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吳三桂已經做好了投降農民軍的準備。但當得知李自成霸佔陳圓圓後,衝冠一怒,舉兵應滿清入關。倘若農民軍當初採取團結崇禎遺臣的措施,順應吳三桂的投降要求,李自成能否建立又一個漢族王朝?
21
回覆列表
  • 1 # 論史

    我的回答是根本不可能。

    對於這個問題我直接對比著看。朱元璋和李自成同樣都出身於草莽,朱元璋能成立明王朝,而李自成為什麼不能?

    首先,想要建立一個大一統的政權,前提條件就是要有一個根據地,並且在根據地上恢復生產,勸課農桑,建立一個良性迴圈的政府機構,為奪取全國政權做準備。第二點就是建立一支忠實可靠、軍紀嚴明的軍隊。我想雖然這兩件事做起來並不容易,但是確是建立一個全國性政權最基本的指標。

    這一點朱元璋做的非常成功。而李自成呢?做的亂七八糟,所以說李自成除了百折不撓和朱元璋類似,其他地方根本不能和朱元璋比,我想這就是一個英雄和梟雄的一大區別。

    我來舉例。首先朱元璋對自己的軍隊軍事紀律建設非常重視!我們翻開《明史》看看,早在至正十四年的時候,朱元璋攻克南京時就“有榜禁剽掠。有卒違令,斬以殉,軍中肅然”。以後更是三令五申,思想教育俱下,哪怕他事業成功,對軍紀的要求也沒有絲毫降低。甚至不厭其煩的說教統軍將領不能殺戮,要安民。

    在朱元璋獲得根據地以後,就開始減免賦稅,而且力度很大,勸課農桑,設立營田使,恢復驛遞系統等一系列舉措恢復其根據地的社會生產。有關這個可以看看《明史》的《太祖本紀》和《食貨志》我就不贅言了。

    明太祖做了這些才獲得了奪天下的入場券,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還有元政權,那就是後話了。

    而李自成呢?他連入場券都沒拿到。李自成的軍隊基本上是“流賊本性”,走一路搶一路。哪怕到他的創業後期,儘管有所建設,基本上還是這個德行。比如說攻佔西安和北京以後,一開始裝裝樣子,後來就本色爆發,開始了姦淫擄掠的老套路。我貼《明季北略》和《小腆紀年附考》的兩則史料,紅線部分,大家自己看。

    而且李自成對自己的軍隊掌控力居然也不行,《明季北略》裡說道:“賊兵入城者四十餘萬,各肆擄掠,自成或禁之,輒譁曰:“皇帝讓汝做,金銀婦女不讓我輩耶。”如果朱元璋的手下人敢對朱元璋說這話,那就可真是畫面太美,不敢想象了。附圖。所以綜上所說,李自成根本不可能成立一個新政府,能打到北京已經是他的上限了。因為他連最起碼的政權建設和軍隊建設都沒做好,以後那就沒有以後了。

  • 2 # 豐20000

    這個悟空回答是不是沒有一點專業知識的?整天亂放炮!不是問十萬個為什麼?就是瞎扯淡,連李自成是什麼人都搞不清楚就在發表,就不能給點專業精神嗎?是不是覺得他姓李,就能說李自成是漢族了?北韓的皇帝個個都姓李,也是漢族?拜託了,別再出來搞笑了好嗎?

  • 3 # 天地人和103804796

    李自成和歷史上很多農民起義領袖一樣,都是別人改朝換代的工具。他的學識、眼光、胸懷等等都不足以成就其君臨天下的偉業。

    五千年的歷史上,不是貴族、不是官員的泥腿子,造反成功當上皇帝的只有劉邦和朱元璋。那麼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成功者成功、失敗者失敗的原因:

    首先成功者都有一塊或大或小的根據地,這就導致了部隊作戰沒有後顧之憂,軍糧、兵源都會得到源源不斷地補充。即使吃了敗仗,回到根據地也能及時得到休整。穩固的根據地,好處還不止這些,比方說,軍官家眷有地方安頓,還可以培養行政幹部,為以後設官理民做準備。可是,李自成一直是流寇作風,打一路搶一路吃一路。進北京前雖居有黃河兩岸大部分地區,但都沒有穩固控制,一片石戰敗後,兵敗如山倒,根本站不住腳。照這種做法,即使僥倖軍事上打下江山,沒有有經驗的、自己培養的基層管理人才,失敗也是早晚的事。

    其次,劉邦和朱元璋都能識人、用人。劉邦自己都說,行政管理靠蕭何,出謀劃策靠張良,外交靠陳平,決勝千里靠韓信。朱元璋以個人魅力,將徐達、常遇春、鄧愈、湯和等人聚於身邊,人盡其才;又請來李善長、劉伯溫等賢才,李善長善於行政管理,劉伯溫屢出奇謀;又從行伍中提拔了藍玉、沐英等軍事天才。有這麼多人才輔佐,想不成功都難。而李自成,手下都是以劉宗敏為首的有勇無謀的戰將,別說兵書戰策,很多人連名字都不會寫。後來請到了牛金星,被其誇誇其談所折服,引為知己,還被重用。真正的人才,宋獻策會排兵佈陣,李巖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可惜李自成不待見,最後,李巖被殺,宋獻策出走,牛金星叛逃。一片石戰敗了,還不算真正的失敗,殺了李巖,最終萬劫不復。

    第三,在隊伍中的絕對權威。劉邦雖然不懂業務,但是在大漢陣營中,威性還是足夠的。朱元璋手下的人,都心悅誠服地聽他指揮。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一個集團只能有一個指揮核心,否則非亂不可。李自成是大順軍的闖王,名義上的最高統帥。劉宗敏比李自成小不了幾歲,是僅次於李自成的二把手,主持作戰工作,在戰士中有很高的威望,有時候敢和李自成公開叫板。在朝不保夕的情況下未雨綢繆,選一個接班人是保險之策,但是威脅到最高領導的權威了就不妙了。大順軍進北京後燒殺搶掠、追贓,都是劉宗敏主持的,李自成的反對竟然那麼渺小,根本不起作用。令出多門就是崩潰的開始。

    第四,就是戰略規劃。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楚漢以鴻溝為界,劉邦接受謀臣的建議,經營好關中,再爭天下。朱元璋接受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埋頭苦幹發展實力,擊敗陳友諒、張士誠,又組織北伐,摧枯拉朽般把韃子趕回大漠。李巖向李自成提出了“居河洛以圖中原,居中原以圖天下”的宏偉藍圖,可惜草莽英雄立志於打家劫舍,對經營地盤不感興趣。後來李巖又提出“佔居三陽(今天的河南南陽、湖北的襄陽和鄖陽),以圖天下”,可惜還是沒人聽。沒有統籌的戰略規劃,不敗天理難容。

    不搞隊伍建設,不建立穩固的根據地,自身素質低,不善於學習,不會識人用人,怎麼能成功呢?

  • 4 # 華哥雜談

    即使吳三桂不降清,李自成也不可能建立李家王朝。從李自成一生所做所為來看,他絕不是亂世中成為開國皇帝的料。

    李自成並沒有遠大的政治理想和堅定的信念,他的成功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他起兵反明是因為下崗了,生活無著落,被迫找一班人造反,此時剛好全國自然災害,大量的災民更容易被煽動起來,成為起義的重要力量。到李自成起義有一定規模後,他的最大原望是當個王爺。後來在明軍多方圍剿下,他時降時叛,反覆不定。

    李自成也沒有出色的政治才能和人格魅力。他起義過程中始終排斥知識分子,唯一有點謀略的李巖還被弄死了。即使打進北京城,也沒有拉攏到像樣的知識分子或高階參謀,整個起義過程沒有提出可以實現的政治綱領或政治口號。從陝西進軍北京期間,他的隊伍大量搶掠地主富戶和權貴紳士,激起了他們的強烈反抗,失去了地主階層的有效支援。

    李自成起義軍內部矛盾重重,同時局面未穩就迅速腐敗,這一點和太平天國類似,從來沒有一個能成事的王朝是這樣的,全面腐敗也是在坐穩朝政上百年後的事。

    清朝取代明朝並延續近300年,不是沒有道理的,從當時李自成、明朝、後金三派勢力來看,明朝已經不可救藥,李自成、張獻忠之流基本成不了事,只有後金才能登上中原政治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爸愛喝酒,求推薦幾款百元價位內的糧食酒,價效比高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