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始終走不出香港:羅文、林子祥、許冠傑、譚詠麟、梅豔芳、陳百強、徐小鳳…
32
回覆列表
  • 1 # 抗戰二十年beyond

    因為內地剛起步 對於港臺的這些歌手有文化差異 引進的也少 除了年輕人 民眾接觸的也少 一首我的中國心讓在香港三線都算不上的張明敏在大陸火的一塌糊塗 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當時的主管文化部門

  • 2 # 好歌獻給你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董小姐在港樂方面做過一些功課,或許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香港巴士年代的歌手,都是區域性歌手”。

    80年代的香港歌壇,是香港流行音樂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段樂章。老中青三代歌壇主力爭奇鬥豔,此後的港樂,再也無法複製和趕超這段精彩。

    以歌手出道和成名的年代順序,粗略劃分一下,當年虎踞龍盤的香港歌壇上,老一批的殿堂歌手包括:歌神許冠傑、歌聖羅文、歌隱林子祥、徐小鳳、關正傑、葉振棠、甄妮。。。

    中生代歌手:風頭最勁的譚張梅陳(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陳百強)、張德蘭、鍾鎮濤、夏韶聲、區瑞強、蔡國權。。。

    新生代歌手:張學友、呂方、杜德偉、鄺美雲 、葉倩文、林憶蓮、陳慧嫻、達明一派、太極樂隊。。。

    這個時期的香港歌手,正如題主所言,都是區域性歌手,幾乎足不出香港只唱粵語歌。當然影響力也有輻射東南亞的星馬地區,因為那裡有大批的華裔人口,而且多為兩廣地區遷居過去,對於粵語歌曲的接受程度較之臺灣和內地,要高出好幾檔。

    當時的香港歌手,很難打開臺灣和內地的市場,但臺灣歌手登陸香港,對比起來要容易的多,90年代之前的成功案例有:鄧麗君、齊豫、蘇芮、齊秦等人,但是香港歌手去臺灣發唱片,幾乎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及至進入90年代,香港歌壇才引入國語歌曲,逐漸放到與粵語歌曲等同重要的地位,透過香港歌壇頒獎禮的變遷,就能發現進入90年代之後,國語歌曲的獎項比重,逐年被放大。

    90年代初,林憶蓮與葉倩文在華納唱片爭一姐,被唱片公司委派到臺灣開拓市場,與臺灣飛碟唱片合作,攛掇出一張《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的國語大碟,火遍兩岸三地。香港歌手由此開啟國語歌曲大門。

    由於林憶蓮的貢獻,使得香港歌壇只唱粵語歌的格局發生變化,香港歌壇開始用(國語和粵語)兩條腿走路,當年叱吒風雲的香港四大天王,就是引入國語歌的最大獲益者。

  • 3 # 大師2

    說香港八十年代的歌手都是區域性?這可能抹殺了真正的音樂貢獻者的成就!香港雖是彈丸小地,但在八十年代的音樂創作大家有目共睹,且大部分都是經典之作、傑出歌手!比起內地的僅一首歌就吃一輩子的歌手來說要優秀得多!八九十年代香港歌曲內容和歌詞都比較內含,同年代內地歌曲最可怕的就是開口就那些哥哥愛妹妹呀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部署特警,武力“協助”難民進入希臘。希土會因為難民開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