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食原子

    很多時候,我們學習果樹的種植栽培,都是想學習新技術、新思維、新模式。學習新的當然是好事,但有時候咱們不如放下腳步,回頭去學一些“老”的知識。可能幾百年前、上千年前的一些果樹栽培技術、理念,也能給我們一些值得借鑑的地方。尤其是針對如今進行生態種植、綠色種植的果園來說,更可能有一些幫助。在中國,果樹種植歷史極其的悠久,也同時留下來了很多古代的果樹種植技術。今天,咱們挑幾個給大家介紹一下。古人是如何移栽果樹的?在古代,古人移栽果樹的時候,通常都不會改變果樹的陰陽面。也就是,移栽時,果樹朝陽的一面要繼續朝陽。果樹朝陰的一面要繼續朝陰。《齊民要術》中說“凡栽一切樹木, 欲記其陰陽, 不令轉易。陰陽易位則難生。”說得也就是陰陽移栽。在移栽果樹的過程中,輕易改變果樹的陰陽面,會讓移栽的成活率降低。古人是如何防治果樹凍害的呢?在古代,遇到了倒春寒等天氣後,古代人通常會在果園裡點燃一些帶溼氣的雜草、樹葉,讓果園變得濃煙滾滾,以這樣的方式來給果樹“取暖”。去年的時候,很多蘋果種植區遇到了倒春寒。當時,也有人在地裡點燃濃煙來防治果樹凍害,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利用煙燻法防治果樹凍害並不是什麼封建迷信,是有科學解釋的。透過點燃鋸末、帶溼氣的雜草、樹葉等,產生大量濃煙,從而覆蓋在果園上空,減少了地面的輻射,能達到給果園升溫保暖的作用。另外,在果樹上,一些極易受到凍害損傷的部位,古人會用雜草等將其包裹起來。這跟給人穿衣服一個道理。古代人防治果樹凍害一般靠兩種方法—煙燻法和裹蓋法。這兩種方法直到如今,還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古代人如何提高果樹的座果率?在古代,古人有時候會拿著棍子猛敲樹幹。很多人看到了可能覺得古人是在“撒氣”。實際上,這是古人疏花疏果的一種方法。透過敲擊樹幹,減少樹上的花朵,從而提高果實的坐果率。把一些不太好的果子敲下來,也是為了能讓更多的果子長大成熟。另外,有時候古人為了提高果樹的座果率,還會給果樹“扒皮”!就是把果樹的皮剝去一圈,阻止果樹向根部輸送有機物,從而讓果實得到更多的有機物,讓果實長勢更好。古人是如何給果樹施肥的?在古代,沒有如今的這些化肥,也沒有化肥廠,古人採用的施肥方式除了發酵後的糞土外,還有動物的屍身,尤其是田鼠的屍身。清代的《授時通考》曾經記載,“如橘得鼠, 其果子多”、“橘見屍而實繁”。利用動物屍身來做有機肥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施肥手段。借鑑古人在果樹上的一些技術手段,在今天看來更接近生態種植的理念,不妨學習一下。

  • 2 # 孤鋒遊子

    古人留下的生產技術有一門在我們鎮發揚光大了,那就是<養蠶>。我們鎮養蠶從我記事起一直到今天還在繼續,最近幾年蠶絲價格又好,每斤在二十五元左右。我們當地人也一代代的傳承著這門技術,所以我感覺這門古人留下的技術值得去好好學習。

  • 3 # 依依寶媽321

    我是依依寶媽

    在古代,遇到了倒春寒等天氣後,古代人防治果樹凍害有兩種方法,煙燻法和裹蓋法。即使現代這兩種方法有極大的作用。

    煙燻法:古代人通常會在果園裡點燃一些帶溼氣的雜草,樹葉,讓果園變的濃煙滾滾,以這樣方式來給果樹“取暖”。

    裹蓋法:通常果樹遭受凍害威脅,古人會在果樹上,一些容易受到凍害損傷的部位,用雜草等將其包裹起來,就像給人穿衣服一樣。

    古代人為了提高產量,還使用了“扒皮”法

    “扒皮”法就是把果樹的皮剝掉一圈,阻止果樹向根部輸送有機物,讓果實得到更多有機物,果實長的會更好。

    還有一種,拿著棍子敲擊樹幹,透過敲擊樹幹減少樹上的花朵,把一些不太好的果子敲下來,讓更多好的果子長大成熟。

  • 4 # 三農開拓者
    中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農業起源於沒有文字記載的的遠古時代,中國農業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原始農業已經相當發達了。農業可以劃分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等不同的歷史形態,它們是依次演進的。使用木石農具、砍伐農具佔重要地位,刀耕火種,撂荒耕作制,是原始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主要特點,它基本上與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相始終。傳統農業以使用畜力牽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屬工具為標誌,生產技術建立在直觀經驗的基礎上,而以鐵犂牛耕為其典型形態。中國傳統農業土地利用水平是不斷提高的:夏、商、西周,休閒制代替了原始農業的撂荒制,出現了畎畝結合的土地利用方式。春秋戰國至魏晉南北朝,連種製取代了休閒制,並創造了靈活多樣的輪作倒茬和間作套種方式;隋唐宋元,水稻與麥類等水旱輪作一年兩熟的的複種有了初步的發展。中國古代提高農業生物自身的生產能力的主要途徑有二,一是透過馴化、引進、育種相結合來取得高產優質的作物和禽畜品種,二是根據農業生物的特性採取相應的增產措施。在良種選育方面,採取了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種內雜交和種間雜交等多種手段,成績斐然。其中田間穗選與單種、單收、單藏、加強田間管理等措施相配合的系統選育法,把育種、繁種、和保純復壯結合起來,最有特色。又注意到外部形態與內部特性的相關性,畜禽繁育與外界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農業在長期發展中培育和積累了豐富的作物與畜禽品種資源,成為最可寶貴的農業遺產之一。

    精耕細作為特點的中國傳統農學符合作為自然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統一的農業的本性,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而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農業發展的方向。當然,精耕細作要和現代科學相結合,使之適應現代的生產條件,取得精確的表現形式。現代科學技術與精耕細作優良傳統的結合,應該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特點和優點。

  • 5 # 毛舉昕

    中國自古以來長期沿用“主谷式”的農作制度,有它的兩重性,一方面他在單位時間內和單位面積上,生產了較多的植物產品,特別是糧食,在人多地少的條件下,保證了中華民族的繁榮,他的業績是不能泯滅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這種“主谷式”的農作制度,缺乏穩固的飼料基地,畜牧也不發達,動物產品少,優質肥料少,這不能不說是他的一大缺陷。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採用的“主谷式”的農作制度和間作套種制無疑的在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即積累能量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些方法我們至今還在應用,我們現在還在應用間套複種的辦法,在不減少穀類產品的條件下,增加綠肥和牧草的生產生產優質飼料,發展畜牧業,增積優質肥料,促進農業的發展。

    我們的先民,對作物的生長髮育規律,以及植物間的關係規律的認識和利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豆科植物肥田作用的認識與運用,是實行豆谷輪作的前提,對綠肥美田作用的認識與運用,是實行綠肥作物與糧食作物輪作與複種的基礎。

    對植物層片結構規律的認識與運用是合理搭配間作組織的前期條件,是高棵對矮棵,尖葉對圓葉,淺根對深根作物學的基礎。

    對植物群落演替規律的認識與應用,是實行套種的基礎,如早對晚,快對慢,老對少,以及“此長彼生,彼長此收”等等。

    對植物種間關係規律的認識與運用,是在間做套種中趨利避害的前提。如蠶豆間做,就是“二豆良美潤澤益桑”,互相有利。而豆麻混作,則是“扇地兩損,而收並薄”,有害而無利。

    對自然規律與作物生長髮育規律的認識與應用,在農作制度的發展上,就表現為:因地種植的提倡;因時,因地,因作物的提倡;輪作復邪和間作套種方式的豐富多彩,耕作方法的激動靈活,施肥技術的講究等等。因為“天不一時,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緒業不得不多端,趨行不得不殊方”。

    我們先先的這些先進的方法,直到現在還都在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古人的這些方式方法在現在化學農藥濫用的時代,人們提出了有機食品,就是利用我們先民的這些智慧來完成生產的,又走上了古人的步伐,這不能不說我們鮮明的偉大。

  • 6 # 虎嘯金鐘

    古人所有發現和改良的種植技術,都需要現代人去學習,因為,不知歷史和傳承,你就不知根在哪!!你就讀不懂現在的種植技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問下朋友現在有哪些新款車型大概9----11萬左右落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