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鳳來朝
-
2 # 琲琲
文字還得精細 還得精益求精
那和哪的區別:用法不同、寫法不同、意思不同
一、用法不同
1、那:用於肯定句。
2、哪:用於疑問句。
二、寫法不同
1、那:
2、哪:
三、意思不同
1、那:
(1)代詞,那樣。
(2)連詞,跟前面“如果”、“若是”等相應,表示申說應有的結果或做出判斷。
2、哪:
(1)疑問代詞。
(2)後面跟量詞或數詞加量詞,表示要求在幾個人或事物中確定其中的一部分。
(3)單用,跟“什麼”相同。
(4)虛指,表示不能確定的某一個。
(5)表示反問。
-
3 # 改名挺難
其實這兩個不難區分,記住”那麼”和“哪個啊?”。哪,常用於疑問句,老北京客套話最後也有用哪結尾,比如"吃了,您哪?"。那,常作代詞。
-
4 # 火紅生祥雲
因為現在是網路時代,是快餐文化。社會在高速發展,人們在追求物質財富的時侯,承受了激烈的競爭壓力,變得越來越浮躁,對於精神文化的追求變得越來越隨和,沒有心情和精力去要求精益求精了。
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網路小說作者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在他們的作品經常用錯文字,久來久去,就被讀者習以為常,慢慢成為正統被接納和默認了。還有一部年輕作者,為了博人眼球,標新立異,故意用錯文字、文詞,文句,反而受到了不少的追捧,獲得了意外的效果。
我記得在很多年以前,我在一家公司的辦公室上班,經常用電腦上的便箋與人事部的一個女孩子聯絡工作和聊天,她的文筆不錯,但經常把“再”和“在”,“的”和“得”用的一踏糊塗,令我啼笑皆非。比如她給傳送“再見”,打給我的字是“在見”兩個字,“再說”會打成“在說”,會把“正在處理”打成“正再處理”,她還會把“這個人是我介紹的”,打成“這個人是我介紹得”。剛開始,我經常會誤會她的意思,也對她這種錯誤用字進行過批評,但她我行我素,並未改進,時間長了,我只好被動地接受了她的文字的錯誤用法。到了現在,我看見這種用法幾乎被普及了,就連很多文化水平很高的老師也在這樣用。
我的內心是一直抵制這種錯誤用字的,可受到了別人的嘲笑,就連在大學讀漢語言文學的女兒,也認為我迂腐。
唉,中國文字的精髓啊,正在遭受損害!
-
5 # 鴻鵠養晦
現在很多人把那和哪應用不分,還用得那樣理直氣壯的主要原因是:沒有真正把那和哪的區別和用法搞清楚。兩者的區別在於:
1.讀音不同,那讀nà四聲,哪讀nǎ三聲。
2.寫法不同,哪有“口”字旁,那沒有“口”字旁。
3.意思不同,那是指示代詞,指較遠的時間、地方或事物,與“這”相對:那裡。那個。那時。那樣。那些。哪是疑問代詞。要求在幾個人或事物中確定其中一部分,單用跟“什麼”相同,虛指表示不能確定的某一個。
4.用法不同,那用於各種語句中,哪用於疑問句和反問句中,後面跟數詞加量詞。
-
6 # 第二階文明倡導者
魯迅先生在《魯迅論語文改革》一書中就曾痛批過方塊字的寫法與應用,稱之為愚民的毒瘤並將人類與發展隔離。誠然,在當時教育水平落後的時代背景下,即使魯迅先生給出瞭解決的辦法也未必行的通。
歷史的車輪將腐朽的制度碾壓的支離破碎,方塊字經歷了去繁從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等一系列變革後迎來了朝著博大精深方向發展的契機。
現在的很多人把‘那’和‘哪’的應用不分,並用的理所當然顯然是錯誤的,可那又有什麼關係呢?詞能達意就好了,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是用在法律條文、規章制度、科技論文等重要的地方豈不是會讓人誤解?是的,咱們舉個例子:
筆者曾閱讀過一篇由一個非常著名的權威機構釋出在非常有名的刊物上的報道,是對那些利用權利犯罪者的批判,然而,讓人不解的是字裡行間充斥著大量的‘傘’、‘打招呼’、‘意思意思’、‘表示一下’、等等等等!還有很多使筆者都難以理解的代名詞,但是大致意思就是說這些人很壞,特別壞!
早在中國古代出現‘雅言’的時候就嘗試著對方言進行統一,‘雅言’發展到唐宋時期就達到了一字一音的水平,所以唐詩宋詞也一直倍受文人青睞。
漢字從方塊字發展到今天以磨平了稜角,字詞越發的圓潤並向著多重含義輻射,以至於現在的‘快餐文化’橫行,‘網路用語’氾濫,其後果是難以接受的(例:同一案例的相反結果)。
‘那’和‘哪’還重要麼?‘那’字不也在姓氏中出現麼?
筆者到是真心希望一字一音一意的方塊字成為漢字的主流文化!
-
7 # 曾憲英
不是區分不開字樣,也不是不知道各有各的用法,年輕人就這麼寫,就這麼用,要是說起,對方就問,大意能聽懂嗎?能聽懂,能聽懂就行了。現在,絕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人,都在一門心思抓經濟,他們發微信,往往是重大意,快發出,在文字的使用沒有費心思。文字從繁到簡,大多數都能接受,但是,相這,字不同,音不同,還是不代替為好。
-
8 # 讀走西藏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經過了數千年的歷史。
說實在的,我也搞不明白,現在的人都怎麼哪?就如上述題中說的“那”“哪”不分。就題中說的“那”字,可當代詞用:那個人,那個脾氣;當連詞用:那我就不在等了。還可作名詞、動詞、助詞、形容詞用。
而“哪”呢?主要做疑問詞,後面跟名詞或數量詞。如哪裡?你是哪個班的?這是哪門子事啊?哪個要茶?等等。
那,你用對了嗎?還有哪呢?
-
9 # 馬火蟻
現在很多人“那”“哪”不分,“的““地”“得”不分。根本原因是學校里語文課現在不教語法,所以這不在於使用者的文憑高低,有的大學中文畢業的學生,一樣亂用字,亂用標點,毛主席曾經說過,年輕人要下力氣學點語法。但是現在主導語文教學的人,要求語文老師不教語法,教了也不考試。因為這些主導語文教學的人,自己文化水平比較低,所以他總認為學生和他們一樣笨,接受不了,以減負的名義要求老師不能再教語法。其實各國語文都有相通性,學會母語中的語法對學習外文也是有幫助的。
其次是現在的年輕人,用筆寫字的時候不多了,都是用語音轉換為文字或者在手機上用聯想輸入法打字,手機上出現什麼字什麼詞隨手選用,自己根本就不考慮對錯。所以現在讓這些年輕人手寫一份兒簡歷,都比較困難。他們行文中用錯別字亂用標點,也沒認為有多大了不起,認為意思表達到就行了。
第三,有些人從小就是毛糙,做事毛手毛腳,寫字用字根本不會精益求精,不能準確使用同音字,但是這樣的人現在在網路上有時還比較吃香,所以影響的大家也都認為這些事情很正常,一開始的彆扭,現在慢慢成為了接受。
其實同音字還是比較好辨別的。“那“是代詞,用在肯定句中。“哪”疑問詞,用在疑問句中。如你是哪裡的人?我在那裡等著你。
-
10 # 正能量薛sir
這個我也是感同身受!碰到過太多人打字都是“的、得、地”不會用,“竟然”“既然”分不清,想提醒一下又怕會跟人糾纏不清。關鍵現在是網路時代,且人心比較浮躁,敲鍵盤的多了,閱讀看書的人少了,去研究英語的語法和單詞的人多了,研究咱們老祖宗的文字的人少了!
-
11 # 鞠志強
不區分兩個字的用法當然不對,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很多人不寫字,淡忘了字的用法。文字是交流工具,文字歷史上有過很多次變化,每次變化都和簡化實用有關,會不會再出現一次文字變革呢?
-
12 # 彭秀秀
那和哪。華人為什麼運用的這莫好。這是因為每個地方的方言不同。說出來別人聽著感覺意思是一樣的。比如寫一些重要檔案的時候文字還是寫的清楚分清楚哪個字。
回覆列表
那是四聲,是肯定的意思,哪表示不確定有疑問,後面是帶?的,那哪應用不分,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這個人對人對事物不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