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途加菲

    無人倖免餘華的小說總有一種看透人性的癲狂和絕望。現實而犀利的訴說讓人無法直視卻又無力反駁。曾聽母親說起過捱餓年代的事情。餓極了的人們只要看到跟食物沾點邊兒的東西,立即毫不猶豫納入囊中。野菜、樹葉、樹皮、皮帶、甚至皮質的鞋,統統被做熟果腹。母親說那時候,有一種野菜叫“刺角芽”,葉子細長,邊緣有細密的白色毛刺,能長一米多高,開粉紅色的刺花。這種植物會引起浮腫,吃過以後第二天手腫的像麵包,臉就像被扇了大耳光子似的浮腫。然而沒東西填肚子,腫也得吃,戰戰兢兢的往肚子裡咽。父親甚至還吃過做熟的大雁屎。捱餓,是一種刻骨銘心的可怕記憶,以至於父母現在對剩飯剩菜極為珍惜,一定要想法設法的吃掉才安心。即使有時候,東西已經有些變質。許是那時的記憶太深刻,讓人無法忘記,至今父輩的朋友見了面問候的那一句“吃了麼?”都讓我以為是那個時代留下的後遺症。知道了這些再看餘華的小說,就會覺得小說裡的情景絕非誇張。而是另一種還沒糟糕到底的生活,最起碼還有玉米麵糊糊喝!生日那天許三觀用嘴“炒”的幾道菜,“吃”的家人口水嘩啦啦,看的我眼淚汪汪。這是許三觀的悲劇人生。作為一個有擔當的男人,他讓家人連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麵湯是不可忍受的恥辱。於是,他去賣血了。為讓家人吃一頓“好的”。賣血這件事情,成為許三觀人生軌跡的標註。賣一次血意味著遇到了一次重大的人生節點。然而當他的三個兒子長大後,賣血便都是為了兒子。有句話說,中國的夫妻自從有了孩子,便就是為孩子而活。一點不假。許三觀為了兒子瘋狂賣血,幾乎送了命。寒冬臘月就著河溝拼命的喝那不乾不淨、寒涼徹骨的水,打著冷戰去賣血的場景令眼眶紅了一次又一次。許三觀這個跟著四叔長大的孤兒,一生掙扎在世俗、困窘的泥濘生活中。他是個小人物,無權無勢無錢,還沒什麼特長。這個草根父親看起來一無是處,小肚雞腸、羅裡吧嗦。但他溫暖而細心,善良且仗義,對家人亦是不離不棄。他把說不出口的愛全都盛在了那一碗又一碗賣掉的血中,艱難的撐起一個家。直到老年境況好轉,許三觀仍戰戰兢兢,不敢忘記過去。就連想吃一盤兒炒豬肝、喝二兩黃酒都要找個由頭,先賣點血再吃。有付出才有收穫在這個苦漢子身上執拗的生根發芽,不肯妥協。像極了我們的父輩。這是讀過餘華的第三部小說。總在閱讀時有這樣一個畫面感:一個蓬頭垢面的流浪漢,叼著煙,搓著身上的汙垢嬉皮笑臉的說起他遊蕩在世俗的街上,看到的常人得見的柴米油鹽、愛恨情仇,以及常人不得見的溝溝坎坎、齷齪骯髒。不知為何,我想起了恣意狂放的王小波。較之王小波的天馬行空,餘華的小說似乎更接地氣一些。更像是昨夜走過的一條飲食街上,油膩汙穢,惡臭沖天。草根們在昏暗的小店裡呵斥划拳,打諢插科。小人物的苦樂生活。在這訴說中,我們常有一種疑惑:這難道就是生活?是的,這就是真正的生活。這一切那麼似曾相識。是否在街頭巷尾的觀望者中,竊竊私語的議論者中,就有我們自己的影子,也有我們自己的故事。好像這漢子說著說著突然眼睛一瞪:看什麼!說你呢!每個人都在看他人的鬧劇,每個人也都活在自己的鬧劇中。觀看別人也被觀看。無人倖免。

  • 2 # 舉起我們森林一樣的手

    餘華的小說《賣血》,比方方日記更高一著。普通話寫作,更好翻譯,在西方流傳廣,在中國當代文學中有一席之地。

    我在故鄉鄉土日誌看到類似《活著》富貴人物,《賣血》三觀人物,餘華小說具有中國農業社會普遍的意義。不能因為所謂革命,謳歌苦難!這些人的際遇,是幾乎絕大多數家庭遇到的,存在又是合理的!餘華大(新)鄉土小說,沒有地域性,一看就是中國,就是時代,餘華的厲害!‘

    翻開我們報紙,沒有一天不是偉大的光榮的幸福的光明的!文學是弱者寒夜裡巧克力,這個群‘體一直會存在,不具有先進性,時代給小人物的造成硬傷,或許就象我們出門踩死一隻螞蟻,不足掛齒,做為人,我們也應該給他們應有尊嚴。可喜的是,那個時代我們已走過,不會再出現那樣人物了!這個意義上講,社會確實在質的進步!

  • 3 # 跪射俑

    《許三觀賣血記》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它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慾望。

    許三觀是小說的主人公,他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違反那麼一點人之常情的世人。許三觀賣血餵養的別人的兒子,他老婆和別人的兒子。就是那麼一點不循常情,使他成了英雄。像他這樣一個俗世中人,綱常倫理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但他卻背離了這個常理。一個小人物的善良、熱心、狡猾、盲目樂觀、自我滿足等種性格體現在他的身上,許三觀有著濃厚的喜劇色彩。

    《許三觀賣血記》重建了一個日常的“民間”空間,有意地懸置了“歷史”,這種懸置既“復活”了人與生活,又為“民間”的登場創作了條件。在小說中,作者對民間溫情、民間人性、民間倫理結構、民間生活細節和民間人生世態的展示構成了小說藝術力量的重要來源。小說沒有尖銳的矛盾衝突和情節線索,而是以民間的日常生活畫面作為小說主體,民間的混沌、民間的樸素、民間的粗糙甚至民間的狡猾呈現出它原始的生機與魅力。 [7] 餘華在小說中堅持了民間敘事的立場,所以《許三觀賣血記》沒有知識分子啟蒙立場所張揚的那種批判性的傳統,也沒有貴族敘事敘事所拋灑高高在上的憐憫,只有那種源自民間的人道主義的情懷和人生和現實的理解。

    同時《許三觀賣血記》中,餘華傳達了一種“放棄抗辯,逆來順受”的宿命觀念,而這種宿命觀念,促使作者以苦難為主題為我們展示了生存的真實與殘酷。

  • 4 # 取靜于山寄情於水

    具有濃重的時代特色,許三觀用現代眼光看一個沒有本事的男人,一個有點阿Q的男人,但是恰恰是他,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樂觀向上,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能力撐起了這個家。他具有那個年代多數人們所沒有的大度 樂觀 堅毅。整本書看完讓人不禁落淚,從中也學到了堅強。非常好的書

  • 5 # 該片不錯

    看過《活著》的人很多,看過《許三觀賣血記》的,不一定多。

    很多人熟悉《活著》,除了張藝謀導演的同名高分電影《活著》外,還在於,《活著》幾乎同時存在於各個大學的必讀書單。

    如果說《活著》是從富足到貧困,從貧困到落魄,從落魄到煢煢孑立的絕望。那麼,《許三觀賣血記》就是無限接近絕望之後的一束希望之光。

    《許三觀賣血記》前面大半部分的故事發展模式,跟《活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你總會看到主人公的生活向著越來越難的境況發展。

    《活著》是福貴的親人一個個離去,《許三觀賣血記》是許三觀的鮮血在逐漸流失。誰又說,親情不等於流動在體內的生命之血呢?

    就中國文壇而言,餘華絕對是個特立獨行的存在。他懂那個時代,也經歷過那個時代,所以,他清楚應該怎樣去訴說那個時代。

    他的特立獨行,不在於他的才華出眾,也不在於他的敘事精彩,而在於他能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把最平實的故事講得極其深刻,也在於,他能用最樸實的語句,把那個時代該被諷刺的糟粕,都諷刺到位了。

    你在看《許三觀賣血記》的時候,看到的明明是充滿幽默感的文字敘述,但笑過之後,又能明顯感受到他的文字字字帶刺,只是刺痛的,是精神。不過,刺痛是為了清醒。

    可能少有人說餘華才華橫溢,但看過他作品的人很少有人不為其拍案叫絕。這,可能就是餘華的獨特之處吧!

    跟莫言、賈平凹等國內幾乎同一時期的作家相比,餘華完全不算高產,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其在文壇的地位。《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是足以讓其封神的作品。前者助其成名,後者為其穩固地位。

    餘華曾經說過,他再也寫不出一本像《活著》那樣作品,可能,他同樣再也寫不出一本像《許三觀賣血記》那樣的作品。

    一言以蔽之,《許三觀賣血記》是一部絲毫不比《活著》差的偉大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機奶粉和普通奶粉的區別大嗎?該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