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列夫.托爾斯泰16歲的時候,在喀山大學接受貴族教育,他非常喜歡哲學和法國想家盧梭的學說,並對它產生了深厚的興趣,這為他一生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基礎。

    在學校期間,他參加各式各樣的社會上的活動。這讓他認識到在沙俄時代,社會里存在著許多不平等現象。托爾斯泰認為學校的教育和他嚮往的自由平等理念存在著根本的不一致。19歲時,托爾斯泰還沒有取得學位,就毅然離開了學校,作為貴族的托爾斯泰並不喜歡自己家族奢華的生活方式,他常常希望,能和農奴在一起,追求人生平等和自由的真理。離開學校後,為了實現自己追求人人平等的理念,他最先在自己的莊園,用“代役租”的方式,力求去解放農奴,但在當時的沙俄,他的實踐活動,根本無法得到農奴們的信任,他的“莊園改革”失敗了,但他並不服輸,他隨即創辦了20多所學校,他的教育方式,就是跟孩子們進行交談。他將自己的行為作為一種解放農奴的義務。

    23歲的托爾斯泰在高加索參加了克里米亞戰爭,在戰後,更加加深了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以及對當時俄國農奴制度的批判,他寫下了有名的自傳三部曲《童年》、《少年》與《青年》在俄國雜誌《現代人》上發表,這讓他成為了俄國有史以來最出名的作家之一。他在各次戰役中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顯現出的英勇精神以及優秀品質,加強了他對底層人民的同情與對農奴制度的批判態度,他也是創作出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因而贏得了“俄國土地上偉大的作家”稱號,帶給了他優厚的物質收入,他將收入大多數都用在貧苦人民身上。

    他不斷尋找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他討厭自己貴族的身世,想透過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來表達心裡的苦悶情感,他戒掉菸酒,伐樹,給家人補靴子,在寒冬到遠處湖裡去打水,不停勞作。

    托爾斯泰一生都心繫農民,也是鑄就了他偉大的鉅作《復活》,《復活》也由此成為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

  • 2 # 叫蘇格拉底的豬

    1%的天份加上99%的汗水!

    為什麼能付出99%的汗水?

    興趣以及對內心追求的執著。

    這就夠了,而且適用於所有為什麼成功之類的問題。

    至於好的方法,精益求精,拋棄舒適生活寧願吃苦受罪等等,都是在具備以上條件後根據需要自然會產生的。

    如果有99%汗水,自己興趣和執著追求仍然不能成功,那麼就是天賦不足了,屬於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不可抗力。即便失敗也可以無憾了。如果想不開,也只能帶著遺憾離開了。

    祝你所能夠得到自己的追求。

  • 3 # 斯夫

    列夫·托爾斯泰1828年出生於俄國一個貴族家庭,1910年,病死於一個小火車站上終年82歲,是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托爾斯泰1840年入喀山大學,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1847 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應法學士考試,只考了兩門課就突然回家,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繼承他母親的陪嫁產業。他的漫長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這裡度過。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

    關於《童年》,托爾斯泰的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一歲半喪母,九歲喪父。1841年他的監護人姑母阿·伊·奧斯堅—薩肯去世後,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監護。於是他全家遷到喀山。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寫於1852年的《童年》,是托爾斯泰的處女作。小說透過對小主人公伊爾倩耶夫的單純而又富有詩意的內心世界的細緻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現了一個出身貴族家庭的、聰穎、敏感、感情熱烈,並愛作自我分析的兒童的精神成長過程。它與後來作家寫就的《少年》和《青年》構成了自傳三部曲。

    關於《戰爭與和平》,俄土戰爭期間,托爾斯泰曾作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隊中服役兩年半,表現優異。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隊。克里木戰爭開始後,自願調赴塞瓦斯托波爾,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稜堡任炮兵連長,並參加這個城市的最後防禦戰。在各次戰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秀品質,加強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態度。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係為情節線索,展現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崙的衛國戰爭,歌頌了俄華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鬥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鉅製。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

    說到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不得不說19世紀後半期的沙皇俄國,當時正值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封建農奴制度迅速崩潰,人們要求人性解放、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越來越高,要求擺脫封建思想道德的羈絆;另一方面,封建農奴制對資產階級人文思想仍具強大的阻力。社會的動盪,托爾斯泰因自己所處貴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惶惶不安。他懷疑生存的目的和意義,研讀各種哲學和宗教書籍,不能找到答案。托爾斯泰開始了新的思想危機和新的探索時期。此後,他訪問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隱修士,並結識了農民、獨立教徒康。修斯塔夫。終於完全否定了官辦教會,接受了宗法制農民的信仰。這是托爾斯泰複雜的探索時期,也正是在這個時期(1873-1877年)產生了《安娜·卡列尼娜》。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臥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其作品先後經過12次修改,這是他第二部里程碑式鉅著。

    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複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鬥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托爾斯泰的作品縱然其中有反動的和空想的東西,但仍不失為世界進步人類的驕傲,他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辛勤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托爾斯泰已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掉電快和手機主機板有關係嗎?怎麼辦?