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面癱哈薩克
-
2 # 李醫生嘚吧嘚
先上主菜,再加佐料
體質指數=身高÷體重的平方,47.6除以1.56的平方約等於19.56,屬於偏瘦的。
大家只要談到減肥就會先算BMI,看看體重是否超重,並以此作為身材好、減肥成功的“金標準”。李醫生再帶您看看BMI的優缺點,介紹幾個身體指數,幫助你塑形帶你飛。
BMI身體質量指數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也就是我們常說的BMI。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
肥胖程度的判斷不能採用體重的絕對值,它天然與身高有關。因此,BMI 透過人體體重和身高兩個數值獲得相對客觀的引數,並用這個引數所處範圍衡量身體質量。
20世紀70年代初,BMI開始用於成人肥胖防治。1985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NIH)會議與會專家一致同意,在全球臨床、預防醫學領域推廣BMI為成人肥胖篩查標準的指標。目前,BMI已成為評估機體脂肪含量的常規替代指標。
但體重是由脂肪組織和非脂肪組織構成, 體重的增減既可能是脂肪組織的增減,也可能是非脂肪組織增減或兼而有之。因此,BMI指數既不能分辨肌肉和脂肪比例,又無法清楚判斷不同部位脂肪的差異。
導致常常出現,像肌肉發達的運動員或健身愛好者有時BMI指數也可能會超標,甚至達到肥胖標準,但他們身體脂肪的比例並不高;BMI指數正常的人,卻因為缺乏運動,看起來是個鬆垮的“小胖”。
巔峰時期的施瓦辛格,BMI=30,屬於超重範圍。
為了瞭解身體的脂肪含量,還要引入一個新的身體指數——體脂率。
體脂率體脂率指人體內脂肪重量在人體總體重中所佔的比例,又稱體脂百分數,它反映人體內脂肪含量的多少。算出體脂率,需要運用這個公式,而且男女有別。體脂率 = 1.2×BMI +0.23×年齡-5.4-10.8× 性別(其中性別男取值1,性別女取值0)
對於絕大部分的人而言,在具備一個還不錯肌肉量的情況下,男性10-14%,女性18-23%的體脂區間是能夠健康的長期保持。
BMI明確了體重,體脂率明確了脂肪含量,但脂肪的分佈情況還是沒有解決。聰明的人類有開始了新的引數研究——腰圍引數、腰圍臀圍比值、腰圍身高比值。
腰圍引數、腰圍臀圍比值、腰圍身高比值這三個引數是人體脂肪分佈的指標,核心點就在“腰圍”上。想想也是,說一個人胖就會說他啤酒肚、將軍肚、“游泳圈”,焦點在腰上;說一個人身材好,A4腰,反手摸肚臍,焦點還是腰。
在腰圍引數上,中國成人男性的腰圍標準上限是90cm,女性是85cm。一旦超過這個數值就算是肥胖了。
你可能覺得這個很容易達到,但請注意李醫生說的上限,如果想達到“楊柳腰”、“水蛇腰”、“公狗腰”的標準,您還差得遠。李醫生建議參考下迪麗熱巴的腰臀比。
腰臀比值為以臍為標誌的腰腹圍長度與以髂前上棘為標誌的臀部圍長之比所得比值。男性標準腰臀比≤0.85,女性標準≤0.80。
腰圍身高比值是用所測腰圍數除以身高數即為腰圍身高比,它是一個評價腹型肥胖的有效指標。一般正常值男性小於1.0,女性小於0.8。
英國專家研究認為,腰圍身高比值在預測各人種男女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危險方面,比單純測量的BMI指數和體重更具優勢。
最後除了李醫生提到的這些身體指數外,“肌肉量”、“骨骼量”、“內臟脂肪量”、“代謝率”以及“動態體重變化”等多個引數,也是我們平時在評估身體會經常用到的引數。您在可以醫生以及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塑形、減脂、增肌等訓練,達到完美身材的效果。
-
3 # 莫莫電影說
人的體質指數演算法:體重/身高的平方,(體重的單位是:千克;身高的單位是米)
體質指數的正常指標是:18-24(男女都一樣)偏重體質指數範圍是:大於24小於28;肥胖體質指數是:大於28;偏瘦體質指數是:小於18。健康指導:1,體質指數正常的:可按原來的飲食習慣持續生活2,體質指數顯示體重偏重的:要注意飲食,適當低脂飲食,不需減肥;3,體質指數顯示肥胖的:要改變飲食習慣,低脂飲食,同時應進行減肥治療;4,偏瘦指數的人:要加強營養。例如:一個人體重是140斤,身高是150cm,要看這個人體重是否正常,只要看這個人的體質指數,演算法是:70/(1.5*1.5)=70/2.25=31.11。結果對照後可以看出這個已是肥胖體質,健康指導應是:體質指數顯示肥胖的:要改變飲食習慣,低脂飲食,同時應進行減肥治療。
回覆列表
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
舉例:如果一個人的身高為1.75米,體重為68千克,他的BMI=68/(1.75^2)=22.2(千克/米^2)當BMI指數為18.5~23.9時屬正常。
BMI指數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主要用於統計用途,當我們需要比較及分析一個人的體重對於不同高度的人所帶來的健康影響時,BMI值是一箇中立而可靠的指標。
擴充套件資料:BMI值原來的設計是一個用於公眾健康研究的統計工具。當我們需要知道肥胖是否對某一疾病的致病原因時,我們可以把病人的身高及體重換算成BMI值,再找出其數值及病發率是否有線性關聯。不過,隨著科技進步,現時BMI值只是一個參考值。要真正量度病人是否肥胖,還需要利用微電力量度病人的阻抗,以推斷病者的脂肪厚度。因此,BMI的角色也慢慢改變,從醫學上的用途,變為一般大眾的纖體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