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
7
回覆列表
  • 1 # 唱歌就來我要為你歌唱

    習慣養成不是靠意志力

    如果培養一個習慣失敗,我們往往會將原因歸咎為意志力薄弱。斯科特·揚告訴我們,意志力薄弱、缺乏自律從來都不是導致失敗的因素。

    真正原因

    (1)對做的事情失去興趣;

    (2)某一天忘記做了;

    (3)目標感不強;

    (4)被其他瑣事幹擾。

    要養成一個習慣,不靠意志力,而是策略不當,不懂習慣養成的規律。改變習慣,要會用常識,尊重規律,有計劃。

    制定一個30天的完美計劃

    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培養身體的一個自主條件反射。在培養之初,需要有意識的行動控制,不斷重複,才能養成本能反應。有意識的行動需要計劃來控制,行動之所以半途而廢,往往是因為目標模糊,行動隨意,計劃不明。

    行動之前,以30天為限,明確你的承諾和計劃,寫在紙上,貼在牆上,會成倍更提升成功機率。

    制定計劃的好處

    (1)讓行動更加明瞭,便於執行。丘吉爾說:“制定的計劃無用,但是計劃這一行為本身是無價的”。計劃的意義在於讓你對未來有充分的思考和預估。

    (2)加深印象,即刻提醒。你很難忘記你曾經認真寫過的承諾書或者一張欠條,計劃也是一樣。而且,如果計劃被放在你每天必看的地方,想忘記是很難的事情。

    (3)提供動力,不斷激勵。寫下承諾的好處,就是增加正式感和儀式感,增強自我激勵,點燃內心的火苗。

    養成習慣的計劃,不同於完成一件事的專案計劃,而是有其特殊的原則。

    制定計劃的原則

    (1)簡潔。計劃必須遵循極簡原則,核心點1-2條,太多的條條框框讓人失去信心和耐性。計劃最好只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承諾,說明自己必須乾的事情;一部分是建議,提出促進承諾達成的行動建議。

    (2)靈活。每天時間有限,每天都有新情況,計劃不能太死板,最好讓習慣與生活方式契合。一個僵化死板、扭曲現實的計劃很難得到百分百執行。在學習中,很多學生會將一些事情安排到某一個狹窄、具體的時間,比如每天9:00-9:15背誦一首詩。這看似精確,實則沒什麼用。如果改成“每天下午抽空背誦一首詩”,計劃的執行率會高的多。

    (3)考慮突發事件。突發事件往往是打亂計劃的罪魁禍首。為了減少突發事件的影響,計劃制定時必須充分預估可能的突發事件,提前考慮安排。計劃要求有靈活性也是抗突發事件的一個手段。

    如果真的遇到了突發事件,必須想法設法完成,不能妥協頹廢。作者斯科特·揚曾經正在堅持一個晨跑計劃,有天晚上他去參加一個大型派對,第二天早上6點才到家,在30個小時沒閤眼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完成5公里晨跑,而後才休息。

    (4)專注。30天,請1次只堅持養成1個計劃,不要貪多。這個習慣養成後,再進行下一個習慣的養成。

    避免那些必將遇到的坎

    無論你要養成一個什麼樣的習慣,在30天的時間中你都會經歷5個階段。在每個階段,大家都會遇到一些坎,繞過去事情就成了,繞不過去就倒下了。且看這五個階段是什麼,有哪些坎,你該如何規避。

    第一階段:全速起跑期

    計劃執行前3天,是全速起跑期,這個時候動力十足,對行動也高度關注。也恰是如此,而最容易用力過猛,過度消耗。比如,本來計劃每天背誦一首詩,結果因為幹勁十足,一天背誦5首,到第4天就覺得太累了,太耗時了,決定放棄了。如果從第一天開始就留點餘力,每天1首,之後就不會因為壓力而放棄了。

    在全速起跑期,要儲存實力,避免精力透支,找到合適的節奏。

    第二階段:疲憊放緩期

    疲憊放緩期會出現在4-10天。這個時候動力衝勁消失殆盡,而現實中又有很多阻力,是計劃養成最艱難的時間段,最容易出現放棄。

    這個階段,要重新回顧初心,溫習承諾,自我打氣。當然,如果第一階段的坑躲過了,這個階段會容易一些。若發現任務實在太難,可以適當調整計劃,將行動難度降低。

    第三階段:過渡期

    過渡期,在第10-20天。經過疲憊放緩期艱苦卓絕的心理和身體抗爭,這個階段會容易很多。唯一需要避免的坑就是:由於放鬆警惕帶來的“忘記堅持”,做著做著,突然有一天把這事情給忘了。一旦忘了,就可能給停止行動留下豁口。

    為了防止忘記,可以建立執行提醒機制,靠機制提醒自己及時行動。

    第四階段:顛簸期

    顛簸期,發生在過渡期的每個時間點,往往是一個突發事件引起了計劃執行的波動。比如,計劃每天晚上要背誦一首詩,結果有一天,你要參加一個晚會演出或者走親戚去了。這個意外就是震盪,為計劃帶來了挑戰,此時就需要妥善處理。

    為減少顛簸期,就要充分預估,提前避免。實在避無可避,也要咬牙執行或補救,總之不能間斷。

    第五階段:穩定期

    一項行動,做了3個星期,基本養成習慣,趨於穩定。在第四周,習慣成為常態,該是檢驗收穫的時候了。如果已經能夠非常順利的執行計劃,說明習慣養成基本成功,可以開心一下。如果自己依然得擰著勁才能完成,那說明這個計劃是有問題的,需要重新審視計劃的可操作性。若可修補,最好。若不能,就得推到,尋找原因,重新進行習慣養成計劃。

    培養一個習慣,大家的共識是需要21天,也就是文中的前4個成長階段。作者將21天延長到30天,也許是為了增加一個成果檢驗,挺好。以後大家要培養一個習慣,也建議以30天為期,加強鞏固,後續會更穩定。

  • 2 # 創意風向標

    很多人都聽說過21天習慣養成法(也有28天或者30天的版本),但是根據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養成習慣需要比這久得多的時間,而21天習慣養成法並沒有實際證據。

    原版的21天習慣養成法則應該是出自Maxwell Maltz的自救書《心理控制術:改變自我意象,改變你的人生》:

    要改變心理意象一般至少需要21天。比如,接受了整形手術後,患者平均需要21天來習慣自己的新外貌;手臂或腿部截肢之後,幻肢感會存在21天左右;搬新家後要經過大概3周住戶才會有“家的感覺”。這些例子和很多其他現象都表明,至少需要21天,舊的心理意象才會消失,新的心理意象將會形成。

    但倫敦大學學院在部落格中指出,不止一個針對習慣養成的研究表明,養成大部分的習慣需要更長的時間,而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和習慣本身:

    有些習慣的養成過程更為簡單——喝水這種簡單的習慣比起做50個仰臥起坐這種相對複雜的習慣來說更容易讓人堅持下去;而人與人之間,養成習慣和堅持習慣的能力也有所不同。

    那麼到底需要幾天呢?研究得出結果是平均值在66天左右,但根據人和習慣養成或失敗的難度來決定。謝天謝地,Psychology Today提到在這66天內偶爾漏過一天並沒太大關係:

    研究也發現,當你努力養成習慣的時候,偶爾錯過一兩天並不會破壞該過程,所以不需要懊惱自己沒有完美地堅持下來。但因為過程頭幾天影響最大,所以在開始階段最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

    儘管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規模並不大(只有96名研究物件),但至少是嚴謹的研究而非對患者的觀察。為了能夠真正養成習慣,一定要堅持到一切都已成自然不需要去想的程度。對於小事來說,21天可能足夠,但對於複雜的習慣來說需要更久的時間。教訓是,在21天之後如果並沒有完全養成習慣,千萬不要放棄。21天遠遠不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七歲兒童是不是都有個逆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