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掙脫枷鎖的囚徒
    懸絲診脈是真的嗎?

    直到今天,脈診仍然是中醫最主要診斷手段。但是,懸絲診脈卻似乎只存在於傳說中。

    據傳,懸絲診脈是唐代“藥王”孫思邈在給長孫皇后診病時為避“男女大防”而創新的一種脈診手段。此後有關這種神技更僅見於小說、戲曲等演義性文字。比如明代《封神》中聞太師懸絲診出妲己乃九尾狐精,同時代的《西遊記》中悟空“懸絲診脈”診斷國王為“雙鳥失群”之症。至於乾隆朝有御醫透過“懸絲診脈”診斷出凳腿木“孕育”著小蟲的“喜脈”更是戲言。

    真正有據可考的“史料”見於當代“京城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的某次訪談。據施老先生介紹,懸絲診脈可說是“亦真亦假”。

    所謂真者,確曾有其事;所謂假者,懸絲純粹是一種形式。大凡后妃們生病,總要由貼身的太監向太醫詳盡地轉述病情,太醫也總是詳細地詢問諸如胃納、舌苔、二便、症狀、病程等狀況。“問診”完成,真正的診斷其實早已完結,太醫早已“成竹在胸”。懸絲診脈的過程,太醫無非裝模作樣一番,這樣做,一是謹守宮廷禮儀,表示臣屬對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時暗思處方,準備應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藥不當而招禍。

    稍加推敲,不難看出,施老先生此番高論不僅指“懸絲純粹是一種形式”,實質上更完全否定了脈診本身——補貨也是一種故弄玄虛。

    各大傳統醫學都有脈診

    事實上,今天有史可考的幾大傳統醫學都有悠久的脈學。

    古埃及人在身體不同位置觀察脈搏,他們相信:(脈搏)是心臟的“心聲”。

    古希臘醫生已經關注到脈搏的四大特點:大小、頻率、強度和節奏。

    古印度阿育吠陀醫學和阿拉伯醫學尤那尼的脈診跟中醫一樣流傳至今,仍然是臨床主要診斷手段。

    中醫脈診的演化

    中醫的脈診也並非一成不變。

    《內經》描述的脈診需要分別按壓兩側頸動脈、腕部橈動脈和足背動脈,獲取三個部位不同症候,稱“三部九侯”。

    到了《難經》,脈診則演變成了僅取腕部橈動脈三個小段即所謂寸關尺分別代表五臟六腑的不同徵象也稱 “三部九侯”,還具體描述了很多種不同脈象各自表徵不同的疾病。

    這種用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近現代版的“懸絲診脈 ”

    在古代,絲線根本不可能對脈搏搏動的能量進行感應、轉化、傳輸和記錄,並用來分析。

    在近現代科學技術幫助之下,這些卻可以說是輕而易舉的。

    1860年,法國生理學家艾蒂安馬雷對先前的血壓計進行了改進,並引入脈搏波形描記功能,稱馬雷氏脈搏掃描器。

    隨後,穆罕默德對馬雷氏脈搏記錄儀進行了改進,增加了血壓記錄功能,稱穆罕默德氏

    脈搏記錄儀。

    下圖是使用穆罕默德氏脈搏記錄儀記到的一位成年男性高血壓患者橈動脈脈搏波形。

    現在我們使用的袖帶血壓儀就是利用穆罕默德氏的理論製成。

    當然,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電感測器、晶體感測器、示波器以及無線電傳輸,和一些我們外行叫不出名字的換能傳輸記錄技術,各種“光纖診脈”“無線診脈”技術裝置層出不窮。

    有人或者會說,那麼理由診脈嗎?其實,現在這些技術用來記錄脈搏搏動曲線實現時事診脈、24小時診脈,光纖傳輸診脈、無線診脈都是小菜一碟,只不過這些資訊沒有什麼臨床價值而不浪費表情而已。

    在此背景下,國防科大幾名在校生搞得“ 懸(光)纖診脈”能成為新聞也令人納罕。

    結論

    在古代,“ 懸絲診脈”只能是一種幻想。

    在今天,“ 懸(光)纖診脈”乃至無線診脈都是平常事。

    至於脈診的臨床意義,是另一回事。

  • 2 # 殷逗逗啊

    我們平時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這種情節,特別是在皇宮中,太醫為娘娘、公主看病,因為固守著“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只能由太監或宮女將一根絲線拴在嬪妃的胳膊上,御醫透過絲線另一端的脈象診治病情,被稱為“懸絲診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時候追的狂熱的神劇《雪花女神龍》裡面讓令驚豔的神醫賽華佗,一根金線幾根銀針,便能把人從鬼門關中救回來。還有西遊記裡面師徒幾人經過朱紫國,正逢國王臥病在床尋找名醫,孫悟空揭了皇榜,就是透過懸絲診脈為國王診病的。還有在古典小說《封神榜》中,聞太師也是透過懸絲診脈證明妲己是妖精的。

    當然這些都是小說中的情節並沒有真實性,實際上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懸絲診脈也是真實存在過的。貞觀年間,長孫皇后懷孕十多個月沒有分娩,而且患了重病,唐太宗請來藥王孫思邈為皇后治療,由於孫思邈是民間醫生,身份懸殊,只能在房外診斷。就有透過引線把脈診斷皇后是滯產,最後經過治療皇后順利生下孩子,太宗對其稱讚並大賞。直到現在,藥王山南庵內還留有拜真臺、唐太宗賜真人頌的古碑等。

    其實歷史上的懸絲診脈只是一種形式而已,正宗醫學典籍中並沒有懸絲診脈的記載,一根長長的絲線遠沒有電視劇裡面演的那麼神奇。我們都知道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也就是看氣色,聽聲音,問症狀,切脈象,懸絲診脈並不能完全診斷出病人的情況,就比如孫思邈在把脈前就叫了皇后身邊的宮女仔細詢問病情,還要了太醫的診斷處方認真研究,經過“望聞問”和皇后身邊人的詳細介紹,就已經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了。如果他不透過這些途徑對皇后的病症進行詳細瞭解,醫術再高明也無法憑藉一根絲線就能對病情作出準確判斷的。

    而懸絲診脈在現代社會其實也得到了一些傳承,在2014年9月底舉行的中國大學生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上,由國防科技大學3名光學專業的學員研發的“基於光纖微震動感測器的脈象分析診療系統”,實現了真正的“懸絲診脈”,取得全國特等獎。這個系統能夠客觀的對脈搏波進行檢測和儲存,並透過比對演算法進行分析,並與中醫中的各種脈象進行比對。透過物理的方法和演算法的分析對病症有客觀而量化的判斷,從而全面掌握人體健康狀況,這也使懸絲診脈有了科學理論依據。在2015年,也有媒體報道了一組圖,是一位51歲的瀋陽居民劉玉柱走上街頭,免費為人診脈, 三個金屬環和三根紅線是他的工具,來展示他悟出的中醫診斷療法和神奇的懸絲診脈,而且很多村民都給予了肯定態度。

    不管怎麼說,中醫藥是中國的國粹,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的祖先在防治疾病的實踐中總結的獨具特色的醫學,至今在維護人們健康中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現代社會也應得到更好的傳承。

  • 3 # 創史人

    懸絲診脈的故事

    懸絲診板凳腿兒的故事:乾隆年間,太監傳一位太醫給宮裡的紀子診病,太醫去了一看,懸著紅線等著懸絲診脈呢!這位也是真敢忽悠,說了一句:“向主子賀喜,您這是喜脈!”結果門簾一拉,這位是洋鬼子看戲--傻眼了,原來紅線綁在凳子腿上了。這可不得了,欺君之罪是要砍頭的。這位太醫機靈,說:“請皇上劈開凳子腿兒。”結果劈開凳子腿兒,發現裡面有蟲蛀之象,這位太醫鬆了一氣:“我說有喜脈之象,敢情是凳子腿兒懷上蟲子了。”

    懸絲診脈的來源

    據說懸絲診脈源於孫思邀,唐太宗的長孫皇后懷孕後,過期不產,太醫束手無策,徐茂功推薦草根醫生孫思邀診治。但是,孫思邀地位微賤不能面聖,所以一邊向宮女詢問病情,一邊讓宮女在皇后的手腕上拴一根紅線,從簾子後面引出,孫思邀捏著線的另一端開始“診脈”,診為胎位不正,給予針刺治療,使皇后順利產子。

    懸絲診脈可信度

      其實,這些故事不可信,調侃的成分多一些。在太醫給宮廷妃繽診病時,雖不能進行叩、觸、摸的診法,但是疾病的症狀醫生是可以透過太監宮女瞭解清楚的,例如疼痛、飲食、睡眠,或是難言之隱。透過這些一樣可以對症下藥,治療疾病,這時懸絲診脈就是裝裝樣子了

  • 4 # 煙臺佑兒堂

    先給你答案,懸絲診脈是騙人的。

    咱們從各種電視劇裡,看到很多劇情裡有這個片段,包括給妃子診所在手腕處放一絲綢手帕再診脈。事實上,都是醫官提前收買了妃子身邊的奴才,把主子的症狀提前告知,對病情已知七八,懸絲診脈或隔手帕診脈只是裝裝樣子,再簡單面診或問診,就心裡有底了,對症下藥就是。

    所謂懸絲診脈即是迫不得已,也是故弄玄虛。

  • 5 # 我是小朵朵吖

    古時宮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別,御醫為後宮女眷看病,不能直接望、聞、問、切,所以診斷時的確是用“懸絲診脈”的方法。

    具體方法是:后妃和太醫各居一室,由太監或宮女將一根紅絲線拴在後妃的手腕上,線的另一端交給太醫把按,透過絲線辨別病情。

    經考證,“懸絲診脈”亦“真”亦“假”:

    1.“真”是說真有這回事;

    2.“假”是說這純屬一種形式,御醫們並不是依靠“懸絲診脈”來確定病情的。

    舊時,為了獲得真實而詳盡的情況,御醫常常給娘娘、公主們貼身的太監送禮,以便得到真實的病情狀況,之後御醫也就胸有成竹了。

  • 6 # 使用者6131822359598

    中醫的懸絲吊脈,是高超的判斷和估計力。憑什麼?診斷古時女子的婦科,猶如兒科,稱啞科。兒科是小兒不會說話,全憑醫生診斷。婦人能說話,但是不能見面。特別是大富人家,見面搭話叫失節。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女人。醫生就應該知女子以血為主,什麼時令,春升,夏長,秋燥,冬藏寒水之津。懸絲吊脈一定是要青絲線,按手腕脈搏部位跳動的傳導作用。判斷寒熱虛實,結合時令氣候變化,對生理氣血的影響高度判斷病情,不一定是古代和現代。舉一綱而萬目張,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發病規律就迎刃而解了。

  • 7 # 踏歌走馬

    不過懸絲診脈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其實我更願意相信這是真的。

    古代醫生是沒有聽診器的,只能把脈,我不知道古代醫生把脈有多神奇,我願意相信他們熟能生巧,真的可以懸絲診脈。

    懸絲診脈,理論來說,其實好像可以行得通,震動也可以透過線傳遞,不過想想都覺得神乎其神。

    不過很多古時候的醫生只是藉助懸絲診脈這個噓頭來誇大自己的醫術,使自己名揚天下,青史留名。

    還有就是古代男女有別,特別是皇帝身邊的女眷,男醫生給這些女眷看病不可能像現在這樣搭著手診脈,那可是會掉腦袋的。

    因此那些醫生就發明了懸絲診脈,單靠這個肯定是診不出什麼結果的,醫生通常會問女眷身邊的人,問病人都出現了什麼問題之類的,然後再借助這個懸絲診脈露一手。

    所以這個懸絲診脈可以說是真的存在,因為確實存在過。

    如果論真假的話,很有可能是假的,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單靠切脈很難診斷出病因。

  • 8 # 純鈞LHGR

    懸絲診脈的做法真實存在過,但全是擺樣子,診脈是假的。

    事實上,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史博物館內,至今仍儲存著一張陳御醫為慈禧太后牽線診脈的照片。不過,陳御醫後來透露了實情。當他得到要為慈禧看病的訊息後,便用重金賄賂了內侍和宮女,獲知慈禧的病是食螺肉引起消化不良,由此擬出藥方。

    懸絲診脈的傳說源於孫思邈。傳說,孫思邈給文德皇后看病時,只能在房外懸絲診脈。太監有意試他,先後把絲拴在冬青根、銅鼎腳和鸚鵡腿上,結果都被識破,最後才把絲線拴在娘娘腕上。孫思邈診得是滯產,開了一劑調血降氣藥,娘娘服後順利分娩。同行們間其竅門,孫思邈笑而不答。——《西遊記》裡孫悟空懸絲診脈的情節,即是根據此事改編的。

    舊時,北京有四大名醫,其中之一是施今墨先生。施今墨給清代皇族看過病,他說過,懸絲診脈亦真亦假。真者,是說真有這種做法;假者,是說懸絲診脈純粹是一種擺樣子走形式的做法。

    具體來說,醫生是花錢送禮買通太監,根據皇族女眷們的貼身太監的介紹,例如舌苔、大小便、飲食、典型真麼症狀等來判斷病情的。

    懸絲診脈僅僅是擺樣子,這樣做,一是謹守宮廷禮儀,表示對皇室的尊敬;二是利用此時字斟句酌,暗思處方,準備應付,以免因說錯話或用藥不慎而惹禍。

    ——絲線診脈,形同虛設。娘娘格格死個三十車五十車的倒不打緊,但是醫者身家性命很重要,耍把戲騙皇族還可以,真正治病,全靠向知情人打聽,診脈是什麼都診不出的。

    實際上,這種做法不僅中國獨有。比如古代印度,無獨有偶,在古代印度,男醫生給女病人看病也受到嚴格的限制。女子必須蒙面,醫生不準直接接觸婦女。

    印度這做法更過分的地方在於,醫生看診時,要把整個頭部都蒙起來,而且還要站在帷幕之外,透過竹管木棒等所謂“醫療器械”來診斷,這比懸絲診脈更不靠譜。古印度各王朝興替速度快是有道理的,古印度醫學水平本就差些,再加上這麼個看病法,不看死幾個娘娘都對不起竹管木棒!

    可是,現代還真有了懸絲診脈的做法。國防科大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研究出了基於光纖微震動感測器的遠端中醫脈診脈象分析診療系統,運用光纖感測器手環採集人體脈搏波資訊,再透過光纖傳送至脈象分析診療處理終端,然後將脈搏波訊號進行物理化,這是真正的懸絲診脈了,還可以對照病症資料庫,又避免了侵入式器械對患者造成的不適,還能實現遠端醫療,高科技。

    西天取經的時候要是有這高科技……那還取什麼經,讓如來把經文直接透過網路傳過來不好嗎?

  • 9 # 古籍之戀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臥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大臣徐茂功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唐太宗聽過徐茂功的一番話後,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但是,在封建社會,由於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

    孫思邈是一位民間醫生,穿著粗布衣衫,皇后的“鳳體”他更是不能接近的。於是他一面叫來了皇后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開始“引線診脈”了。

    沒有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后的脈。吩咐采采女將皇后左手扶近竹簾,孫思邈看準穴位猛紮了一針,皇后疼痛,渾身一顫抖。不一會兒,只聽得嬰兒呱呱啼哭之聲。唐太宗大喜,欲留孫思邈在朝執掌太醫院,但他不願在朝為官,立志漂泊四方為廣大人民群眾舍藥治病,並撰寫《千金方》濟世活人。於是他向太宗陳述了自己的志願,婉言謝絕了太宗賜給的官位。太宗聽了,也就不好強求挽留。賜給他“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並大擺宴席,一來歡送孫思邈,二來慶賀皇后病癒生下皇子。但孫思邈又拒絕了太宗賜給的黃金綢緞。唐太宗十分欣賞孫思邈,後來還曾親臨華原縣五臺山去拜訪孫思邈,並賜他頌詞一首。直到現在,藥王山南庵內還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臺”、“唐太宗賜真人頌”古碑一通等。

    所以說懸絲診脈可說是亦真亦假。所謂真者,確曾有其事;所謂假者,懸絲純粹是一種形式。原來在為後宮妃子們看病時,太醫總會詳細詢問妃子們的貼身太監或侍女, 比如面相舌苔的顏色,病情的嚴重情況等等,等到這些情況都瞭解清楚之後,太醫對妃子們的病情就基本瞭解了。等到了懸絲診脈時,太醫必須屏息靜氣,沉著認真。這樣做,一是謹守宮廷禮儀,表示臣屬對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時暗思處方,準備應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藥不當而招禍。

    說白了懸絲診脈就是中醫看病的一種特殊方法而已,理論上可行,是不得已採用的作業術。進入現代,沒有了那麼多的封建制度束縛,一般情況不會用到,而一些不瞭解的人過度宣傳,又顯得這種技術神秘非常。

    曾經有幸見過一位當地挺有名氣的老中醫略提過幾句,懸絲診脈只是一種手段和參考,主要還是透過望聞問切以及五運六氣推算等,看病不是耍把戲,目的是治病而不是故弄玄虛。

    願大家身體健康,吉祥如意!

  • 10 # 夢溪筆談

    中國古代的名醫眾多,醫學典籍也非常多。但是,在資訊極不發達的時代,百姓與名醫的接觸機率也就少了許多。不管如何,扁鵲、華佗、孫思邈、錢乙、李時珍……這些偉大的名字如皓月般掛在中國文明的重要部位,讓人發出無盡的追思。

    下面所記述的是信手拈來的幾個故事,與浩瀚的神奇中醫相比,不過是滄海之一粟。

    世界上最早的動物臨床試驗

    公元8世紀初,唐代本草學家陳藏器寫的《本草拾遺》中所記載的動物實驗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物藥理實驗。這比西方早了近一千年。

    所謂動物藥理實驗,是指為了弄清藥物的效能,用動物進行試驗。

    《本草拾遺》中載:“赤銅屑主折瘍,能焊入骨,凡六畜有損者,細研酒服,直入骨傷處,六畜死後取骨視之,猶有焊痕,可驗。”這說明骨骼的復原和連線,可以用銅來治療使其早日癒合。然而,這次動物實驗不是有意識的,只是在受傷的六畜死後,作了解剖才發現的。

    真正有目的在動物身上做臨床藥理實驗的,那就是宋代寇宗爽在1116年做的實驗了。他在《本草衍義》中寫道:“有人以自然銅飼折翅胡雁,後遂飛去。今人(以之治)打撲損。”胡雁的翅膀折斷了,然後進行試驗,這就是現代藥理試驗用的模型。給折翅胡雁喂飼自然銅,雁骨傷愈後,就展翅高飛了。然後又把這成功的試驗結果應用到臨床,給骨折病人服用治療。

    現代科學實驗已經證明,銅元素是骨骼中製造骨質的成骨細胞內必不可少的物質。實驗還進一步表明,骨折後骨痂的形成過程也需要有銅元素參加。經過分析,在骨痂中的銅,含量比正常骨要高得多。銅離子進入血液後,變成有氧化酶活性的血清銅蛋白,它對體內的銅有著運輸和調節的作用。銅對骨痂的形成,起著觸媒的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自然銅接骨之功,與銅屑同,不可誣也”,又說“自然銅接骨之後,不可常服”。說明過多的銅元素對人體會有害處。

    到了明清時代,用動物做藥理試驗就很普遍了。李時珍甚至用自己的身體進行試驗,服用較大量的洋金花(即曼陀羅花)對人體的麻醉作用進行驗證,顯而易見,用動物做試驗則成為一種潮流。

    懸絲診脈

    在中國古典小說和傳統戲曲裡,常有太醫為皇帝的后妃們“懸絲診脈”的情節。具體方法是:后妃和太醫各居一室,由太監或宮女將一根紅絲線拴在後妃的手腕上,線的另一端交給太醫把按,透過絲線辨別病情。這樣做,是為了維護宮廷禮制,以防亂了宮闈。

    傳說孫思邈給長孫皇后看病就用此法。因孫氏系從民間召來,不是有職銜的太醫院的御醫,太監就有意試他,先後把絲線拴在冬青根、銅鼎腳和鸚鵡腿上,結果都被孫氏識破,最後才把絲線系在娘娘腕上。孫思邈診得脈象,知是滯產,便開出一劑藥方,娘娘遂順利分娩。同行問其竅門,孫思邈笑而不答。

    吳承恩《西遊記》中有孫猴子給朱紫國國王懸絲診脈的故事。畢竟是神話傳說,不足為信。或者說,大略只有孫猴子這樣的神通,才有可能掌握這神奇的本領。

    那麼,歷史上是否真的有懸絲診脈之事?病人的脈象能否透過絲線傳導給醫生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有人在1968年請教過施今墨老先生。施老先生是舊時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曾給清廷皇室內眷看過病。他介紹說,這懸絲診脈可說是亦真亦假。所謂真者,確曾有其事;所謂假者,懸絲純粹是一種形式。原來,大凡后妃們生病,總要由貼身的太監介紹病情,太醫也總是詳細地詢問這些情況,諸如胃納、舌苔、二便、症狀、病程等。為了獲得真實而詳盡的情況,有時太醫還要給太監送些禮物。當這一切問完之後,太醫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懸絲診脈時,太醫必須屏息靜氣,沉著認真。這樣做,一是謹守宮廷禮儀,表示臣屬對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時暗思處方,準備應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藥不當而招禍。

    由此可見,懸絲診脈雖確有其事,但只不過是一種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騙人形式而已。如果太醫事先不透過各種途徑獲知詳細病情,那麼他再高明,也不會看好后妃們的病。

  • 11 # 廢物是放錯地方的寶貝

    歷史上確有過懸絲診脈,但只是一種形式而已,一根長長的絲線不能導電,也沒有感應。我們都知道中醫看病由“望、聞、問、切”四要素組成,即:觀氣色,聽聲音,問症狀,切脈象。能進入太醫院的都是醫術超群的醫生。唐代著名的醫學家、藥王孫思邈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據記載,他也進行過懸絲診脈。不過他為皇室的后妃、公主們看病總是先詢問發病過程,瞭解生活習慣,既往病史,經過“望聞問”和患者身邊人的詳細介紹,就已經胸有成竹,得出病因。如果他不透過這些途徑對病人進行詳細瞭解獲知病情,醫術再高明也無法憑藉懸絲診脈對病情作出準確的判斷。懸絲診脈只是表示對皇室的恭敬而裝模作樣,走走過場,科學是不容造假的。

    中醫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發展至今,與西醫相輔相成,依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中醫認為人與自然、社會密不可分,強調人與外界環境的平衡,與體內各部位的平衡。以扶正祛邪,調理氣血,透過標本兼治,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懸絲診脈”的出現,實際上是封建社會束縛上層女性的清規戒律。

  • 12 # 西府趙王爺

    絕對是假的,故弄玄虛而已!

    當然,這種事兒確實是存在,但也就是做做樣子,看不了病的!

    古代禮節很講究但也很死板。特別是男女之間,授受不親!女孩兒的手是不能隨意觸碰的。但醫生看病需要號脈啊,不能手把手,那還怎麼看病?

    普通人家可能還好點,對於醫者沒那麼避諱!但在皇室之中,太醫們面對那些後宮的妃子公主們,由於地位上的差距,是不能輕易把手號脈的!

    但病還是得治啊,怎麼辦?

    那就“懸絲診脈”!

    所謂懸絲診脈,就是把絲線的一頭搭在女病人的手腕上,另一頭則由醫生掌握,然後醫生透過絲線得震動來感受脈頻,從而去判斷病情。

    說實話,這種方式雖然看是合理,實則沒啥用。號脈是項技術活,需要透過感受脈頻的細微變化來判斷病情,有點聽診器的感覺。

    這是必須要手把手的,因為其需要醫生三指分別把控手腕的“寸、關、尺”三部;因為這三個地方會分別對應身體的不同部位體徵反應。一些有經驗的老醫生還需要以不同的力道按捏不同的地方,從而得到想要的反饋。

    一根絲線套上,任你是多厲害的醫生,那也號不出來個啥!

    當然,在一些野史傳說中,也有著“懸絲診脈”的記載,比如唐代神醫孫思邈為長孫皇后診病,由於其一介布衣,身份卑微。再加上“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孫思邈是不能為長孫皇后手把手號脈的。

    於是他就“懸絲診脈”,結果成功搞定,孫思邈也因此名聲大震,被譽為一代神醫。

    但這些畢竟都是傳說,歷史上還沒有誰能夠僅靠“懸絲診脈”就能治病的呢!

    那些醫者之所以能夠在診脈之後開出方子,甚至於能夠治好病人,完全是靠著其他的辦法。我們知道,中醫看病有四招嘛,“望聞問切”,其中診脈是“切”,這個不行還可以“望聞問”嘛!

    名醫施今墨先生就曾解答過問題,他說一般后妃們生病,雖然不能輕易接近,但底下的宮女太監們會詳細的介紹病情症狀,而太醫也正是依據這些資訊來做出判斷,開具處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亞迪靠什麼成為全球最大的口罩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