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anny媽媽談育兒
-
2 # 陪wo長大
我會規範自己的行為,因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會從父母身上潛移默化地學到父母處理問題的應對方式。孩子也是海綿,他們會吸收父母輸送給他們所有的營養,好的和不好的。所以為了孩子能養成一個比較好的性格,我會規範自己的行為。
比如,不要把負面情緒隨便發洩到別的頭上,如果我經常在孩子面前發脾氣,他也會學會發脾氣,卻無法知道發脾氣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還會傷及無辜,我會給自己一個安靜的角落處理情緒,讓他明白情緒是自己的事情,與任何人無關。遇到煩心事,我儘量不當著孩子的面抱怨,因為抱怨很容易,但是抱怨只會給自己平添煩惱,辦法永遠比問題多。遇到困難,家長如果很快放棄了,孩子也就學不會堅韌不拔,堅持到底了。只要家長樂觀、豁達,孩子也會漸漸樂觀、豁達,但是如果家長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悲觀、消極的一面,那麼孩子也會深受影響,所以為了不讓孩子重蹈家長的覆轍,家長一定要謹言慎行。
-
3 # 月月媽媽親密育兒
為了孩子的性格培養,我會規範自己的行為。家長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俗話說得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為你給予孩子什麼,孩子就會得到什麼。
首先,要想讓孩子更優秀,家長必須先行。做一個合格的家長還不夠,必須要做個優秀的家長。言教不如身教,家長的行為舉止會對孩子起到很大的影響。那樣孩子才會在成長的路上不至於摔跤而造成重傷。即使孩子摔倒了,也會自己爬起來。
要想培養孩子的情商及智商,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家長應該規範管理自己的情緒,不暴躁、不急躁、不怨天尤人、不優柔寡斷。需要家長不斷修行,不斷完善自己的不足之處。不光是在孩子面前,就是和家人及朋友也要把好的一面呈現出來。我感覺這是做人的準則,也是做家長必備的硬體。
-
4 # 張贏SMiLe育兒寶貝
無論是為了自我修養還是為了孩子,規範自己的行為總是必要的,雖然很不情願,也很難,但為了孩子還是要態度認真的改變自己。
我把養育孩子的過程看做一場修行,這也許聽起來有些誇大,但是沒有好的自己哪有好的孩子呢。
1.關注自己
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那樣笑容會多一些。
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
育兒過程中如果自己是對的就堅持下去,不要覺得愧疚。
2.不斷學習以解惑
育兒過程中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挑戰,唯有學習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3.如果有個淘氣的孩子
讓他爸爸帶。
-
5 # 諾媽家有男寶
會,方方面面都會注意很多。舉個最小的例子吧,可能小時候父母對我也不嚴,所以沒有習慣吃飯把碗裡的飯米粒吃乾淨習慣。生孩子前,老公提出多次,均沒有改觀。但是自從孩子出生,他開始獨立吃飯,並拿我做對此例子後,不知不覺就改了三十多年的壞習慣呢!
-
6 # 黑妞胖媽媽
我會的,我覺得父母親是孩子的榜樣,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是孩子眼中的榜樣,所以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性格,和生活習慣作為家長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給孩子創造一個和睦幸福的家
-
7 # MM育兒雜談
孩子是從模仿中學習的,我們當了父母,希望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好性格,就必須學會為孩子率先垂範。我們從童年到成年,逐步認識到自己性格的缺陷所在,認識到這些缺陷對我們的生活事業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所以,在培養孩子過程中,為避免這些壞習慣潛移默化給孩子影響,我們會規範自己的行為,避免讓孩子從我們手上過不良行為的下一棒。
-
8 # 潮爸辣媽育兒成長記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為了孩子的性格培養,如果是我我一定會規範自己的行為。
孩子從小生活的環境和身邊的人事對他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隔壁阿姨,平時都很合順,為人處事都不錯,可就是脾氣暴躁,說發脾氣就發脾氣,孩子在他面前溫順的像兩隻綿羊。可是他不知道,他不在的時候老大和她一樣的暴躁易怒,會因為一點小事罵自己的弟弟,會出手打小他7歲的弟弟。而弟弟就像在媽媽面前一樣溫順,除了流眼淚。其實老大平實也是成績不錯,有禮貌,彬彬有禮。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誰知道他會有這樣的雙面性格呢。
所以說父母為了孩子的性格培養還是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控制自己的暴脾氣,不要給孩子帶來負面的模範,否則你不知道將來的某一天你會發現這個孩子會陌生的你都覺得不可思議
父母需要認識到這一點,都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無非也就是說的他們性格的相似之處。
-
9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崔春玉:
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是透過觀察和模仿而獲得社會行為的,強調兒童習得社會行為的主要方式是觀察學習和替代性強化。
兒童每天都在積極觀察周圍的人和事,並加以模仿,模仿的物件就是榜樣物。小孩子常常會把父母、老師、和大孩子視為榜樣,而有意識地模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國外的研究發現,出生兩三天至二十天左右的新生兒就能模仿人的面部表情。如在成人與嬰兒互相觀察時,成人伸舌頭,嬰兒也模仿著伸舌頭。
父母與孩子的接觸時間是最多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性格的形成與父母有直接的關係。
如果父母脾氣暴躁,遇事不冷靜、衝動,總愛抱怨,非常容易情緒化,孩子的性格可能會事無大小都容易引起情緒反應,情緒易波動,心境消極悲觀。反之,如果父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境平和,遇事總會想到Sunny、積極的一面,做事替別人著想,樂觀的對待生活,孝敬父母,培養的孩子,會是一個積極、樂觀、Sunny、有孝心的人。
都說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折射出來的性格特徵都是家長言傳身教的結果,想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要看家長的行為種下了什麼樣的因,孩子就會結出什麼樣的果。
回覆列表
為了孩子性格培養,必須規範自己的行為,雖然很難,但是也要去做,因為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形成於原生態家庭,這個毋庸置疑。
如果父母開朗豁達,孩子Sunny健康;如果父母鬱鬱寡歡,孩子心理陰暗;如果父母雞毛蒜皮,孩子追毛球次……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父母有時無心的行為,會在孩子心裡埋下種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像龍應臺所說,父母的有效期短短12年,彈指一揮間,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就是看著你的背影漸行漸遠,孩子終究是要獨立的。我們教育孩子,何嘗不是在修煉自己,在人生的某個拐角,遇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