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南園翁田園詩原創

    盧植是三國時期比較出名的武將,性格正直,在黃巾起義的時候被陷害下獄。平定黃巾之亂後,被袁紹聘請為軍師,是在亂世之中發展起來的武將。所以說盧植是文武兼備的大名士。

  • 2 # 我們幾時再見

    盧植是河北涿州人,東漢末年經學家、將領。官至北中郎將、尚書。

    白馬將軍公孫瓚以及後來的蜀漢昭烈帝劉備皆為盧植之門下弟子。范陽盧氏後來成為當世豪族。南韓前總統盧武鉉、盧泰愚皆為盧植後代。

  • 3 # 讀破廬

    先祖以經學名世,師事馬融,友于鄭玄,為人剛毅有節,不畏強暴,為當世所稱,推為士之楷模,國之禎幹。是大名士不假,若說文武兼備,則過譽了,不過略通騎射而已。雖有濟世之志,實非戡亂之才,曾以北中郎將率師征討黃巾,居然敗績。文武兼備,唯曹公足以當之。

  • 4 # 實史求是

    盧植身材高大(約有1.90米),性情豪爽,聲如洪鐘。他為人剛毅而有節操,胸懷濟世之志,也有濟世之才,是漢末三傑之一。

    許多人知道盧植,是因為看了《三國演義》。

    盧植曾經奉詔平定黃巾起義,因不向小黃門左豐行賄而被誣下獄。我們印象中的盧植只是一個武將,殊不知他還是當時海內知名的大儒,是一個文武兼備的大才。

    師事馬融,兼通今古文經學,授徒著書

    盧植和鄭玄是同學,都是馬融的門下。

    馬融門下弟子很多,他常常並不親自教授,主要是採取弟子教弟子的方式。馬融家裡有一支女人樂隊,他常常在前屋教學生,在後屋看歌舞。

    不久,馬融注意到其中一個學生讀書非常認真,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擾,這個人便是盧植。馬融因此十分器重盧植,精心地教授他。

    盧植學成後返回家鄉,也像老師馬融一樣開館授徒,公孫瓚、劉備就是盧植學生中的佼佼者。

    此外,盧植著書立說。他寫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書,還曾被漢靈帝徵召在東觀校中書《五經》記傳,續補《漢記》。

    多次參加平叛,名重當世

    盧植對做官沒有多大興趣,太平時期一心只想閉門讀書、教書、寫書。但因為名氣越來越大,地方上多次徵召他為官,都被盧植拒絕了。

    熹平四年(175),九江蠻人起兵造反,朝廷讓他擔任九江太守平叛。盧植到任後,叛亂很快被平定,盧植後來因為生病辭去了這一職務。

    此後又有南夷起兵反漢,因為盧植在九江甚有威望,就任命他為廬江太守。

    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爆發,大將軍何進及公卿選拜盧植為北中郎將,率軍討伐。盧植率部在冀州擊破黃巾主力張角部,張角只得退守廣宗,盧植順勢將張角圍困。正在此時,發生了左豐索賄的事情。盧植拒絕向左豐行賄,被誣告按兵不動,引得靈帝大怒,將盧植解職押回洛陽。後因皇甫嵩求情,盧植才重新被起用為尚書。

    為保漢室不惜觸怒董卓,卻能全身而退

    靈帝死後,少帝劉辯繼位,大將軍何進計劃消滅宦官,準備召董卓進京。盧植、曹操和陳琳等人都表示反對,但何進不聽。董卓進京後,很快便在洛陽大開殺戒,弄得天怒人怨。他還宣佈要廢掉劉辯,另立劉協為帝。

    群臣迫於董卓的淫威,無人敢反對。盧植卻站了出來,對董卓說:“少帝年富力強,又無失德之舉,不宜輕言廢立。”董卓十分惱怒,要將盧植殺掉。

    蔡邕替盧植辯解,議郎彭伯也勸董卓說:“盧尚書是海內知名的大儒,人心所向。如果今日先將其殺害,天下必然會大為恐慌。”這讓董卓心生顧忌,暫時放過了盧植。

    盧植知道董卓不會輕易放過他,便告老還鄉。董卓果然派人在盧植回鄉的必經之路上截殺盧植。但盧植卻從另外一條隱秘的小路回到了家鄉,讓董卓的人撲了個空。

    盧植回鄉後隱居在上谷,袁紹奪得冀州後還請他出山做了軍師,不過盧植很快便去世了。

  • 5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老師盧植

    盧植(139年-192年),字子幹。涿郡涿人。東漢末年經學家、將領。盧植身長八尺二寸,聲如洪鐘。性格剛毅,有高尚品德,常有匡扶社稷,救濟世人的志向,不喜歡做辭賦,能飲酒一石。他年少時,拜大儒馬融為師,並引薦鄭玄為同門。盧植博古通今,喜歡鑽研儒學經典而不侷限於前人界定的章句。馬融是外戚豪族,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盧植在馬融家中學習多年,從未為此瞟過一眼,馬融由此對盧植非常敬佩。

    盧植學成之後,返回家鄉涿縣教學,門下弟子有劉備、劉德然及公孫瓚。建寧元年(168年),竇皇后之父竇武因為援立漢靈帝劉宏即位有功,被拜為大將軍,開始掌控朝政,當時竇武想要為其族人封爵,盧植以布衣身份上書給竇武,勸阻竇武封爵,而竇武不聽。後來竇武在當年九月辛亥發生的政變時被殺。此後,州郡屢次徵辟盧植,他都不應。直到公元168年-172年年間,被徵為博士,才開始步入仕途。

    公元175年,揚州九江郡蠻族叛亂,朝廷認為盧植文武兼備,於是拜他為九江郡太守。盧植到任後,很快便平定叛亂。之後,盧植因身體健康原因而辭職。同年,由蔡邕、李巡等人發起的校勘儒學經典書籍的建議得到朝廷批准,並將以刻成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學門口,史稱"熹平石經"或"太學石經"。盧植主動上書,毛遂自薦。後來,廬江郡再次發生蠻族叛亂,朝廷因為盧植在九江郡擔任太守時,對當地人有恩威信義,於是再次拜其為廬江郡太守。

    一年多後,盧植又被召回朝廷擔任議郎,與馬日磾、蔡邕、楊彪、韓說等人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的工作。但劉宏認為寫書不是緊要的工作,便又拜他為侍中、尚書。

    公元178年二月一日,天空發生日食。盧植就此上書,陳說政要,提出八策。但劉宏並未採納。184年二月,冀州鉅鹿郡人張角發動起義,史稱"黃巾之亂",天下有八州響應,朝野震動。經四府(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劉宏便拜盧植為北中郎將,命護烏桓中郎將宗員任其副手,率領北軍五校(即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的將士,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

    盧植連戰連勝,張角率軍退守廣宗縣,據城死守。盧植率軍包圍廣宗縣城,並挖掘壕溝,製造攻城器械,準備攻城。而這時,劉宏派小黃門左豐到盧植軍中檢查工作,有人勸盧植向左豐行賄,盧植拒絕。左豐沒討到半點好處,於是懷恨在心,六月,左豐返回雒陽後,向劉宏進讒言說:"臣看廣宗縣城很容易攻破,盧植卻按兵不動,難道他是想等老天來誅殺張角嗎?"劉宏大怒,下詔免除盧植的職務,並用囚車押送回雒陽,判處無期徒刑。朝廷拜董卓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在冀州平定黃巾軍,但董卓戰敗。

    同年八月,由左中郎將皇甫嵩統率的另一支政府軍已平定兗州東郡黃巾軍,朝廷則改派皇甫嵩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皇甫嵩不負眾望,最終凱旋而歸。皇甫嵩返回雒陽後,上書給劉宏,將平定冀州黃巾軍的功勞推給盧植,於是盧植官復原職,仍任尚書。

    189年,劉宏駕崩,大將軍何進掌控朝政,何進聽信袁紹等人的建議,意圖剷除宦官,甚至徵召幷州牧董卓進京,盧植知道董卓必為後患,竭力勸阻,而何進不聽。同年八月,發生政變,何進被殺,董卓進京,掌控朝政。董卓意欲廢黜少帝劉辯,擁立陳留王劉協為帝,便召文武百官商討,當時無人敢言,只有盧植獨自一人出來反對,董卓大怒,下令將盧植處死,蔡邕為其求情,而議郎彭伯也趕緊出來勸阻董卓說:"盧尚書是海內大儒,士人之望!如今若殺他,天下人都會震驚失望。"董卓這才作罷,僅將盧植免職而已。

    不久,盧植以年老身體不適為由,請求返回家鄉涿縣。等董卓批准後,盧植便走小路離開雒陽,董卓果然派人追殺而不及。盧植便隱居在幽州上谷郡,不問世事。192年,盧植逝世。臨終前,盧植讓其子挖土穴薄葬,不用棺木,只有貼身單衣而已。

  • 6 # 九州歷史

    盧植首推是品格,大家可能更多記住了武功。黃巾亂起,東漢地方政府沒有兵,朝廷派出三支中央軍:主帥分別是北中郎將盧植、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實戰的結果是,皇甫嵩戰績最好,朱儁居中,盧植最差。

    眾所周知,盧植有個出色的學生是劉備,還有一個是公孫瓚。當時盧植學成歸來,名滿天下,隱居山中收徒,劉備、公孫瓚得以跟隨學習。不過這個時間很短,隨後盧植就被朝廷徵召,去當九江太守,此後一路做到朝廷大官。

    盧植最為人稱道的是品格。他的老師是大儒馬融,馬融的課堂生動活潑,不僅不埋首於尋章摘句,還吹笛子、彈琴,甚至還有眾多美女唱歌跳舞。學生經常被歌聲、舞蹈、美女所吸引,無心讀書,盧植從不偷看美女、專心學業,馬融非常喜歡這個學生。

    盧植學成,做了一段時間官,目睹朝政腐敗,憤然辭官歸鄉,收了劉備、公孫瓚等人為學生。外戚竇武專政,盧植以布衣身份上書,竇武不聽,竇武在政變中被殺。討伐黃巾時期,盧植拒絕給太監行賄,被判處無期徒刑,部隊由董卓接掌。皇甫嵩力保盧植,才得以官復原職。因為強烈反對董卓進京,又反對董卓廢立皇帝,得罪了董卓。董卓要殺盧植,蔡邕等人苦苦求情,說盧植海內大儒,殺了恐失人望,才保住性命。

    漢朝士人能文能武,盧植應該也是有武藝的。從董卓刀下撿得性命,他辭官回鄉,董卓派出殺手,盧植只走小路,也得以安全歸鄉。盧植去世,在最重厚葬的漢朝,不用棺木、僅穿單衣下葬。

  • 7 # 清歡公子

    東北末年,牛人是盧植,並不是劉關張,也是不是曹操周瑜,這些都是後起之秀。

    漢靈帝昏庸無道,天下大亂,黃巾起義,縱橫四海,東漢朝不保夕,各地的軍閥各自作戰,搶地盤,搶錢糧,搶女人,只有盧植是真心保家衛國,實心實意的鎮壓黃巾軍,也只有盧植率領的官軍力挽狂瀾,拯救東漢於危亡之際。

    可惜盧植清高,得罪死太監,不願巴結納賄。這些人妖在漢靈帝面前妖言惑眾,搬弄是非,漢靈帝聽信讒言,抓盧植,罷官為民,讓平定黃巾起義的勝利果實落在奸臣叛將的手中,東漢已經明存實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日三餐都吃饅頭面食不吃米飯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