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川忠海啊

    一,方法不對。有些人看著整天很勤奮,但是一直走的是彎路,所以得到的結果可能不入人意。就像旅遊一樣,如果同樣三天的,坐飛機去旅行看到的美景會更多,路上的時間很少也就幾個小時;要是坐火車到達旅遊景點可能需要一天,而且還會特別累,所以看到的風景就特別少。這種勤奮略微讓人可惜。

    二,假裝勤奮。很多人都在假裝勤奮,為了博取別人的同情。上學的時候,尤其是小學,初中有很多人就是這樣,整天在學習,在寫作業,其實一點都不懂,也不問老師,只是透過假裝勤奮獲取一種所謂的安逸。這種勤奮,也應該是平庸的結果。

    三,確實很勤奮,但是時代不需要了。清朝的皇帝沒有一個昏君,為什麼清朝如此不堪一擊?就是因為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了。國家繁榮抵不過軍艦大炮,短視就是平庸的一種表現,就算足夠努力也白費吧。柯達交卷就是這樣,非常努力的把柯達做的很好,但是智慧手機出來後幾乎無人問津。

  • 2 # 他叫黃東東

    為什麼有些人越勤奮,得到的結果越平庸?這點,恰恰來自物種的同頻性。簡單說,我們很難不成為絕大多數。人天生就離平庸很近,離出色很遠。

    從生物天性而言,遷徙的鳥、群體性生物,包括人,一切動物行為都有同頻性的。這裡的同頻性是指:

    群體中的個體,往往會與群體中大多數保持相同的行動軌跡,而個體卻從來不思考,這樣的行動軌跡,是對是錯,是否會產生系統性風險。

    這話很拗口,從精神分析和社會傳播角度來說,又稱為“集體無意識”,簡單說就是,人們更擅長於做和別人一模一樣的動作和生活選擇,以此確保自己是足夠“安全的”。

    關於這點,我們不去從生物性的群體保護、個體融入群體以獲得庇佑、為了透過群體行動力而武裝個體去展開了。

    在過去,這樣的天性(別人做什麼,我做什麼的思路),讓不同物種得以存活,而在今天,一個鼓勵多元化、碎片化、移動互聯化的時代裡,則適得其反。

    人越隨大流,越平庸。這也就是人越忙越窮的開始,同頻化的步調,讓人們的勤奮毫無價值。因為,社會上成功的是絕少數,你模仿大眾,你註定黯然無光。

    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擊穿勤奮者的玻璃心,那就是:你看起來很努力,努力到拋進人群中沒人認出你。

  • 3 # 遊覽世情

    因為有人只懂得勤奮,除了勤奮,其它都不會。比如人們說的死讀書,讀死書,書呆子那種;只會書本上的問題,在書本上的問題拿一條來變通“他”又不會;還有就是讀書太好,不懂利用書的方法去做實踐;或者再從問題舉一反三就不行了。別人指點迷津~好面子的《他》傷得很深~不懂得去虛心受孝~沉浸反抗之中……

    比如:xx高材生回姐姐家,正好碰上安裝現代化電熱水氣,他對姐姐說:“去忙吧?我懂”!“交代一定要等熱水出來才給安裝員工去店面要錢,建築垃圾不能倒入下水道?”姐姐交代的。

    過不久,安裝員工去收錢了,打電話尋問高材生都好了嗎?有否熱水?高材生回答全部好了。姐姐付款,晚上回家傻眼了:熱水氣沒熱水、建築垃圾堵塞下水道、電線和冷水管.熱水管混亂……真是無語,只好重新思考怎樣尋問店老闆來處理。

    過後,姐姐交代電熱水氣熱一小時後就自動掉閘,然後掉閘撥掉電源、才能安全洗澡又省電。高材生說:不拔電繼續熱水還省電,意思是原理有碼達重新電機起動電度還要高、而且電熱水氣加續損壞……”搬弄書本口訣。姐姐懶得跟他吵,再說下去就急紅眼了;與他做試驗,拔電與不拔電四個月後傻眼了吧?前兩月電度1000多度,拔電後兩月是300左右度電。姐姐都是按照讀了說明書做事的。高材生還是不服輸,真是無語,又看不起說明書,也許是在維護自己的學歷罷了!

  • 4 # 蕭秋水

    這沒有什麼奇怪。

    我想從下面三點闡述:

    1、可能是方向錯誤。

    do things right 和do right things,是不一樣的。我經常用一個例子:比如泰坦尼克號。整條船上的人們,除了管理人員(他們可能會有決策上的問題),大家都在做正確或者說自認為正確的事,但是有什麼用呢?改不了泰坦尼克衝向冰山的命運。

    如果缺少了do right things這個前提,你做的事情再對,也無法達到想要的結果。

    一個人,既要低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否則的話,你前面就是懸崖,還在一門心思地往前衝,能不覆亡嗎?有人可以懸崖勒馬,有人可能在慣性的作用下就衝下去了,根本來不及躲避。深圳的二套房二胎中年失業男不就是嗎?很勤奮啊,天天加班,但是有什麼用呢?他的技能,是依照企業內部的標準,出了企業就不行,內部競爭力不等於外部競爭力啊。

    2、可能是假勤奮。

    這個不用說了,相當部分人都是這樣。成天讀書,頭都埋到書裡,看上去很認真很用心,如果你問他,這本書說了什麼,他也能夠複述出來,反正死記硬背就得了,如果你問他,給自己的啟發是什麼,可能就說不上來了,因為後者得動腦。

    相當部分人,不是在學習的課堂上,就是在通往課堂的路上。那種勤奮勁兒,真是讓人看了以後很佩服。然而有什麼用呢?如果過程管用,大家只顧著過程就得了。然而有多少企業願意為了過程而不是為了結果而付出薪酬呢?

    沒功勞也有苦勞那一套,已經不時興了,沒功勞,誰管你吃了多少苦費了多少力?付了多少學費?白費就是。

    3、可能是結果你理解錯了。

    有些人覺得如果沒升職沒加薪沒娶到嬌妻沒生孩子,那人生就是無味的結果就是平庸的,這種世俗的理解也不為錯,不過這個最好是用來衡量自己的人生而非他人的,別人勤奮地做各種研究,雖然沒賺到錢,但是樂在其中,這是別人的自由啊,你可以看不慣,但人家也不care你的感受。

    對這類人,我是佩服的,尤其是做科學研究的人,往往都有這樣的精神。一件事情,不見得短期內能出成果,願意堅持、苦熬,並且是真正的科學(此處,我可不是鼓勵民科),我覺得其實也是好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犯錯,爸爸媽媽處理的意見不一致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