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言圈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但歷代說法各異。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認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秦朝、西漢時候,改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後世各朝“三公”所指職位各異。

    明仁宗以後,“三公”皆為虛銜,為勳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明朝官職設定按品級,自正一品至從九品,共分18個等級。“三公”主要指太師、太傅、太保,品秩是正一品。 相當於現在的正國級,或者叫享受正國級待遇。

  • 2 # 歷史山河

     公、孤為皇帝之輔佐官,職位崇高。三公三孤是輔導皇帝日常國家工作。而且文臣的三公都是死後追贈的。只有一個特例就是張居正文,萬曆年間,張居正為太師,實掌朝政,這是特例。

  • 3 # 超越45322277

    明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也稱為三公,秩皆正一品。以少師、少傳、少保為三少,也稱三孤,從一品。三公坐而論道,不任以職事,但卻位望尊寵,禮冠群僚。明代文臣極難生授三師,三楊輔政時,綜理邦國,極受皇帝親任,也只授三楊三孤:楊士奇、楊榮為少師、楊溥為少保。其後內閣輔弼、部院重臣、封疆督撫,有功勳名望的也多加至三少、太子三師、三少,即宮保銜。而文臣生加三公的,則自於萬曆中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萬曆九年拜太傳,萬曆十年晉太師,並賜大紅坐蟒蟒衣,賞賜無虛月,位望隆重,詔名元輔,中外視為帝師元臣。

  • 4 # 漢唐讀書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沒有實權,協助皇帝辦理國家大事。但是在明朝的張居正是個例外,他是由於萬曆皇帝年幼,而掌握有實權。

  • 5 # 三隻腳的大烏鴉

    明代的三公不值錢,榮譽職位,只要上了一定級別都能獲得這麼個稱號。毛文龍這種二品總兵都是太子太保。明代值錢的是爵位,上了伯爵就是超品,一品大員見了都要跪拜的,多少文臣武將都拼死要撈個爵位出來,鐵飯碗啊。

    宋朝正好相反,爵位不值錢,文臣武將動則可以封王的,但三公很值錢,沒超大的功勞封不到三公。

  • 6 # 安興小技術員

    明朝中樞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為皇帝的輔佐官,職位崇高,無定員,無專責,實為虛銜。明中期,為加官或贈官(生而授為加,死而授為贈)。公孤表序,較詳細介紹了其歷史沿革,公孤表僅為明代的公孤明細表。

    官銜沿革

    三公古官也,自周公製為一代經典。而系之曰太師太傅太保曰三公,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又曰官不必備惟其人,蓋坐而論道者。其體誠重,而其選誠不易矣。漢承秦制,設丞相、大夫以至九卿,而罷三公,不復設。至安漢公莽竊政始,自為太傅,而以虛名崇故丞相孔光為太師。東漢以後,惟代置太傅一人,踞三公上,而隆其秩曰上公。至董卓竊政,自相國拜太師,踞諸侯王上,而幾成鼎革矣。晉以避諱故,改太師為太宰,然猶在丞相下,大將軍、大司馬、太尉、司徒、司空上。江左以後,自王導、謝安外,非宗屬尊貴者亦不及。而北魏之季,太師與大丞相併加,以待執國之臣。北齊因之,太師與太宰並設,至太師而敘遷太宰,乃敘遷左右丞相,則又舛矣。宇文泰之執國,始仿周官,自為太師大冢宰,兼總五官之柄。而宇文護因之,其事雖美,其心則慝矣,乃欲與三代比隆,得哉。自隋迨唐,大抵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曰上公;而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而宋氏亦因之,然三公不時置,而所謂三師者,抑何寥寥也。太師重矣,乃有謂太尉次重,寧與太傅而不與太尉者。宋徽宗政和定官制,始以太宰易左僕射,少宰易右僕射,為真宰相,太師太傅太保為三上公,以少師少傅少保易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孤,無職而有秩,以隆宰執之資深績崇者。南渡而後因之。元人得中土,置公孤皆如故,而益以太尉司徒司空環衛之微勞,與言色之暱合,朝拜暮加,不可勝紀。

    明代設定

    明興,髙皇帝始釐正之,罷太尉以下官,而李韓公善長、徐魏公達,以舊徳元勲為太師太傅,然亦無職事,不置掾屬防閣。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採御史言,欲特置三公府,竟不果。而僅設四輔官,位尚書上,聘耆儒自布衣徑為之,賜坐倡和,分四時以寄燮理之任。而無何復罷師傅之官,自魏公薨韓公雉亦絕響矣。將下視博採,鮮所當意,所謂無其人則缺者耶。建文永樂代不置此官,仁宗初即位,謂群臣皇祖考神聖無所藉毗,師傅即眇末何敢,於是拜張英公輔太師,沐黔公晟太傅,陳寧陽侯懋太保,蹇吏部義自少保屢進少傅至少師,楊殿學士竒自少保進少傅,夏戶部原吉進少保,於是公孤之官備矣。然以是寓美稱耳,非必有燮理之實也。獨宣徳三年,詔太師輔、少師義、少傅士竒、少保原吉、太子少傅榮,俱輟所領,從容謀議,以不時召對,凡所遊幸必從,庶幾若真授矣。而士竒榮理閣務如故,自是而後,三公僅公侯伯,而文臣限三孤,以為常。嘉靖二年,以大學士楊廷和一品滿十二載,且有定冊功,加太傅,四辭而止。萬厯九年,大學士張居正,一品滿十二載,遂拜太傅,其後病甚,以遼左功加太師,不及拜。縉紳聚而譁之,以為非故典然。而嘉靖中,加大同帥左都督周尚文,錦衣帥左都督陸炳武弁,也其非故典,尤甚而未有譁者何也?今上令勳臣各辭太師崇銜,可謂慎名器矣。夫諧理責之紈袴論道,以施乳臭即公侯伯,奚取焉然則文臣而加者,非徳媲則譁,非績崇則譁,非齒宿而資重則譁,以譁江陵可也。夫四者備矣,而譁不必也,政和之制,又有以太尉冠武階者,於義竊謂可採雲。

  • 7 # 小約翰

    所謂三公三孤,在明清已經完全是虛職了,可是雖然是虛職,好處依然大大滴。

    第一是光榮,不是一般的光榮,太師太傅太保是從周朝留下來的官職,是明明白白記載在周禮中的榮耀,獲得這個稱號是真正的位極人臣,正一品,正兒八經的輔佐天子。將此職位賜予文臣,是極高的榮耀。待遇優厚就不說了,將來後代說起來,我家先祖當年是當朝太師,那可不是一般的拉風。所以像太師這種頂級三公,幾乎都是死人加封的,活著就封為太師的人只有一個:張居正——在他死前第三天加封的。

    因為明清規定,無軍功者不得封爵,相比於宋朝的宰相們動輒封公爵,明清的皇帝非常吝嗇。哪怕像李鴻章曾國藩這種這種再造玄黃的大功臣都混不上公爵,所以三公幾乎是文官的最高追求了。

    除了光榮外,還有點現實意義。

    對於文官來說,獲得三公三孤,是入閣的標誌。

    明清的權力核心機構,是內閣和軍機處。因為沒有了宰相,所以內閣大學士就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可是內閣大學士在名義上四品官,當內閣大學士的人有可能是二品的尚書和三品的侍郎,這裡就出現了一個bug。

    內閣大學士可能是尚書侍郎,可是尚書侍郎並不一定是大學士。尚書還則罷了,要是侍郎當上了大學士,三品的侍郎兼任四品的殿閣大學士,卻要領導正二品的尚書,這就有點尷尬了。

    三公三孤橫空出世。

    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少傅少保正二品。

    瞬間級別就提上來了。

    哪怕你只是三品的副部長侍郎,一旦加封,瞬間提升為正部級乃至副國級幹部,直接成為了你領導的領導。

    華人的政治智慧,真是無窮的呀~

  • 8 # 求圓4

    明代建國初期封太師、太保、太傅為三公。可謂位高權重,既是地位的向徵又是一種榮耀,但到了後來三公不再有實際的權力,僅是一種虛職,但待遇沒有削減。享受一品官的待遇,仍是尊榮富貴,無可匹敵,地位相當於現在的副國級。是許多人所望塵莫及的。

  • 9 # 自在瞭然1

    邀請我回答,我有濫芋充數,明代人當官,只有內閣,首輔之類的,公也有死了才享受這種待遇,比如張居正。至於好處嘛,那還真不好說,死後被滿門抄家,有的被流放,半途就拖死在路上,沒流放的全家大小近三百餘口,活活被餓死,也算張在世時的一種反轉。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恐怕張大學士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後人是這種結局。所謂位例三公,在明代一直都被皇權打壓,比如開國公,鎮國公等等就是象現在的一種榮譽稱號,但沒有官場級別,那三公也不會落到你身上。就是政治地位。

    現在的三公。就是公款消費,公款旅遊,公款宴請。這三公就混不成榮譽,只有名聲。

  • 10 # 琪姐

    明代的三公是虛職,當上三公有什麼好處,相當於現在什麼官位?

    三公:明朝設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為皇帝的輔佐官,職位崇高,無定員,無專責,實為虛銜。

    換句話說,這只是一種榮譽。有明一代,除了嘉靖年間的嚴嵩和萬曆初期的張居正之外,貌似沒有其他哪位成為三公的官員能夠完全掌握實權的。

    而且,嘉靖年間的嚴嵩儘管權傾朝野,但是實際的權力還是被修道參禪的嘉靖皇帝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萬曆初期的張居正也只是在萬曆皇帝成年之前掌握了中樞權力。說白了,這兩位歷史名人也不過是明朝皇帝偷懶的工具罷了。

  • 11 # 置身黑白的精彩

    類似於現代的名譽主席、終身名譽主席,這是一個虛職

    或者說,在明朝三公三孤的稱號一般來說是留給死人的

    為何這麼說呢?明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官至一品,幾乎是不存在的,尤其是文官!

    可能是老朱出身貧農,又被當官的欺負過,所以他覺得當官的人都很壞,雖然活兒還是要乾的,但是無論是薪水還是官職都打了折扣

    明朝官員薪水不多,而且官職一品更是遙不可及,當然死後追封還是不少的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明朝歷史上出了一個活太師,此人能量極大,水平極高,生前就混到了正一品太師頭銜——千古名相張居正!

    三公的頭銜到了明朝,幾乎成為死掉的優秀文官專用

    鼎鼎大名的于謙(不是抽菸喝酒燙頭那個),就是少保,而且還是活的少保。原因很簡單,京城守衛戰力挽狂瀾拯救大明天下的就是他,避免重蹈北宋覆轍、延續明朝大一統的功績,封個少保實在不為過

    所以,于謙後世人稱於少保,這是對於他的敬稱,也看的出少保這個職位的稀缺性和難以獲得,除非什麼天大的功績,一般人是撈不到的!

    明朝文官系統中,一般來說很少能有人活著得到此殊榮,比如四朝不倒的楊廷和,也只是死後追贈為太保;三邊總制、內閣首輔楊一清,也是死後追贈太保

    可以這麼說,活著就拿到三公頭銜的文官只有張居正一個人,是為太師。而於謙只能算是半個文官,畢竟因為保衛京城有功才封少保的,而且少保還是從一品

    在明朝混,想要拿到這個名譽頭銜,實在是太難了!!!把持朝政20年的奸相嚴嵩,也只是撈到了個少師兼太子太師(從一品)

    武人出身的官員,能拿到三公頭銜的,還真能數上一數

    明朝最強錦衣衛、明朝唯一三公兼三孤擁有者,這就是陸炳,一個神秘的男人。他在歷史上不怎麼知名,卻在某些戲劇中出現

    作為幫助徐階、張居正扳倒嚴嵩的最大幫手,陸炳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低調到骨子裡的人,從小和嘉靖皇帝一起長大,算是光屁股的鐵哥們

    升官發財自然不在話下,榮升錦衣衛一把手自然是手到擒來。更為厲害的是,此人曾於一場宮廷大火中救出一個人,而此人就是嘉靖皇帝,啥也不說了,這關係算是鐵到家了吧!

    權勢滔天的陸炳,成為明朝歷史上唯一的三公兼三孤,是為太保兼少傅,不由得讓人感嘆,當官當到這份上,也是沒誰了!

    除了陸炳,還真不太好找了。就算是昔日名將洪承疇,崇禎一個勁兒的鼓勵,也只是封了個從一品而已,是為太子太保

    看來,武將想拿三公頭銜,也是有點難的啊!可問題回來了,往上數一數呢?什麼李善長啦、朱永啦、張輔啦,還都是位列三公,生前即封為太師!

    所以文臣武將的PK結果,就是武將拿的比文臣要多

    搞笑和奇葩是明朝的一大特點,在三公上也毫不含糊

    生前便官至一品,位列三公的人可謂是寥寥無幾,也就那幾個猛人,還有就是跟著老朱打天下的那批人

    可是,還有一個人值得我們注意,此人不僅生前便被封為太師,而且成為當時最爆炸的新聞,因為此人不僅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官,他只是一個人的侄子而已

    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九千歲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此人啥也不會,算是個半文盲,可就因為他有個厲害的叔叔,於是乎天啟年間,魏良卿被封為太師

    讓人歎為觀止的同時,不得不感嘆一句——權力真是個好東西,有了權力想幹嘛就幹嘛!就像當時的朱厚照,為了打仗給自己封了個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的封號,實在是拉風的緊

    話說回來,明朝的三公基本都亮相了。有的很厲害,有的很傳奇,有的很...

    但是,至少我們能明白一點的是,但凡能位列三公的人,要麼有突出卓越的貢獻,要麼有權傾天下的實力,總之張三李四王二麻子是沒資格去碰的

    而自詡長得很帥能力很強的張全蛋、李鐵柱之流也是沒有機會的

    只有像王尼瑪這樣的大師級人物,才能有機會觸碰到這一至高無上的榮耀

    或者說,某爸是李綱也行得通......

  • 12 # 幾葦渡

    三公,自古以來就是歷代的最高官職,真正的位極人臣。

    明代三公,以太師最尊,太傅次之、太保再次,都是正一品。與之相配套的還有“三孤”,即“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名義上三公三孤都是皇帝的輔佐之臣,但並沒有實際職責,只是虛銜,用於授予重臣。活著授予稱“加”,死後授予稱“贈”。有明一代,獲得死後贈送三公的還是很多的,活著得到的寥寥無幾。

    三公相當於現在什麼官位?還真的找不出來非常貼切的,可簡單理解為正國級。

    很多文章說,張居正唯一的活太師,即生前授予。但這是不準確的。洪武三年,李善長即加太師。同時徐達加太傅、常遇春加太保。

    後來各朝也都有活著授予三公的,但基本都是世襲的勳臣中的優秀。以太師為例:英國公張輔 永樂二十二年加、英國公張懋 弘治四年加、保國公朱永河 弘治四年加、定國公徐光祚 嘉靖五年加、武定侯郭勳 嘉靖十五年加、成國公朱希忠 嘉靖四十二年加。壽寧侯張鶴齡 嘉靖元年加,他是個特例,屬於外戚,孝宗張皇后的哥哥。但這些太師並非都是善終!

    各朝授予太傅和太保的數量更多,不一一列舉了。

    對於普通文臣生加三公,即興奮也惶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殿堂級人物科比走了,你認為NBA新秀裡面那個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科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