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話說不完

    劉備白帝城死後,諸葛亮六出岐山。他徒弟姜維更是九出岐山,都沒成功。關羽失荊州,馬謖失街亭,路都被堵死了。走祁山這一條路是受地理因素所限制,大山擋住了進軍路線,不得已只能改道,兵出隴右。但並非每一次都是隻走祁山這條路,還有過分兵,兵出散關,褒斜道,子午谷等,但是由於地理位置原因,皆無功而返。

    關羽大意失荊州以後,荊州被東吳和曹魏兩家平分,蜀漢的地盤被縮小,如若東進跟魏軍開戰,一則不佔地利優勢,荊州已成曹魏屬地,攻佔城池本身就沒有地利優勢,而且損失將會相當慘重,況且,荊州水路較多,此時的蜀漢水軍所剩無幾,兵力排程各方面也沒有優勢。二是東吳雖然明面上已經和好,說是共抗曹軍,但沒有永遠的朋友,利益當頭,吳魏兩家平分荊州,是一個平衡局面,如果蜀軍再要插足,不免會遭到東吳的敵視,那麼對魏軍作戰時不免會腹背受敵,因此東進一途毫無希望。

    由於秦嶺等山脈隔阻,諸葛亮想討伐魏國,就只能北上,北出漢中,此時有幾條路線可以選擇,一是出岐山,即從冀中出發經武都,下關,過岐山到街亭,這一路線是常用路線,好處是道路寬闊,利於進軍,缺點是路線較遠,幾乎繞了一大圈;二是兵出簯谷,走散關,褒斜道,駱穀道直逼陳倉,這一路都是崇山峻嶺,道路崎嶇,車馬很難同行,大軍的透過以及後勤的運輸都極為不易,而且山地之中,若被敵軍提前得知,設下埋伏,容易全軍覆沒,出山之後,便到陳倉,陳倉地勢易守難攻,守將是郝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不付出沉痛代價絕對拿不下來,對於一向用兵穩妥的諸葛亮來說這個路線絕對不行。第三條路線,便是魏延所提議的,派遣奇兵,兵出子午谷,這條路線盡頭便是長安城,但這條路比第二條路線更加艱難,要穿越更多的山陵,大軍透過更不可能,尤其是騎兵,到了重鎮長安,沒有騎兵的迅速突破和攻城器械,只靠跋山涉水的步兵是拿不下來的。因而,只有祁山一路可做征途。

  • 2 # 三秦五四青年

    其實這裡科普一個冷知識,蜀漢北伐期間,由於當時的武都山發生了大地震。所以在地震過後,道路都阻塞了隊伍無法通行。而漢水走向改了河道,便無法連線起關中、漢中、蜀地。故而諸葛亮運糧沒有辦法用水路,只能走陸路。

  • 3 # 愛妮品歷史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吸氣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滷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連山秀舉,羅峰兢峙,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衝,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

    當諸葛亮平定南方後,開始了他人生的最高理想--北取中原.這時,他已無法實現他的隆中策略了,畢竟荊州已失,北伐只能走漢中這條路了. 這時,魏延獻上了一個相當大膽的建議:

    自己帶5000精兵翻越秦嶺出子午谷,10天到達長安。如果能攻克長安,那麼關中地區可以一舉平定。長安守將是靠父親是夏侯淵和是曹操的駙馬這兩個裙帶關係爬上來的夏侯懋,未必有真才實料,如果偷襲的話有成功的機會。但是“成功”拿下長安能再“成功”守住嗎?

    首先,以蜀漢成都有4萬的防守兵力來看,以魏國的國力長安守兵也不會少於4萬。那麼即使偷襲,以長途跋涉精疲力盡的5000兵偷襲有堅固防禦的8倍於自己的兵力,成功的機率會有多大?即使攻克長安,魏國馬上調集部隊對長安反包圍,來個裡應外合,5000兵恐怕要全軍覆沒了。

    也就是說:在兵力不佔優(但也別差的太離譜),其實是兩國綜合實力差別太大的情況下,魏延的計劃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這裡引用的是迷死諸葛亮 同志的<<魏延斜出子午谷與鄧艾偷渡陰平的比較>>中原文). 而諸葛亮的計劃是大軍出隴右,沿祁山而進,大家要注意他的目標不是直取長安,而是先取西涼,再回過頭取長安.這個計劃的可行性有四點:

    其一,地形較複雜,便於隱蔽行軍;

    其二,西涼是曹操晚年才吞併的,統治較薄弱;

    其三,馬超馬岱的西涼舊統治勢力還和當地土豪大家有聯絡;

    其四,西涼兵微將寡,單獨抵禦不了諸葛亮大軍的進攻,而長安援軍要增援必要過祁山沿線,便於諸葛大軍的攔截. 如果是先取長安而後取西涼行嗎?

    如果直攻長安的話,能否取的長安這座易守難攻的城市暫且不論,就是僥倖攻下來,下一步就會陷入曹魏的河南方面軍與西涼方面軍的夾擊中,諸葛兵少於曹魏,結果肯定是失敗無疑. 其實,各位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早在劉備稱帝前後,北伐的第一個目標就定位在西涼了.如不是西涼,劉備為什麼只封馬超為涼州牧,而別人都未封其餘的州牧;劉備取西川后按與東吳的條約是還荊州,而他賴著不還荊州的託詞就是取涼州後還荊州,這兩方面印證著取中原的總計劃是要先取西涼,再攻長安,而後出潼關取中原.諸葛亮再此後的六出祁山,目標大抵是如此.他在執行劉備的計劃而已.

  • 4 # 小濤歷史課

    諸葛亮出祁山的戰略群方案,主要的思路就是“避其鋒芒、取其軟肋、步步蠶食、積小勝為大勝”。

    兵出漢水谷的劣勢

    1.蜀漢在失掉荊州的同時,東三郡(房陵、西城、上庸)也被魏國佔領。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一旦諸葛亮沿漢江而下必然會遭到魏國的層層攔截,就算成功突破東三郡防線,襄陽方向的魏軍以逸待勞,依靠堅固的城牆蜀軍在短期內不一定能攻下。

    2.在東線由於處於魏、蜀、吳的交界處,所以魏國一直有重兵防守。加之許昌距離前線比較近,所以魏國可以隨時派兵支援前線,趁蜀軍立足未穩發起攻擊。

    3.襄樊之戰、夷陵之戰蜀國的水軍已經損失殆盡。對於當時的蜀漢來說,想要重新組建一支水軍困難性比較大。

    4.夷陵之戰後蜀漢和東吳雖然簽訂了和平條約,但是不能保證攻打魏國時,孫權從背後搞鬼。

    5.蜀漢的部隊大部分為步兵,荊州一帶又屬於平原地帶。魏國在這裡部署了大量的騎兵,在平原上騎兵打步兵有著非常大的優勢。

    6.根據《漢書》的記載,公元186年,隴南一帶發生地震,武都的山體崩裂,山體滑坡,導致漢水改道。所以當時的漢水可能不具備航行條件。

    高後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殺760人,地震至八月乃止。—《漢書》

    兵出祁山的優勢

    1.對於魏國來說,西部邊陲是老少邊窮地區,這裡少數民族混雜,駐守的兵力也比較薄弱,在這裡諸葛亮用主力打魏國的偏師,勝算要大一些。

    2.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子午道、駱穀道都可以作為出兵的路線,這樣魏國就難以得知諸葛亮的真實進軍路線,所以就需要分兵把守,從而形成蜀軍在區域性的兵力上的優勢。

    3.魏國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政策並不好,所以在第一次北伐時,很多郡都臨陣倒戈。

    4.大山之中雖然行軍困難,但是由於人煙稀少,很難被偵察兵發現。

    5.一旦成功控制隴右,便可以此為根據地俯瞰關中,居高臨下。

    6.少數民族地區雖然混亂,但是他們民風彪悍,作戰勇猛,可用他們對抗魏軍。

    結語

    諸葛亮是一個求穩的人,他深知蜀漢在經歷襄樊之戰、夷陵之戰的失敗後不能再敗。所以他採取的戰略方針就比較穩妥。

    即使打不贏,也要儲存實力。

    然而無論走哪條路線,糧草一直是困擾諸葛亮北伐的最大問題。雖然劉備奪取了漢中,但是經過曹操的幾次移民,漢中已經成為一座空城,前線的軍糧都要從成都運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齡產婦最常見的危險有哪些,四十歲左右還可以第三次剖宮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