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炒米視角

    但徐庶進曹營這事,其實並不像《三國演義》裡寫的那樣,徐庶其實和諸葛亮在劉備帳下共過事。兩人共事的時候其實關係並不是特別融洽。有人猜測是諸葛亮不太能夠容人。這話我覺得就是給諸葛亮亂扣帽子了。那時候諸葛亮雖已出山,但並無實權。搞排擠,這事太扯。何況兩人還都是朋友,徐庶還是諸葛亮的推薦人。在那種緊張環境下,抱團取暖才是正道。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表病死,次子劉琮接領荊州,派遣使者請求投降曹操。時徐庶與劉備屯於樊城,聽聞此事後,劉備率眾南行,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擄,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別劉備,前往曹營。

    當時,徐庶跟劉備辭行的時候說了句,“方寸亂矣!”也就是後來成語“方寸大亂”的出處。當時和徐庶一起走的還有一個人叫石韜,這個人大家好像認識。但是一提到當年和諸葛亮交往的人當中的石廣元。沒錯這個石韜就是石廣元,你就應該知道那是大名士級的。

    所以沒那麼玄,徐庶到了曹營之後呢,的確主要負責屯田興墾的事情,而且能力出眾。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可能也是主觀上避免與劉備在戰場上相見吧!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對得起劉備的。

    但是若干年後諸葛亮北伐的時候,終於打聽到了徐庶的訊息,便暗自慶幸,說魏華人才太多,徐庶和石韜這樣的大名士在魏國也就只能去種種地啊!意思是如果當初我諸葛亮去了曹營,估計也得不到什麼重用吧!

  • 2 # 鐵路之旅

    徐庶說:主公,襄陽城西二十里隆中有一位隱士,諸葛孔明。

    徐庶投奔劉備,就是想讓曹操知道自己的能力,然後變著法再去投奔曹操。徐庶是極具聰明才智的人,如果真心投靠劉備,就不會把母親放在曹操的地盤上,讓曹操輕易綁架的。

    徐庶的幾位同學,如崔州平、石廣元等都跑到曹操那裡混個一官半職了,徐庶進曹營怕不被重視,故而上演了為劉備打幾個漂亮仗,然後讓曹操親自找他。

    徐庶進曹營,也就是想有個穩定的工作,養活母親,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徐庶的目的達到了,當然要介紹諸葛亮給劉備了,也許這樣離開劉備也心安理得了。

    當然,徐庶介紹諸葛亮給劉備,也是老師司馬水鏡先生安排的事情。水鏡先生讓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就是想給侄兒司馬懿當陪練的,沒有諸葛亮,司馬懿就不會被曹操父子重用,更沒有的後來的三國歸晉。 所以,司馬徽才是三國時期的真正的智者,宏觀調控的操盤手。

  • 3 # 共賞五千年

    離別之際,難免有些感傷,分外動情!

    徐庶看到自己輔佐經營下的蜀國開始井然有序、蒸蒸日上——是人都會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

    就像藝術家沒能完成潛心醞釀多年的作品;

    又如父母沒能親眼看到膝下的孩子長大成人;

    ……

    所以我認為他當時的情感是真實的!

    後來見到主公同樣如此激動、傷心——如喪考妣(失去希望的落寂)!即使有千言萬語也說不出來,一切隨風拋於腦後……

    古代男人重事業更重名節!

    在清醒過來之後當然——

    “回馬薦諸葛……”

  • 4 # 龍鎮

    “元直走馬薦諸葛”,是演義的杜撰。這也是小說家的本事,為什麼徐庶要在道別後再回來說有諸葛亮這麼一個人呢?首先是說他走得急,急的原因是擔心老母,一時間什麼都顧不上了,只想跑去見老母,這是孝心的體現。去了又回,是為曲筆,說明他上了路,反而心裡又想著劉備,想著劉備的事業,這是忠心的體現。一去一回,將人物內心的活動與忠孝之義,表現得淋漓盡致,不愧為四大名著之一。但是,演義也有硬傷:徐庶既然對劉備那麼忠心,為什麼不一早推薦諸葛亮,非要等到離開的時候才推薦呢?難道徐庶也有私心,提防著諸葛亮超過自己嗎?這是小說家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

    正史上,故事沒有這麼曲折。諸葛亮在隆中,有三位好友,分別是石韜(字廣元)、徐庶(字元直)、孟建(字公威)。四個人都是大才,而且有志於匡扶天下,但是諸葛亮似乎更看得起自己,常以管仲、樂毅自居,也就是名相之才;至於其他三人,他認為是刺史、太守之才。徐庶對此毫不介意,深信諸葛亮確實有這種能力。

    襄陽一帶,藏龍臥虎。諸葛亮的姐夫龐山民,不是什麼大人物。龐山民的父親龐德公(不是龐德),也不算什麼特別牛逼的人物,但是善於品評英才,諸葛亮的“臥龍”、龐統的“鳳雛”、司馬徽的“水鏡”,據說都是他給取的雅號。龐統便是龐德公的侄子,司馬徽則是龐德公的好友。

    據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記載,將諸葛亮推薦給劉備的,正是司馬徽。但是《三國志》明確記載:劉備首先遇到徐庶,對他十分器重。徐庶毫無保留很快就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說諸葛亮是一條臥龍,將軍有沒有興趣見見他?劉備雖然官拜左將軍,又做過徐州牧,在天下已經很有名氣,但是當時很不走運,淪落到寄人籬下(劉表)的境地,對於人才的需求,簡直是求賢若渴,馬上要徐庶將諸葛亮帶來。徐庶說這樣不禮貌,諸葛亮不是可以隨便召來的,還是你屈尊去拜訪吧。這是給諸葛亮抬轎子,漲身價。劉備一聽,更有興趣了,於是有了三顧茅廬這齣戲。

    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來看,三顧茅廬確實是存在的,否則的話,他也不敢公然吹這個牛。究竟是司馬徽還是徐庶推薦,那就沒有必要太較真了,或許兩個人都推薦過,所以劉備才這麼重視呢!至於魚豢編《魏略》,說諸葛亮是自己找上門去,一開始劉備還不待見,後來被諸葛亮以語言相激,劉備才刮目相看——這樣的說法,基本上可以肯定是編撰的。

  • 5 # 初心如舊

    徐庶為什麼跟諸葛亮道別後,還要跑回去給劉備說有諸葛亮這麼個人呢?這個問題實際只要認真閱讀這一段羅貫中的描寫,就不難理解。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 徐庶覽畢(徐庶看完母親來信),淚如泉湧。持書見玄德曰:某本穎川徐庶,字元直,為因避難,更名單福。……爭奈老母今被曹操奸計,賺至許都,將欲加害。老母手書來喚,庶不容不去“……玄德聞言大哭曰:“子母乃天性至親,元直勿以備為念,待與老夫人相見之後,或再得奉教“。徐庶便拜謝欲行。玄德曰:“乞再聚一宵,來日餞行“。 孫乾密謂玄德曰:“元直久在新野,盡知我軍虛實,若使歸曹,我軍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歸曹營,操見元直不去,必殺其母。元直知母死,必力效主公為母報仇也“。玄德曰:“不可,使人殺其母,吾卻用其子,不仁也;強留不使去,絕其子母之道,不義也。吾寧死,不為此不仁不義之事“。眾皆感嘆。

    玄德請徐庶飲酒,庶曰:“今老母被囚,雖金波玉液不能下嚥“。玄德曰:“今聞公將去,如失左右手,雖龍肝鳳髓,亦不甘味“。二人相對而泣,坐以待旦。 諸將於城外安排宴席餞行,玄德與徐庶並馬出城,至長亭,下馬相辭。

    玄德曰:“備分淺緣薄,不能與先生相聚,望善事新主,以成功名“。庶泣曰:“某才微智淺,深荷使君重用,不幸今半途而廢,縱然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玄德曰“先生既去,備當遠遁山林矣“。庶曰:“某與使君共圖王霸業者,侍此方寸耳,今老母故方寸已亂,縱使在此亦無益矣“。諸將無不傷感,玄德不忍相離,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庶辭曰:“不勞使君遠送,庶就此告別“。玄德就馬上執庶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會在何日!“。說罷淚如雨下。庶亦涕泣而別。玄德立馬林畔,忍看徐庶乘馬匆匆而去。

    可能有人要噴 :歷史上徐庶和劉備不是這麼回事,別拿三國演義說事情了。但請注意: 這個問題顯然是以小說角度提出的,所以只有以相同意境才能回覆貼題。 如果仔細讀慢慢體會,我覺得一般應能理解這種情況,就是劉備與徐庶之間的一種真情實感。徐庶透過和劉備的一段相處,再加上這最後的分別場景,完全理解劉備作為一個有為之主,在自己不得已離去時的心情,而由於母親被囚禁,方寸大亂,臨走把可以減輕劉備痛苦的事情---舉薦諸葛亮給忘記了,走了一段冷靜下來想起來,又返回去告訴劉備,事情就這麼簡單,沒有啥奇怪,也沒有啥不可理解的。更不必再多作解讀,另作不必要的解釋和推測,想來羅貫中先生的本意也就是如此。

  • 6 # 史苑空間站

    徐庶是自己主動投奔的劉備,這說明他把孫權和曹操都否定了,認定了劉備這個是漢室正統、實行仁政的明君;

    徐庶知道當今天下大勢,以劉備的處境、實力,要在曹魏、東吳的夾縫中生存、發展,靠他一人是不行的。所以即使不被程昱算計,以後徐庶也有可能推薦諸葛亮,只是早晚的問題;

    母親被禁無奈離開,心有不甘,推薦諸葛亮也是對曹操的一種報復,(你不讓我輔佐劉備,我就給你整個更厲害的);對劉備的知遇之恩也是一種交代;對自己的壯志未酬,有諸葛亮替自己完成心願也放心了。

    母親被軟禁的訊息傳來後,徐庶擔心母親安危心智大亂,把推薦諸葛亮之事忘了,半道想起後就急忙返回,向劉備正式推薦了諸葛亮,這才有了劉備三顧茅廬。

  • 7 # 歷史簡單說

    這個就是三國演義裡面的“元直走馬薦諸葛”了,有的人確實會有疑問,為什麼徐庶在之前沒有推薦諸葛亮呢?為什麼徐庶在走之前並沒有跟劉備說起,而是走了之後再跑回來,再說有諸葛亮這個人呢?

    這樣子確實好奇怪,難道是徐庶擔心諸葛亮的才能比自已的高,所以自己在劉備這邊的話,並沒有推薦諸葛亮,而是在自己走的時候才推薦諸葛亮嗎?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到《三國演義》小說原文去找找看。

    劉備知道諸葛亮這個人並不是在徐庶的口中,而是在水鏡先生司馬徽的口中,那個時候蔡瑁在襄陽設宴想害死劉備,劉備靠的盧馬飛躍了檀溪才脫離了險境,劉備就騎著馬亂逛,就走到了司馬徽的家中。

    司馬徽就告訴天下有兩個奇才,一個是臥龍諸葛亮,還有一個是鳳雛龐統。劉備回到襄陽城,就碰到徐庶主動來投奔他了,劉備就任命徐庶為軍師,用來操練兵馬,並且看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最終打敗了曹軍。

    程昱就向曹操獻計,說劉備的軍師是徐庶,是個大孝子,只要我們把他的母親接到許昌,那麼徐庶必然一定會來,可是徐母不肯跟著去。程昱這個人會模仿徐母的筆跡,就寫了一封信給徐庶。

    信裡面說,徐母已經被曹操給扣住了,如果徐庶不去的話,就要殺掉徐母,徐庶果然大亂方寸,將實情告訴了劉備,同時向劉備保證,他即進了曹營,也不會為曹操獻任何計策的。

    劉備也沒有辦法,只能為徐庶送行,徐庶走了,而劉備一直在目送,沒多久,徐庶又跑回來了,劉備還以為徐庶改變主意了呢,徐庶表示並沒有,只是之前心緒有點亂,把一件事情給忘了。

    徐庶就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劉備說之前司馬徽也推薦過,應該是同一個人吧,徐庶說確實是一個人。徐庶再次向劉備告別,他擔心諸葛亮不肯出來幫助劉備,所以特意跑到諸葛亮那邊,極力推薦勸說諸葛亮,回頭劉備來薦的話,務必要出山相助。

    我們瞭解了這裡面的情節,可以看出,徐庶確實是臨走的時候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並非是他還在劉備陣營的時候就推薦諸葛亮,從一點上來看,確實有一點費解,如果說徐庶有點私心,也沒有啥問題。

    不過,我覺得這個是為三顧茅廬做鋪墊,先是徐庶登場,徐庶走了,再由諸葛亮登場,而且還是劉備三次相請出山,再加上之前徐庶與司馬徽的推薦,這個可以看做是小說情節推動的需要。

  • 8 # 泊圖泊途

    劉備的第一任軍師不是關羽嗎?

    曹仁擺了一個八門金鎖陣,想找回之前的場子,但是卻被單福認出來了,曹仁又是碰了一鼻子灰。晚上去劫營,也被算到。這時候曹操的謀士們可坐不住了,發難的是程昱,程昱不僅道出了單福的真實身份是徐庶,還把他母親的家庭住址供了出來。

    (《三國》中的徐庶)

    曹操就劫持了徐庶的母親作為人質。程昱模仿徐母的筆記賺徐庶。

    劉備送徐庶一程又一程,但終有一別,最後望著他的背影離去。劉備發令要伐盡前方的樹林,因為阻擋了送行的目光。

    隨後徐庶又跑了回來,推薦了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的徐庶)

    以上就是《三國演義》中徐庶推薦諸葛亮的橋段。

    從劇情上來講, 徐庶是孝子,對於母親被扣十分擔憂,不然也不可能急匆匆的離去,此時他心亂如麻,一心想北去,所以推薦諸葛亮這事,他便忘了,也恰恰證明了徐庶的孝心大於其他。

    (《三國》龍套路上送別的兩人)

    從小說結構來講,此種做法正是安排的精妙之處,來來去去,文章跌宕起伏,人們正擔心剛有起色的劉備以後該如何是好時,徐庶又回來了。也會猜測,是不是不走了?之後便是“拋磚引玉”的引出諸葛亮,可以說很有層次。這就是《三國演義》文學上的色彩了。

  • 9 # 知了11

    大家都說的很有道理,我表達一下我的看法。劉備的盧馬救主,迷途遇大賢。仔細想想可能就是天意吧,當時的劉備窮途末路萬念俱灰,每天都奔波在逃跑的路上。但是常言道,欲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當天意如此,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皇叔開始走上了回本的路,徐庶是個在當時排的上名的大賢,但後來為什麼沒有排在建安四賢之中?因為他身處曹營,又不為曹操獻策,所以後生平平。試想如果當時就在劉備軍中,那必定是大展宏圖,立定乾坤。曹操對徐庶赤腳相迎,後明白意圖後,也不殺,也不放。曹操想感化徐庶,如果感化不了,那不放,不放就不能為其他諸侯所用,我倒為這個滿腹才華而為忠義暗度人生的精神而感動。樊城告別劉備,臨別時劉備淚如雨下,何其不捨,為了多看元直砍掉了阻擋視線的一大片樹林,這是真感情啊!那徐庶也不免難捨,劉備竟然是這樣忠厚之人,我何德何能受皇叔如此之器重。故薦孔明以劉備,那麼,之前徐庶為什麼沒有薦呢?識千里馬的英主在當時並不多啊,劉備僅見徐庶一面就把自己以及天下交給了他,多大的信任啊,多器重啊。徐庶當然願意竭盡全力幫劉備匡扶漢室,在山野中修煉的多少年等到的英主。可是時運不濟,母親出事,自知者明,此一走,不可能回來了。那麼,之前劉備厚愛徐庶,徐庶故孔明薦之,徐庶當時也擔心,孔明心懷天下,志比青雲,而可憐的皇叔只有倆千軍士的家底,非常擔心請不到孔明。所以給皇叔多了一個選擇“龐統”,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劉備聽後非常感動,立誓肝腦塗地也要請得其一出山。可以說徐庶在整個蜀漢的歷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老去經年,備常思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所認為的文玩四必玩是哪四種?不看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