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怎樣可以讓孩子的有一個健康的體格?
11
回覆列表
  • 1 # 不能染指的女子

     •切忌給嬰兒捂得太多;

      •孩子都是陽性體質,而且好動,不要給孩子穿太多,一般情況可以比大人少穿一層;

      •3-5歲的孩子已經可以表達自己對冷熱感覺,可以讓孩子做決定;

      •如果孩子是護養式成長的,鍛鍊抗寒能力一定要循序漸進,必須慢慢來;

      •讓孩子多運動,多接觸自然,在自然中磨練,當然如果是護養式成長的孩子,也是需要過程的,不要讓孩子在較冷的天氣裡把衣服弄溼。

      •國內的冬天還是比歐洲寒冷的,冬季要做好防寒,培養抗寒能力並不需要在最冷的時候。

      結束語:其實孩子在自然中的各種磨練不僅僅是身體素質的鍛鍊,對於孩子心理發展也很有益處。

  • 2 # 不許鄙視吃貨

    要多到戶外活動,一年四季都可進行。Sunny中的紫外線能使面板中的一種物質變為抗佝僂病的丁種維生素。新鮮空氣中含氧量高,可促進新陳代謝。

  • 3 # 鹿鹿鹿陸天使

    現在的孩子體質確實越來越不好了。說到底都是孩子太缺少鍛鍊,想想以前農村裡的孩子哪有現在的孩子體質那麼弱,所以我們家的孩子現在每天爸爸帶他去做一些運動,比如跑步,我呢,在家會讓他幫忙做家務,用洗碗機洗碗什麼的。通常週末我們還會一起出去爬個山,踏青。我家孩子的體質就比一般的孩子體質好很多。洗碗機超級實用,不要把生命浪費在洗碗上面。那麼多有意義的事情,乾點啥不好。免安裝洗碗機不太瞭解,如果真的做到免安裝會讓我覺得洗碗機更加實用。我當時安裝的時候,還找人來幫忙,倒騰了一上午,師傅們都辛苦了(偷拍了一下辛苦安裝的師傅們),還好洗碗機很好用,絕對的價效比之王,要不然真是對不起我一路折騰安裝。

  • 4 # 掌心媽媽說教育

    孩子小的時候經常生病,3歲之前,我們幾乎跑遍了市區裡幾家大的兒科,後來經過堅持不懈地調整,孩子現在體魄明顯增強,我們是怎麼做的呢?

    一、全面營養,飲食是基礎。要有一個好體魄,吃是最基礎的部分,對孩子來說,不是大魚大肉都堆給孩子就是好,而是要注重葷素搭配、均衡膳食、每天保證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另外,我們很少給孩子喝飲料,給孩子準備了一個保溫壺、一個涼水壺,一年四季自帶白開水,隨時補充水分。

    二、持之以恆,鍛鍊是關鍵。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用在增強孩子體魄上也同樣適用。從三歲半開始,我們給孩子報了一個跆拳道訓練班,無論寒暑堅持鍛鍊,直到現在,其實不管是什麼體育運動,只要堅持,持之以恆,對孩子的體質增強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三、規律作息,適時而動。對孩子來說,熬夜是不合適的,更不要因為家長的作息不規律,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睡眠時間。一般來說,幼兒園及以下的孩子每天10小時以上睡眠,小學一二年級孩子9小時睡眠,三年級以上8小時睡眠,這是必須保證的,休息好,對身體同樣非常重要。同時,可以根據季節變化,適當調整作息時間,比如夏天提前半小時起床,做做早鍛鍊,冬天則推遲半小時,適時而動。

    以上是一些經驗之談,對孩子的體質增強非常有幫助,希望回答能有用。

  • 5 # 脾胃養生匯

    平時可以帶寶寶到戶外活動的,可以選擇 合生元嬰幼兒配方奶粉,可以提供均衡營養給寶寶身體生長髮育的,讓寶寶身體更健壯

  • 6 # 00午夜的陽光00

    飲食,運動,疫苗,心理

    飲食上如果是6個月以內的寶寶,還是要堅持母乳餵養,沒有母乳的也要奶粉餵養,六個月之後逐漸新增輔食,較大的寶寶要注意營養均衡,葷素搭配,不要挑食。

    運動,寶寶小的時候還不會主動運動,那就多做被動操,大運動也要逐步鍛鍊,更大一點就要做快走,跳繩,游泳等運動。

    疫苗,堅持打疫苗,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打二類疫苗,比如13價肺炎,疫苗是目前最有效預防疾病的方式。

    心理,父母要更多的參與寶寶的生活,在心理上給予指導和幫助,寶寶快樂,也會提高免疫力。

    最後就是一些輔助的保健品,就不多說了

  • 7 # 守護寶寶365天

    增強寶寶身體素質,實際是提高寶寶免疫力,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科學餵養,較少寶寶零食和不健康食品的攝入,多喂一些溫開水。

    二、注意寶寶各項營養元素是否達標,對於缺乏較多的營養元素進行補充;

    三、多做戶外運動,多曬太陽;

    四、身體素質差的寶寶可以補充乳鐵蛋白提高免疫力。

    五、科學合理給寶寶增加營養

  • 8 # 小小明的日常美食

    增強寶寶身體素質,讓寶寶體格強健是需要過程的,在懷孕初期母親就要把身體調養好,母體身體健康,懷孕時寶寶營養充足身體健康,出生後身體素質就比較好。平時如何做才能讓寶寶身體更強健要做到一下幾點

    第一:保證寶寶營養充足,正常吃飯後要葷素搭配,多給寶寶吃蛋白質高的食物,牛奶、雞蛋、瘦肉、豆製品、各種蔬菜水果,不要給寶寶吃的過飽,但要營養要均衡。

    第二:讓寶寶多鍛鍊,會走就讓寶寶自己去走,多讓寶寶到室外活動,可以買些球類的玩具,和寶寶一起玩,讓寶寶身體動起來跑起來。

    第三:寶寶各種預防針要打,所有的預防針一定要記得給寶寶打上,免費自費的都要打,特別是秋冬季流感疫苗要及時打上。

    第四:帶寶寶多曬太陽,這樣有助於身體鈣的吸收,讓寶寶骨格發育更強健。

    除了以上幾點,平時最好是父母自己帶寶寶,多和寶寶一起做遊戲,互動,讓寶寶對室外活動感興趣,對寶寶身體素質很重要。

  • 9 # 奶爸在路上

    增強體質:

    ①:飲食均衡

    ②:適當鍛鍊

    ④:補充營養劑(乳鐵蛋白)

    ⑤:適當的穿衣

    總的來說就一個原則:認真、細心!

  • 10 # 等我來

    說到底都是孩子太缺少鍛鍊,想想以前農村裡的孩子哪有現在的孩子體質那麼弱,所以我們家的孩子現在每天爸爸帶他去做一些運動

  • 11 # 跟葉子老師學感統

    體格的鍛鍊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循序漸進

    根據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育規律,選擇的活動由少到多,由簡單到複雜。

    2、持之以恆

    我們身體和環境的所有互動最後都是再大腦中持續不斷的連結和鞏固過程,所以要想讓孩子體格強壯,堅持不懈很重要。

    3、生動活潑,豐富多樣

    孩子參與的活動或運動不要單一,比如體適能主要鍛鍊的是孩子的某一塊肌肉力量,而感統訓練鍛鍊的是孩子的身體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而後者的活動往往要求更具豐富趣味和針對嚴苛性。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要保證合理飲食的基礎上多去戶外活動,在跑跳和大自然的接觸下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

    對於學齡期的孩子可以鼓勵其參與一項體育運動,此時的孩子粗大運動和精細已經發展協調,身體已經為競技類的遊戲打好了基石,例如籃球,足球等團隊協作遊戲,在運動中增強體魄培養情操。

    最後,參加感統訓練也是強身健體,發展智慧的不錯選擇,因為感覺統合是孩子一切學習能力的基礎,是孩子發展的根本。

    那什麼是感覺統合呢?

    早在1906年,英國心理學家謝靈頓和拉什利就提出了“覺統合”這一術語,指出大腦處理資訊的過程,提出了感覺統合的初步理念。到了1949年,加拿大心理學家唐納德.赫布研究了大腦和神經的執行規律,認為人的心理活動是建立在人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上,知覺、思維等是這種互動聯結的結果。

    到1969年,美國心理學家愛爾斯(A.Jean.Ayres)博士(1920-1988)在工作中發現,很多孩子儘管智力正常,但是在生活上卻與正常發育兒童的表現有很多的不同,比如學習困難、動作笨拙、膽小怯懦、好動不安等。他根據腦功能研究、臨床治療及實驗,發現這些問題兒童的異常行為與大腦中處理這類資訊(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等)存在聯絡。愛爾斯博士認為,兒童的這些行為異常,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和身體的各個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就此愛爾斯博士提出了感覺統合理論。

    根據這些研究,愛爾斯博士與20世紀60年代末正式提出兒童干預理論,開發了治療兒童感統失調的方法與器材,運用對兒童前庭、本體感和觸覺有刺激功能的遊戲運動,來訓練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促進其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功能正常發揮,進而改善兒童的學習成績、運動協調和語言方面的能力。並於1972年在美國加州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感覺統合失調研究中心”,實驗推廣自己干預方法,並取得不俗的科研成果。

    感覺統合是指人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等感覺器官獲取外界資訊,然後經由大腦加工處理,大腦再指揮身體做出相應的行為的過程,簡稱感統。

    簡單的所說就是:輸入、加工處理、再輸出的過程。

    感統學習

    感統學習,也可叫做感統訓練,學習和訓練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刺激”,那什麼是刺激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平時俗稱的“這摸摸,那碰碰”,比如孩子最早是用嘴接觸世界的,但有些媽媽擔心孩子吃了髒東西,不讓孩子用嘴叼東西,咬東西,就錯過了學習訓練期,再比如,孩子到了2-3歲喜歡摸摸這,捅捅那,這個時候家長又怕髒,又錯過學習訓練期,等等吧。

    前庭功能失調

    前庭感統失調是感覺統合失調的其中一個種類,主要是外部的刺激訊號被孩子接收以後,無法在他的大腦進行有效的統合,導致孩子全身的活動不能協調進行,時間長了以後形成各種障礙,同時影響身心健康。

    前庭感統失調主要表現為喜歡轉圈,自己不覺得頭暈,喜歡看轉動的東西,但是行走時平衡差,東倒西歪搖晃不穩,經常撞到東西。

    聽覺失調

    如果說七大感覺系統:視、聽、觸、味、嗅、本體、前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兩大感覺系統的話,毋容置疑,一個就視覺,另一個就是聽覺。因為視覺和聽覺是孩子獲取知識的兩個非常重要的渠道,它們就像人的兩條腿,任何一個系統出現問題,都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有專家做過統計,孩子上課時50%的時間都在聽老師講課,因此我們想要讓孩子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覺系統的穩定就是必然的保障。

    聽動協調是指聽覺和動作統合協作的能力,是孩子可以根據所聽聲音迅速做出反應的能力。

    聽動協調能力是聽覺、大腦,本體覺等各個組織器官共同協調運作的結果。任何一個組織器官的發展滯後都會影響人們聽動協調能力的表現。因此,要進行聽動協調能力的訓練,首先我們要做好前庭覺、本體覺的訓練,保證各個組織器官的正常,然後再調整進行聽動協調統合訓練,這就是我們一直主張的“動”和“靜”相結合的訓練組合。

    聽動協調能力差的孩子容易聽而不聞,反應比別人慢半拍;聽課記筆記慢,跟不上老師的節奏。

    本體失調

    本體感覺最初由Shrington於1906年提出,是指來自我們身體內部,是肌、腱、關節等運動器官本身在不同狀態(運動或靜止)時產生的感覺。

    因位置較深,又稱深部感覺,是個體對身體的一種感覺,能告訴我們自己身體的位置、力量、方向和各部位的動作,以及有助於統合觸覺和前庭覺的一種感覺訊息。

    本體覺包括三個方面:

    關節位置覺,是辨別和感知關節的空間位置;

    運動覺,是指辨別和感知關節運動方向和速度;

    抵抗感覺,辨別和感知作用在關節上的力或關節內產生的力。

    我們的肌肉、關節和筋膜上都附有本體感受器,因此每當我們身體做出一個動作時,肌肉、關節和筋膜的神經感受器就會接受到運動資訊,然後透過傳入神經再傳入大腦,大腦再對各種運動資訊統合處理,及時的做出反應,然後我們的身體各部位才能協調運作,動作流暢。

    可以說,本體覺就像是存在於大腦當中的一幅全身的感覺地圖。有了它的存在,一個人即使看不到、聽不到,也可以對全身進行精確的掌控。所以我們才可以在閉上眼睛的時候,依然能夠輕而易舉的用手指出鼻子、耳朵、嘴巴等器官所在的位置,可以在駕駛汽車時,一邊觀察前方路況,一邊控制離合和剎車,可以在打球時做出各種動作而不丟球。

    視覺失調

    視覺對我們人體來說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大腦獲取資訊90%都來自視覺,毫不客氣的說,沒有了視覺,我們將無法有效的、快速的感知周圍環境,也就無法及時正確的做出反應,更不用提什麼感覺統合了。

    對孩子來說,特別在學習上,視覺就更重要了。學校的任何學習方式:讀書、寫字、看黑板,都離不開視覺的配合。

    可以說,我們要透過改善孩子的感統失調,解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就必然要經過視覺系統訓練這一關。

    觸覺失調

    觸覺,是指分佈於全身面板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溼度、疼痛、壓力、震動等產生的感覺。觸覺感受器遍佈全身,所以整個面板都是一個感覺器官。

    比方說:在高溫情況下,人會感覺不舒服,然後就會想找涼快的地方;而在低溫情況下,人就會感覺到寒冷,會多穿衣服。再比如說溼度,如果出差到南方,會感覺不適應,身上溼溼的,會急切的到乾燥的地方去;而如果在南方呆習慣了,回到北方,則會因為氣候的乾燥感到不適應。這都是我們的觸覺系統在起反應。

    我們的整個面板都是一個大的感覺器官,但是觸覺感受器在全身的分佈不規則,一般情況下用的越多的地方,觸覺感受器分佈就越多,越敏感。比如人體的唇、鼻和舌尖指端部的觸覺最為敏感,其次是指腹部,頭部,背部和小腿最少。

    觸覺感受器的神經末梢和特殊感受器廣泛的分佈在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內,以感知內外的各種刺激,做出相應的神經反射。

    觸覺系統由三部分組成:觸覺感覺器官,既外周感受器,是分佈於表層面板中的邁斯納觸覺小體和面板深層的巴西尼環層小體(前者感受輕微機械刺激引起觸碰感覺,後者感受重一些的機械刺激引起的壓覺,統稱為觸壓覺),此外還有自由神經末梢、觸盤、毛髮神經末梢等,這些觸覺小體,直接接受外界刺激,並進行能量轉換,把物理能量轉換成神經化學能量。再由與它們相連的傳入神經傳至大腦皮層的中央後回,既觸覺皮質感受區,經過這一高階神經中樞的分析綜合,最終產生觸覺。

    感覺統合訓練一定是醫教相結合的,同時也是大腦科學,感統訓練老師須具備基礎大腦知識,兒童心理學知識。只有理論沒有實踐,訓練無法落地;只有實踐沒有理論做指引,是盲幹!迴歸教育本質,踏實服務好身邊的孩子,讓一批孩子受益!

    輔助兒童素質教育,普及兒童感統訓練,我們一直在路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上有困難,一個說法去面對,一個說放棄,怎麼看待二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