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搞笑滴
-
2 # 天蓬元帥也是帥
我記得應該是八五年左右開始流行的,都是香港功夫片,五毛或一元票,什麼(十八銅人)(蛇拳刁手)後來就是槍戰片,電視成投影了,長條凳變卡座,包廂了,五元五片連放,通宵不清場,邊看邊睡,深夜再加幾部猛片,,處處爆滿呀
-
3 # 鍾彥華
錄影廳讓大家每天都能看新片,這讓當年不斷重複又重複看了多年樣板戲的電影愛好者一下就幸福的無法形容。有段時間市內各大影院還公開放三級片,後來很快就禁止了,我們廠一個掃地的大媽就被招去審查影片,所有她看不順眼的鏡頭隨便刪,這就是中國電影的審查
-
4 # 鎏聲音樂
那時候的娛樂太少了,紅白機還得去遊戲廳裡玩,後來有了街機,最早的是雷電。
我記得第一次去錄影廳是在初二時,同學領我去的,我倆花了7、8毛錢,是一部民國時的武俠片,現在我還記得主要是龍方,就是賭神裡周潤發的壞蛋表弟。當時真的覺得很好看,打架像跳舞。
那是的錄影廳,都是在衚衕裡的小破房子,門口立塊黑板,寫著錄影廳,還寫著什麼最新、火爆、香港、武打、槍戰片什麼。
最開始錄影廳是黑白電視,一場一片,幾毛錢。後來彩色電視,一場一元,迴圈放。再後來又有了投影。
最早的錄影廳,去看的什麼人都有,那是經常打架的地方,慢慢的,社會上的混子去的少了學生多了。迴圈放映時,到晚上9點多,錄影廳會把門扣上,開始放映毛片了,那時放的多是港產3級片。
那時,大人說孩子的話是:誰家正經孩子去錄影廳。因為在他們眼裡錄影廳就是打架、色情的地方。
香港電影最輝煌時期,最優秀的電影,比如:周潤發的《英雄本色》3部曲,成龍的《A計劃》,看不明白的《東邪西毒》和搞笑的《東成西就》等等,太多太多的經典港產電影都是在錄影廳裡看到的,這是錄影廳留給我最深的記憶。
錄影廳的衰落是因為vcd的出現,開始的時候因為價格的原因,錄影廳還可以維持,隨著vcd的價格的下降,錄影廳徹底沒落了。
錄影廳雖然沒有了,但它卻刻在那個時代的記憶裡。
-
5 # 寺侍待
北拖禮堂就在我們學校附近 它與北京音像資料館合作經營 把資料館裡睡大覺的錄影帶拿出來放放弄點錢花 你別說 他們那資源還真不少 奧斯卡系列007系列教父 蘭博洛奇施瓦辛格史泰龍日本片也有天國車站 及各種美國大片錄影都有 香港武打片他們都不屑於放檔次太低 還有他們與全國各地資料館交流互換的錄影帶 琳琅滿目 目不暇給 美不勝收 他們禮堂還特意發行觀摩證 辦一證五毛 沒證不賣票 記得第一次在那看的是野戰排 非常少見 從此開始頻繁奔波於學校與北拖錄影廳之間 從上學到畢業上班 看了不下二百多部影片錄影 比電影學院看的不少 就一次中途退場那是看金粉世家原名Gigi那時對歌舞片真是不感冒 其它片子都能堅持通宵也經常看 晚上回家冬天凍得發抖 我熬夜就是看錄影 九十年代以前美國大片經典片我們基本都看過了 當VCD橫行時別人開始如飢似渴地看美國大片時 我們這些同學看VCD只當重溫當年錄影廳歲月 只不過是在家裡重溫 現在北拖禮堂已經拆了成了居民小區 物是人非只剩感慨 這只是我跑的眾多錄影廳中的一個 那時家裡沒有錄影機只能外邊看去 其它還有圓恩寺影劇院那專放武打片 落鷹峽 蛇鶴丹心震九洲 玉蜻蜓等諸如此類 不過第一次看007是在它這 來自俄國的愛情 再其它零星就是在月壇某禮堂西養馬營父親單位或別人家裡 成為從錄影帶到LDVCDDVDBD的中國國內音像製品二十多年的見證人
-
6 # 韓浩月
宇森的《英雄本色》重映,有人撰寫了當年在錄影廳看此片的記憶,引起不少共鳴,有過錄像廳徹夜觀影經歷的人,不僅面帶微笑、心領神會,想起孤獨無趣同時又情懷激盪的青春。在影院裡,抱著對《英雄本色》的敬仰,去了《正義聯盟》的影廳,這種擦肩而過的滋味挺特別。沒有選擇看大銀幕版的《英雄本色》,是不願意破壞這部電影留下的完美印象。如同當年在錄影廳看畫面傾斜、時而清晰時而模糊的《泰坦尼克號》帶來的投入與快樂,後來看大銀幕時卻找不到了。錄影廳是1980年代在全國縣城遍地開花的。最好的一家錄影廳,往往開在縣城電影院的旁邊。電影院的新片往往半個月也來不了一部,但錄影廳卻可以“四片連看”,慢慢的電影院的生意就不好做了,觀眾大都被吸引進了錄影廳。其實錄像廳的片源也好不到哪兒去,除了吳宇森的電影,就是王晶、周星馳、徐克、于仁泰、杜琪峰、劉鎮偉、程小東等人的作品了。不客氣地說,香港導演北上之後拍攝的作品之所以在氣人的同時仍有人氣,很大程度上這人氣是錄影廳時代積累下來的。如果常泡錄影廳,一年下來也會覺得無片可看,但正是這些香港電影工作者創作的作品,成為打發時間的最佳娛樂選項,就算多看幾遍也不會厭。錄影廳播映的香港電影主要有三種類型,一種是警匪英雄片,一種是邱淑貞、葉子楣等主演的言情片,一種是林正英、午馬等主演的恐怖片。今年是林正英去世20週年的日子,不少電影APP還專門製作了紀念專題,集中推出他主演的電影。錄影廳一定是煙霧繚繞、PM2.5嚴重超標的。錄影廳一定是順帶著賣香菸、瓜子、火腿腸、通宵營業的。錄影廳一定是老闆換片慢了或者碟機卡了觀眾把長凳捶得震天響的。還有,如果總放老片大家一定會提出“換新片”的呼籲的……出於對“錄影廳老闆”這個身份的推崇,我在1990年代末VCD幾乎快要普及多數家庭的時候,在縣城一條還算繁華的街道開了一間錄影廳,附近的影迷聞訊而來,每天一開門就早早有人前來佔座,偶爾也會遇到滿場的喜人情境,但後來慢慢地還是人少了,能固定到錄影廳看片的觀眾,多是出於一種習慣,尋找一種氣氛。對於短暫的開錄影廳的生涯,記憶最深刻的是上午九十點鐘開門打掃衛生,街道上沒多少人,顯得空空蕩蕩,灑水車這個點剛剛經過,在路面上留下一個個水窪。為了給冷清的縣城早晨製造出一點聲響,總會擰開音箱,放一張碟片權當工作時的背景音,那時候放得最多的一張碟片,正是吳宇森的另外一部代表作《喋血雙雄》。提到錄影廳,除了會激起一些影迷的美好回憶外,也會有人想到當年錄影廳曾發生的一些負面事件,比如打架鬥毆,甚至被斥為“盜版、媚俗、兇殺、色情的溫床”。作為公眾場所,錄影廳的確有一些“混亂”氣質,但它與過去年代的其它公眾場所一樣,不過是社會的觸覺延伸。錄影廳的繁榮與消失,恰好也是時代變革的一種折射,既有經濟層面的,也有文化層面的。從文化意義上看錄影廳,會發現它在二十年的存在時間裡,承載了無數年輕人對於娛樂的渴望,錄影廳繁榮的時代,恰恰也是年輕人過多精力無處釋放、尋求不到娛樂寄託、整體困惑迷茫的時代,錄影廳以及當年的檯球廳、歌舞廳、遊戲室構成的“三廳一室”,它們所製造的“社會問題”只不過是一種誇大,反過來看,它們在幫助消弭社會問題上的作用更為明顯。 在資訊流通渠道阻塞的時代背景下,錄影廳是流行文化的一個通道,通過錄像廳播映的作品,無數年輕人觀察並感受到了“窗外”的人文與風景。錄影帶與碟片,在過去的確也把一個繁華、充滿想象力與活力的香港,完整地搬運了過來,在觀眾滿足於故事的同時,這些故事也在激發他們對外界的好奇與想象,這種內在情緒,也成為不少人走出原地、追求更好生活的動力。在八九十年代港臺流行文化廣泛影響內地的潮流中,錄影廳是一個重要組成。香港電影那時不受管控地流入內地,儘管在作品質量上泥沙俱下,但觀眾仍然能從中分辨出有價值的觀念,這些價值觀念無形當中也影響了無數人的生活方式與人生目標。當現在的年輕人透過寬頻與高畫質螢幕,可以在家裡就輕鬆選擇海量畫面優質的電影進行觀賞時,只會覺得這是很輕鬆很日常的娛樂。其實當年的錄影廳所提供的,也不過是一種很輕鬆而日常的娛樂而已。如果尋找變化,那麼最大的變化就是,現在人人都可以把過去的那間錄影廳,搬到自家客廳或者臥室裡。
-
7 # 胡笳胡談
看到這個問題,很感慨,那個時代的錄影廳對我而言充滿了記憶。
那些年,錄影廳是個神奇的所在,也是身為高中生的我們窺視另一個世界的視窗。昏暗的明清老街上,有幾家錄影廳門口扯出來亂糟糟的音響線,昏暗的燈光下,是特破的小音箱或者喇叭,也有一塊小黑板,歪七扭八地寫著幾部錄影的名字。
那時候的我們,絕大部分都未經世事。學校包場的很多電影,大部分是愛國主義革命影片,但總有幾部武俠片,在那個時代全體師生包場觀影時,閃現出一些不可描述的畫面。比如《女俠黑蝴蝶》、《虎兄豹弟》之類,還有一部馬戲團的電影,美麗的姑娘在舞臺表演時,被會魔術的大壞蛋變掉了全身衣服,還來了個一百八十度旋轉特寫。本來學生為主總有竊竊私語的影院裡頓時鴉雀無聲,那個時候的我們一腦懵懂。
而錄影廳,則是不一樣的所在,加片放映往往在第二部之後,男星總是曹查理為首,據說他是張智霖的舅舅。一眾的女星眼花繚亂,有很多人名字記憶猶新卻不知如今花落何處,比如葉仙兒。其實很多的時候,第三部加片曖昧的音樂響起,男女主人公彼此貼近,你屏住呼吸等待輕衫滑落時,畫面一轉已經是另一個正兒八經的場景。那時候太痛恨這種剪片,也遇到過在錄影廳裡安靜地看片時,湧進來文化局什麼的管理人員,抱走一批錄影帶說要剪輯掉某些畫面。後來得知DVD開始普及時候,大家歡欣鼓舞,覺得光碟是再也不能“剪”片了。
那時候有晚自習,放學回家的路上,和同學勾肩搭背路過錄像廳門口時,大家經常會討論黑板上的影片。錄影廳門口的音響在武打或者對白的時候聲音經常非常大,而第三部電影時候聲音總會變得恰到好處的如同竊竊私語,記得有個別同學擅長從這竊竊私語裡聽出門道,經常豎起耳朵特激動地向我們借錢衝了進去。。。
這是一個美好又羞澀的年代,空氣裡都是青春的氣息還有荷爾蒙的味道。偶爾在錄影廳裡能看見班上最性格洋溢經常不上課和一群小混混在一起的同班女生,坐在第一排,但黑暗裡,大家都不會彼此打招呼,只有錄影廳電視機裡反射回來明暗不一的光線,滑過我們的臉頰。
可以說那個時期很多人真正意義上的啟蒙幾乎大多都是從錄影廳開始的,甚至於大學時期,寢室裡大家為發現除了學校外有一家“本土”錄影廳歡欣鼓舞。那時候大家上交併不寬裕的寢室活動基金後,集體去那個擠滿了本地居民的錄影廳看電影,而放到第三部時候,每次都一定有人用方言大喊“換帶子喔”。。。
後來北漂到北京,驚訝地發現新世紀後的首都,居然在大柵欄保留著一兩家錄影廳,和同學看了一次通宵後,變成了對錄影廳的最後告別,沒來得及有任何的儀式。
回覆列表
九十年代也有啊!那時剛進城工作,每天都找便宜的小旅館住宿。有時晚上為了省住宿費,就去通宵錄影廳,既能看錄影,困了就躺在長椅上睡一會兒,半夜人自然就少了。老闆半夜又不清場,有時放一些x片還叫醒你。也是為了賣些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