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765375850720
-
2 # 牽手教育
樂觀孩子才會充滿希望,怎樣教出樂觀孩子?心理學家4個教育啟示
兒童最需要培養的品質是什麼?我認為樂觀、興趣和習慣是最重要的。沒有濃厚的興趣,就沒有成長的動力;沒有良好的習慣,就沒有成長的保障;而興趣和習慣,都離不開樂觀的生活態度。
說到樂觀的生活態度,不得不提到一位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塞利格曼是賓西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心理協會前主席,建立了積極心理學。提出了從“習得性無助”和“習得性樂觀”的教育方向和方法,被譽為積極心理學之父。
塞利格曼給我們的4個教育啟示,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認識自己的教育誤區。下面我們簡單瞭解一下這4個教育啟示。
塞利格曼的教育啟示1:樂觀是可以習得。
塞利格曼是以“習得性無助”這一現象的發現,而受到國際心理學的關注。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簡單來說,“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開啟,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和塞利格曼實驗中的受電擊的小狗一樣,如果我們總是在一件事情上遭遇失敗,就可能放棄對此事的努力,甚至還會因此對自身產生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事實上,我們這種狀態就是一種“習得性無助”。可以肯定的說,大部分兒童失敗的教育,都與習得性無助密切相關。
塞利格曼的教育啟示2:積極的解釋風格。
那麼,如何避免我們和孩子走入“習得性無助”的誤區呢?
在塞利格曼教授看來,能否形成樂觀的“積極思維”,關鍵是解釋風格。解釋風格從童年開始發展,如果未經干預,就會持續一輩子。
解釋風格的判斷有三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和個人化。
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會持續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響許多情況;個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活其他情況。
舉例:孩子某次數學考試成績很糟糕,回家後對父母說到:
“我永遠學不好數學了!”(永久性)
“我每一次考數學都不可能考好!”(普遍性)
“我是我們班最笨的人!”(個人化)
將失敗解釋為永久性、普遍性和個人化等難以改變的原因,很容易讓人產生無能為力的悲觀情緒,從而導致習得性無助。
許多的消極的解釋即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也不符合客觀實際。根據塞利格曼給出的建議,父母應該這樣回答孩子:
“孩子,你能學好數學,你以前的數學成績不是很好的嗎?”
“偶爾幾次沒有考好是正常的,只要堅持努力就一定能考好。”
“你這次沒考好,不是腦子笨,而是沒有好好複習準備。”
積極的解釋風格,即把孩子碰到的挫折解釋為暫時的、特殊的原因,告訴孩子這是可以改變的。孩子不僅心情能得到安慰,自信心也會有所恢復,開始新的努力。
塞利格曼的教育啟示3:讓孩子學會反駁。
塞利格曼教授說到“不要盲目地接受對自己的侮辱。”父母和老師們可以回想一下,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承受了多少諷刺挖苦,他們又多少次的自我貶低自己!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如何引導孩子發揮自身的力量,從“習得性無助”變成“習得性樂觀”呢?
塞利格曼教授告訴我們,教孩子反駁的最主要原則就是“正確”:反駁必須根據事實,必須是可證實的。
有效反駁建立在四大基石之上:
第一,收集證據。
第二,做出選擇。
第三,化解災難。
第四,發展反攻策略。
在積極心理學的科學依據的支援下,父母要支援孩子說“不”,敢於和不公正抗爭。
塞利格曼的教育啟示4:由內而外的教養。
好的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勝過許多教育。好的關係需要解釋,好的解釋需要好的關係。父母和老師,積極的解釋風格可能導致孩子樂觀,消極的解釋風格可能導致孩子悲觀。孩子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父母所講的話,也吸收父母講話的方式。所以幫助孩子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自己先要獲得拒絕悲觀的技能。
讓孩子獲得幸福與樂觀的同時,父母和老師必須由內而外地接納才行。
只有當孩子樂觀自信,一切才會充滿希望。教育出樂觀的孩子,你準備好了嗎?
回覆列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性格長成有很大影響。如果孩子還小就透過遊戲、情緒影響,如果孩子已經能懂事那就跟他分享你的人生態度,處事方法。養孩子要先學些心理知識。不妨多讀點相關書籍、資料等。簡單的回答可能並不能幫你快速的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