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需行
-
2 # 徙竹散人
不同意。
從詩詞入甚至是“境界提升”的上乘路線,而不是在道理上繞來繞去。
詩詞最重要的就是“取象會意”,凡大德學問都是很好的,而且都能作詩,大可以把這個能耐當作是“標準”,佛家稱之為“根本智”。“根本智”一旦開了,各種技能的“分別智”學起來得心應手。
可以說,能不能作詩是勘驗一個“大師”是不是水貨的重要標誌,至於順口溜那就另說。
古德中不只是和尚,包括有些世上混的都在“通了”的那一下之後都能說“偈”,平時接引學者的時候也會說一些,這些偈都是功夫到了的真傢伙。
我最喜歡的是《張拙秀才悟道偈》: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這裡“全體現”、“被雲遮”、“重增病”、“亦是邪”、“隨順”沒有體會是一定寫不出來的。
而且五言的比七言的更難寫,如詩僧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字更少,境卻更深。所謂“雲深不知處”就是《易*乾卦》的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詩詞偈這些都是“現量境”的自然表達,而處於只能寫文章這一階段的人可以看出來有的“通理”了,卻很“乾澀”,古德稱之為“幹慧”,是沒有血肉的東西。
《西遊記》最後佛祖第一次給的經書是無字的,只可惜師徒四人看不懂,有字就可能著文字的相,無字方為真經。
古漢語“一字一太極”,現代漢語雖然乾澀不少,但吊打其它語言還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大家經常調侃“字越少,事越大”,文章和詩詞在格局上根本不是一個維度。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
3 # 詩畫同源
文與詩歌,詩與文章,這種詩文結合的方式在傳統文學創作中較為常見。
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
比如,傳統的章回小說。
開篇兩句詩語作內容“提示”,結尾四句詩歌,“總結和定論”。
期間插入的詩詞更為故事情節潤色添彩。
可以說——
詩,是文的精髓;
文,是詩的血肉。
二者密不可分。
只是在現代文學中,由於作者的個人能力有限而兩級化。
擅文者,多詩意不足;
而擅詩者,又難以駕馭宏篇。
只好“各司其職”,互敬相伴,不得已而為之。
有如傳統書畫界的“詩文與繪畫”。
古人通常是,自畫自提,也就是“自說自畫”,善畫亦能詩文。
而今人則多是,畫者“邀人題跋”;文者,即興賦詩。
看似“珠聯璧合”的“完美”,實為,能力所限。甚至,擅畫者字都差強人意。
此情此景,悲觀者用“衰退”來形容。
其實,衰,倒是不至於,浮躁可能更為貼切。
畢竟時代不同了,大環境的加入,必然導致小環境的鉅變。
個人適應新時代的“大容量”、“高速度”和“快節奏”。
這尚需較長的一個過程,假以時日,勢必能夠趕上。
期待中吧。
-
4 # 五更草
其實不完全接受,但也有一些道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詩的這種文學形式是所有文學塔頂的明珠,是最能代表文學最能表達的思想也最能體現文學修為的一種文學形式。
詩本身並不是哪種文學形式的附屬更不是為了給某種文學做總結和註釋用的,它就是獨立存在的而且是高於所有的文學形式。
問題中之所以會說到拓展和總結這樣的字眼大概是因為詩本身對語言文字的高度凝練特性和其他文體對文字要求的寬鬆性,比如類似小說和散文的形式更接近生活中的語言敘述方式。
所以就會出現這種情況,詩的高度凝練導致很多人看不懂或者某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字眼就需要用普通的文體大篇幅的進行探討和解釋,而其他文體文字繁多需要時間去學習和研讀,此時就需要詩得凝練屬性可以讓人們在很少的字裡行間很快的理解一篇長文。
-
5 # 粵北空谷
個人對於詩文結合的形式是完全能接受的,也非常贊同文給詩以拓展,詩給文以總結的觀點。這種形式在古典文學中比比皆是,其中一部大家都熟知的《西廂記》就足以說明一切了。這部劇本里如果少了詩詞,那麼讀起來也就是一篇枯燥的狗血故事。
-
6 # 鄭標龍
詩文結合,文給詩以拓展,詩給文以總結,確實完美。但說來容易做來難。
1.文給詩以拓展。
做好這一方面,作者務必胸有成竹、心中有詩。有了自己想詠誦的感情物件,對之已產生了思想共鳴和靈魂碰撞,並擦出了火花,達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最後終於達到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境界。
胸中有詩之後,根據詩的意旨加以拓展、延伸、深化、解說,尤其是讓其通俗化,使更多讀者明白詩意,接受其教育薰陶和影響。
2.詩給文以總結。
這一方面會更難些。有人說,詩是語言的精髓,是靈魂的昇華。故想要把文章內容進一步濃縮成一首詩,談何容易。這需要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有紮實的基礎知識,有熟練的詩詞技巧,有豐富的情感內心感受,特別是要有靈感的火花。
有了這些之後,作者再根據文章的故事情節發展進行醞釀,使詩作的出現,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總之,任何作品若能夠做到文中有詩、以詩點文,那無疑更能夠增強作品的吸引力,提高讀者的興趣,這將是最好不過的了。
-
7 # 月語拂心
第一,先文後詩,可以很好的交待創作者的意境和創作時的情緒,可以很好地幫助讀者理解詩的意境美。詩歌是創作人情感的高度濃縮,同一首詩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氛圍,思想、情趣那是有很大差別的。有了前面文的鋪墊,後面理解起詩來,讀者會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二,製造懸念。以文起筆,娓娓道來,可以把讀者的閱讀興趣栓住。讀者帶著一種懸念來讀詩,會更投入。
-
8 # 文化新境
《羊脂冰紋瓶》
脂玉雪肌白,紋若鈞瓷纖。
蓋高鑲銀絲,樸華文嫻姍。
賞析:雅石文化,滋養心源。賞鑑事體,鋪敘文章。分門別類,收奇匯秀。如斯石:玉白羊脂,麗明潔華。蓋高豐圓,領引雅風。口鑲烏銀,閃爍亮光。天工造物,不奇不休。肩收脛藏,體豐裕文。形簡樸而氣象越,相和諧而大觀雅。淑秀娟媚,器雅具美。冰紋縱橫,鈞瓷韻樸。網日絡月,留時存光。賞為鼻菸壺,文化使然也。
-
9 # 共贏888
我認為詩文可以互補,有對事物啥那的感受引發感慨,有時候某些事情能激發出記憶的碎片,可以刺激大腦發酵成詩,詩文是有感而發的,有事物情景而帶來詩意的張力。
回覆列表
這個要看個人喜好吧,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應該能接受。比如古代小說如四大名著,三俠五義等等要麼開篇立場詩要麼中間插入詞詩,是一種很好的寫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