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金山雲朵

    王惟一,元代人,號景陽子,撰有《明道篇》、《道法心傳》等。收入道藏,其詩丹旨畢露,遠勝朗然子。

    《明道篇》曰:“學道先明精氣神,成全三物道方親,說無話有皆為妄,究本窮源始得真。”其中,究本窮源始得真,指的是,徹底追究本源才能獲得求道的真理。

  • 2 # 言者青青

    “究本窮源始得真”句,出自元代王惟一《明道篇》。意思是:追究本源才能始得求道的真理。這個“道”,指的就是老子的道家之說。

    元代王唯一(網路圖片)

    其實,在哲學探討之路上,不僅僅是對“道”需要這樣去“究本窮源始得真”,而且,在探求真理之路上,也應該有“究本窮源始得真”的精神,否則,就不會得到真理。

    “究本窮源始得真”這句話是個哲學認識論問題。是說人在認識事物時,一定要去尋求事務的因果關係,理清事物的本源和事物間的內在關係。只有這樣去認識事物,才能找到事物的根本問題所在與形成的真諦。

    馬與牛(網路圖片)

    例如:一匹馬找到了一塊豐美的草地,常到這裡飽餐一頓。一頭大水牛發現了這個秘密,經常趁馬不注意的時候也跑來吃草。馬發現後,覺得大水牛侵佔了自己的地盤,想報復他,但自己又無能為力。於是就請人來幫忙。人說:“馬啊,我也沒有辦法,除非給你套上轡頭,我騎上你,才能追上它、懲罰它。”結果,人騎著馬懲罰了大水牛,但馬也被栓在了槽頭。馬最終醒悟:為了一點小事而圖報復,最終將使自己淪為奴隸。

    這件事告訴我們:馬對偷吃自己草的大水牛在認識上存在偏執。它站在自我立場上看問題,沒有看到問題的本源與真諦,也想不到會有對自己不利的惡果。這就是沒有運用好“究本窮源始得真”的認識論,無形中自己被栓了槽頭,而失去了自由,因小失大。

    “究本窮源”(網路圖片)

    總之,我們不要侷限在元代王唯一對“道”的認識上,而要跳出這個框子,站在更寬泛的哲學認識論理論高度上,去認識“究本窮源始得真”的深刻意義。

  • 3 # 書生3000

    我們的心就如同一個地心核,具有引力。能把耳聞目染、無形無體的東西吸收進來成為一個心。

    人都有一個心,而佛理卻反對,說“人沒有心,通常所謂的心,是假的,乃是六塵的影子。”

    如果把心裡的一切心智都尋出來源來,從眼進來的叫它從眼出去,從耳進來的叫它從耳朵出去,其它的也都一一出去,我們的心裡就空無一物了。人的心能夠空無一物,對於外界的事物沒有貪婪,怨恨,就像雁過湖心,過後不留影,這就是佛家說的“還我本來面目”。

    《龍溪語錄》中所載“天泉證道記”,錢緒山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所得無善無惡之心便同窮極本源的真。悟得心是無善無惡的心,意便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便是無善無惡的知,物便是無善無惡的物。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可以多多鼓勵喔。

    大家出門一定要記得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儘量不去人多的地方,減少外出。

  • 4 # 中醫朱旭陽

    窮者,深度探索之意,源者,事物由來之之意,真者,事物正確發展規律之意,《莊子·漁父篇》:真者,精誠之至也。本意是深度探索事物本來面貌而得到的正確發展規律。

    宋明理學,講到致知在格物,是古人對窮本窮源的理論實踐,反覆探索,在批判中拋開事物表面現象,索求其理後復得其真,這就是透過即物窮理來實現窮其本源的方法路徑,實際上,道理很簡單,當代社會,競爭力大,年輕人來自社會家庭等方面的諸多壓力,總會試想透過捷徑來實現功名利祿,難免心情浮躁,急功近利,很難坐住冷板凳,研究某個領域,例如,某學術科研人才,經費投入很大,做到最後卻被爆料學術造假,根本原因在於探索精神頹廢,窮其本源的功力不夠。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優質文化比比皆是,我們說,窮本窮源是終極目標,即物窮理是實現方法,瞭解這方面的古代哲學思想,再很好的加以利用,相信,完全可以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和探索精神!

  • 5 # 陸游子

    追根問底,方得真諦,用"究本窮源始得真"來描述在古體詩基礎上,創立出格律詩即近體詩無疑是成功的。

    第一點,要使古體詩句更加流暢,借鑑草原奔放的馬蹄韻之聲,而定調了格律詩之平仄兩兩交替新規,美韻之昇華。

    第二點,兩句為一聯,聯內上下句相應位置平仄相反(韻腳別論),凹凸鑲嵌,陰陽相間,符合客觀規律。

    第三點,兩鄰聯之間平仄相黏,保持連慣性。

    以上三點也許就是近體詩(格律詩)在古體詩的基礎上之昇華,是進步而更上一層樓的傳承發展。如李賀作句"雄雞一唱天下白",平平平仄平仄仄,而毛主席改句為"一唱雄雞天下白",(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相替得當,朗朗上口。

    格律詩初學者的學習體會,請指教!

  • 6 # tiger鍾虎

    “究本窮源始得真”,比“窮理盡性以了命”更詳細。

    “究”是研究,“本”指根本,“究本”就是指要研究根本的東西,不要研究太多細枝末葉的東西。有好多的人辛勤的研究了幾十年,確實研究出來了很多東西,卻是境界不高,距離大雅之堂還遙遙無期,就是因為研究的都是旁枝末葉。比如有好多的人都在窮究易經的預測、風水、命理等,幾十年下來,確實有水平極高的,只能是做一個人間大師,最後還是稀裡糊塗的離開了。再比如好多的人研究西醫幾十年,確實很有造詣,也只能治療一部分疾病,好多的重大疾病束手無策。不深究“根本”,縱然博學,亦是淺顯。博雜而不能整體透徹。

    再看看“窮源”。“窮”是窮盡,是無止境,“源”是源頭。“窮源”就是向著源頭無止境的去刨根問底。“究本窮源”合起來就是:沿著根本主線,無窮盡的去探究,只有到達了真正的“源頭”,並且把源頭透徹了,才是得到生命的本真。

    既是修行,也是高階人生的終極追求。真正的究竟圓滿的生命。

  • 7 # 火車頭筆談

    “窮本究源始得真”,意思是:推求考究事物的本源,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才能獲得真知並掌握規律性的東西。如何窮本究源?正確、得當的方式方法是關鍵。比如:

    第一,獨立思考。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毫無主見;東施效顰,亦步亦趨,盲目跟風,能做好事情者世上未之有也。倘若對一件事情,自己能嘗試分別扮演一次正方或反方,並列出事實和原因逐一反駁,或許就會加深對事情的理解,從而完善自己的意見。獨立思考能成就事業,使之深深地烙上自己的烙印;即使“失敗”了也是慘烈的,能夠獲得足夠多的有益的經驗與教訓,併為自己所接受。任何時候,人都不能缺少獨立思考的精神。質疑,是最好的開始。

    第二,博學善問。《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能堅持不懈,就能“吹盡黃沙始到金”。

    第三,相容幷包。牛頓要思考,也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離開了巨人,牛頓的思考毫無意義。一代又一代人的摸索、試驗,並吸收、汲取前人的經驗與教訓,才有了今天知識的深度、廣度與厚度或者說知識殿堂的矗立,我們要做的不是推到重來,而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繼續做一點兒“邊際貢獻”。

    “窮本究源始得真”,關鍵在於要有好的“方子”、真的辦法。獨立思考,廣泛學習,詳細詢問,明確辨別,切實施行,就一定能達到窮本究源、格物致知的境地,完成自己曾以為的“不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規劃日本十天深度遊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