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嘉麗頓
-
2 # 趣中國v
古代至今為什麼要拿豬頭祭祀?原來是這個道理!
古云:“六畜豬為首“,足以說明其豬頭乃首中之首,古時候拿豬頭來祭祀,表示鄭重其事!
商代的時候,人們對野豬就充滿了敬畏,對它們的自然威力有所崇拜,出土器皿上有豬面紋,後來發展饕餮紋(饕餮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相傳這種怪獸最大特點就是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結果吃得太多把自己撐死了。
言歸正傳,在人們選豬頭時,首先要選面部皺紋呈“壽”字樣的,以討吉利,所以這種豬頭也叫“壽頭”。古書《新年雜詠》記載:杭俗,歲終禮神尚豬首,至年外猶足充饌。也就是說在冬至前,選擇“壽”字豬頭來祭祀,有長壽的寓意。
選擇豬頭來祭祀,也是圖“豬”的吉利,例如豬頭在某些地區會叫成“利市”,廣東豬舌叫“豬利”,北方叫“招財”,沿海地區會叫“賺頭”,廣東叫“豬肝”為“豬潤”,豬耳朵叫“順風”,還有人叫豬頭為“元寶頭”呢,而且有沒有覺得豬頭有種在“笑”的感覺....
呃,其實祭祀是最好還是用整豬的,但是因為條件不足時人們常以豬頭豬尾作為整豬,為“有頭有尾”的意思,或者再加四隻豬蹄,一個豬內臟,不講究的,一塊燒肉也可以祭祀。不單單在中國,南韓也是用豬頭來祭祀的,特別一些攝製組在開拍電影或電視劇時,用豬頭舉行儀式,希望工作都“諸(豬)事順利”。
在淳安縣,朱家村,“豬頭祭祖”儀式堪稱龐大,朱家村全體村民均為宋朝朱熹的後裔,朱熹第四代曾孫朱澹為逃避追兵,來到朱家村避難定居。之後為了不忘祖宗功德,都要進行“豬頭祭祖”儀式,一直延續至今八百年了...
每年正月初六,還要舉行“豬頭大賽”,在祭祀過程中,是非常莊嚴神聖的,開鑼開道,錦旗飄展,村民用古轎把供奉的祖宗抬往主殿,燒過香紙後再抬回祠堂...
在儀式中如果路上相遇,大家都像陌生人一樣不打招呼,說是忌諱,在“賽豬頭”比賽中,會看到上百個豬頭擺滿桌,排齊,大紅大綠非常壯觀。雖說是壓軸戲,但極為熱鬧。
到了下午三點前,大家都陸續到祠堂提豬頭,這時敲鑼打鼓,焚香點燭,炮聲不斷。大家要將豬頭帶去自家祖墳上去祭拜,然後再把豬頭提回家,放堂前祭拜。
而現在看來,拿豬頭祭祀還有個好處,那應該就是肉多!好吃!
祭祀完的豬頭,一般都是吃掉,豬頭肉的美味無法言喻。如果自家祭祀的本身就是熟豬頭,那麼會直接把豬頭切開,把肉撕下來切片切塊切細小炒著吃,肥耳豬舌都在,真叫人垂涎欲滴。而如果保管得好的,會一直放到正月元宵十五才吃。
醃製豬頭:
留著豬頭如果怕壞,就用鹽醃製起來,但也不能用太多的鹽,以防止味道不好。醃豬頭也是個細活,得搓得均勻,搓得入縫,不然就容易滋生細菌,之後放進大缸,天好的時候搬出來曬一曬。這種鹹豬頭割下來蒸一蒸吃起來的感覺妙不可言。
蒸煮豬頭:
蒸煮豬頭要用大鍋和柴火,豬頭不能全部浸在水中,下半部分靠煮,上班部分靠蒸熟,放入各種調料,醬油、料酒、蔥薑蒜、茴香等,一直煮著,而且也不能煮爛了,要用筷子試探,熟了的話筷子是能戳進去的。煮熟之後的豬頭一整個都擺上桌,色香味俱全,就可以直接扒開吃了!
像朱家村祭祀用的豬頭,基本都是農家自養足年的,吃雜糧,地上地下新鮮果蔬,養得肥肥的,這種豬也是當地淳安的特色,名字叫:淳安花豬。背是向下凹的,肚子是很大的。臉型就有“壽”字頭型。花豬的肉色鮮紅,肌內脂肪含量高,肉質鮮嫩。用這種花豬的豬頭作為祭祀的“祭品”之一,也算是當地特色了!
吃貨界的博士——膳博士
專業有料,趣漲知食!
-
3 # 俚言雜談
那些用作貢品的牲畜(魚也算其中之一啦)的統稱叫犧牲,犧牲這個詞的的歷史悠久。
(各個民族,都或多或少保留著祭祀的風俗)
無一例外,全世界各民族的先民,都熱衷於重大的祭祀儀式。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瘟疫戰爭,哪一個事件的發生,都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大的衝擊和影響。每當此時,在人們悲痛的時候,或者在人們迷惑的時候,救助於天地、神靈或者祖宗,就成為了必然。
大家都相信,心誠則靈。沒有哪一個民族的先人覺得,欺騙上蒼或者祖先,會得到良好的回報。所以,拿出最好的東西孝敬或者犒勞神靈或者先人,就成為了大家的共識。那麼,什麼是最好的東西呢?可大致分為三類,即犧牲、玉帛和粢盛。
(嚴格講,陶俑與犧牲有關)
犧牲曾經是活物。最早,存在用人做犧牲的情況,這叫人殉。隨著文明的進步,就變為“始作俑”了。用陶俑和木俑替代人,有一個風險,就是這麼幹算不算矇騙呢?所以,孔夫子也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不能確定說孔老夫子迂腐,只能說他內心裡還是有一絲絲的糾結的。
除了用人做犧牲,還存在著大量的用牲畜做為犧牲的情形。什麼叫犧牲呢?犧是純色無雜毛的(牲畜)的意思。比如,犁牛就不能做犧牲之用,犁牛不是耕牛,是指雜色的牛。牲是全體、無損傷的(牲畜)的意思。比如,在嶺南,用乳豬全體作貢品,就比用單個的豬頭強。
(做為貢品,乳豬全體比單個的豬頭強)
至少可以說,在祭祀祖先的時候,如果手頭拮据,用豬頭和雞魚搭配,也算是對得起先人了。另外,在大型祭祀的場合,在一整套的貢品當中,還應該包括玉帛和粢盛。玉和帛都是珍貴的禮器,玉晶瑩剔透,帛柔軟絲滑。常言道,化干戈為玉帛,大家就都安樂了。
與犧牲相配的,一般還少不了粢盛。粢盛是祭祀用的穀物。古人云,黍稷曰粢,在器曰盛。所以說,一碗米飯或者一盤饅頭,都算是粢盛。
(穀物類的貢品叫粢盛)
時代在發展,犧牲的概念也逐日豐富起來。當然,其中的演變,有好有壞。先說糟的一面,有些“孝子賢孫”,不但擺上雞鴨魚肉,還給先人燒紙汽車,燒紙別墅,燒妖冶的小紙人,這就有點超出原有的祭祀的莊嚴肅穆的氛圍了。
另一種的犧牲,是指的一些人,為了民族大義,為了堅持信仰,甘願捨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的行為。這一類的犧牲,體現了其目的的“純潔”與“完全”,這才是在原有的犧牲的概念之上的,進一步的延伸和發揚。
(另一種的犧牲,是指的一些人,為了民族大義,為了堅持信仰,甘願捨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的行為。)
一言以蔽之,如果,丟掉了純潔的信念,忘卻了美好的願望,去掉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內涵,那麼,就算你的“犧牲”,看上去多麼的豐富或者珍貴,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犧牲。
-
4 # 田老師美食日記
人死為什麼貢品用豬頭雞魚?
用豬頭祭祀說法最多的是源於商代,因為商代對野豬的自然威力有所崇拜,出土器皿上都有豬面紋,而後來發展為饕餮紋,所以很有可能因此而用豬頭祭祀。
而且古云;六畜豬為首。豬頭乃首中之首,用來祭祀,表示鄭重其事。以前有許多“封建迷信活動”,要用到豬頭來祭祀,而選用豬頭之時,首選面部皺紋呈“壽”字形的,以討吉利,而這種有特殊皺紋的豬頭,就叫“壽頭”。有古書為證,清吳穀人《新年雜詠》中寫到“杭俗,歲終禮神尚豬首,至年外猶足充饌。定買豬頭在冬至前,選皺紋如‘壽’字者,謂之‘壽頭豬頭’。”
現代人很多會將三牲五穀、時鮮供品敬獻於供品臺上。而三牲在古代亦稱太牢,是古代祭祀用的供品,三牲有大小之分,大三牲指羊頭、豬頭和牛頭,用於大型祭祀;而五穀則是糧食作物的統稱,包括了大豆、芝麻、粟米、小麥和稻穀,象徵著五穀豐登。後來呢人們認為羊和牛都還有其他更好的用處(羊毛可用來織物,牛耕地)所以漸漸豬頭就是祭祀時的首選祭品了呵:)
說回來我們現在的清明祭品,是人們希望我們現在生活裡有的也讓去逝的人也擁有,所以就想出各種各樣的東西 。這些東西 都是源於我們生活的,用的多的就是豬了,因為豬的吉利哦^-^比如豬頭在江浙地區也叫利市,廣東港澳也喜歡豬,豬頭、全豬都吉利的~~廣東豬舌頭叫“豬利”(寫起來是個月字旁加個利).在北方也叫招財~~~浙江沿海地區叫“賺頭”。而廣東豬肝則叫“豬潤”(寫起來是個月字旁加個潤),豬耳朵叫“順風”~~~~
本來當然應該是用整豬的,但因為客觀條件不足,常以豬頭豬尾作為整豬忌拜,作“有頭有尾”之意。而有些地區還要加四隻豬蹄,或者一隻豬內臟,或者一團豬毛。意思也是以零示整。不過現在也蠻多人是用整豬忌拜的,不講究的,乾脆一塊燒肉也一樣可以忌拜。
回覆列表
以下是我的解答
從五個方面分析
1、 用豬頭祭祀說法最多的是源於商代,因為商代對野豬的自然威力有所崇拜,出土器皿上都有豬面紋,而後來發展為饕餮紋,所以很有可能因此而用豬頭祭祀。
2、而且古云;六畜豬為首。豬頭乃首中之首,用來祭祀,表示鄭重其事。
3、現代人很多會將三牲五穀、時鮮供品敬獻於供品臺上。而三牲在古代亦稱太牢,是古代祭祀用的供品,三牲有大小之分,大三牲指羊頭、豬頭和牛頭,用於大型祭祀;而五穀則是糧食作物的統稱,包括了大豆、芝麻、粟米、小麥和稻穀,象徵著五穀豐登。後來呢人們認為羊和牛都還有其他更好的用處(羊毛可用來織物,牛耕地)所以漸漸豬頭就是祭祀時的首選祭品了!
4、 說回來我們現在的清明祭品,是人們希望我們現在生活裡有的也讓去逝的人也擁有,所以就想出各種各樣的東西 。這些東西 都是源於我們生活的,用的多的就是豬了,因為豬的吉利哦^-^比如豬頭在江浙地區也叫利市,廣東港澳也喜歡豬,豬頭、全豬都吉利的~~廣東豬舌頭叫“豬利”(寫起來是個月字旁加個利).在北方也叫招財~~~浙江沿海地區叫“賺頭”。而廣東豬肝則叫“豬潤”(寫起來是個月字旁加個潤),豬耳朵叫“順風”~~~~
5、 本來當然應該是用整豬的,但因為客觀條件不足,常以豬頭豬尾作為整豬忌拜,作“有頭有尾”之意。而有些地區還要加四隻豬蹄,或者一隻豬內臟,或者一團豬毛。意思也是以零示整。不過現在也蠻多人是用整豬忌拜的,不講究的,乾脆一塊燒肉也一樣可以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