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霽視角

    從初唐開始,統治者就以懷柔政策來管理邊疆問題,最為常用的手段便是和親,作為唐朝邊境上一大強國的吐蕃,在剛與唐朝接觸時就亮出了利爪與野心:“若大國不嫁公主與我,即當入寇。”遂進攻松州,作為國力上升期的初唐,必然要避其鋒芒,因此即使國力勝於吐蕃,也對吐蕃採取了和親政策加以示好。

    以現在的社會狀況來看,唐太宗所開的與吐蕃和親的先例是有利於中國民族發展的,但對於當時的唐朝來說,和親真的有必要嗎?

    歷來被重視研究的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和親,在歷史上並非像人們想象的那樣一團和氣,而是充滿了國家間的火藥味。吐蕃在唐代時期統一,並且發展為了當時唐朝邊境外的一大強國。吐蕃在“吐谷渾西南,近世浸強,蠶食他國,土宇廣大,勝兵數十萬,然未嘗通中國。”

    吐蕃雖說實力強大以至於唐太宗有所忌憚,但也僅僅是忌憚,對於吐蕃實力尚不清楚。

    在貞觀八年,吐蕃主動求親,但唐朝且不說自詡上國,認為即使需要與吐蕃保持和平關係,也還不到需要公主和親來維持兩族關係的地步,再者,初唐時期民風尚未有盛唐時期開放,無論是貴族或是百姓對與蠻夷通婚多少會有牴觸。

    因此,在吐蕃第一次請婚時,太宗並未應允。

    而吐蕃使者布噶卻趁機諉稱吐谷渾挑撥離間,使吐蕃與吐谷渾結下仇怨。再說兩者本就都為少數民族中的兩大強國,早已是針鋒相對,兩看相厭,都伺機侵吞對方。

    於是松贊干布一氣之下發吐谷渾,吐谷渾兵力不及吐蕃,很快戰敗,大部分部族被迫遠遷,大片領地和大量人力都被吐蕃收入囊中,使吐蕃實力更上一層樓的同時,造成了吐蕃與唐邊境的直接接壤,威脅著唐的西域及河隴之地(今甘肅等地),為之後吐蕃的不斷犯邊奠定了基礎。

    這次勝利使吐蕃自信心高漲,再加上被太宗拒絕,竟直接率軍駐松州西境,向唐朝施壓求娶公主。

    當然結果是:

    吐蕃攻城十餘日,進達為先鋒,九月,辛亥,掩其不備,敗吐蕃於松州城下,斬首千餘級。弄贊懼,引兵退,遣使謝罪,因復請婚。上許之。”

    這一次的戰爭使吐蕃看清了唐與自身的差距,為表明自身的態度再次貢奉重金求娶公主,太宗這一次應允了,而這一次和親就是著名的文成公主入藏。

    唐太宗之所以會答應這一次請婚有幾個理由:

    第一:吐蕃這一次的進攻雖然被擋了下來,但對於唐朝也有了一定損耗,為了維持雙方現下較為和平的關係,表現自己的大度,太宗應允了。

    並且作為緊緊相鄰的兩國,在剛開始,吐蕃就是以一種矛盾的態度對待唐帝國,既羨於唐的物資豐富,又忌於唐的強大軍事力量。在文成公主入藏後,吐蕃開始了瘋狂的發展與迅速的改革,國力提升的同時野心自然也不斷膨脹,而這也為之後唐蕃戰爭不斷埋下了伏筆。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吐蕃就能直接迎回公主,為了教訓和警示吐蕃,太宗將天竺法王使團,格薩爾君王使團,大食財富王使團,霸達霍爾王使團,與布噶使團同時請入宮中,並且加以試探考驗,最終求娶到了公主,而這些考驗也作為佳話流傳下來。

    第二個理由:唐代的開放思想

    唐代的統治者在經歷過北魏等時期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少數民族血脈,因此與吐蕃和親,對於當時的唐朝來說,思想阻礙並不算很大,可以從太宗在看到布噶的聰明才智後,欲將琅邪公主外孫女段氏賜與其做妻子這一史實中看出。

    這也是為何唐朝軍事強於宋卻有和親史,而宋卻沒有的主要原因,畢竟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出生于軍人家庭,又歷代為官,正統思想自是比唐代統治者更為偏激,再加上趙匡胤是在經歷過五代十國動亂後生存下來的,在五代十國的戰亂中,多為外族入侵,而趙匡胤幾乎前半生都在與其戰鬥,對外族更是深惡痛絕,這種思想不免也感染到了官員及百姓。

    百姓在經歷外族入侵、藩鎮割據後對於正統更為渴望,加之宋朝雖軍事力量弱,但無論是文化還是經濟,都遠勝他國,更使宋朝統治者有了上國的民族偏見,更不用說只用金帛就可以代替和親,宋朝統治者便更不屑與外族通婚。

    而在後期宋朝軍事力量難以抵抗蠻軍,因此在靖康之難中,蠻軍是直接從邊境攻入洛陽,將帝姬與王女佔為己有,皇帝更是將王女作為抵押,交於金國,這是比和親更為恥辱的通婚。

    最為客觀重要的原因則在於唐蕃所處的環境。唐太宗時期正是唐朝與諸多蠻族戰鬥,並佔領新地的重要時期,尤其是在戰勝東突厥後,採取了羈縻政策,管理邊疆各族。太宗更是心胸豁達,召部族首領來唐做官,並且興辦太學,收納吐蕃回紇子弟。

    當然,這是通婚後話了,但可以看出唐朝對邊疆各族都是十分包容的,而吐蕃也在當時擴張領土。於是吐蕃勢力不斷向東發展,就與唐帝國接觸到了,雙方都正處於擴張領土,鎮壓新佔領區的關鍵時刻,於是不得不維持兩國和平友好關係,而這時文成公主入藏就成了一個重要契機。

    在此次和親後,兩國的確保持了一段較為親厚的關係,兩國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有了頻繁的交流,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唐在此期間收服了較多夷族,穩定了政局,可以說是達到了最初的和親目的。

    但之後吐蕃的快速發展卻大大超出了太宗的預料,使唐增加了一個更為強勁的對手,這是和親所帶來的最大的隱患了,畢竟大國關係本就難以猜測,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和親作為當時的政治手段只是起了一個引導作用,真正操縱大局的還是那些統治者們。

  • 2 # 致守仁

    先定個調調:和親並不是說就一定是打不過獻殷勤,這只是一種手段。

    一唐朝吐蕃戰和

    在松贊干布之前,吐蕃一直是一種鬆散的部落聯盟,常有叛亂髮生。松贊干布繼位後,先後統一吐蕃各部族,日益強大的吐蕃不滿於關上門來自己過日子,於是開始積極和周邊國家交流。

    既然要開放,那肯定繞不過當時的東亞霸主唐朝,而且松贊干布也是一個非常仰慕唐王朝的君主,於是他於貞觀十年派專使到長安請婚,唐太宗剛開始根本看不上這個部落,所以很直接的就拒絕了松贊干布的請求。

    (初唐西北態勢)

    松贊干布一氣之下揮師二十萬直撲吐谷渾。吐谷渾生活在今天的青海一帶,在當時是和唐朝親近,松贊干布此舉一來是要藉機擴張,二來是威脅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唐朝控制西域的重要命脈。於是唐太宗便派侯君集、牛進達率五萬人前往迎戰吐蕃。

    面對唐朝軍隊,二十萬吐蕃人不堪一擊,很快就敗退回高原。

    但是此一役也不得不讓唐朝開始重視吐蕃,能拉出二十萬人隊伍的國家誰都不能小看。

    當時唐朝重心在經略西域,不能因為突然冒出的吐蕃打亂計劃。而且吐蕃地處高原,唐朝要對其動武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就算打贏了,這地方也沒法管,所以只能選擇羈縻政策。你松贊干布不是想要公主麼,唐太宗就把自己的遠方侄女嫁給了他,也就是文成公主。

    二和親意義

    西漢前期對匈奴的和親完全是一種求和行為,我每年給你多少多少錢,咱倆結個親家,你別來打我,等我憋大招。

    但是唐朝前期對吐蕃的和親意義就完全不一樣。當時唐朝的西邊有西突厥,東邊有高句麗,無論哪一個威脅都比吐蕃要大太多。而且這吐蕃人偏偏就生活在唐王朝的命門旁邊(河西走廊)。

    不管吧不行,人家自己就要湊熱鬧。你要不答應就在你命門上戳一下。管了也不行,吐蕃地處高原,打了費錢費力,不利於唐朝的戰略重點,打下來也沒法守。最有效的辦法也就是和親安撫了。

    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後,唐朝與吐蕃之間在整個貞觀年間都是和平狀態,非常有利於唐朝的發展和攻略。也為唐朝在以後走向盛世奠定基礎。

  • 3 # 露諾淇

    你是指後來攻入長安,唐軍無力收復請回紇來幫忙條件就是他們自己打下的就是他們的戰利品把長安海劫一空中那個佔了長安的吐蕃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歐風裝修應該選什麼顏色地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