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汁兒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裡對不同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己的看法。

    再加上三國時期群雄並出,普通人張口就能數出數十位英雄豪傑,對於這些人的評價,正史和演義在有些地方區別還不小,這也導致了關於三國內容的爭論。

    此外,同為四大名著的《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一是大家都知道演義程度遠大於歷史,二是沒有那麼明確清晰的史書與其對照,在歷史上這些內容的筆墨並不多。像唐玄奘取經,西遊記對其有很大程度的改編和擴寫。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立場上,《三國演義》往小了說有三方勢力,往大了說有十八路諸侯,人物眾多立場眾多,屁股決定腦袋。有些人喜歡諸葛亮偏多,對於說諸葛亮不好或者沒那麼厲害的文章就會有很多爭論。有人喜歡曹操,對於說曹操奸詐邪惡的文章就會辯上一番。而四大名著的其他三本,對於各個勢力的立場上並沒有那麼多的對抗,所以從根本上產生不了那麼多的矛盾和爭論。

  • 2 # 棉花糖的田野

    看《三國演義》會不自覺的偏向劉備一方,這是作者就是偏向劉備寫的,其實縱觀三國,沒有誰是絕對對的或絕對錯的,魏蜀吳都治理的不錯,維持下去都會國泰民安,只不過都想一統天下,但實力有別,成王敗寇而已。

  • 3 # 波瀾碎風寒

    少不讀西遊,老不讀三國。

    三國演義之所以成為永恆的經典,因其折射了中國文化中關於鬥爭,智謀,道德的終極演繹,三國演義本身所敘述的三國故事和人物隱含著“道”的精髓。

    我們經常聽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把其改成如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國演義”是不是同樣很有意境?

    這裡沒有篡改聖賢訓語的意思,只是一種寫意類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裡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主要講述了一、二、三這幾個數字,並不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

    首先三國演義從界定的內容上隱含著遵循“道”的古老哲理,“三國”而不是“四國”“五國”或者說其他,“三”這個數字代表著“道”的演化思維,就以現代理論來說,三角形的穩定性是幾何學和物理學的基本規律之一。

    一些潛藏在人心深處的文化烙印和天地至理往往被人忽略,但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一個人,這就是“無所覺但有所從”,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演義能夠一直以來被大眾津津樂道並不斷探討的深層次原因,我們覺得三國演義有看頭,有價值,首要因素就是符合“道”的規律,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因素。

    你看三國演義最精彩,最令人心馳神往的那一段內容階段正是從“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到曹劉先後病逝,這期間無數豪傑閃耀星空,真正體現了什麼叫“亂世出英雄”。

    三國演義的敘述總體以劉漢為主體正弦,這是中國歷史的特徵,畢竟劉備是漢室宗親,以漢為正統並不為過,但三國演義同樣沒有刻意貶低魏吳,魏蜀吳最終演化成型的過程中,三國演義可謂把戰爭,智謀和道德演化成了一部教科書,三國裡出現的任何一位英雄人物都有其鮮明的性格特徵,人物鮮活靈動,優缺點明顯,這正是最能讓讀者感觸的因素,無論是雄才大略有“奸雄”之姿的曹操,還是隱忍深沉有“梟雄”之姿的劉備,亦或是以“二代“身份登上歷史舞臺威震江東的孫權,義氣千秋,忠勇千古的武聖關羽,“三姓家奴”勇武無二的呂布,一代智相諸葛亮,太多了,三國演義中讓人愛憎複雜的英雄名將比比皆是。

    每一個人讀三國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愛憎,有人喜歡曹操的豪放和雄才大略,有人喜歡劉備的隱忍,有人欣賞張飛無敵的威猛,有人哀嘆郭嘉的早逝,同樣有人喜歡司馬懿的老謀深算,還有許多人感嘆有大智無大壽的周瑜,這些活靈活現的英雄豪傑可以說代表了無數人的性格優點和缺點,有人喜歡就有人反對,矛盾自然而生,因為每個人對三國的認知和喜好不同。

    從“道”的角度講,三國演義起於“三”終於“一”

    隨著曹劉先後離世,三結義瓦解,三國最終也瓦解歸一,從國家歷史的角度這是新的大一統開始,但從小說的角度講前半段的三國是喜劇,後半段的三國是悲劇,大多數讀三國的人隨著曹劉逝去,司馬家族登場,諸葛亮北伐,演變成諸葛亮和司馬的雙方對決以後就了無情緒了,讀前半段的三國熱血沸騰,或義憤填膺,而後半段的三國昏昏欲睡,喜劇和悲劇的複合矛盾讓三國對人的情緒影響分外明顯,情緒的激烈造就更加的不理性。

    從小說的角度講,三國歸晉對讀者的感觸就是悲,這也是三國後半段沒有前半段吸引人的因素之一.

    我們對三華人物的愛憎好惡,對三國中鬥爭,智謀的各種看法分歧造成了矛盾話題,三國作為小說悲劇意義上的結局對每個人的情緒影響造成了不理性,我們對三國的熱愛和研究是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直接體現,三國演義的深厚文化底蘊也不是一言片語能夠解讀的。

  • 4 # 胖哥侃歷史

    三國這段特殊的歷史因為羅貫中先生《三國演義》廣泛傳播的原因,不管是否真的瞭解三國的人,對三國都能說上這麼一兩句,加上電視劇的改編,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三國。

    所以在大家討論三國的內容時,都會積極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大家對三國的瞭解各不相同,聊起來就比較有意思了。

    比如說溫酒斬華雄的故事,只看《三國演義》的會說關羽有多麼神勇。而熟悉正史的會嗤之以鼻,說華雄明明是孫堅殺的。二個人說的根本不是一個事兒,怎麼能不引起爭論?

    再比如說談及趙雲這個人,有的人認為他是集智慧與武力於一身,百戰百勝的完美人物。有的人卻認為他只是劉備身邊的侍衛統領,保鏢般的存在。這種人物形象已經深入腦中,又怎麼能有所更改?

  • 5 # 野駱駝9777

    回答;

    對於此問題,我來淺說幾句

    因為三國寫的內容,是根據一千多年來,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幾次修訂改編才完成此書。

    不論是正史研究資料,

    如,

    晉朝史學家陳壽編的《三國志》

    元代至治年間新安虞氏的《全相三國志平話》

    元末明初羅本的《三國演義》

    清朝初年毛綸,毛宗崗的《集註三國演義》

    等多個範本,版本都同出一轍,人物介紹資訊量大,書中包括1000多個人物。千人千面孔。

    主要內容即:

    一條主線,戰爭,殺伐,鬥智,鬥勇。

    從“斬黃金首立功”開篇洋洋灑灑,一百二十回迂迴曲折,環環相扣,吸引眼球,灼人耳目,引人入勝,詳細進行了戰爭的描寫,這要聊起三國來能不引起爭論嗎?

    二字概括,忠,奸。

    誰要是說起三國紛爭,忠,奸二字是必爭的焦點,忠心耿耿的都向著劉備關羽;奸邪狡詐的都護著曹操;這是決定爭論的焦點所在。

    三足鼎立,諸將爭功。

    魏,蜀,吳三國鼎立,最主要的是每一國都有自己的謀士,文臣,武將,其中極盡勾心鬥角,百般計算謀劃,互相掣肘。最典型的是諸葛亮費盡心機制服了很多人提拔了很多人這能不引起廣泛的大爭論嗎?

    九五至尊,司馬勝出。

    在三國裡面,司馬氏一出場就顯示出了必成大器的鋪墊,所以最後的結局是,司馬氏勝出建立了晉朝。這樣的結局能不引起廣泛的爭論嗎?

    透過以上分析三國有太多的爭議成分在裡面,如果不爭論那就不叫【三國紛爭】了。

    要想不爭論,也有一個良方就是

    認真讀一讀

    《臨江仙》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礁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權當祝酒興,一笑便了事,絕對無爭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襄樊之戰後三國版圖才定型,為何夷陵之戰能成為三國三大戰役而不是襄樊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