最大,曹操次之,劉備最小,但龐統毫不猶豫地來到劉備手下,這說明龐統的眼光也很獨到。
但劉備開始對龐統的認識很一般,雖然司馬徽也曾經當面向他推薦過龐統,但劉備只讓龐統當了一個縣長。龐統到任後不好好幹,“在縣不治”,結果被免官。魯肅知道後給劉備寫了封信,對龐統的情況進行了介紹,說龐統“非百里才也”,治下百里左右一般是縣長、縣令,魯肅認為至少也得把他放在治中從事、別駕這些崗位上,才能發揮他的才幹。治中從事是州政府的高階屬官,相當於人事廳長兼秘書長一類的角色,算州里的“三把手”,別駕是州牧、刺史的助手,相當於副州長,算“二把手”。
這時候,被劉備派到江南四郡督辦糧草等事務的諸葛亮也寫信推薦龐統,這才引起了劉備的重視,劉備親自找龐統談話,傾談之下發現他確實見識不凡,十分器重他,讓他當了州政府的治中從事,但行政事務還不是龐統的專長,劉備不久任命龐統為軍師中郎將。
在漢代的軍制中中郎將比將軍低,略低於偏將、裨將,如果將軍相當於軍長,偏將、裨將相當於副軍長,中郎將就相當於師長。當時關羽、張飛軍長,趙雲、黃忠是副軍長,諸葛亮和龐統一樣,也是軍師中郎將,是個師長。龐統雖然進入劉備陣營較晚,但很快就和諸葛亮並駕齊驅了。
後來劉備入蜀,讓諸葛亮、關羽守荊州,他帶著龐統等人來到益州,龐統的身份相當於劉備西進兵團的參謀長。在龐統的輔佐下劉備在益州進展順利,劉備對龐統越來越信任,二人也十分默契。
有一件事能說明他們關係之密切。有一次,打了勝仗,劉備吩咐擺酒慶祝,結果就喝多了,龐統喝得可能也不少,酒後說話沒有把門的,他對劉備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這揭到了劉備的痛處,劉備也喝多了,大怒,說:“按你的說法周武王討伐商紂王也不算仁義,你要覺得不舒服就走人!”龐統一聽,起身就走了。劉備酒醒了一些,頓時覺得後悔,趕緊把龐統請來,龐統來了以後該吃就吃,該喝還喝,跟沒有發生剛才的事一樣。劉備忍不住主動說:“剛才咱倆說的那些話,到底誰錯了?”龐統說:“我看都錯了。”二人放聲大笑,開懷暢飲。
敢跟領導去拌嘴,只有關係融洽到相當程度才能做到。
可惜天妒英才,在進攻雒縣時龐統不幸被流矢射中而死,時年36歲。據史書記載,龐統在劉備身邊時間雖然不長,卻提出了很多關於戰略規劃方面的建議,其中劉備進取益州就是他的建議,當時劉備有所猶豫,認為這將“失信於天下”,龐統認為“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也就是說當今是講權變的時代,守住一條原則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龐統提出了“逆取順守”的思想,就是用不合常理的手段取得,之後按照常理常規堅守,從而打消了劉備的顧慮。
龐統的智謀不亞於他的同學諸葛亮,但他跟諸葛亮的工作方法截然不同。據傳說,龐統在擔任耒陽縣令期間終日飲酒,不問政務,工作很鬆懈,被人告到劉備那裡,劉備派張飛前去核實。張飛悄悄來到耒陽,發現確實如此,龐統對縣政府的日常工作不管不問,僅積壓下來的案子就有很多,張飛大怒,要責罰龐統。但龐統開始辦公,只用半天功夫就把積壓的案子全部審完,處理得恰當公允,張飛轉怒為喜,知道龐統是個大才,回來向劉備報告。
諸葛亮做人做事都很嚴謹,他的工作作風是“事必躬親”,大事小事都親自管,每天都很勞累,以至於最後累死在工作崗位上。這兩種工作方法各有優劣,像龐統一樣小事一概不管也是不對的,積壓下來的事固然可以集中處理,但時效性就談不上了,有不少事情肯定也會被耽擱。但是像諸葛亮這樣分內分外事事都管,大事小情件件過問,更談不上有什麼工作效率,還弄得自己挺累。
美國著名演說家、心理諮詢專家理查德·卡爾森寫了一本書,叫《別為小事抓狂》,這本書談的都是一些生活中、工作中的淺顯道理,但據說很快出了27種語言的版本,全球賣了2000萬冊以上,被稱為是“史上賣得最快的暢銷書”。這本書談到了很多作者的切身體會,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給了人們不少全新的指導方法。書中認為,我們平時花了很多時間為無關緊要的瑣事煩惱,其實這些事對人生並不重要,而我們卻因此忽略了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在面對死亡、地震、財務危機等“人生大事”時,我們都能找到內在的力量,但碰到小事卻會抓狂,讓我們的人生遠離了快樂幸福。
用這些話指導我們的工作和事業也是一樣的,尤其對那些處在一定層級的管理者來說,整天陷入事務性的工作中將降低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正確的方法是分清輕重緩急,分清哪些在自己職責之內哪些不需要自己親自操作,不讓瑣事牽著鼻子走。按照“要事第一”的原則確定工作的優先辦理順序,先做“急迫而重要的事”,再做“重要而不急迫的事”,有了精力和時間再去做“急迫而不重要的事”,對於“不急迫也不重要的事”,一定要在有了充分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再去做。
所以在工作方法上不能簡單地龐統說不如諸葛亮,謀大事者要善於抓住核心和要領,做參謀的要善於領會領導的意圖,並能跟領導打成一片,就這些方面來講,龐統比諸葛亮還有優勢,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在蜀漢的地位也許更加不可限量。
-
4 # 劍風先生
龐統不死的話,諸葛亮仍然能夠當上丞相。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劉備更信任諸葛亮。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而龐統是主動投靠的。而且起初劉備對龐統並沒有加以重用,是在諸葛亮推薦後才意識到龐統是個人才。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說過一句話,“吾得孔明如魚得水”。而卻沒有對龐統有過這樣的評價。
第二,諸葛亮在蜀漢集團的地位不是龐統所能比的。自從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便對他委以重任,應該說孔明漸漸的成為蜀漢集團中的二號掌權人物。而且諸葛亮也慢慢的樹立自己的威信,劉備手下人也都漸漸的承認了諸葛亮的才幹,諸葛亮是在蜀漢集團深得人心的。
第三,他們兩人擅長的方面不同。史書上記載諸葛亮更加擅長內政,況且他的性格是謹慎,另外諸葛亮對蜀漢集團是忠心耿耿,劉備讓他做丞相可以說是非常放心的。而龐統更加擅長的是軍事,所以龐統是不適合丞相這個職位的。
所以說,假如龐統沒有死的話,他也不會威脅到諸葛亮的地位,他最多會成為僅次於諸葛亮的大臣,但風頭不會超過諸葛亮。
-
5 # 知常容
論指揮打仗諸葛亮也排不上第一,但是論治理國家,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敢跟諸葛亮爭,所以諸葛亮的丞相位置肯定百分之百的非常牢固的,不可替代的。
諸葛亮跟劉備是有分工的。諸葛亮負責一切內勤,劉備負責打仗。所以龐統是沒有辦法替代的。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替代諸葛亮的作用。
回覆列表
諸葛亮的丞相妥妥的沒人爭。龐統不好虛名,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就不會入蜀,荊州就不會丟。退一萬步說。就算諸葛亮去了蜀中,荊州丟了,劉備也不會戰敗夷陵。攻取漢中以後劉備實力其實很大了。那時候周瑜已經死了,東吳軍隊抵禦不了劉備大軍。除非像陸遜這樣出奇計,但法正龐統但凡有個在,也不會讓劉備兵敗夷陵。
至於諸葛亮。內政沒人能比。天下聞名。劉備只要不傻。就會讓他做丞相。至於實權給多少。那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