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水滸好漢破遼兵是好選擇

    宋江征討遼國,勢如破竹,遼國內部竟有個歐陽侍郎建議遼國招安宋江,說“宋江這夥,都是梁山泊好漢……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個賊臣弄權,嫉賢妒能,閉塞賢路,非親不進,非財不用,久後如何容的他們!”

    遼主一聽也就同意,說“封宋江為鎮國大將軍,總領遼兵大元帥……眾頭目的姓名都抄來,盡數封他官爵”。這歐陽侍郎到了宋營,就“招安”宋江等人,說“宋朝奸臣,閉塞賢路,有金帛投於門下者,便得高官重用,無賄賂投於門下者,總有大功於國,空被沉埋,不得升賞……今將軍統十萬精兵,赤心歸順,止得先鋒之職,又無升授品爵,眾弟兄劬勞報國,俱各白身之士……將軍縱使赤心報國,建大功勳,回到朝廷,反坐罪犯……”,宋江敷衍了一番,送走歐陽侍郎,問吳用如何,“吳用聽了,長嘆一聲,低首不語,肚裡沉吟”,後來回答宋江說,歐陽侍郎的話,“端的是有道理”,宋江就說出了“縱使宋朝負我,我忠心不負宋朝”的話,表示自己要“盡忠報國,死而後已”。應當說,這一筆巧妙扣住了“中心問題”,寫得是好的 。

    宋江去見羅真人,雖得到羅真人對他的勉勵,但給他預見的前景卻並不美妙,說他“一生命薄,不得全美”,還有“好處多磨,憂中少樂”,勸他“得意濃時便當退步,勿以久戀富貴”,宋江表白說,他只願“弟兄常常完聚”,羅真人說“大限到來,豈容汝等留戀乎”,於是在紙上寫了“幽燕功畢,明月虛輝”的話,以示“天機”。這一筆陰影籠蓋,同樣伏筆到底,是對梁山好漢未來前途 表現,寫得也是好的。

    第八十八回寫一個叫王文斌的團練使,押運五十萬衣襖到宋江營中,卻自告奮勇說“自幼頗讀兵書,略曉些陣法,就到軍前,略施小策,願決一陣”,副樞密趙安撫聽了大喜,王文斌先是觀陣,不懂裝懂,“且圖詐人要譽”,他下令擂鼓搦戰,於是挺槍躍馬出陣,卻也鬥了二十餘合,卻終於被遼將砍做兩段。這王文斌有點喜劇色彩,可算是一個諷刺,反襯著梁山英雄破遼不易。這一筆寫得也是好的。

    遼國將破,其內部就有人提出議和,一是賄賂宋江,以求停戰,一是賄賂蔡京等四個賊臣,“買其講和,必降詔赦”。結果宋江拒賄,但許其投降;而“遼國君臣收拾玩好之物,金銀寶貝,綵繒珍珠”十車,“先尋門路,見了太師蔡京等四個大臣,次後省院各官處,都有賄賂”,於是準了議和。這樣結束破遼之戰,可算一筆不苟,緊扣住宋朝腐敗奸臣弄權,皴染著梁山好漢悲劇的政治背景。

    在一派風雪之中,赴遼宣詔的宿太尉在邊塞與宋江見面,說“省院等官,蔡京童貫高俅楊戩,俱各受了遼國賄賂,於天子前極力保奏此事,準其投降,休兵罷戰”,宋江嘆道,“非是宋某怨望朝廷,功勳至此,又成虛度”,並說“某等一百八人,竭力報國,並無異心,亦無希恩望賜之念,只得眾弟兄同守勞苦,實為幸甚。若得樞相肯做主張,深感厚德”。這時的宋江,雖立這樣大的功勞,卻也不敢奢望什麼論功敘升,只求朝廷不要將他們眾弟兄拆散,命運已經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開口就是哀求宿太尉能為他們做主,擔心的就是悲劇的結局,這是何等可憐。

    宋江何不振臂一呼反上梁山而去,或是據守遼地“圖王霸業”呢?書中雖未作剖析,讀者卻是可以分析的,總的來說,自有使他不可能這樣做的內在和外在原因。所以,與宿太尉邊塞見面這一筆,雖只寥寥數語,卻是十分悲涼、力透紙背的。

    作者接著寫了五臺山宋江參禪,得到的不過是智真長老所贈“泥沙堆裡頻哮吼”的謁語,實際是對他以及梁山全體命運的寫照和預言;寫了燕青射雁,引起宋江口占一詩說“月冷風清也斷腸”,又作詞一首說“訴不盡許多哀愁”;寫了公孫勝辭別歸山,“人人灑淚,鬱鬱不樂”;這樣,破遼之後的梁山隊伍,是籠罩著一片陰鬱的氣氛,這正是他們的“中心問題”越來越顯得尖銳突出的表現。這些部分寫得也是好的。

    接著是寫百官朝賀,只有宋江盧俊義二人有職,可以進朝,餘皆白身,不得進朝,而宋盧二人官小位低,不能上殿,從天明等到中午,才得到了一杯御酒,回來後不免“愁顏赧色”,惹得李逵又叫要重上梁山泊。朝廷下了命令叫梁山人馬城外駐紮,人員不準擅自進城,宋江“轉添愁悶”,六個水軍頭領跟吳用商議要劫掠東京、重返梁山落草,吳用沒有答應,宋江得知後說你們要這樣,我也無顏在人世,我先自刎,然後聽隨你們所為,於是“俱各垂淚”,也拿不出好辦法來。這樣,聽說朝廷要征討方臘,宋江就主動請纓。

    對於梁山好漢來說,剩下唯一可做的事情,也就是不斷為朝廷出力,否則自己也不知道該怎樣過下去,至於希望,至於他們“何去何從”這一“中心問題”,則永遠處在渺茫以至糊塗之中,可是他們又不甘完全絕望,否則還有什麼活著的意思呢?這種更為內在的悲劇意味,其實是比他們具體的戰死或被害死,還要深重無數倍的。書中雖沒有這樣的明說,但透過宋江與眾好漢一再的窘迫尷尬處境 。

  • 2 # 水兔桑

    梁山好漢被招安以後,宋朝皇家政權並不放心粱山好漢,尤其是童貫等人,一直對梁山軍保持著警惕。

    當時童貫他們就向宋徽宗提出,如果讓梁山軍留在東京,對朝廷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必須分而化之,然後分發到全國各地,這樣梁山大軍就不能再生事端。

    宋徽宗採納了童貫等人的這個建議,馬上就派出朝廷使節去向宋江宣旨,結果梁山好漢等聽到這樣一個宣旨,群情激奮,紛紛表示不能接受,兄弟們要同生共死,絕不分離。

    梁山好漢們的舉動反而進一步引起了朝廷的警覺和不滿,招安竟然還不服命令,這時候,童貫提出透過這件事情可以看出梁山的人馬對皇上是並無忠心,趁著這個氣氛向徽宗獻出一條毒計,要將梁山眾將殺死於東京。

    關鍵時刻,宋江的大靠山宿元景站了出來,獻出一條良計,他提出,北遼素來犯邊,屢次對我大宋邊疆進行騷擾,而且越來越肆無忌憚,我朝多次派兵出戰,但是遼軍兇猛,我們打不贏,是屢次失敗。既然梁山軍有報國之心,不妨讓宋江帶著這群人去和遼國大軍作戰。

    對於這樣優秀的建議,宋徽宗當然十分高興,並對這條計策大加讚賞。正是因為在這個背景下,後來才有了宋江帶著兄弟們出征大遼,並趕跑了遼軍,由於做出了貢獻,梁山軍得以存活,也才有了後來出征方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瘦下來,到底是怎樣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