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關好走過的門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謝邀。秦孝公之前的秦國只是西隅小國,連秦國的河西之地都被正在變法的魏國給吞掉。直到嬴渠梁(秦孝公)上位之後,為強國富兵,一紙求賢令得到法家大師衛鞅(商鞅),在秦國變法二十於載,臥薪嚐膽,徹底變法(悶聲發大財),而此時的山東六國中齊魏爭霸,無心理會此時縮小的秦國,經過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魏國精銳(魏武卒)消耗巨大,開始衰落。而南韓在申不害變法之後也開始衰落。到秦惠文王時秦國變法基本完成,而且是當時變法最徹底的。然後變法後的第一次成效就是收復秦河西之地,山東六國開始意識到秦的威脅,於是便有了蘇秦的合縱和張儀的連橫的傳奇。縱橫的前提是每個國家的大體實力相當,不會差很遠,要組織滅國之戰之能幾個打一個。秦國也在此時稱王並將巴蜀(四川)納入秦國版圖。使秦國力更加強。到秦昭襄王時,齊國差點被燕國給滅,東海之濱強大的齊國就此退出強者的舞臺,完全衰落。而後燕國也因大將子之的內亂而衰落。楚國更不用說了,秦惠文王時期一直壓著楚國打,甚至有張儀欺楚六百里的事。到此時,山東六國(魏、齊、燕楚、韓)已經衰落,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也就剩下趙國,而長平之戰戰神白起滅了趙國40於萬人(都是16到50歲的男人),沒了生力勞動力趙國就徹底衰落了。而秦國國力也消耗過半,接下來秦昭襄王之後的兩代秦君可以忽略不計。但秦卻在休養生息。直到千古一帝始皇嬴政的上位,此時的山東六國是徹底的衰落了,而秦卻自然保持強大的國力於活力。秦就像一個年輕人去打六個衰弱的老人,秦能不贏?奮六世之餘烈,所以秦始皇嬴政滅六國是必然。也是歷史的趨勢,也結束至戰國幾百年以來的動亂。以上是個人觀點,有何不足之處也請大家指出並相互交流。
-
3 # 王朝的廢墟
早期的幾位秦公死於和戎人的戰爭中,所以說在秦人正式遷都雍之前,不說統一中國了,能在遊牧民族的夾縫中求生存就不錯了。
秦穆公當政,禮賢下士,國力蒸蒸日上,但由於強大的晉國bug般的存在,壓迫著秦人只能向西開拓領土,根本沒有能力東出函谷關一步。
三家分晉,戰國開啟,率先進行變法的魏國基本是壓著秦國打,關中平原和陝北高原的交接地帶,就是魏國與秦國爭奪激烈的河東之地,看地圖就知道,魏國的軍隊長期威脅著秦國的腹地,這種局面直到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奪下河東之地才改變。
所以商鞅變法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在這之前,秦國的國力是遠遠落後于山東六國的。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次變法,秦國別說統一六國了,自己不被六國滅掉就不錯了。
秦孝公之後,秦惠文王雖然殺掉商鞅,卻繼續推行商鞅變法的內容,在經過了秦武王短暫執政之後,秦昭王登上歷史舞臺。他是戰國時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秦國國王,也是給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基礎的秦王。在這一期間,齊國和燕國相爭兩敗俱傷,趙國因長平之戰元氣大傷,楚國也被白起打的被迫遷都,可以說如果秦昭王在多活十來年,就一定可以統一中國了,只可惜他生的太早了。
接下來即位的,基本都有能力統一中國,但在位時間都不長——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就掛了,秦莊襄王也就只當了三年,根本也沒時間去完成統一中國的宏圖大業啊。
所以秦始皇很幸運,之前歷代秦王的積累,以及自己的雄心勃勃,才成就了統一中國的千秋大業。
-
4 # 漩渦鳴人yy
秦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到了秦始皇的時代,戰國的其餘六國與秦國之間的國力差距是越來越大。這也導致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步伐的加快。趙國經歷長平之戰40萬的底蘊,早已被消耗殆盡。韓,魏兩國早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已經被打得無力再戰。北方的燕國,其實力一直是七國之末。雖然途中經歷了樂毅攻下齊國70餘城輝煌壯舉但是經歷過長平之戰對趙的失利。以及後期齊國,趙國,對於燕國的打擊燕國的實力早已不值一提。而北方的齊國經歷過樂毅於齊國的攻擊,早已喪失了對秦國一爭天下霸主的底蘊,出國字楚懷王時代起就一直遭到秦國的連橫政策的打擊。雖然途中經歷過了恢復,但是其實力已與秦國不可同日而語。項燕擊敗秦國軍隊,其最終的原因還是秦國過於盲目自信。總之,到秦始皇繼位的時候,尤其是蒙驁率領兵把東郡打下來。切斷了六國一起合縱對付秦國的最後希望。所以使秦始皇滅六國時能夠逐個擊破。
秦始皇滅六國的原因還有一個,估計就是秦始皇真的是千古一帝。其雄心,野心以及做事的決心,都是戰國時代是絕對頂尖的存在。他那一統宇內的霸氣。是無論任何地方都沒辦法與其相匹敵的。由此,志在天下的雄楚再加上一包能成武將的輔佐,以及合適的政策,以出兵方法。統一天下就顯得那麼容易。
秦始皇繼位以後六國的人才,幾乎全處於停滯態度。在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各家的人才。無論出身貧賤與否,無論其來自何方,都能為各國君王所重用。但是我們看看戰國後期的那些人才。譬如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項燕,還是趙國的李牧將軍,都是從各個貴族之間選拔出來的人才拼命人才想晉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在戰國末期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反觀秦國不說其他的,由於商鞅變法定下了只有軍功才能夠保證自己爵位的軍事制度,導致秦國各個貴族之間都是以軍工衡量自己身份顯貴的標誌,所以秦國的貴族能戰能打。能奪取天下。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民眾們經歷過這麼多年的戰亂,早已厭倦了。想要一個和平統一的盛世。就顯得尤為心切。
秦始皇在位時間相較於其他幾位君王都比較偏長。這也就是為什麼歷史重任,會壓到秦始皇的頭上。如果說皇帝,過個一段時間就換一個,過個一段時間就換一個,那麼這個國家的政策又不穩定,這個國家何談一統天下呢。秦始皇一統天下,可以說是歷史使命,也可以說是他雄心壯志的最後結果。
無論其他人如何說秦始皇,在我眼裡,秦始皇所做的事情無非是罪在當下功在千秋。對於這個千古一帝歷史潑給他的汙水也已經夠多了。有的時候汙水過多,就我們就無法真正的看清一個人的真面目和一段歷史真正的真相。所以好好看歷史,好好漲姿勢。相信大家可以的
-
5 # 諾53632213
我來分析分析吧!
1.人口是重點,沒有人口就沒有兵丁,那麼為什麼直到始皇帝才一統呢?從秦昭王晚期開始,秦國不打大仗,不去過度消耗透支人口(民夫少壯去參軍打仗),巴蜀之地開始歸順,義渠也趨於穩定,結果就是人口基數增加(之前巴蜀叛亂,義渠獨立。後期巴蜀義渠全部歸順,真正的融入進去)
2.糧食。之前只有八百里秦川,一個產糧地,雖然秦惠文王打下了巴蜀,但是當時巴蜀天災不斷內亂不斷,只能一個勁的倒貼錢和人,直到秦昭王時期任用李冰當太守,用十幾二十年修建了都江堰,才讓巴蜀變成天府之國,糧倉重地,這也是秦昭王中後期了。呂不韋當政時期由南韓奸細鄭國修建鄭國渠使得秦國內陸也成了糧倉之地。
3.各國態勢。
3.1.各國合縱次數不少,但每次合縱只解燃眉之急,各國只有合縱之害(廢錢,廢糧,廢兵丁和人口),沒有合縱之利(打贏了搶不到土地和平民,也沒有錢財和糧食)。各國又怕他國從合縱中奮發而起,所以對於合縱只能越來越懈怠。
3.2.各國戰亂不短,內鬥不斷,國府錢糧時常緊缺,百姓厭戰。
3.3.各國雄主英主都是英年早逝,而庸主卻能長命(明君廢寢忘食發奮圖強,火火累死,昏君得過且過長命百歲)。
綜上所述:打仗重點依靠的是人口,糧食,錢財和君主,當中君主最為次要。打仗最重要的是人,第二是糧食,秦國用了二三十年用來養精蓄銳增加人口基數,依靠天府巴蜀,八百里秦川和鄭國渠存糧食,招募能人異士分析事態,坐等時機滅國一統。
回覆列表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秦國從一個弱小受盡凌辱的國家,變成一桶江山的大帝國,豈是一兩代人所能完成的大業。秦孝公用盡畢生心血,把秦國從萬劫不復的深淵拉了出來,秦慧文王終其一生,都在破解合縱攻秦,而秦昭襄王用了五十多年,才把當時和秦國實力相當的大國,打的從此一蹶不振。而後,秦國遇見了兩位短命君王,無所作為。終於權利到了始皇帝手裡,像始皇帝這樣雄才大略的皇帝,同樣用了很長時間,才把苟延殘喘的六國給收拾了。一統江山,豈是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