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史記英雄傳

    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青年帝王劉禪對此卻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也可謂亙古未有.如此賢德的領導,在專制制度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奇蹟.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後主劉禪不僅有肚量,而且很有頭腦.諸葛亮急於北伐,青年帝王劉禪頭腦非常清楚,規勸諸葛亮,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援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可惜大將姜維繼續在外長期用兵,討伐曹魏,蜀國的國力財裡繼續被大量被消耗在戰場上.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

    後主劉禪不僅分析問題有頭腦,而且處理問題也很果斷,有人情味.劉琰的妻胡氏入賀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炎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對於姜維等人把蜀國衰落責任推給宦官黃皓時,後主並沒有委過與人,只是說:“區區一個太監,不過是一個聽喝的.”夏侯霸的父親為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亂被殺,後主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後人認為:“後主能作此語,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劉禪的胸襟比他父親劉備要大氣的多,不失於第二代領導人的風範和氣質.伏鍥克說過:“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關頭做出為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的做的事.”同時代的領導人吳主孫皓在晉朝大兵壓境時,尚“作昭明宮,工役之費,以億萬計”.善於納諫、明於決斷排程的晉武帝,天下一統後,“怠於政事,頗事遊宴,選吳孫皓宮女五千入宮,掖庭殆將萬人.嘗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晏寢,宮人競以竹葉插戶,鹽汁撒地,以引帝車.”

    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既避免了班子內部互相傾軋,也沒有隔幾年發動一次大的運動,而政權穩固.在國家人民去留之際,後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現實利益,擯棄了面子政治,減少了生命財產的無謂犧牲.

    在危難關頭,當斷則斷,使國家人民得以保全.如此決策,與“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的劉備來比,不知進化了多少代.跟同時代領導人吳王孫皓和晉朝開國皇帝武帝相比,劉禪也不乏仁德名主.如此大氣國家領導人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

    “世界兩千年,中國五千年”,才出了一個大氣的阿斗,我們還罵人家扶不起,到底是誰扶不起?!這都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史學觀造成的.

  • 2 # 君無名劍亦無名

    劉禪,劉備唯一的子嗣。在蜀國最式微的時候接手了這個爛攤子。

    五虎將先後犧牲,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對劉禪的勸導。

    奈何有心無力,劉禪在諸葛亮死後,面對魏國毫無反手之力。難道要像歷代的亡國之君那樣自殺以明志嗎?

    別傻了,好死不如賴活著。 什麼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那是英雄義士殉國。而劉禪深知若是自己展現出才能,必然會被司馬懿與魏國的謀士扼殺在搖籃中。

    所以在魏國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劉禪只能裝瘋賣傻,明哲保身。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 就是你行你上,不行別BB。 所以說光有謀略沒有武藝是不夠的,若是五虎將還在,那劉禪未必會樂不思蜀了,反而還會勵精圖治,待求厚積薄發。

  • 3 # 赤誠子

    時也,命也!

    作為二世而亡的一國之君,劉禪就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

    但一個人,能在“亡國破產”之後,儲存性命富貴最後終老,劉禪可謂“絕頂牛人”!

    漢失其鹿,群雄共逐之。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竊得大漢氣運得以建國。蜀國劉備得大漢殘留氣運,千難萬險終能建國。江南孫氏割據一方,歷經三代才建國稱帝。

    三國爭霸天下,百姓流離失所,百姓是三國時期最大的受害者。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下苦戰久矣,九州一統是大勢所趨。而三國霸主,卻無一人有一統之資。最終氣運反噬之下,三國霸主一一敗亡,天下歸晉,司馬家得享帝位!

    而劉禪是蜀國皇帝,避免不了敗亡之命。但他卻選了一條誰都想不到的路,在少量敵軍兵臨城下之時,直接開啟城門舉旗投降。敵國為了安撫民心,只能厚待劉嬋,封侯建府富貴不斷。

    只是苦了一心為劉漢江山,在前方流血拼命的數萬蜀漢將士。

    《蜀軍將士》

    嘔血散發衝敵陣,死戰不退保家國。

    忽聞噩耗君已降,一朝夢斷劍閣城。

  • 4 # 小北史話

    劉禪是三國第二代領導人當中最平庸的一個,劉禪如此平庸,有以下兩個原因,而且跟劉備和諸葛亮有著直接的關係。

    第一個原因就是劉備過分的溺愛,早期的劉備漂泊無依,走南闖北,劉禪跟著劉備吃了很多苦頭,而且很早母親就去了,所以劉備發達以後,就全心全意的補償自己的兒子,使得劉禪沉迷在溫柔鄉當中,沒有學到多少本事。

    第二個原因就是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事事親為。在諸葛亮看來事事親為就不會出差錯,但是這樣劉禪就沒有機會去處理朝政,沒有經過實踐就不會有經驗。連個機會都不給,劉禪又怎能談得上長本事。

  • 5 # 半卷湘簾1123

    三國開始就講: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統一是大勢所趨呢!說劉備的兒子阿斗,他是扶不上牆的,這樣看問題太片面了,其實阿斗很有自知之明的!”

    阿斗的自知之明,就在於他身處帝位,明知自己的知識淺薄,所以事事俯首聽命於諸葛亮,依從諸葛亮,才使得諸葛亮能夠在四川大展才華,勵精圖治,六出祁山;如果阿斗不聽諸葛亮的,像孫權的後代孫亮那樣,自己當了皇帝就誰的話也聽不進去了,不是垮臺得更快。

    平心而論,劉禪在信任和依靠諸葛亮上,確實有他的特點:內政外事,全權託付給諸葛亮丞相,言聽計從,毫不掣肘,為諸葛亮施展才華實現抱負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如果與吳主孫亮比,孫亮信讒任奸,拒諫飾非來比較,確實算作有自知之明。

    在三國的國君中,劉禪在位41年,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在激烈動盪的年代裡能安穩做皇帝,客觀的條件是因為有三國對峙,有諸葛亮、蔣琬、費禕三位賢相的輔佐,主觀上則是劉禪具有自知之明和用人之長(當然也有用過小人佞臣之誤)。

    如果不是這樣,他就不會當那麼長時間的皇帝。不能因他是亡國之君便否定了一切。

  • 6 # Shuai為愛停留

    哪有傻子還能穩穩的坐在皇位上維持國家運轉幾十年的啊,你可以仔細看看歷史書,三國時期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又支撐了蜀國幾十年才滅亡。雖然劉禪確實沒有做出特別厲害的決策能讓蜀國崛起,但是也沒有就直接把蜀國給葬送了。

    你要說滅亡快就算是傻的話,那楊廣和崇禎豈不是更傻,都是末代皇帝,登基之後開始亂折騰,結果把帝國給折騰的不行了,也沒人說他們是傻子啊。

    我覺得真實歷史上的劉禪就是一個特別安靜的又沒什麼野心的人,這樣的人即使當了皇帝也不會特別放縱。而且他能看出來,如果自己特別放縱,估計會更快滅亡。劉禪樂於享受,那就把國家交給諸葛亮來治理不就好了,諸葛亮這樣一箇中國智慧的代表,劉禪能夠很信任他,沒有一點懷疑,這就根本不是那種傻子能夠做得到的。

    而且劉禪在蜀國滅亡了之後還能活著,所謂樂不思蜀就是形容他的,試想要是一個傻子,怎麼可能活下去,劉禪的求生意志也特別強,才能在蜀國滅亡了之後還能好好地活著。

    只不過他確實不是特別厲害的人,像越王勾踐這樣的人,或者像其他一些皇帝那麼擁有很大的夢想。劉禪不是一個傻子,而是一個貪圖享受的小人,當然也很聰明,一輩子都活在了享樂中。

    這樣的劉禪我們怎麼好意思說他是傻子,就維持帝國正常運轉三十多年這一點,大多數普通人都做不到。

  • 7 # 勇在心田

    劉禪,蜀漢後主,小名阿斗,漢懷帝。一提起劉禪,大家第一反應是扶不起的阿斗,還有後來的安樂公,樂不思蜀這句成語對他的概述,但其實不然,個人覺得劉禪是一個識大體,明大義的君主。投降魏國,只是由彼時的政治形勢所形成,劉禪在即位後,堅定不移地秉承父訓,支援諸葛亮執掌軍政大權,做一個禮儀天子,帝相情誼全始全終,豈能不算是一個識大體的君主。諸葛亮去世後,其子諸葛瞻不過幾歲孩童,但劉禪視若親人,後又嫁以愛女,這又豈不算是一個識大義的君主嗎?所以,個人覺得劉禪並非扶不起的阿斗,而是一個政治智慧很高的君王。以上純屬個人愚見,勿噴。謝謝!

  • 8 # 提莫醬的小跟班

    謝謝邀請。劉禪可能不如劉備,但是也不能說是扶不起的阿斗。因為劉備死後,蜀國軍事實力大打折扣,在三國中處於弱勢,就算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劉禪投降曹操之後,有了樂不思蜀的典故,這也是拿來說劉禪扶不起來的重要依據,但是你想想,如果劉禪露出一丁點想回去重整旗鼓的樣子曹操會讓他回去嗎?甚至說會讓他活著嗎?所以說劉禪不傻,只是局勢所迫。

  • 9 # 老南孩8

    縱觀歷史,劉禪就任蜀漢皇帝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帝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其中,諸葛亮輔佐劉禪11年,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還在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由於種種原因,劉禪阿斗一直被視為是弱智或低能兒的象徵,這實在是一個千古奇冤。劉禪及其父親劉備可以說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工於心計的賭博高手。後者靠他的智慧與豪賭膽略使其親手建立的蜀漢帝國在夾縫中生存了四十多年,而前者則靠其智慧與豪賭膽略使自己屢屢在外部條件非常不利的情況下,能夠安全地度過餘生,這兩點千古以來幾乎沒有人能夠發現,實在是有些不可思議!所以他是有能力的

  • 10 # 楓橋不夜泊

    說起阿斗,我們都說扶不起,但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嗎?其實這都是千百年來後人傳言至此,認為他不僅丟掉了劉備的江山,還說出了樂不思蜀這樣的話,但就阿斗登基之後,沒有了諸葛亮的輔助,依然做了30餘年的皇帝,這樣看來,阿斗也並不是真的扶不起。

    回顧歷史,阿斗自登基到下臺,做了40餘年的蜀漢皇帝,是整個三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為何我們都將阿斗視為弱智,扶不起呢?因為劉備和諸葛亮的光芒已經掩蓋了他,而且他的一生也沒能超越,堂堂的蜀漢帝國最後又葬送在他的手裡,於是自然,他作為亡國之君就承擔起了這樣的名聲,但也有些過於絕對了。

    阿斗的綜合實力確實有待進步,他稱不上是一個明君,但也絕不會是一個昏君,就某些方面來說,我們也得正視。劉備在撒手人寰之後,給阿斗留下了一個富饒的帝國和諸葛亮這樣的智者,而在那個蜀漢根本不適合北上伐魏的時間裡,孔明卻高舉匡扶漢室的大旗,先後六出祁山,但幾乎次次失敗,將劉備本來留下的基業,因為北伐差不過消磨殆盡。雖說諸葛亮是為了完成劉備先主的遺志,可是在二敗三敗的情況下,諸葛亮依然選擇四出五出六出,結果六出祁山,連自己的性命都交代在了北伐的路上,給蜀漢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但是無論哪一次的北伐,阿斗都選擇跟諸葛亮站在同一戰線上,諸葛亮在前線,阿斗在後方提供軍需糧草,連連的征戰早已讓蜀漢的人民疲憊不堪,但是蜀漢的百姓們卻並沒有做出太大的反應,這不也說明了阿斗其實在後方的政務做的很到位。而且在位四十餘年,蜀漢並沒有發生出現特大事故,我們能說阿斗是個傻子嗎,顯然不合理吧。

    諸葛亮的北伐不僅消耗了本來富足的蜀漢,更是損失了很多的人才,藉助蜀道天險和劉備的基業,雖說不能夠一統天下,但是阿斗獨霸一方完全沒有問題。

    再說阿斗的名言:樂不思蜀,那種完全被碾壓的現實下,阿斗如果想要留下抗爭的名聲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蜀漢肯定又會遭遇戰火之亂,留下他一人昏君的名聲,保全了整個蜀漢人性命,這樣的人也不昏吧。大家怎麼看呢?

  • 11 # 九流電影

    阿斗:我冤枉啊!我雖然比不上相父孔明,但也比你們這些渣渣聰明啊!

    劉禪 207年-271年。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

    那為什麼世人說扶不起的劉阿斗呢?有一個典故叫做樂不思蜀。

    漢晉春秋曰: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

    但這個時候劉禪的話說錯了嗎?司馬昭的問“頗思蜀否?”相當於刀架在劉禪的脖子上問:你懷念故國嗎,想不想重建漢室啊?劉禪只回了六個字:“此間樂,不思蜀。”六個字就表明自己絕對不想複習漢室,給我享樂就行了。

    那你要說,劉禪胸無大志,竟然不想復國!可是,我們看一下蜀漢的形勢。孔明在世之時,蜀漢的人口不如曹魏的十分之一,物產遠不如中原,孔明也是憑藉其才及曹魏的內亂才能多次討伐而不敗,只能算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孔明去世後,蜀漢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非人力所能逆轉的。所以,蜀漢滅亡的責任不在劉禪,而在於大勢。

    反觀之,如此亂世。劉禪又處於暴風中心,能安穩善終,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我等庸人,憑什麼笑阿斗扶不起來呢?

    此上

  • 12 # 文史磚家

    蜀漢後主劉禪其實是一個被嚴重誤解的人物。一句“此樂間,不思蜀”的自保之語,將他似乎忘卻國恥家仇、愚蠢無恥的形象定格千年,深深地印在後人的腦海中,永久難以磨滅,令每每讓讀到此段歷史的人切齒痛恨。杜甫曾在《登樓》一詩中,便發出如此感慨—“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對劉禪的行為大加撻伐。然而,史實上的蜀漢後主真的是如此齷齪不堪,真的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嗎?當我們撥開歷史的疑雲,除去遮蓋在真相上面的面紗,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深諳韜晦之術、大智若愚的聰明人形象。

    1.氣量宏大,天資聰明

    其實與其父劉備一樣,劉禪是一個大肚量且聰明的的人物。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在白帝城辭世之前,曾給時為太子的劉禪發了一道遺詔,其中提到:“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丞相即是指諸葛亮。諸葛亮如此誇讚劉禪,絕對不是出於阿諛奉承,而劉備對此評價表示贊同,也不是出於護短。畢竟,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說話辦事極為嚴肅,而劉備亦是一個實事求是、明鑑人物的人。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對一個年輕人如此的不吝溢美之辭,可見我們的主人公不僅絕非晉惠帝一流的蠢人,而且明明白白的就是一個氣量宏大、天資聰明的人物。

    以對魏延、楊儀事件的處理為例,魏延燒絕棧道阻止楊儀等返回成都,並意欲佔據漢中作亂,同時卻在奏章中誣陷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等魏延兵敗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兼聽則明、賞罰得當,完全一個聰明帝王的表現!所以,當南朝著名史學家裴松之在為後主做評論時,便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現在看來,絕非是謬讚之辭。

    2.自知者明,能屈能伸

    劉禪其實是一個深諳為政之道的君主,懂得如何把控政局、鞏固權力。老爹劉備死後,其時局勢對年輕的後主很是不利。外有兩大敵手曹魏和孫吳的虎視眈眈,內部則因西人(益州系)與東人(荊州系)的明爭暗鬥而政局動盪,加上戰爭的失利(夷陵之戰),劉氏政權陷入疲敝、困頓之中,迫切需要強有力人物來撐場,而這一切絕非一個20歲不到的年輕人所能辦到的。於是,劉禪明智的選擇了信用諸葛亮,選擇了無為而治。於是乎,後主一個抉擇,不僅成就了一代賢相的政治神話,而且也直接穩固了風雨飄搖的劉氏政權。當然,劉禪為這種局面所付出的的代價便是對強勢諸葛亮的無條件容忍,以及庸碌之主的名聲。

    然而,劉禪畢竟是明智的,與其父劉備一樣,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懂得在無法改變局面的情況下選擇忍讓,以時間換空間。以北伐問題為例,劉禪對此問題有一個非常清醒的認識,明白國小好戰所帶來的必將是毀滅。所以,當諸葛亮急於北伐的時候,他並不支援,然而當諸葛亮一意孤行時,劉禪還是明智的選擇了妥協,全力支援北伐事業。然而,當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大規模北伐運動。雖然之後的蔣琬、姜維主持過一系列的北伐運動,但其性質早已變為小規模的騷擾,跟諸葛亮時期的大規模北伐不可同日而語。

    不僅如此,在諸葛亮死後,為了防止權臣專制局面的重演,後主果斷地採取分權制衡的方法,將統治大權攬於己手。先是廢除丞相一職,然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尚書令、大將軍,分掌軍事、政務,且職責交叉、相互牽制。蔣琬死後,後主更是自攝國事、獨裁朝政,徹底解決了蜀漢政權成立後多年的“政歸私門”的局面。

    順帶提一下諸葛亮身後的遭遇。其實諸葛亮死後所受到的待遇並不十分優厚,如此偉大、重要的人物不能在成都建廟祭祀,甚至連民間私祭都屬於違法。時隔多年,在民眾的苦苦要求之下,後主才極不情願地允許在偏遠且位於戰場前線的定軍山為諸葛亮建廟,允許民眾在此祭祀。身前風光無限,顧後境遇坎坷,令人噓唏,亦可一窺後主對諸葛亮複雜的心結。

    從對北伐的態度、權利的回收及對諸葛亮身後的料理來看,可以看出,劉禪不僅有自知之明,而且深諳以時間換空間的為政之道,能屈能伸,而且還懂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道理,確實厲害。

    3.中庸之主,以人為本

    後主於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舉國降魏,坐了長達41年的皇帝。在41年漫長的執政過程中,蜀漢政權之所以歷經一系列的風波、動盪依然能基本保持政局穩定,除了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的辛苦維持外,與後主的明智的作為有很大關係。他愛惜民力,不輕易發動戰爭,維持國內政局的穩定,保障了生產的持續和發展;他重視維護與孫吳的盟約關係,聯手牽制曹魏軍事行動,鞏固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他重視調和民族關係,籠絡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穩固了後方的穩定;他沒有殘忍暴虐的習性,對臣下禮敬有加,知人善用,政局穩固。從這一切來看,後主絕非昏暴之主,真是似乎還是一代良主。

    然而,蜀漢終究還是亡了,為什麼?其實很簡單:國小民微、強敵虎視、內鬥不息(因劉氏政權是外來政權,一直得不到益州士人的衷心支援,與荊州系的鬥爭持續到蜀漢的滅亡)。這樣一種局面註定了在曹魏政權不發生重大動盪、分裂的情況下,它的滅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更何況,劉禪充其量只是一個良主,一箇中庸之主,更像是一個“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的君主。他的使命便是維持,儘量延長國運,儘量讓亡國的時間來的晚一些…

    亡國的悲劇註定是要發生的。然而,當鄧艾的大軍抵近成都,蜀漢政權面臨或戰或降的抉擇時,後主放棄了有可能帶來民眾大規模傷亡的無謂抵抗,放棄了殘喘數日的南中之行,也放棄了二度受辱的向孫吳逃亡之路(降吳為一辱,吳亡後歸被為二辱),明智的選擇了不戰而降,用一種和平的方式,交出了政權,挽救了民眾的生命。每每讀書至此,都為後主的明智抉擇感到欣慰,我看到的是一個有所擔當、愛惜民命的形象…

    相似的一幕在55年前出現,彼時的劉皇叔正帶著千萬跟隨他流亡的荊州百姓,躲避曹兵的追趕,“比到當陽,眾十餘萬人,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裡,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備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備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劉備因以人為本,所以能在強敵環伺的局勢下,佔據四川;後主則因為以人為本,所以才舉國降魏,保全一方民眾的生命。劉氏父子所為,可以無愧於“仁慈之主”的稱呼了。

    4.亂世用詐,明哲保身

    最後,劉禪其實是一個深諳厚黑學之道的聰明人,懂得明哲保身。我們知道,三國是一個亂世,生存的哲學是厚黑學,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作秀、裝傻,這也是形形色色的人物藉以生存的不二法典。劉禪也是一樣。作為三國時期唯一被奸雄曹操視為同儕之人劉備的兒子,劉禪在作秀賣痴方面的功夫絕對不亞於其父。

    為了在亡國後不至於再面臨亡族滅種的危險,需要劉禪做得是極度的低調,低調到甚至不惜自貶形象,忘掉國恥家仇,忘掉曾經的種種輝煌和尊貴,寧願揹負愚蠢、無恥的惡名,也要以痴人、蠢人的面目示人,以此來麻痺敵人,在這殘酷、冷漠的亂世,在這殺機重重的社會,延續自己和家族的生命。

    還是回到那段經典的史實:晉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至於是!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況姜維邪!”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也。”郤正聞之,謂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先人墳墓,遠在岷、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禪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一位亡國之君,面對一位奸詐兇殘的當權者,在一道隱藏殺機的問題(王問禪曰:“頗思蜀否?”)面前,選擇的回答既不是搖尾乞憐,也不是裝腔耍橫,而是一種自貶形象的耍詐賣痴。於是,在一片笑聲中,司馬昭虛榮心滿足了,再也提不起對一個傻子,或者一個他認為這個時刻對方應該當傻子的人的殺心;同樣,在一片笑聲中,劉禪計謀得逞了,雖然損貶了自己的形象,但卻儲存了生家性命,值了。這真是一場厚黑高手的巔峰對決,兩位詐力相當的人物,在一場高質量的對決中,摸清了對方的底牌,熟悉了對方的功力,在一場看似遺憾的平局中,互相釋然了…

    千百年後,每每讀到這段史實,總能感覺到背後陣陣的涼意,似乎看到兩位絕頂高手各自滿足後冷冷的陰笑…

    劉禪其實是一個厲害的人物,他度量宏大、天資聰明,他自知者明、能屈能伸,他中庸之才、愛惜民命,他亂世用詐、明哲保身,在三國這個亂世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厚黑戲。所以,千百年來,民間一直流傳的劉禪是“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傳說終究只是一個荒誕的傳說…

  • 13 # 快樂1577188

    阿斗,也稱劉禪,算是中國歷史上最不聰明的一個人了,我們在形容一個人時經常會說“扶不起的阿斗”,其實阿斗並非扶不起來,反而是一個重現實結果,輕面子的聰明人。 為什麼要說阿斗聰明呢?這得從阿斗所處的社會背景談起。要知道當時阿斗正處於亂世之中,他所在的蜀國在諸國中處於弱勢,但是他卻能夠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依然維持了蜀國三十年的穩定,一個昏庸無能的人怎麼可能做到呢?

  • 14 # 老毒說文史

    說到“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相信大家都會第一時間想到蜀漢後主劉禪,劉禪的一生常常被人所詬病,他是趙子龍亮度用生命換回的蜀漢未來,也是劉備唯一的骨肉,還是諸葛亮一心一意輔佐的漢室未來。然而在諸葛亮死後,劉禪仍然保守成都30年的時光,扶不起的阿斗真的是一個昏君嗎?

    其實老毒在這裡認為,劉禪不僅不是一個昏君,並且他還是一個有著獨到見解和高超演技的君主,從劉備白帝城託孤起,劉禪的命運其實早已註定,只不過他需要用自己的方法保全自己而已。下面老毒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扶不起的阿斗”

    首先要說的就是劉禪對於諸葛亮的態度,從這裡就能看出劉禪圓滑的一面。當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劉禪對於諸葛亮的勸諫等認真聽從,從來沒有忤逆的意思。從這裡來看,劉備託孤時告誡劉禪的將諸葛亮奉為君父,劉禪是完全的做到了的。

    其次關於劉禪的治國,雖然按照現在的眼光來看,劉禪只是一個貪圖享樂的後主。但是你要直到諸葛亮五次北伐,再加上姜維的後續伐魏,蜀國的國力是被掏空了的。當百姓沒飯吃了,自然而然就會起勢。但是劉禪卻一邊為軍隊提供糧草,一遍安撫百姓,發展經濟,為諸葛亮的下一次北伐囤積物資。所以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劉禪的能力麼?

    另外在諸葛亮死後蜀國仍然堅守了近30年的事件,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穩住陣腳秘不發喪,不許官民前去擊敗,這裡難免就會有人說劉禪還是記恨諸葛亮的。但是在北伐大軍安全回國後,劉禪宣佈廢除丞相制度,重用諸葛亮死前推薦的人才,妥善對待諸葛亮的兒子。

    最後我們再來聊一聊劉禪的名句“此間樂不思蜀”,很多人把這句話看成劉禪昏庸的典範。然而在司馬昭的宴會上,倘若劉禪表示出一點想到回到蜀地的想法,難免不會被斬草除根,“樂不思蜀”的話一處,自然而然保全了自己和全家的性命。

    老毒覺得劉禪絕對不是一個昏庸的君主,他其實是有著自己的苦衷,年幼掌權,諸葛亮無論是才智和聲望都要高他一截,諸葛亮死後他繼續穩坐寶座,直到蜀國滅亡,仍保全性命,這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嗎?

  • 15 # 江南飈

    蜀漢政權的後主劉禪在劉備死後繼承皇位。這個時候的劉禪是個養在夫人之手的人。既沒有戰爭經驗,也沒有甚治國理政的經驗。面對的是諸葛亮這樣以為權傾朝野的開國元勳,他不能過問軍國大事,不能調動軍隊,不能對諸葛亮的軍事行動發表任何意見。這對劉禪來說是極大的考驗,劉禪憑藉自己的智慧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且很好的維持了蜀漢政權內部的穩定,並且支撐了諸葛亮長期戰爭所需要的巨大經費和人員消耗。

    蜀國在三國之中是實力最弱的一個國家,地處西南,地瘠民貧,環境險惡。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並沒有致力於生產的發展,而是一味的發動戰爭,導致國力不斷消耗,最後被曹魏政權消滅。在整個過程中,是劉禪帶領駐紮在成都的官員們,一方面維持社會秩序,發展生產,徵收賦稅,為戰爭籌集資金和物資,可以說劉禪和整個蜀漢政權都成了諸葛亮的後勤部長。而在籌集糧餉的同時,劉禪及其手下的官僚集團還要為諸葛亮的戰爭徵發兵員。這等於是在減少勞動力的同時,保持甚至增加財政收入,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然而,劉禪及其官僚集團不但完成了這項幾乎不可能的任務,而且基本保證了社會的穩定。

    從這一點看劉禪的治國理政才能是不低的。但是,從《三國演義》中,看不到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培養鍛鍊劉禪的情況。說明劉備在生前對劉禪的培養室十分到位的,劉禪繼承劉備基業之後並沒有無所作為,而是在當時的具體條件下,做了他能做的一切。

    諸葛亮死後,姜維成了第二個諸葛亮。這讓劉禪很難過,還要伺候一個愛打仗的主子。於是他開始有些懈怠,也開始對將為有了戒心。這都是透過黃皓表現出來的,實際是劉禪的真實想法。姜維避禍屯田。

    蜀漢政權很快就走向了覆滅,這是不可避免的,是諸葛亮窮兵黷武的結果,劉禪鹹魚自己的權威和能力無法阻止蜀漢政權的滅亡,但是他也盡了自己的力。

  • 16 # Fire烈如火

    劉禪的人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 登基前,從207年出生到223年繼位這16年。

    2.諸葛亮時代,從223年繼位到234年諸葛亮病逝這11年。

    3.後諸葛時代,從234年諸葛亮病逝到263年蜀國滅亡這29年。

    4.晚年,263年蜀國滅亡到271年劉禪去世這8年。

    劉禪在人生頭16年裡有記載的就兩件事,208年趙雲在長坂坡之戰救阿斗,212年張飛、趙雲截江救阿斗,在兩件事在《三國演義》中都有詳細描寫,經過了藝術加工,但這兩件事是真實存在的。

    劉禪的少年平淡無奇,文沒有曹植、曹衝少年天才般的表現,武沒有曹丕、曹彰少年英武的形象,初見是趙雲懷中的襁褓嬰兒,再見就已是蜀漢的皇帝了。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遺詔敕後主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劉備在遺詔中囑咐劉禪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習,此時的劉禪17歲,這些“經世之學”劉禪之前有沒有學習過,學得怎麼樣,我們不得而知,也沒有記載表明劉禪有過什麼內政,軍事方面的經驗,不管怎樣,他還是個17歲的孩子,想想我們17歲的時候在做什麼,擺在劉禪面前的是內憂外患中的蜀國,我們不能對他苛責什麼,於情於理放權給諸葛亮都是最好的選擇。

    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去世,劉禪繼位稱帝,開啟了人生第二階段:武侯輔政。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在彌留之際,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欽點了諸葛亮來輔政,把蜀國和劉禪都託付給了諸葛亮,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還有一位託孤大臣,尚書令李嚴,這個李嚴本是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劉璋命李嚴率軍抵抗劉備,沒想到李嚴投降了劉備,所以劉備為什麼要託孤給諸葛亮、李嚴二人呢,有人說是為了牽制諸葛亮,劉備也不放心諸葛亮大權獨攬,也有說李嚴是益州派(原劉璋部下)的代表,這樣安排是為了平衡蜀漢內部派系,後來諸葛亮與李嚴也確實有分歧,這是另一話題了。

    回過頭來,劉禪從始至終都是被動接受的角色,他是蜀漢的皇帝,名義上的統治者,但在諸葛亮輔政的11年裡,我沒有看到任何劉禪自己做的決定,不知道娶了張飛兩個女兒算不算,“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彷彿是一位看客,看《三國志··後主傳》就像在看流水賬,也難怪《後主傳》只有三千字,而《諸葛亮傳》六千字。

    怎樣評價劉禪的前半生呢?“平庸”二字,何為平庸,普通、尋常而不突出,碌碌無為。就像評價官員,無作為、有作為或胡作為,劉禪是無作為,既然不能比諸葛亮做得更好,劉禪的無作為看起來也是不是件壞事。問題是諸葛亮在的時候什麼事都能擔著,就像是後世的君主立憲制,劉禪是虛位的國家元首,諸葛亮是首相大權獨攬,那要是諸葛亮不在了呢?劉禪做好掌權的準備了嗎?

    234年八月漢丞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諸葛亮的去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劉備集團經歷了劉備時代,諸葛亮時代,來到了後諸葛時代,為什麼不是劉禪時代,因為劉禪還不配為這29年打上個人烙印,有人說劉禪也不是一無是處之人,你看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不還存在29年呢嗎,這就是典型的強加因果了,我還說要不是劉禪昏庸,蜀漢能延續更長時間呢,那到底劉禪在後諸葛時代表現如何呢?

    諸葛亮剛一去世,蜀軍就內訌了,這就是魏延造反事件,這件事就不在此展開了。結論就是魏延沒想造反,但確實違抗諸葛亮留下的軍令了,也確實想奪取軍權了,這件事準確的說是魏延和楊儀內訌事件,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劉禪為此事諮詢了董允、蔣琬的意見,決定站在楊儀一邊。

    結果是魏延兵敗被殺,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這是多深仇大恨啊,還要鞭屍,還滅族。

    這件事暴露了一些問題,諸葛亮屍骨未寒,蜀國內部就有人爭權了,楊儀先斬後奏,還滅魏延三族,造成既成事實,這兩人都不把劉禪放在眼裡,楊儀這人也膨脹得很,自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又語禕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禕密表其言。十三年(235年),廢儀為民,徒漢嘉郡。儀至徒所,覆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

    楊儀當初說魏延造反,殺了魏延,現在自己竟說出諸葛亮死後,要是率軍投降魏國就好了這種話,怕是失了智,該死。

    據《資治通鑑》記載諸葛亮載臨死前留下遺囑:

    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

    亮曰:“文偉(費禕)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

    說的是諸葛亮欽點蔣琬接替自己的位置,魏延和楊儀都想推翻這個遺囑,但均以失敗告終,劉禪的決定遵照了丞相的遺囑,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蜀國完成了權力交接,度過了諸葛亮死後的危機,劉禪在此事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三國志》裡陳壽把蔣琬、費禕、姜維放在一傳是有其道理的,事實上此三人是後諸葛時代Big Three,掌握蜀漢軍政大權的人,蜀漢能再堅持30年是這三個人的功勞,跟劉禪關係不大。

    之前說過劉禪的前半生用平庸來形容,為何平庸,因為無能,這個無能不是在罵劉禪,而是說劉禪沒有才能,沒有能力也不能有所作為。這樣的人是不適合做皇帝的,但無奈生在帝王家,劉禪也不得不接受這個身份,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你坐在了這個位置上,有句話叫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劉禪承擔起作為一國之君的責任了嗎?

    顯然是沒有的,又有人說了,當時的情況,蜀國最弱,諸葛亮和姜維都不能更進一步,也不能怪劉禪無能啊,有道理,劉禪做不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不是他的錯,這誰都做不到,但蜀漢的滅亡,劉禪要負主要責任的。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教導劉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親”是親近的意思,劉禪久居宮中,不問政事,自然親近身邊的人,而賢臣們在哪?

    冬十一月,大將軍蔣琬出屯漢中。

    四年冬十月,尚書令費禕至漢中,與蔣琬諮論事計,歲盡還。五年春正月,監軍姜維督偏軍,自漢中還屯涪縣。

    六年冬十月,大司馬蔣琬自還漢中,住涪。

    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十二月,大將軍費禕至漢中,行圍守。

    九年夏六月,費禕還成都。

    十一年夏五月,大將軍費禕出屯漢中。

    古代交通、通訊不便,蔣琬、費禕、姜維大部分時間在漢中等地屯田練兵、防禦魏國,所以劉禪身邊出小人是必然的,賢臣們透過自己的能力和功績獲得權力、地位,而小人們只用憑著自己離皇帝近,極力阿諛奉承,討好皇帝就能飛黃騰達了。

    劉禪也從平庸、無能變成昏庸了,糊塗而愚蠢:

    先是宦官黃皓弄權,“初,永憎宦人黃皓,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

    劉禪的弟弟劉永因憎惡黃皓,被黃皓誣陷,劉禪竟然疏遠劉永,十多年不見劉永……

    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

    姜維見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啟奏劉禪將其處死,但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姜維……

    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263年,姜維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於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於是劉禪也就沒當回事,導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後主不納,遂送璽緩。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

    北地王劉諶,劉禪的第五子,誓死抵抗,劉禪不同意,遂自殺,劉禪出城投降。

    還有什麼好說的,不說了,總結起來劉禪就是個平庸、無能、昏庸的亡國之君,至於用什麼“樂不思蜀”保全自己來證明劉禪聰明……

  • 17 # 象眼觀天下

    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社會里,割據四川的諸侯不少,可曾一個諸侯以四川為基地統一全國的麼?!沒有,沒有一個。

    吳三桂以雲南為基地,接連佔據四川、貴州數省,力量比蜀漢強大了好多,都做不到統一全國:明末張獻忠做不到,元末明玉珍,還有五代的王建、孟知詳,還有農民起義軍李特、李雄、王小波、李順,還有劉備之前的公孫述,都做不到,沒有一個割據四川,依靠四川來取天下的吧!

    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蜀地雖然富庶,但地處西南腹地,群山環繞,相對閉塞,比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北方和江南差遠了,北方只要不亂,偏居川蜀,小國寡民,遲早被滅。

    從這個意義上講,劉禪英明不英明,其實意義不大。蜀漢最後的結果幾乎就是註定的。

  • 18 # 三國拾趣

    劉禪是阿斗,但並非扶不起來。史書對亡國之君大都比較苛刻,對劉禪亦是如此。

    《三國演義》對劉禪亦不友好,襁褓中就被劉備摔於趙雲面前,所謂扶不起的阿斗也正是出自演義一書,而把蜀漢的滅亡歸咎於劉禪親小人遠賢臣更是無稽之談。

    我們先來對比一下魏蜀雙方的統計資料:蜀國在失去荊州後,統治的區域僅益州一州,國土面積是107萬平方公里,而魏國下轄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北部)、揚州(北部)等十二州。國土面積達291萬平方公里;人口方面蜀國約有28萬戶,94萬人,士兵人數約10萬,魏華人口約有103萬戶,443萬人,士兵約50萬。

    從以上資料不難看出蜀國經濟、人口已是遠遠落後於魏國,事實上此時的蜀國只能寄希望與孫吳聯盟才能苟延殘喘。而關羽之死和落在孫吳手中的荊州又如同喉嚨中的那根刺深深阻礙了兩國的關係的發展。

    嚴格意義上講即使劉關張三人復生,此時的蜀國也絕不是魏國的敵手,哪怕秦皇漢武遇上劉禪這樣一個爛攤子大機率也要望洋興嘆,如之奈何。

    從這點來說,劉禪倒也並非扶不起來,只是一切早已註定,除非魏國此時分裂內亂加自然災害,才有蜀國一線生機。

    諸葛亮曾經在《與杜微書》中評價過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即使諸葛亮有拔高成分,起碼也能佐證劉禪不是個笨蛋,至少和昏庸沒有半毛錢關係。

    繼位初期,根據劉備遺詔,劉禪完全將政務託付給丞相諸葛亮。沒有小心眼,不玩小花招,拜諸葛亮為相父,“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同年,劉禪冊張飛之女張氏為皇后。

    一方面低姿態安撫諸葛亮,一方面用政治婚姻籠絡軍中將領之心。(話說張飛的女兒哪怕只有三分和張飛相似,換我是萬萬不從的。)

    至於蜀漢滅亡後,樂不思蜀的典故更是劉禪裝瘋賣傻,讓自己活下來的手段。君不見同是天下淪落人,才高八斗鼎鼎有名的南唐後主李煜就因為寫了一首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便被不是什麼好鳥的宋太宗趙光義毒死。

    當然,這件事一方面說明劉禪這個人還是有些智慧,另一方面說明這貨很是貪生怕死。

    南宋詩人陳世崇評價劉禪: 孔明之子瞻、孫尚戰死,張飛之孫遵,趙雲次子廣亦戰死,北平王諶哭於昭烈廟,先殺妻子乃自殺,魏以蜀宮人賜將士,李昭儀不辱自殺。禪不特愧於將士,亦且愧於婦人矣。

    一聲嘆息!假如劉備泉下有知,會不會後悔當時摔阿斗的時候沒用上吃奶的力氣?

    結語:死皮賴臉地活著或者有氣節地死去,聰明人劉禪選擇了前者,甚是無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夥對《新世界》裡的田丹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