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說知道你難過,媽媽陪你,他突然會尖叫讓你滾滾滾,難過的時候只願一個人待著
18
回覆列表
  • 1 # 深深的呼吸淺淺的笑

    這個得要看醫生,長期給藥吃,吃了藥控制好了就沒事了。我家有個親戚也是抑鬱症,發作起來也是不睡覺,就坐在沙發上等天亮,飯還是吃,而且也不讓人靠近,只有最親近的老公、兒子、女兒才能靠近,最開始是去醫院治療了兩三個月,後來就靠吃藥控制,三年後又發作過一次,沒有看醫生,就是給藥吃,但她會抗拒,需要有人看著吃下去,睡著了才可以離開。那藥是治精神分裂的吧,吃了會有點作用,具體叫啥名不記得了,每天吃一粒,如果情況好轉了,可以一天半粒,或者一週吃2到3次,很好的時候一週吃一次都可以了。

  • 2 # 懶久的無用生活

    其實抑鬱症發作的時候,不要強行靠近去幹預,否則會更加刺激他。因為你的干預方法和方向往往是錯誤的,搓不中他的痛點,而且他的痛點要麼自己很模糊,要麼隨時變化。所以那個時候不能講道理,不能強行要求他轉變,只能默默的陪伴,遠遠的陪伴,如果他願意傾訴,就當一個好的傾聽者就可以了。

    抑鬱症不會一直髮作,是有間歇期的,就像波浪一樣起伏的。等抑鬱的低谷過去以後,要抓緊時機勸他去看心理醫生,讓醫生告訴他,不是他這個人性格出了毛病,而是像感冒一樣的病,需要積極配合吃藥或者治療,是可以治癒的。

    抑鬱症患者最大的痛苦就是失眠,多夢,淺睡,睡眠質量差。可以輔助中藥調理,還有就是運動非常重要。最關鍵的是晚上睡不著,白天不能補覺超過半個小時,不然生物鐘始終調整不過來,會惡性迴圈。

    抑鬱症患者除了要調整心情,最重要的是補充大腦營養,多吃有益於大腦的食物,還要適當參與一些訓練大腦思維的課程。因為抑鬱症本質上是年輕的大腦由於思慮過度,提早緩慢衰退的過程,所以養護大腦才是治本,調整心態是標。

    祝安好。

  • 3 # 抑鬱症家園

    我曾經是個抑鬱症患者。現在已經康復十幾年了。你說的情況恰恰是抑鬱症的症狀,想一個人待著,沒有耐心聽別人的勸導和同情。心情很煩躁。

    我第一次住院的時候,我媽媽就是那麼勸我:孩子想開一點兒。我當時一怒之下,把媽媽推倒在地。媽媽已經過世了,現在想起來非常愧疚。

    抑鬱症患者情緒低落,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情感冷漠,甚至六親不認。這些都不是他的錯,如果錯的話,也是因為抑鬱症。抑鬱症是個魔鬼,把患者的所有能力都摧毀了。這包括患者的思維,行為,情感。沒有患過抑鬱症的正常人,真的很難理解,抑鬱症患者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包括自己的家人。

    作為抑鬱症患者的家屬。你們要做的不是勸導他,或者說些關心他的話,這些都是沒有作用的。因為他大腦遲鈍,情緒煩躁不安,不願聽別人嘮叨。有些抑鬱症患者甚至怕聲音,怕接電話,怕敲門的聲音,這都是正常的,都是抑鬱症的症狀。我在抑鬱症發作的時候,誰的話都不願意聽,也不願見任何人。家裡來人了,自己會躲在另外一個房間。這些都是常人難以理解的。

    作為抑鬱症的家人。應該明白自己的親人是病了。既然病了,就要去看病。好好看醫生,如果確診是抑鬱症,必須吃藥的。一旦藥物對症,抑鬱症症狀緩解了。你再去和他交流,他就不會這樣對待你了。

    抑鬱症是可以治癒的,我與抑鬱症抗爭了八年。抑鬱症讓我們生不如死,我們在發病的時候,有時會做一些過激的行為,甚至打罵爸爸媽媽。不是因為我們不孝,不是因為我們沒禮貌,請你們理解我們,雖然你們有時候不能夠理解。

    祝願天下所有的抑鬱症病友,都能夠康復起來!

  • 4 # zac007

    你首先得弄明白,抑鬱症睡不著覺就像發燒時會頭疼一樣,並非是他的主觀意願導致而是病理結果。其次,搞清楚他是抑鬱狀態還是抑鬱症,抑鬱症是持續的興趣喪失,已經不受外界環境所影響;而抑鬱狀態可能由具體事件引發,當他在輕鬆的環境中或從事喜歡的活動時還是能夠打起精神來的。可以理解成抑鬱狀態是抑鬱症的早起階段,如不加干預極有可能轉化為抑鬱症。抑鬱症是無法透過簡單開導就能解決的,必須到當地精神衛生中心或三甲醫院心理科接受藥物治療同時輔以心理治療。如果是抑鬱狀態的話,家人還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放手+默默支援,盡全力支援他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逼他做家長認為正確的事,記住,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獲得和佔有,唯有親子之愛是為了分離。

  • 5 # 小崔不抑鬱

    在孩子被診斷患有精神類疾病的初期,很多家屬有深深的自責情緒,有的家屬甚至把以前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全盤否定:3歲前我不該把他送到爺爺奶奶那兒,初中時我不該讓他年齡那麼小就住校,大學畢業後我不該同意他出國學習……

    家屬的這種自責不僅不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不利於患者的治療和康復。作為家屬,調整這種自責情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家屬要正確認識疾病的成因。精神疾病是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的疾病,我們通常說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充其量只是心理社會因素的一部分,與生病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第二,家屬要學會從疾病中發現積極的意義。生病是一個訊號,它是在提示個體和家庭有哪些需要調整的,在今後應該注意什麼。作為父母,沉溺於對過往的自責於事無補,而從疾病中發現了積極意義,在後期孩子的治療和康復中會增加力量感、掌控力。比如,一位家屬在孩子生病後意識到先前只關注孩子的物質需求,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生病後她及時調整,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

    第三,家屬需要檢查一下是否存在抑鬱情緒。很多家屬在孩子被診斷的初期都有焦慮抑鬱情緒,而自責自罪是抑鬱症的一個症狀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親愛的陌生人,你最不喜歡別人講的一句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