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不二齋

    首先,專門研究學習一本書法字帖是每一個人書法學習者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好的書法字帖如好酒,需要慢慢品味,即使一個人的悟性再高,他也無法一次把一本書法字帖看透,需要慢慢去鑽研,需要依靠時間的的力量去慢慢融化。古代人留下來的經典作品無不經歷了一輪又一輪大浪淘沙,我們當代人能夠理解幾分就可以有所成就了。

    為什麼一本字帖要研究好幾年?

    經典的東西都是相通的,雖然每一部歷史上的經典作品表面上看起來都不一樣,但是他們背後彰顯的書法的規律都是一致的。理論上來說,學習一種字帖和學習100中字帖能夠得到的書法的規律都是一樣的,而評判一個書法家書法水平的高低,不是看的他學習的廣度,而是對書法理解的深度。

    知道這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要把一本書法字帖學習研究好幾年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個字帖都去學習,必然每一本字帖都會淺嘗輒止,不能夠深入的去學習,當然很難從中學到書法的規律,更不要說從中獲得進步的快樂了。

    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一本字帖上,用幾年的時間慢慢去攻克才是理智的做法,透過學習這一本字帖,掌握了書法學習的規律,然後再去大面積的學習和接觸,提升才能更快。鑽研一本字帖是最考驗人毅力的時候。

    鑽研一本字帖好幾年是什麼感受?

    以我自己學習好幾年王羲之《聖教序》為例子,剛開始練習一本書法字帖的時候會覺得很簡單,但是時間長了就會發現越來越難,然後又會感覺它簡單,就這樣反反覆覆,並且書法水平也會在這個反覆中不斷的提高。

    練習幾年以後,你會逐漸理解這本字帖,並且出手就能夠寫出這本字帖風格的字型,此時就需要轉變學習思路了,要去廣泛的接觸,以選擇學習方向並且求變了,那是一個更高層次的事了。

    需要注意的是:

    需要注意的是,用好幾年的時間專研一本書法字帖並不意味著其它的字帖不可以練習,也可以適當練習的,甚至可以找主要研究字型書體以外的另一種書體做為副帖,但是一定要有一條學習的主線不變。

  • 2 # 歐楷愛好者武金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專門研習一本字帖好幾年是什麼感覺?首先是堅持和感覺每天都在進步,從未知到相知再到熟知的過程,這種感覺只有堅持幾年甚至十幾年臨習一本書法字帖能有同感,什麼是情有獨終,這也許就是,因為真正學到書法的真東西。

    一,什麼是為法真東西,就是書法中筆劃的認知成度,初學者寫字工工整整,一筆一劃都寫的一模一樣,長短,寬窄,胖瘦,左右筆順都很整齊,大家普遍認為的基礎階段,認用毛筆把字寫好,到這時有些人另行學習行書,草書用來當跳板,沒有深入下去。只有會寫楷書階段,為什麼有些草書家,草書寫的好,楷書不行,因為就學這一段,沒有深入,只懂皮毛而已。

    二,再深入學習一本字帖,每天堅持臨帖,感覺字的筆劃的不同,比如橫,有平橫,腰粗橫,腰細橫,凸橫,凹橫,左尖橫,右尖橫,右鉤橫等寫法,深入這些筆劃在字中搭配關係,再深入豎,撇,捺,點,鉤,厥,挑等基本筆劃的筆法書寫,越練越感覺,字帖中的妙趣所在。沒有深入這種認知字帖書法筆法和表現永遠理解不了,深入一種字帖是學習書法的捷徑,有人問怎麼快速提高書法進步,臨一種字帖就是捷徑,人生有限,學海無涯,只能學會甘當寂寞,心甘情願的學習一種字帖,一種精才能去認知百種字帖的不同。

    三,深入一種字帖的好處太多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好一種字帖最好背會,背臨,最後昇華到意臨,到意臨的地步是從走入字帖到走出字帖的深華,真正掌握字帖的精華,妙境,神韻的產生,所為神韻就是自己掌握了筆法精華,用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表達方式,看著自己的書法筆法是有情感表現,字是活的,活靈活現,不是呆板的,有氣韻神和的境界。這就是深入一種字帖的感覺。

    最後有人說博釆眾長才好,這樣說的書家都是臨的帖太雜了,花眼了,不專一了,沒有堅持臨一種字帖的藉口,如果開始學書法沒有想好自己真正喜歡一種字型,楷,行,草,隸,篆中的一體,多讀讀書法史和歷史書法大家學書經歷,認知一下,確定目標就不能改,改了就是不精的表現,想學好書法,精於一帖,勝過帖過百帖。謝謝書法寫習者,個人看法,多多指正。

  • 3 # 素里布衣楊半

    一本字帖能持續研習好幾年你肯定能得到幸福的

    感受,儘管字帖不能言語,但日久生情星火燎原,

    你和字帖的情感會越來越深厚,越來越離不開,你

    能在字帖中找到無數的閃光點,無數的快樂源,你們

    會彼此欣賞彼此激勵,你的心血和汗水都會在字帖中

    慢慢的留下痕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的所有付出

    和努力都會透過字帖記錄下來,而你自己也會常常因為

    字帖中的精彩而倍受感動和震撼,你驚歎古人的智慧,

    你佩服先哲的精神,字帖中的每個字是那樣光彩奪目,

    字裡行間充滿希望和追求,你會陶醉在古人的傑作中,

    你的整個生命都會被字帖中的精彩所打動,你會和那個

    從未謀面的高手心心相印,你似乎穿越時空,回到

    數千年前和你崇拜的偶像握手擁抱,和他共同分享

    書法給你帶來的快樂,這時的你,是那麼的滿足和幸福,

    因為你真正的感受了書法所給予你的快樂和感動,你

    慶幸自己選擇了書法,此時你會發現,沒有任何一種

    選擇能超越書法給你帶來的快樂,你會鄙視周圍的一切

    雕蟲小技,你認為世上沒有任何一種技能可以與書法

    媲美,你的快樂別人無法理解,你的境界外人也無法

    達到,因為你知道書法所給予的力量是綜合的立體的

    獨特的,這種快樂只有能在研習一本字帖的過程中找到,

    他妙不可言,他無與倫比,他之所以被持續的流傳千年

    自有其深層的原因,總而言之,你感謝書法給予你太多

    太多,從而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更完美更精彩。

    附圖展示照片:清代何紹基行書【太史詩翰冊】節臨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清代卷

  • 4 # 劉少華書法

    我只是一個狂熱的書法愛好者,長期以來倡導學習顏真卿的法帖,最近突發奇想的用顏意去涉獵歷代各大書法家的法帖!

  • 5 # 劉延陵

    作為一個書法人,如果沒有對一本字帖研習幾年的經歷,我覺得是欠缺的。

    學習書法主要靠的是通古,臨古你不通古、不臨古、不習古,全靠自已摸索、創新,你那是瞎扯。當然光通古、臨古是遠遠不夠的,最主要的還是要出古,即“師古不泥古”。

    透過對古人書法的研習,充分了解古人筆法,瞭解古人的用筆特點和技巧,充分消化吸收古人的營養,豐富自己。說白了出古就是一個脫變的過程,一個化蝶的過程,只有通過了這個過程,我們的書法水平才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書法學習臨帖是必不可少的,至於一本帖研習多長時間,要根據自己的悟性、修為、接受能力和勤奮程度,並沒有特定的時限。

    說到感受,我覺得應該也不盡相同,我只談談個人的一點體會:我初學書法是從《多寶塔》入手的後來又跟著同事臨了一段時間的《勤禮碑》,那時侯年輕,全憑著愛好和熱情,也沒有跟著老師系統的練習,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蹉跎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看到了田蘊章老師的書法作品,發現楷書竟然有人寫的這麼美,田老師的字是從歐體中走來的,裡面有很多歐字的影子,我眼前一亮,翻出了多年前買的一本《九成宮禮泉銘》,對照田老師的字卻發現很多相通之處。於是也嘗試著臨習,這一臨就是三年,這三年來收穫頗豐,透過臨習對歐體的解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越來越發現歐體精妙,用筆之精到,瘦勁凝練,剛健挺拔,結構之內斂、緊密併兼有隸意,點劃之完美,間架之險絕,不愧為千百年來少有的書壇巨匠,感覺著面前就是一座高山,自己不過是一粒塵埃,窮其一生,也難望其項背,那真是“高山仰止”,自愧弗如!

  • 6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容易誤入歧途,不能自拔,遇到瓶頸不知所措。走進死衚衕,產生依賴性,很難出帖,甚至把筆性手法練壞了。關鍵是,降低審美標準,痴迷不悟,自以為是,跳不出寫字的圈子,偏離書法正確軌道……

    根據我的經驗,一個帖千萬不要連續不斷的臨寫好幾年,尤其是初學者,當對傳統古法用筆技術尚不熟悉的時候,更不能多寫多練,否則,容易固化毛病,使錯誤的用筆技法形成習慣性怪癖,導致帶病執行,久而久之集腋成裘,日後難以糾正醫治。

    學習書法,不怕寫不好,就怕練不對!

    正常的學習方法是,一年研習好幾個帖才對,一兩個月左右就要換一個,並不是把它放棄不練了,而且暫停一下,變換個手法和心情找找新感覺,然後,過一段時間再回頭揀起從前練過的帖,重新臨摹,這時候會發現,之前練的那個帖,當時感覺每一個訓練環節進展不快,而且技法上升的都特別費勁,現在卻變得很輕鬆了,筆法、字法都非常順暢,得心應手……所以說,如此大迴圈式的交替研習,效果更顯著,比長期專工一個帖好得多,尤其是對提高創作能力大有裨益。

    當然了,單純琢磨怎麼臨帖還是不夠的,要想打好紮實的書法基本功,迅速提高書寫技藝水平,避免走錯路,必須要按照〈技法訓練操作規程〉一步一步的進行,只有科學系統、正規專業的訓練,才能保障收到理想的效果,達到學習的目標,否則,事與願違。如圖:

    以上是我的教學研究心得體會(區域性舉例),僅供參考。

    密切關注書法與寫字教育發展動態,潛心專注書寫技藝方面的課題研究,努力推廣實用型硬筆書寫技法,做有良心的書法家 ——潘茂生•寄語

  • 7 # 昌言微文集

    書法學習的五個感悟

    一、要自知,要主動

    可能大家上課的時候會有感覺,寫了一幅字,自己感覺很好,老師過來一看,卻說不行,有時候你覺得寫的不好,老師一看,覺得寫得好。大多數時候,我們對於寫得好的字,是沒有自知的,這也是上課的作用,老師會給一個建議性的方向,當老師說這個字好的時候,那麼這其中一定是有閃光點在裡面的。所以,我們在書寫的過程中完全可以更自信一點。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書法家在寫字的時候,不是我們這樣的一個狀態。而我們在寫作品時,往往一個字要寫好幾遍。很多同學在上創作課的時候,四個字可以寫一節課,下一節課帶來一沓作業,都是那四個字。其實我們完全可以自信一點,寫完以後先找一下問題,而不是覺得不好,馬上再寫一幅,這樣的進度其實是比較慢的,它可能對於手的控筆能力有所提高。但這個提高沒有寫完之後,先看一下,找找問題,找到問題後再肯定、果斷地去寫更快。

    二、別急著說不喜歡

    我們現在能見到的字帖,都不用去懷疑它的藝術性,也不用去懷疑它是否值得我們學習,它們都是值得的。有些同學開始會說,老師,我不想學這個字帖,我喜歡另一個字帖,這個帖感覺很醜。其實這個說法是一個很“無知”的狀態,因為你不知道。而更多同學的狀態是,一開始不喜歡,但是寫了之後,就會越來越喜歡寫的帖。比如剛開始寫《乙瑛碑》,在正常完成學習的狀態下,會有很長時間,是擺脫不掉這個影子的,你就會覺得《乙瑛碑》這本字帖比《禮器碑》,《張遷碑》或是其他碑帖好看。那麼同樣的,寫《禮器碑》的時候,你也會有同樣的感覺。直到你對書法的認識,有了一個層面的提高,你會發現,原來這些你能叫得出名字的碑帖,其實都是很美的。

    這就很像聽京劇的人,我小時候就很討厭爺爺奶奶聽戲帶上我,長大之後,大學上過一些鑑賞課,會接觸到京劇,那時候就瘋狂的喜歡上它,才覺得原來爺爺奶奶那麼“高階”。所以當我們不懂的時候,都會覺得這些好像沒什麼好看的,但當你真正去了解其內在的時候,你會發現每一個字,甚至是每一個筆劃,都值得我們去琢磨。

    三、借鑑

    我們可以看一些書家的臨摹,更發散地去看、去想。觀察哪地方些用到了字帖裡的東西,哪些地方是自己發揮的,其實我們臨摹的時候也是可以這樣的。如果你的結字弱,那麼就可以更多去寫它的關係,而暫時不去顧及這個筆劃是粗還是細,當更多的把它的關係寫出來的時候,你會發現雖然粗細會有點差別,但這個字其實和帖上也是一樣的。

    四、起、行、收

    五、別怕,稍快些

    在寫字的時候,應該是要有什麼樣的狀態?看到很多同學,在寫字的時候,總是會怕,怕寫不好,其實怕也沒用,怕也寫不好,那倒不如不去怕它,但這個不怕並不是說拿起筆就亂寫,還是有一個起、行的關係,對剛開始寫字的同學,我在課堂上有時會拿著他們的筆往後“拽”,同學有時會說,老師你別那麼快。但當你真正把速度寫出來之後,線條的質量要比小心翼翼去寫的質量高得多。特別是在臨摹一個新的東西的時候,很容易被字帖上的形所束縛住,其實我們在寫的時候,完全可以先去觀察一下,然後再用一個比較肯定、果斷的方式去寫,可能對自已的書寫更有益。大家看很多書法家在寫的時候,是很肯定的,我們練習的時候也是需要去尋找更好的書寫狀態,而不是小心翼翼的,筆一點一點地挪動。筆要流暢,當然流暢並不是一定要很快,其實筆不在紙上停,就是流暢,可以更多的試著提一下書寫的速度。

    我們可以找一些墨跡的東西,想象一下作者當時書寫的狀態,自己也去寫一下。我以前剛學寫字的時候,也是小心翼翼地去寫,要把字寫得工整一些,或者說要寫的關係準確一些。但是其實越是謹小慎微,越是容易消磨我們自己對於書寫的“興趣和慾望”。如果是表示式的書寫,也會對我們書寫的興趣有所提高,有了興趣以後,對於自己而言也會是一個有益的迴圈。

  • 8 # 錢塘泊廬

    先定一個性,一本字帖專門研習好幾年是個很好的事情,也是非常難得的。

    學習書法的過程,首先會在徘徊,迷惑的階段度過一段不是很短的惶惶不可終日的路。這一階段,會迷惑於自己是不是學習書法的料,是徘徊在繼續學下去還是放棄的抉擇中,會徘徊糾結在學習哪一路字型,誰的字帖的疑惑之中。

    這個階段,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導和鼓勵,會持續很長的時間,或者就此中斷了學習,甚至從此就拜拜了。即便有老師的指導,然而實踐的過程是緩慢和曲折的,也會將不穩定的顧慮長久伴隨。

    所以,如果已經有了這樣實踐,已經“專門研習”一本字帖“好幾年”,絕對是難得與珍貴的。

    說到專門研習一本字帖好幾年,它應該是已經讓人嚐到了書法學習的甜頭,體驗到了書法魅力,體驗到了字型結構的美妙和它們傳遞出來的細微變化的奇妙。也感悟到了關於字與字之間的關係,以及關於行氣,神韻等等的感受。

    從執筆方面來說,由於不知道是否有比較好的老師的指導,或者自己是否對於執筆方法的講究,不能定論執筆法是正確還是錯誤。但是,筆應該是可以相對自然地掌握了,也就是說能夠達到比較的得心應手的程度了。

    由於專門研習好多年,對該本字帖有了比較深厚的情感,已經比較深入和真切的理解了字帖,至少在眼力方面是有了經驗和功力,因為大多數的人會在這個階段是手不能完全應手,對於字形與筆畫和神韻還是隔著一層紙。

    總而言之,這是書法學習走到了相對關鍵的時刻,進之則提升一個更高的階段,徘徊則可能前功盡棄 。

    這個階段也會是伴隨著枯燥和乏味的,因為很多起初階段的新奇和興趣都在漸漸地消退,而後的進步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所以堅持就顯得非常的重要,補充興趣與熱情是是很重要的方法,具體就是加強理論的學習和比較廣泛地瀏覽其他字帖字型,而不要單純的狹窄的對著一本字帖死學了。End

  • 9 # 書法有云

    專門研習一本字帖好幾年是什麼感受?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之所以說是偽命題,只是因為這種提問在現實中不太能夠成立。

    我們在學習學法的時候首先會選擇一本碑帖作為範帖,當做我們以後書法風格的根基,當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達到入帖程度的時候,我們的目標就轉變了,需要為出帖做準備,而這個準備過程需要做到兩點:

    一、旁涉諸家

    在旁涉諸家之前我們需要對自己所學的範帖書家的其他作品先進一步的學習。例如:中唐顏魯公的帖子《勤禮碑》是顏真卿在晚年的大成之作,而在其44歲還有一個《多寶塔碑》,透過學習書家的不同時期作品,對我們所學範帖的理解會進一步深入,也會更加了解書家的為人處世以及性情、風格等。

    假設:在這種階段下去專門研習一本字帖好幾年,跟常理不符;若是在入帖之前以範帖為本來專門研習好幾年,我說的不現實就是指這種情況,單純的一本帖子,其覆蓋範圍畢竟有限,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瓶頸或遇到疑難時刻,我們需要透過書家不同的碑帖來進行推理,還需要書家同一時代的其他諸家來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因此,專門研習一本字帖好幾年是不現實的。

    二、工夫在書外

    作詩有“工夫在詩外”之說,意思是學作詩不能就詩學詩,而應把工夫下在掌握淵博的知識,參加社會實踐上。同理,學習書法也是功夫在書外。

    書法的學習有“書內功”、“書外功”之說,書內功是指筆墨點畫技法和書法創作、書法理論水平、書法鑑賞能力等;書外功指的是跟書法相關的文字學、詩詞、篆刻、繪畫等姐妹藝術以及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文化素養、生活積累等。

    因此,不管是從書外功還是從書內功來說,一本帖子學習幾年是不現實的。

    綜上所述

    書法貴在交流,貴在學習,不但需要學習書法本身的技巧還需要學習書法之外的知識和道德修養,因此,以一本字帖來學習幾年是不靠譜的。

  • 10 # 一笑貫長天

    專門研究一種帖不好。

    雖說專門研究一種帖的人對某一個大家的把握應該很強,但是,這樣的書法人的缺欠也很大。

    臨帖不可以頻繁換帖,也不可以一生不換帖。頻繁換帖會使你難以掌握任何一門大家的書法理論與技能,而終生不換帖也會讓你對某一種帖有依賴感,盲從感,也容易寫死手,也不利於更全面地掌握書法的理論與技能。

    書法提倡復古,但是,書法人絕不可以入古不出古,入古是為了尋求書法書寫的真諦,悟通了書寫的真諦,你就能夠自由地,書寫自己理解的書法,那時的你沒有必要去遵循出處,別人也沒有能力要求你去遵循出處,這樣,才是真真正正地寫自己的書法!也是真真正正地懂得了書法!

  • 11 # 雲雪書畫

    專門研習一本字帖時間過長不好,可看一些和本帖相近的字帖,學習瞭解多種字帖的各種美,最後再融合一下形成自己的風格。

  • 12 # 千千千里馬

    1.先說說為什麼要專門研習一本字帖

    書法界有一個順口溜叫做,精通一家,廣涉百家,自成一家。

    這說的就是學習書法然後成為一個書法家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從“精通一家”開始的。

    只有精通了一家的資本,你才能有涉獵百家的資格,最後達到自成一家的目標也才有可能。

    何紹基用顏真卿《多寶塔》風格寫的書法作品。

    所以,我們要想書法入門,首先要必須能精通一家。

    如果沒有長期臨摹一個字帖的學習,你怎麼可能精通一家?

    那麼,精通一家就是指研習一個字帖嗎?這個就不一定了。

    例如,學習顏真卿的楷書,我們一般都是從《多寶塔》入手的,這是顏真卿早年的一個書法作品,風格清新矯健,如果這個字帖學習差不多了,可以學習顏真卿的,其他一些字帖,例如《東方朔畫贊》、《中興頌》、《顏勤禮碑》等等。雖然,這些字帖不是一個字帖,也是“一家”的字帖。

    顏真卿《東方朔畫贊》

    如果要對書法真正有研究,那麼,初步的書法學習,就是這樣開始的。

    為什麼首先要在一家之中學習?因為,優秀書法家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一帖一法。但是,風格和精神是比較統一的,所以,學習了一家,特別是達到精通了一家的程度,應該說,書法的基本功才真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要在書法上有所成就,那麼,必須要打下這樣一個書法基礎。

    剛才我們說了,學習書法首先從“精通一家”開始。而精通一家,是要學習這一家的好幾個字帖的。

    但是,由於書法大師的字帖,每一個字帖都不太一樣,所以,書法家依然是以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字帖為主的。

    比如說,譚延闓就是以顏真卿《麻姑仙壇記》為主的,而宋代的蔡襄和明代的董其昌都是以顏真卿《多寶塔》為主的。

    董其昌以顏真卿《多寶塔》寫的書法作品。

    再比如說,吳昌碩學習篆書,他可以說,是遍臨鼎彝金文,但是,最終還是以《石鼓文》為主,而且,吳昌碩也是因為學習《石鼓文》而成為篆書大師的

    再例如說,學習歐陽詢書法的,大多數都是以《九成宮》為主的。比如說盧中南,田英章,他們都是以《九成宮》為主,然後也學習一下《虞恭公碑》。

    吳昌碩《石鼓文》風格的書法作品

    所以,臨摹一個字帖好幾年甚至一輩子,這都是書法家非常正常的書法學習。這也是大家總結出學習書法要“精通一家”的原因。

    2.初學書法幾年的困惑與瓶頸

    但是,我們初學書法,還沒有入門的時候,一個字帖臨摹了好幾年,可能就會進入“瓶頸期”感到臨摹不下去了。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們對書法有了一定的深入了,所以,對學習的要求就高一些了。原來認為不是問題的事,現在就成為一個問題了。

    原來是這樣的問題,現在又是這樣的問題,自己又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筆法,於是就非常困惑,甚至會突然厭煩學習這個字帖了。

    譚延闓用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風格寫的對聯書法作品。

    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辦?很多人都是換一個字帖學習。

    當然,換一個字帖的時候,如果你的書法基本功很好,那就不成問題,可能換一個字帖,你會真正找到這樣喜歡的書法風格,這樣學起來進步也要快一些的。

    但是,我們很多學習書法的朋友都是自學,自學就是憑自己的興趣學習,既沒有系統的書法史知識,也沒有系統的,書法技法知識,所以,你會第二次進入新的瓶頸期。因為,你的書法技法並沒有提高,也不會筆法分析,所以,按自己的興趣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又會感到寫不下去了。

    3.正確認識一個字帖長期學習的必要性

    如果我們沒有老師,也沒有系統的書法史知識,那麼,我們對學習一個字帖,要有正確的認識,這就是,學習書法,其實並不容易,絕不是我們想象的幾天幾個月就可以學好的。

    趙孟頫書法作品《妙嚴寺》區域性。

    所以,對學習書法,首先要有一個“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有了這樣的準備,我們就會耐心堅持去學書法。

    4.好方法才是學習的快樂

    學習書法一定要有好方法,一個好的方法就像一個導航,即使路途再遙遠再彎曲,我們也會知道到達目的地的方向和地點在哪裡。

    如果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我們儘量多看看書法教程,這些書法教程,基本上會給你指出你的問題在哪裡。

    在這裡,千里馬給你提供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叫做“四法三筆”。

    我們先說說“四法”就是我們寫字的全部過程:起筆、行筆、收筆、接筆,這就是“四法”。

    如果我們臨摹字帖的時候,只要注意字帖筆畫的起筆是怎麼起筆的?行筆是怎麼行筆的?收筆有事怎麼收筆的?

    趙孟頫的楷書代表作《膽巴碑》。

    那麼,你學習書法的精確度就會更高了。可能我們學習了很多年,我們對起筆、行筆、收筆真的沒有怎麼去認真推敲過,如果你對字帖,中,的每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都很推敲,寫不好字都不可能。

    最後是“接筆”,接筆也是像起筆行筆收筆那樣來寫的,關鍵是與其他筆畫接應的時候,我們要也要推敲一下字帖上的字是怎麼處理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關係的,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涉及書法“結構”。如果把“起筆行筆收筆”能學會,接筆問題也基本解決了。

    其實,學習書法也沒有那麼複雜,學習方法對了,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學習方法不對,就會走很多彎路。

    關於研習一本字帖的問題,我是這樣看的。在我們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只學一個字帖,但是,無論你學習多少字帖,最終還是會集中在一個字帖上的。

  • 13 # 心硯空間

    只臨一種帖肯定是有侷限性的,但是作為初學者,還是要花一定的時間臨習一種帖,畢竟貪多嚼不爛。等有了一定的基礎,增長了一定的理論,多書法有了一定的心得後,再慢慢的臨習其他的帖。

  • 14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一本字帖臨習好幾年,非常非常的正常。

    其實在各種不同領域,都有這麼一些,耗費一生研究些“看起來”沒有意義的事情。耗費一生確實不容易,但是在帖子上耗費幾年時間非常的正常,沒有什麼不好理解的。

    研習一本字帖好幾年,一定會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因為幾年時間遠遠不夠。

    提問者看起來並不是很喜歡書法,也沒有科研和讀史的經歷。

    可能書法在不少人眼中實在不夠重要,不知道這些人是否能夠理解,有一群人花費一生都在讀《紅樓夢》。

    可能書法在不少人眼中實在不夠重要,不知道這些人是否能夠理解,有一群人確實會研究一些看起來沒有用的事情。

    問出:專門研習一本字帖好幾年是什麼感受?

    能夠說明:不那麼喜歡書法,也沒有學術研究的經歷。書法水平也不會高,練字幾年就膩了嗎?

    田英章自己說,他的楷書水平沒有超過歐陽詢。

    田英章現在多少歲了,他臨過多少遍歐陽詢。2018年田英章的哥哥,時年73歲田蘊章先生在出了本新書《田蘊章臨九成宮碑》。

    田英章和田蘊章兄弟臨了多少遍《九成宮醴泉銘》,這本帖臨了多少年。

    一人有感

    學習書法要下苦功夫,學習書法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如果你真的研習一本字帖好幾年,你一定能從過程中體會到快樂。學習書法就是苦中有樂,持之以恆的快樂。

  • 15 # 使用者2228255600798

    只會楷書依然是書法家例如鍾少京。不會楷書的所謂“書法”是寫字!書法面前人人平等沒有特殊。同樣寫蘭亭序有楷是書聖無楷是書奴。同樣寫祭侄稿有楷是天下第二行書,無楷是醜書。同樣寫古詩四帖有楷是草聖 ,無楷是怪書。同樣到達泰山頂峰,抬轎與坐轎有可比性?如果楷書無個性為何有顏柳歐趙?如果”今楷”是楷書為何無沈旭胡張?如果醜書有楷書”今楷”不是多餘?古人云,良師示人以規矩。清人錢泳說,不會楷書不能自稱書法家。元好問: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孫過庭,圖真不悟,習草得迷,張懷瓘雲:楷,法也!古人楷如立的意義:文字不等於書法,有了楷文字才能稱書法。李子的味道只有吃的人才有“發言權”,今天不學楷的人卻知道“楷孬”!“先易後難”論就是“後難”不學楷嗎?古人沒有說“非楷入手”,用今天的話說,專業“農工醫”自由不等於基礎“語數外”自由。”非楷入手”不能自圓其說:如果按”篆如立”即文字史是書法史,總不能甲骨文與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一起產生吧?如果按“隸如立”文字等於書法是小看書法,因為外文也是文字是”書法”嗎?如果按“行如立”即寫字等於書法,外國也有寫字是“國粹”嗎?如果按“草如立”書畫同源也同歸?書法“為人民服務”已退出實用?能“畫”(為人民服務)嗎?這就是繪畫是藝術即社會意識形態範疇,書法是實用是社會物質形態範疇的原因。古人沒說”唐楷如立”,因王羲之書聖無法解釋。醜書偷換邏輯概念:借反對“唐楷如立”,實質反對“楷如立”,例如“篆隸入手論”,美其名曰:“王羲之未見唐楷成為書聖!”古人沒說”魏楷如立”因學術價值不等於學習價值,取法二王宋四家等一流書家得其乎中,取法趙之謙徐渭等二流書家得其乎下即醜書!不寫字不等於不用書法!人民幣書法告訴我們:書法脫離文字等於零,書法脫離實用等於零,書法脫離大眾等於零,書法成為純藝術即零。藝術無國界,書法有國界!百花齊放沒有錯,錯的是“楷書是印刷體”!書法創新沒有錯,錯的是凡新皆好,外行領導內行不是錯,錯的是不懂裝懂,金錢沒有錯,錯的是人對金錢的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防彈少年團對你有哪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